╳╳大剧院
- 格式:doc
- 大小:250.00 KB
- 文档页数:15
国家大剧院介绍国家大剧院(National Theatre),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一座现代化的综合性艺术表演场所,是中国的国家级大剧院。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独特,引人注目,成为北京市的地标建筑之一。
它是中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窗口,也是中国艺术界的重要舞台。
国家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和自然元素,融合了现代化的建筑技术和概念。
整座建筑呈半圆形,由钢结构和玻璃幕墙构成,外观看起来宛如一个华丽的水晶宫。
建筑的中央是一座巨大的圆形舞台,既能容纳大型歌剧、舞蹈和戏剧表演,也可以进行一些小型音乐会和演讲。
舞台上方悬挂着一个巨大的横幕,可以根据演出需求来调整大小和位置。
国家大剧院内部的设计也非常精致和现代化。
观众席分为三个区域:正厅、二楼和上层包厢。
正厅的观众席设计成两层楼高,可以容纳约2000名观众。
观众席的设计注重舒适度和视野。
每个观众席都配备了舒适的座椅和足够的腿部空间。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有一些豪华的包厢,供一些特殊的嘉宾和贵宾使用。
国家大剧院主要承办各种艺术表演,包括歌剧、舞蹈、戏剧、音乐会等。
它不仅是中国戏曲的重要舞台,还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的艺术团体和演员前来演出。
每年,国家大剧院都会举办一系列的艺术节和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和游客。
国家大剧院还提供艺术教育和培训服务。
它设有专门的艺术培训班和工作坊,为有才华和兴趣的年轻人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国家大剧院还与一些国内外的艺术学院和机构合作,进行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
除了艺术表演之外,国家大剧院还有一些餐厅和商店,提供各种饮食和购物选择。
观众可以在看表演之前或者之后在这里休息和品尝美食,购买一些艺术品作为纪念品。
总的来说,国家大剧院是一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艺术表演场所,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优质的艺术享受,也为中国的文化艺术领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举办各种艺术表演和文化活动,国家大剧院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推广者和交流平台。
无论是中国的观众还是国际艺术界的人士,都能够在这里体验到精彩纷呈的艺术表演,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北京国家大剧院游玩攻略简介
北京国家大剧院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场所之一,也是世界级的音乐厅、剧院、艺术展览中心。
该场馆位于北京市西长安街,坐落在人民大会堂和北京天安门广场之间,与中国古代皇家建筑完美融合。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各式各样的艺术表演,包括歌剧、音乐会、话剧、芭蕾舞等。
来到国家大剧院,建议提前购买门票,以便获得更好的位置和观赏体验。
在观演前,游客可以先参观大剧院内部设计和丰富的文化展览,了解中国的传统和现代文化艺术。
此外,国家大剧院还提供各种特殊服务,例如提供餐饮、购物等,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晚间演出结束后,可以在城市夜景中漫步,欣赏漫天星辰,感受北京的浪漫之美。
总之,国家大剧院是一处不容错过的景点,值得来北京旅游的游客们前往体验一番。
哈尔滨大剧院(英语:Harbin Opera House )坐落于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的文化中心岛内,包括大剧院(1600座)、小剧场(400座),建筑采用了异型双曲面的外型设计,是哈尔滨的标志性建筑。
由马岩松带领MAD建筑事务所设计的哈尔滨大剧院近日正式竣工。
自2010年赢得“哈尔滨文化岛”设计国际竞赛,MAD历时6年从概念设计到建成竣工,完成了涵盖哈尔滨大剧院、市民文化中心和剧院周围景观湿地的整体规划设计。
哈尔滨大剧院规划用地1 800公顷,总建筑面积7.9万㎡,包含1 600座的大剧场及400座的小剧场,是一座出落于北国自然风貌的公共文化建筑。
此外,剧场内部声学经实际检测,被中国和欧美声学专家评为“声学表现国际一流”。
主入口大堂的玻璃天窗最大限度地将自然光纳入室内哈尔滨大剧院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江畔,以环绕周围的湿地自然风光与北国冰封的特征为设计灵感,从湿地中破冰而出,建筑宛如飘动的绸带,从自然中生长而立,成为北国延绵的白色地平线的一部分。
对比松花江南岸的城市天际线,自然之美与独特存在于此,使哈尔滨大剧院在具备功能性的同时成为一处人文、艺术、自然相互融合的大地景观。
从外部看小剧场大厅建筑的白色表皮仿佛会呼吸的细胞,在北国阳光的照耀下发生“光合作用”。
顶部的玻璃天窗最大限度地将自然光纳入室内,洒落在剧场中庭的水曲柳墙面上,凸显了墙体结合当地材料纯手工打造的匠心独运,也使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日光倾泻的通透与空灵。
小剧场的后台也设计为透明的隔音玻璃,使得室外的自然环境成为舞台的延伸和背景,为小剧场的舞台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大剧场的室内主要以当地常见木材水曲柳手工打造,柔和温暖的氛围、自然的纹理和多变的有机形态让人感受到空间的生命感。
建筑空间好似一个放大的乐器内部,置身其中,仿佛可以看到声音在空间中的流动。
简单纯粹的材料和多变的空间组合为营造最佳的声学效果提供了条件。
逆光中的尘埃仿佛也在提醒这里是一个超敏感的空间,置身其中的观众成为被观察者与表演者,在剧目上演之前,人们的意识已开始进入某种抽象的、剥离现实的空间。
大剧院知识点大剧院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物,通常用于举办各种大型活动,如音乐会、戏剧演出和舞蹈表演等。
在这些活动中,观众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艺术表演,同时也能够增进对艺术和文化的了解。
本文将介绍大剧院的一些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座建筑物。
1.建筑结构大剧院通常具有宏伟的建筑结构,包括大型的舞台和观众席。
舞台是表演者展示才华的空间,通常有舞台幕布和特殊的照明设备。
观众席则是供观众就座观看表演的区域,可以容纳大量的人群。
此外,大剧院还有后台区域,用于演员和工作人员进行准备和休息。
2.声学设计大剧院的声学设计非常重要,它对观众的听觉体验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观众能够清晰地听到表演者的声音,大剧院通常采用各种声学技术,如声音反射板和音箱布置等。
这些技术可以改善音频的传播和扩散,使每个座位都能听到清晰的声音。
3.舞台技术大剧院的舞台技术是实现各种艺术表演的关键。
舞台上通常有各种舞台机械设备,如升降台、旋转舞台和移动舞台等。
这些设备可以根据演出需要进行调整和设置,为观众呈现出更精彩的表演效果。
4.观众体验大剧院的设计不仅仅关乎舞台和演出,还非常注重观众的体验。
为了让观众在观看表演时感到舒适,大剧院通常会提供舒适的座位、良好的空气流通和充足的照明设备。
此外,大剧院还会提供停车场和餐饮设施等便利设施,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5.文化交流大剧院作为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经常会举办各种国内外的艺术表演和文化活动。
观众可以通过观看这些表演,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色。
同时,大剧院也是艺术家和表演者展示才华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
总结起来,大剧院是一个极具艺术和文化价值的场所。
通过了解大剧院的建筑结构、声学设计、舞台技术和观众体验等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艺术表演。
此外,大剧院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为人们带来了无限的艺术享受。
哈尔滨大剧院是中国哈尔滨市的一座现代化综合性艺术演出场所,它是一座具有现代建筑风格的大型剧院,为观众提供了高质量的演出和艺术体验。
以下是对哈尔滨大剧院的赏析:
⚫建筑设计:哈尔滨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独特而现代化,它以流线型的外观和创新的建筑材料展现了现代建筑的魅力。
剧院的外立面以玻璃幕墙和曲线造型为特色,结合了现代艺术和传统元素,给人一种充满艺术氛围的感觉。
⚫舞台设施:哈尔滨大剧院拥有先进的舞台设施,包括舞台机械设备、灯光音响系统以及巨大的舞台空间。
这些设施为各种类型的演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包括音乐会、戏剧表演、歌剧、舞蹈演出等。
观众可以在这里欣赏到高水平的演出和精彩的舞台效果。
⚫多样的演出内容:哈尔滨大剧院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出活动,涵盖了音乐、戏剧、舞蹈、歌剧等多个艺术领域。
观众可以欣赏到来自国内外的优秀演出团体和艺术家的精彩演出,丰富多样的演出内容给观众带来了艺术的享受和文化的交流。
⚫文化交流平台: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平台,哈尔滨大剧院举办了许多国内外的文化活动和艺术交流项目。
这些活动为观众提
供了与各地艺术家和文化团体互动的机会,促进了文化交流和艺术创作的发展。
哈尔滨大剧院作为哈尔滨市的一张文化名片,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优秀的艺术演出,同时也展示了现代建筑设计的魅力。
无论是从建筑美学的角度还是艺术体验的角度来看,哈尔滨大剧院都是值得欣赏和赞美的。
潍坊大剧院精彩剧透潍坊大剧院是中国山东省潍坊市的一座大型综合性文化演艺场馆,其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中国古典艺术中的琴瑟合鸣,整体造型优美而现代。
剧院内设有大剧院、演播厅和小剧场等多个演出场地,为观众提供丰富多样的演艺活动。
大剧院是潍坊大剧院的主要场地,拥有1600个座位,是举办大型舞台剧、音乐会、歌剧等大型演出的首选场地。
而演播厅则是举办小型音乐会、戏剧表演、多媒体演出等活动的理想场所,可容纳500余名观众。
小剧场则为一处更为私密的演出空间,适合举办实验性的戏剧、音乐会等小型演出。
潍坊大剧院每年都会举办一系列的演出活动,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音乐会是潍坊大剧院最为经典的演出形式之一。
从古典音乐到流行曲目,从交响乐到室内乐,潍坊大剧院都有不同类型的音乐会供观众选择。
而歌剧演出更是大剧院的一大亮点,经过精心编排的歌剧演出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潍坊大剧院还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的话剧团体和舞蹈团体来演出。
观众可以欣赏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风格的戏剧和舞蹈表演。
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观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潍坊大剧院的设施和管理水平也是一流的。
剧院内配备了先进的音响和灯光设备,提供了良好的观演环境。
剧院还注重观众的舒适度,提供了宽敞舒适的座位和贴心的服务。
剧院的管理团队也经验丰富,为观众提供了高效、优质的票务服务。
潍坊大剧院不仅是一座演艺场所,更是潍坊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重要地标。
通过举办各类演出活动,它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欣赏高质量文化艺术作品的机会,也促进了当地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无论是音乐会、戏剧表演还是舞蹈演出,潍坊大剧院都在为观众奉上精彩绝伦的演出,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艺术享受。
邯郸大剧院邯郸大剧院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中心区,是该市的文化地标之一。
该剧院占地面积庞大,被誉为中国最大的大剧院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介绍邯郸大剧院的历史背景、建筑特色、功能及影响等方面。
邯郸大剧院的建造始于2014年,由知名建筑师团队负责设计和建造。
该剧院建筑风格独特,结合了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元素。
整个建筑由多个建筑体量组合而成,呈现出优雅的曲线和斑斓多彩的外立面设计,令人眼前一亮。
大剧院内部设有多个演出厅,包括歌剧厅、音乐厅和剧场等,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的演艺需求。
邯郸大剧院不仅在建筑上独具特色,其功能也非常丰富。
这里不仅是一座承办各种演艺活动的场所,还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大剧院内设有多个文化艺术展示区,展示各类艺术作品、手工艺品等。
此外,大剧院还设有图书馆、美术馆和音乐学院等文化教育机构,为邯郸市民提供了艺术鉴赏和学习的场所。
邯郸大剧院的建成对邯郸市的文化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剧院每年都举办各类大型演出活动,包括音乐会、话剧、舞蹈、戏曲等。
这些演出吸引了众多观众,丰富了邯郸市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大剧院还定期举办艺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演艺人士来到剧院演出,推动了邯郸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邯郸大剧院还注重培养和选拔青年艺术人才。
大剧院设有音乐学院,提供专业的音乐培训课程,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和展示才华的平台。
许多在校学生经过培训后,能够在大剧院的演出活动中展现自己的才华。
这不仅丰富了大剧院的演出资源,也为年轻人提供了良好的成长环境。
综上所述,邯郸大剧院作为河北省邯郸市的文化地标,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设计理念,还承担着多种功能。
大剧院每年都举办各类演出活动,推动了邯郸市的文化事业发展,使得市民们能够享受到精彩的艺术盛宴。
邯郸大剧院也在青年艺术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艺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哈尔滨大剧院项目简介2015年8月28日,首届哈尔滨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开幕式——“友谊的旋律”大型交响音乐会在哈尔滨大剧院拉开帷幕,这标志着从2010年10月15日开始打下第一根桩、历时5年的哈尔滨大剧院正式完工并投入使用!——参建单位建设单位:哈尔滨松北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浙江江南工程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施工总承包单位:北京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勘察单位:黑龙江省林业设计研究院地质勘察院施工图审查单位:黑龙江龙元施工图审查有限公司检测单位:哈尔滨宏顺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概况大剧院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94万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3.94万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停车场2.1万平方米,整体建筑包括大剧场(1538 座)、小剧场(414座)、售票厅和停车场(472个车位)。
大剧场高度56.48米,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地上主体外围结构为钢结构,外装饰幕墙,地下停车场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大剧场观众厅平面以马蹄形为主,舞台采用国际上典型的“品”字型舞台结构,配置先进现代化舞台机械设备和灯光、音响系统,主要以演出大型歌剧、舞剧、芭蕾舞剧为主,兼顾音乐会功能,小剧场高度25.75米,主要满足话剧、室内乐演出,兼顾戏曲演出、会议等多功能要求。
——设计哈尔滨大剧院的建筑设计由北京MAD建筑师事务所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完成。
定位为国际领先,国内一流。
其外观宛若江风削出的雪塑,又如随风飘舞的绸带,与周围的湿地景观相互映衬,浑然一体。
如今的哈尔滨大剧院已成为黑龙江省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标志性文化设施。
——主体结构主要结构体系为框架剪力墙和外围钢结构。
地下2层,地上8层,台仓深度15m。
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施工难度大是共性问题。
本项目控制标高达100多个,最高的砼梁达到4.2m,最大的钢筋直径40mm,舞台区域的砼梁单根达到300t,观众厅上部采用型钢砼梁最大跨度32m。
国家大剧院说明文全新五篇【文章一】国家大剧院介绍国家大剧院位于北京市中心,是一座集艺术、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化建筑。
大剧院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方、圆、天、地”,外形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卵形。
大剧院分为歌剧院、音乐厅、戏剧场三个主要的演出场馆。
其中歌剧院能容纳约2,400人,音乐厅是世界上最好的钢琴音乐演出场馆之一,戏剧场则可以容纳约1,035人同时观看舞台剧和戏剧表演。
此外,大剧院还设有艺术展厅和排练厅等场馆,以满足不同类型演出和文艺活动的需要。
大剧院每年都会举办多种类型的演出和活动,如歌剧、芭蕾舞、交响乐、民族音乐、戏剧、话剧等等。
许多国际知名的音乐家、歌唱家、演员、导演、艺术家等也曾经在大剧院上演出或参加过活动,大剧院已经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
【文章二】国家大剧院设计特点国家大剧院的设计特点独具匠心,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构成了一个气势恢宏、独具特色的视觉风景。
大剧院的外形呈现出一个完美的椭圆形,内部则采用了采光、音效和舞台等一系列设计手段,以满足各种表演要求。
此外,大剧院采用了先进的空调和环保技术,确保了演出场馆整体环境的舒适与安全。
大剧院还设有大量的艺术装置,包括观众厅内的1,450多个“龙形椅”,这种椅子的设计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
另外,大剧院的墙面、地面、天花板上都配有不同材质、颜色的石材和彩画,这一设计旨在营造出一个多彩的、让人瞩目的艺术氛围。
【文章三】国家大剧院的文化地位国家大剧院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具有极高的文化地位。
它不仅是吸引外国人观赏中国艺术的重要通道,也是让国内观众了解国际一流文艺演出的窗口。
大剧院每年都会邀请国内外一流艺术团体及明星来演出,并作为国内举办多种名家讲座、艺术展览、音乐节等大型文艺活动的首选场地。
这些活动往往汇聚了国内外的艺术名流,成为文化界一道别样的风景。
【文章四】国家大剧院服务体系介绍国家大剧院的服务体系完善,旨在为观众打造舒适、便利的观演体验。
╳╳剧院电源设备过电压保护设计方案一、加设防雷装置的必要性近三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信息化设备得以广泛地应用。
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信息设备集成度的提高,其耐冲击能力却显著降低。
高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电子用电设备的普及和应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工作质量和效率,但由于现代高新技术电子产品中大量采用了大规模及超大规模的电子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且集成的程度越来越高,内部的布线间距离越来越小,使元器件的耐压程度越来越低,稍稍受到过电压的侵袭后即损坏,更经受不起雷电及过电压的强烈冲击;另一方面,当今电子设备、计算机自动化系统的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如供电系统、通讯系统、视频、信号、计算机网络系统等,它们的传输线路,特别是暴露在室外的长距离输送线以及动力电源线路等,都有可能遭受雷击,产生雷击过电压,通过以上传输线侵入并击毁设备。
导致因雷电产生的雷击电磁脉冲对电子设备的损害成逐年上升趋势。
同时电气系统的开关操作和静电放电所产生的瞬态浪涌也对电子设备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电气设备的开关操作或者由于雷击放电而产生的过电压均会对电子装置造成损坏。
电气保险公司的统计数据表明,近3到4年之内,此类设备由于过电压造成的故障总数已经翻了一番。
虽然在绝大多数的损失,可以从其保险公司得到补偿,然而软件方面的损失,以及设备停机所造成的巨大财政负担都常常没有任何保障。
电子设备的集成度程度越高,其耐受过电压的强度就越低。
结果是,由于高灵敏度电子设备数量的迅速增长,其故障率也不断上升。
每一个电路均以一个特定的电压工作。
电压上升至超过公差上限值时及成为该电路的过电压系小于毫秒(ms)的纳秒(ns)到微秒(us)的过程,在该过程中可达到额定电压的多倍。
在许多情况下,这种瞬态电压会对电路及其部件(电源、耗电器等等)造成损坏。
损坏的范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元器件的耐压强度——如果再进一步分析的话——还应包括毫无损坏地在相应的电路里进行转换的能量耐受值。
自然灾害很多,而雷电灾害是普遍存在的,特别在有些地区非常频繁,贵州省的年平均雷暴日数居全国之前列,各地州的年平均雷暴日都在80天以上,使得贵州省的防雷措施更显重要。
1971年美国通用研究公司R·D希尔用仿真试验建立模式证明:由于雷电干扰,对无屏蔽的计算机当磁感应强度Bm=0.07GS时,计算机会误动作;当Bd=2.4GS时,计算机设备会永久性损坏。
随着人类在1973年将1万个元件安置在1cm2面积上,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特别是电子技术从本世纪六十年代的电子管元器件发展到八十年代大型集成电路以来,元件的耐受能量已由0.1~10J降至10―8~10―6J,因而设备损坏率骤然升高。
各种设备、元件摧毁能量参见下图。
由上图可见,尽管雷击干扰数十年变化不大,但电子设备的抗冲击水平在下降,间接导致雷击干扰灾难系数增加。
从传统的防雷和避雷的观念和认识上也容易把人们对雷害防护的认识引向一个误区。
在传统观念上,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按照国家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做好建筑物的防雷措施,如安装好建筑物的防雷装置(避雷针、引下线和接地装置的总称)均压环等,建筑物内外的所有防雷工作就“万事大吉”了。
但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当雷击现象发生时,建筑物的外部防雷装置确实有效地抵御了雷击对建筑物结构的破坏,同时直击雷引下线与建筑物的均压坏也形成“法拉第笼”,保证了建筑物内的人员不致因跨步电压升高而导致跨步死亡。
这时建筑物的防雷装置却非但不能保护好建筑物内的各种用电设备免遭雷击,反而使其遭受雷击的可能性增大,而且建筑物的避雷装置接闪能力越强,遭雷击的侵入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是因为当雷电击中建筑物避雷装置的避雷针上或击中附近其它建筑物的避雷针时,避雷针引下线就承担起了使雷击入侵电流入地释放的作用,在雷击电流快速的由引下线导入大地时,瞬时间内在引下线自上而下的产生了强力的变化磁场,处在这个强力变化磁场作用范围内的所有用电器、信号、电源及它们的传输线路都因相对地切割了这个强力变化磁场的磁力线而产生出感应电压,进而在与地线的低电位之间产生电压差,从而迅速将用电设备击毁。
一、雷电对建筑物和设备的危害形式1、直接雷击雷雨云直接通过人体、建筑物等设备对地放电的雷击现象称直接雷击。
直接雷击的破坏力在于电流特性而不在于放电产生的高压。
雷击放电的发热量大约500-2000J,该热量可熔化50-200mm3的钢材。
在雷击通道上产生强大的冲击机械力可达5000-6000N。
2、感应雷击1)静电感应雷云底部分布着大量的负电荷,它们将产生静电电场;雷云覆盖的地表和各种物体,尤其是导体,将感生出大量的正电荷,在雷云对地或另一雷云放电后,云中电荷消失,但地面尤其是导体虽未直接受到雷击,但已聚集的电荷却产生了很高的电压,它必然要放电;这种放电电流也是一种很大的脉冲电流,一旦窜入电子设施也会造成设施损坏、人员伤亡事故。
2)电磁感应闪电电流在闪电通道周围的空间产生磁场;这种磁场将随时间而变化,并在附近各类金属导体上激发出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在闪电电流入地的过程中,感生电流也会造成电子设备遭电击而损坏。
3、电磁脉冲辐射闪电放电时,一次闪电往往是由几个短脉冲放电组成,脉冲电流要向外辐射电磁波;闪电的电磁脉冲辐射通过空间以电磁波的形式耦合到对瞬态电磁脉冲极其敏感的微电子设备(计算机、通信设备),造成设备故障或损坏。
4、雷电过电流过电压侵入当建筑物或设备已经受到防直击雷的避雷装置的保护与屏蔽,但设备仍会遭受雷击;其原因就在于低压侧输配电线路、信号传输线路、金属管道等未采取防止雷电过电压侵入的措施。
直击雷和感应雷都可能使导线、金属管道产生过电压;这种过电压沿导线或金属管道从远处雷区或避雷针保护范围之外传来,侵入建筑物或设备,造成灾害;据统计,电子设备遭受雷击事故中,雷电过电压沿输电线侵入设备而造成的雷击事故大约占80%;所以建筑物进出电源线,信号线应该安装过电压保护器。
5、反击6、反击分两类1)直击雷防护装置(针线网带)与周围导体、设备之间的反击。
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地体之间的反击。
2)两个或两个以上接地体之间的反击在同一建筑物内,由于电子设备要求其接地不能与建筑物防雷接地共地时,可能出现两个接地体;使两个接地体之间,入地点电位产生电位差,当该电位差达到击穿空气放电电压时,将产生反击现象,造成电子设备损坏。
二、雷电波侵入建筑物和设备的途径1、雷电波通过高低压配电线路感应而引入系统电源导致设备损坏;2、雷电波通过通信线路、无线收发天线、卫星天线的感应而引入系统,造成设备损坏,数据丢失;3、旁侧闪络引发的电磁脉冲,造成室内设备损坏;4、接地技术处理不当,引起地电位反击而损坏设备;5、静电感应,产生瞬变电荷的反击。
三、设备硬件损坏主要原因1)由于闪电或静电释放引起的通电瞬变,通过以上几种途径侵入到网络系统中。
2)网络系统主要器件选用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中,其抗干扰能力弱,10^—7J能量就可将其损坏(原电子管可承受10^-1J能量)。
3)以上易损部件,其地线与数据传输回路为同一导线,这使其对浪涌或雷电磁脉冲特别敏感,仅十多伏的电压就可通过串口、电源系统、数据传输线等途径将毁坏计算机主板、RS-232口、多功能卡、网络设备。
4)接地技术处理不当引起地电位反击。
5)电网切换产生10/1000us(通常在300—1000A)电磁干扰。
6)保险丝中断产生10/1000us(通常在300—1000A)电磁干扰。
7)空调器的开启产生10/100us(通常在300—1000A)电磁干扰。
四、雷电电流的特性在防雷工程设计中要达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首先依赖于对雷击、雷电流的科学的和正确认识,根据不同的雷电流波形选择相应的避雷器。
根据国际电工委员会(IEC/TC81)和国标《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2000年版)所规定的根据雷击在不同区域的电磁脉冲强度划分防雷区域,以及建筑物防雷首次放电雷电流参数所规定,建筑物首次放电雷击电流波形为10/350μs。
用公式(1)来定义首次雷击10/350μs和后续雷击0.25/100μs。
i =I/h ×{(t/τ1)¹º/〔1+(t/τ1)¹º〕}× exp (-t/τ2) (1)Qs 、W/R 与 I 、T2值正相关:Qs = (1/0.7)×I×T2 (2)W/R =1/2×(1/0.7)×I²×T2 (3)1010/350 ms 和8/20 ms 电流波型比较将10/350μs 和8/20μs 波形中的T2值350μs 和20μs 代入式(2)可得出在雷电流幅值“I”相同的条件下,电荷量之差约为20倍,即Q (10/350μs )=Q (8/20μs )×17.5因此,对处于建筑物第一级防雷(如变电站),雷电流均应按10/350μs 波形来考虑防护。
因进户线截面、用电器级别(下文阐述)、保护区界面决定(下文阐述),在低压主配电柜位置必须加装通流量大、焦耳量高的符合I 级测试要求(Iimp 、10/350μs )的间隙型SPD 。
GB50057-94(2000)第6.4.7条有具体要求。
首次雷击的电流参数二、雷电及浪涌过电压的保护原则1、建筑物内部防护有了外部的防雷措施,可以防止建筑物遭受直击雷的侵害,但通过以上对雷电流、雷电电磁脉冲及其危害的介绍,根据IEC1024和GB50057-94(2000年版)的规定及要求,现阶段的防雷措施已不能只停留在架设避雷针等的简单措施上了。
防雷区的划分内部因雷击电磁干扰大小的不同,采用的避雷器(SPD)也不同,按照IEC1312—1和国标GB50057-94(2000年版)介绍,应将需要保护的空间划分为不同的防雷区(LPZ),以确定各部分空间不同的LEMP(雷闪电磁脉冲)的严重程度和选择相应的防雷器(SPD)。
各区以其交界处的电磁环境有明显改变作为划分不同防雷区的特征。
国标GB50057-94(2000年版)6.2.1规定的防雷区划分一般原则详见图:图11. 雷电防护区划分和做符合要求的等电位连接的例示i.防直击雷区LPZO A本区内的各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因此各物体都可能导走大部分雷电流(详见后面分析)。
本区内的电磁场没有衰减。
ii.防间接雷区LPZOB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经各导体的电流,比LPZOA区减少,但本区内电磁场没有衰减。
iii.防LEMP(雷闪电磁脉冲)冲击区LPZ1本区内的各物体不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流经各导体的电流,比LPZOB区进一步减小,本区内的电磁场已经衰减,衰减程度取决于屏蔽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