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三个注重摘要】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改的一大亮点,要提高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应该关注三个问题:要注重生成性与预设性的统一,要注重乡土性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注重在社区服务的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中图分类号】 G 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3-0101-01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崭新内容,综合性学习课的设置,是对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项重大改革。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课改的一大亮点,要提高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效率,应该关注以下三个问题:一、注重生成性与预设性的统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注重的是过程,不是结果,因此特别看重的是在过程中的动态生成。
由于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各种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因而生成性资源格外丰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要及时捕捉各种动态生成资源,让活动目标在动态中生成。
高质量的语文综合性学活动必然是生成性与预设性的统一,语文综合性学习毕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它需要教师的精心预设和师生的充分准备。
综合性学习活动课需要比一般的语文课有更充分的准备,那种毫无准备、随意开展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必然是低效的。
如有一位老师开展《莲文化的魅力》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他带领学生参观一位当地画家以“莲”为主题的画展,这本来是一次开展《莲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的很好时机。
可惜这位老师事先没有让学生作必要的准备,学生对莲文化的历史、内涵知之甚少,大家参观了画展,除了对这几幅画本身留下一些印象外,却没有真正了解深厚的莲文化。
这一案例就说明了由于老师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充分的准备,大大影响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习效果。
为了增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计划性,每学期都应制定学习计划,整体安排。
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季节的变化等,从学生兴趣出发,选择合适的主题。
开展综合性学习之前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语文四年级下册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综合性学习活动方案目录一、活动背景与目标 (2)1.1 背景介绍 (3)1.2 活动目标 (3)二、活动准备 (4)2.1 资源准备 (5)2.1.1 乡村资料收集 (6)2.1.2 体验活动用品准备 (8)2.2 组织准备 (9)2.2.1 分组与分工 (10)2.2.2 活动流程安排 (11)三、活动实施 (12)3.1 课堂教学 (13)3.1.1 田园诗歌朗诵 (14)3.1.2 畅谈田园生活 (14)3.1.3 写作练习 (16)3.2 实践体验 (16)3.2.1 田园生活体验 (17)3.2.2 农事劳动参与 (18)3.2.3 乡村文化探究 (20)四、活动成果展示与交流 (21)4.1 成果展示 (22)4.1.1 口语表达 (22)4.1.2 写作作品展示 (23)4.1.3 创意绘画 (24)4.2 交流分享 (25)4.2.1 分享活动心得 (26)4.2.2 互动讨论 (27)4.2.3 教师点评 (28)五、活动总结与反思 (29)5.1 活动总结 (30)5.1.1 活动效果评估 (31)5.1.2 收获与不足 (32)5.2 反思与改进 (34)5.2.1 活动优化建议 (35)5.2.2 后续行动计划 (36)一、活动背景与目标在当前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乡村作为自然与文化的载体,其价值日益凸显。
为了深化学生对乡村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同时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我们设计了“走进田园,热爱乡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乡村的风土人情,了解乡村的发展变化,感受乡村生活的魅力。
我们期望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深化学生对乡村的认识和理解,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经济发展状况。
培养学生热爱乡村的情感,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进他们对乡村的热爱和关注。
如何将乡土资源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乡土资源,顾名思义,就是指跟本地、家乡有关的人文和地理知识,以及民风民俗,它带有着浓厚的家乡气息,非常有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语文知识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因此,要想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学会正确的利用乡土资源。
如果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乡土文化资源,那么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还可以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便于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还可以充分培养学生的团结写作能力,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来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该如何将乡土资源更好地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呢?以下是几点有用的尝试。
一、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激发学习兴趣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可见兴趣能推动人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穿插一些乡土文化,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更多的兴奋点,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去采风”这一主题时,我要求学生收集家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等方面的特色,组织学生到民间进行了调查访问,以小组为单位汇集采访笔记、摄影作品等,举办了一次乡土民俗文化展览,内容涵盖了碗架岩的石刻、戴家坝皇妃的传说、千工堰的修建、乐桥顶子等系列故事。
继而要求学生以“我的家乡”为话题写了一篇作文,我惊喜地发现,学生的作文水平可谓大幅提升,将家乡的特色文化展现的淋漓尽致。
一学生笑呵呵地告诉我:“老师,这是我们开展得最有意义的一次活动。
”我想,这种融入乡土文化的语文教学,学生既积累了知识,又传承乡土文化精髓,更是培养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乡土文化资源加深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教学不能脱离教材,也不能脱离生活,只有通过教材解读生活,通过生活来理解教材,学生才能在教材内外跳进跳出,拓展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乡土文化资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乡土文化作为一种物质或非物质的民间文化,它涵盖了诸多方面,包括建筑遗存、人文历史、民间传说、传统技艺和自然地理等。
在当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理念和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创新实践学习模式来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而融合了乡土文化资源的语文教学可以充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键词:乡土文化资源;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结合了乡土文化资源的语文教学充分为学生营造了生活化的学习环境,也促进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乡土文化资源的利用使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化,从而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如何将乡土文化资源融合到小学语文教学中。
一、利用课内文化资源,传播传统文化精神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很多可以利用的教学活动案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结合课程资源,将乡土文化融入到课内资源中,增加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中,小学语文教材还加入了“诵读与积累”“语文与生活”等知识运用的部分,教师可以将乡土文化渗透进知识运用的教学中,使学生增强对乡土文化的感知。
教师在引入乡土文化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任务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和文化精神,从而实现乡土文化资源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在学习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草原》时,教师就为学生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了解内蒙古大草原的风采,搜集草原人民的风俗活动和民俗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学视频的方式给学生展现了大草原的一望无际和潇洒豁达,蒙古草原时常进行的活动有套马,捡牛羊粪作为燃料,屠宰牲畜等,教师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古草原的生活气息,使其产生对大草原的向往,进而增强阅读兴趣。
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文章,找到文中出现的草原活动以及景象事物,并将自己的阅读感受标注在文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浅谈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摘要:全国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乡土文化资源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
在本地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一代文宗”纪晓岚故乡这一乡土文化资源,使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实现有效整合,以提高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乡土文化;语文教学;有效整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自然风光,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
”乡土文化资源则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课程资源之一,乡土文化资源指的是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只有经过开发,它们才能转化为可利用的社会教育资源。
随着电视剧《铁齿铜牙纪晓岚》的热播,编纂《四库全书》、著述《阅微草堂笔记》的“一代文宗”纪晓岚可说是在大江南北家喻户晓,沧县崔尔庄是纪晓岚的故乡,而纪晓岚小学则是以其名字命名的一所学校,学校的校训:厚德励志、博学强识,反映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体现了纪晓岚文化的内涵。
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引领学生挖掘以纪晓岚文化为代表的乡土文化资源,在语文教学与乡土文化的有效整合中拓宽语文教学的领域,以促进学生对乡土文化的了解,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乡土文化资源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使纪晓岚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异彩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有效整合的做法。
一、乡土文化资源与教材内容相整合语文教材的编者在选择课文篇目的过程中本身就非常注意乡土文化的因素,体现出了鲜明的乡土文化色彩,如《桂林山水》《七月的天山》等课文,教师在向学生讲授的时候,可以这些具有强烈乡土文化色彩的文章为切入点,引导他们从家乡的乡土文化资源里去寻找。
在语文教学中,在学完大好河山这个单元后,我让学生查找本地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纪晓岚墓地、3a旅游景点——纪晓岚文化园等资料,并把查找到的资料利用一课时进行交流,通过交流让他们了解这些名胜古迹。
如何在农村地区搞好综合性学习1.陈晓:农村孩子由于生活实践和生活经历有限,对于有些话题感觉无从谈起。
该怎么办?教学团队回应:一些农村教师认为,因为农村不具备城市学校的优势和条件,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困难很大。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农村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人文景观比城市更为丰富优越。
如果农村教师从本地实际出发,可以开发出更有特色的学习主题和学习资源。
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的语文能力和素养更为全面。
当然,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学会进一步放手,和学生共同商讨确定综合性学习的主题,要提供给学生更多主题的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独立确定研究主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达到了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目的。
2.李明芳: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但是,目前特别是农村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状况不尽人意,很难落到实处。
如何克服困难,使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农村小学顺利有效开展?教学团队回应:农村实施综合性学习,我们刚才提供了一个蔬菜的案例,可以看到是怎样创设情境、开发资源的,农村学校可以借鉴其思路。
搞好综合性学习,不外乎设计主题与流程,确定学习方式,做好成果交流与评价。
主题的确定有很多方法,城市可以上网、可以有各种新闻线索,在农村,则有各种学科活动,从中可以形成主题;也可以开发本土资源,如从传统节日、乡土文化中发现主题,更可以在学生平时的谈论焦点、社会生活中去发现主题。
另外综合性学习内容的多样化决定了其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常见的学习方式有小调查、人物访谈、作品欣赏、资料查阅、感悟体验等,成果展示常见的方式有报告陈述、作品呈现、模仿表演、展览讲解、演讲辩论等,只要设计好活动流程,都可以选择合适的方式来进行。
3.屈晓丽: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将语文的理论知识学习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农村中学的有效实施办法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指将语文与其他学科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和学习内容,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在农村中学的语文教育中,通过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农村中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在农村中学中,如何有效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
一、重视课程设计,注重跨学科教学在农村中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从课程设计入手,注重融合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
可以结合生活实际和乡土文化,引入地理、历史、政治等内容,使语文学习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地理景观描写,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知识;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历史知识;通过诗词歌赋中的政治意识,引导学生了解政治知识。
这样既能够促进学生对语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够增加学生对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采用项目式学习,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在农村中学中,可以借鉴项目式学习的方法,组织学生展开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项目。
组织学生进行关于当地乡村风物的调研,然后撰写一篇有关当地风土人情的文章,这样就能够涉及到语文、地理、历史等多个学科知识。
通过这样的项目式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三、注重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农村中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要注重探究式学习的引导。
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分析、文学作品解读,通过学生对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可以让学生通过多元文化的比较与分析,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评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四、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教师协作在农村中学中,语文综合性学习需要打破学科壁垒,促进教师之间的协作。
教师可以通过交流合作,共同设计教学活动和学科整合课程,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高。
走进自然,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初中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案例付青亮青州市王坟初级中学一、活动背景:全国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区、山东省环境优美乡镇、山东省文明镇——王坟镇位于青州市的西南部,王坟镇因境内有明代王陵而得名,我校王坟初中就坐落在明衡恭王墓前。
我镇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文化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有国家森林公园——仰天山,水浒第一寨——清风寨,汉代名臣张良隐居的子房洞,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屯兵的黄巢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明衡恭王墓。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未来。
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
使学生“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学好语文就要重视实践的功能,而实践,就是带领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当中去,走进自然,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在生活中寻找语文的素材。
因此我设计了本次语文课内外活动,让学生走进社会,再回到课堂。
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作为一名新课程的实践者,我尽力在实际教学中落实这一课程理念。
二、活动目标:1.正确认识语文与生活的源与流的关系,树立大语文思想观。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和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
三、活动时间与方式1 .活动时间活动时间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部分。
课外部分可根据活动内容、目的及相关情况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通常在双休周进行。
课内部分一般定为活动课进行。
具体活动情况及时间安排视活动进程而定,可灵活掌握。
2. 活动方式分组采集——交流探讨——赏析品味——写作交流——总结归纳。
四、活动原则1.参与性原则生活采风应具有一个明确的采访目的,一个宽松和谐的采访氛围和一个广阔的自由空间。
指导老师应根据活动目的制定详细的采风计划及实施方案,鼓励广大学生深入到生活的海洋中去,用眼睛捕捉生活的精彩,用心灵感悟生命的内涵,用文字展现生活中瞬间的美丽,寻找历史的足迹。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丰富语文综合性学习
作者:钟霞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2020年第03期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乡土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乡土文化资源也被要求渗透到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去。
所谓的乡土乡土文化资源,就是当地历史发展的产物,包括历史人文和有名的历史古迹,通过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加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家乡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是,通过在语文课堂上传学习乡土文化,可以讓学生了解乡土文化,更有助于语文综合性学习。
【关键词】; 乡土文化资源初中语文丰富语文教学综合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03-142-010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教学现状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避免不了的误区就是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在讲,讲课效率是很高,但是效率却是奇差。
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课,枯燥的课堂根本吸引不了学生的注意,所以一节课下来学生能真正学到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而且,学到的知识也只是会有个短暂的记忆。
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来学更多的知识,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也会提高教师的课堂效。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给初中语文课堂添加一些趣味。
所以,教师在讲课前首先得引导学生学习进入课堂,比如提出一个个这节课有关的问题,来找学生来回答,或者是提前准备一些有趣的资料,作为引语将同学们带入课堂。
二、乡土文化资源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乡土文化资源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乡土文化资源中包含着很多的语文知识,让乡土文化资源渗透到初中语文课堂中是一种有效的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教学方法。
三、将乡土文化渗透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一)转变教学模式,渗透乡土文化
要让乡土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得到应用,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教学模式。
教师需要舍弃之前死板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灵活应用乡土文化资源,让乡土文化资源发挥它的最大作用,让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到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去。
例如,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部编版语文“综合性学习,我们的网络时代”这一部分的时候,其中提到的综合性学习,就是将语文课堂和其它知识或者是生活结合起来,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乡土文化的渗透是综合性语文学习的基础。
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这部分教学的时候,可以给学生穿插当地的乡土文化。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点赞家乡——望城文化”网络宣传我代言,不仅实现了语文的综合性学习对乡土文化的渗透。
整节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分组去参观望城当地的文化遗址,例如书堂山的欧阳询文化园,让学生通过参观欧阳询的故居,对欧阳询有一个更深的了解。
然后让学生把参观的感受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第二步,课堂分享,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学生可以将参观过后的感受以及图片和搜集来的资料以幻灯片的形式展现给其他学生,由各组的组长进行幻灯片演示讲解。
第三步,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评价,并且对学生的讲解进行补充。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点燃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怎让学生对乡土文化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
(二)开展课外活动,了解乡土文化
当今时代,学习知识的方式有很多种,可能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讲课是效率最低的学习方式。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学到很多的知识,尤其是初中语文这门学科,有很多知识都和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教学总是可以和乡土文化联系到一起。
所以,教师可以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学到高于课本的语文知识。
例如,作为湖湘文化发祥地的长沙和望城,乡土文化作为天然的语文教学素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乡土文化,将乡土文化渗透到平时的教学中。
初中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但是学生家长观念淡薄,对家乡乡土文化了解不多。
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方言小调查”的活动。
首先,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方言小调查,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并选出组长。
接着,给各个小组布置任务,让小组学生分别从《骆驼祥子》、《蒲柳人家》和影视节目《天天向上》中介绍乡土文化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体会一下文字和视频中的方言。
接着,学生的任务分为品、析、探三部分,让学生通过品名著方言、析荧屏方言、探家乡方言来以小组形式将自己对方言的理解和认识以调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
接下来,就是分小组课堂展示了,教师在上课可以将各地的方言以视频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一下各地方言,借此视频教师可以引出汉语的七大方言类型,重点介绍北方方言和湘方言。
然后,让学生分组展示调查报告,小组组长介绍调查报告,小组成员可以以对话表演的形式让其它学生感受一下各地方言的魅力。
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谈一下本次活动的感受以及在活动中的收获。
然后,教师总结:“通过这次对方言的调查,相信同学们对方言都有了很深刻的了解,也让我们知道了普通话让我们走得更远,而方言让我们记得我们来自哪里。
”最后,以相关作品推荐:李果实的《乡音无改》、何宇红的《记得那是年纪小》结束本节课堂。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是非常的重要的。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渗透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对乡土文化资源有了更深的了解,让乡土文化有了传承下去的希望。
而且,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不仅仅有课本上的语文知识,还有各种乡土文化资源,拓宽了学生的语文视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刘亮升.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渗透研究[J].学周刊,2019(36):53.
[2]农沃平.地方方言作为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3]李江都.农村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乡土资源的利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