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草桥惊梦”之后是否为“狗尾续貂”
- 格式:doc
- 大小:3.53 KB
- 文档页数:2
狗尾续貂成语含义及谜语狗尾续貂,汉语成语,拼音是gǒu wěi xù diāo,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谜语是谜语的一个分支,猜成语是一种很有趣的益智游戏。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狗尾续貂的谜底,供大家参考。
一、狗尾续貂成语谜语最成功的外科手术…… 打一成语二、狗尾续貂成语解释续:连接。
晋代皇帝的侍从官员用作帽子的装饰。
指封官太滥。
亦比喻拿不好的东西补接在好的东西后面,前后两部分非常不相称。
《晋书·赵王伦传》:“奴卒厮役亦加以爵位。
每朝会,貂蝉盈坐,时人为之谚曰:‘貂不足,狗尾续。
’”三、狗尾续貂成语造句1.你这部小说已经写了大半,请我继续写下去,我怎敢狗尾续貂。
2.这节目还是得由你继续主持下去,我可不敢狗尾续貂。
3.他的公司经理虽多,却都是狗尾续貂之辈,没一个出色的。
4.她这首老歌唱得真是令人回味无穷,让我也狗尾续貂,来上一首吧!5.我帮你写这段结论,实在是狗尾续貂,有辱尊文。
6.他的演讲结束得恰方好处,结果主持人硬要补了几句,狗尾续貂,破坏了整个的气氛。
7.这部电影的结尾由另一位导演接手完成,狗尾续貂,果然不行。
8.政府单位任官一滥,就有狗尾续貂之讥,为政者不能不慎!9.唐家三少的绝世唐门有一个结局,在下狗尾续貂将其结局改写,会给读者一个不同的结局。
10.原文太深少人懂,狗尾续貂写一春。
11.有此猜想后总觉得手痒痒,最后忍不住狗尾续貂一把。
12.金古封笔之后,武侠凋零,暂且狗尾续貂,尽一个武侠迷的一点微薄之力。
13.与其狗尾续貂,还不如让我的第一本书就这样沉寂下去。
14.尤其是后三部,在别人看来是彻底堕落了,是狗尾续貂。
15.就是了,可这小子偏偏弄出狗尾续貂的“前不着村后不着店”。
16.大家都知道有个词语叫狗尾续貂吧,难道‘小蛮妖’认为这株狗尾巴草能够长出一根貂尾巴出来么?17.颜姑娘,无念狗尾续貂,让你见笑了。
18.安智耀之所以狗尾续貂地讲上那么几句坚持原则的话,无非是想为自己洗洗身子,表白一下他在孔隙明的问题上是清白的,更能显示一下他依法办事的高尚姿态。
江苏省苏州市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中调研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
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
又吾国之文学,以挟乐天的精神故,故往往说诗歌的正义,善人必令其终,而恶人必离其罚,此亦吾国戏剧小说之特质也。
《红楼梦》则不然。
赵姨、凤姊之死,非鬼神之罚彼良心,自己之苦痛也。
悲剧之中有三种之别:第一种之悲剧,由极恶之人极其所有之能力以交构之者。
第二种由于盲目的运命者。
第三种之悲剧,由于剧中之人物之位置及关系而不得不然者,非必有蛇蝎之性质与意外之变故也,但由普通之人物、普通之境遇逼之,不得不如是。
彼等明知其害,交施之而交受之,各加以力而各不任其咎。
此种悲剧,其感人贤于前二者远甚。
何则?彼示人生最大之不幸非例外之事,而人生之所固有故也。
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红楼梦》,正第三种之悲剧也。
其美学上之价值即存乎此。
(摘编自王国维《<红楼梦>之美学上之精神》)材料二:汤显祖说:“世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
”他认为在礼法禁锢的现实中,情感没有自由实现的天地;可是,梦想是不受礼法束缚的,故有“梦中之情,何必非真”之说,主张“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戏剧创作观。
《牡丹亭》写的就是杜丽娘和柳梦梅超越生死的“梦中之情”,抗衡现实中“有法之天下”。
曹雪芹的文学思想直接受到汤显祖影响。
《红楼梦》中,以宝玉为中心、众女儿们为群体,大观园构成了一个“有情之天下”。
在情感与礼法的对立中,大观园与贾府之间,构成了真与假、有与无、是与非相互颠倒和转换的关系。
高鹗续书,是保全《红楼梦》,还是损毁《红楼梦》?引言:记得初二的时候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写到了张爱玲读《红楼梦》,说她五岁就能分辨出《红楼梦》后四十回跟前八十回不是一个作者写的。
后来读了张爱玲的《红楼梦魇》,才知道那位作者神话了张爱玲。
不过这句话对当时的我产生了极大触动,因为我已经十二三岁了,也看过《红楼梦》,但似乎并未发现这本书有什么问题。
年岁渐长,重读程本《红楼梦》,发现后四十回确实跟前八十回有所背离,如从八十一回起忽然把贾宝玉应试八股提上议程,此后描写了许多贾宝玉学习八股文的场面;又如黛玉、妙玉等人的结局似乎也存在一些问题,还有贾府用了那么长时间才破败竟然一转眼就复兴了。
不过程本后四十回似乎也没糟糕到那种受万人指责的地步,至少比刘心武之类现代大家续写得要好。
那么,贬低程本后四十回的说法是如何通行于众的呢?笔者找出了两个关键人物,张爱玲和周汝昌,下文便跟大家一一探讨。
一、天才女作家张爱玲感叹“红楼梦未完”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1977年,张爱玲将其系列红学论文集结为《红楼梦魇》出版,其中第一篇名为《红楼梦未完》。
在《红楼梦未完》的开篇,张爱玲即这样写道:有人说过“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第三件不记得了,也许因为我下意识的觉得应当是“三恨红楼梦未完”。
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很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
怪不得!也没深究。
张爱玲这段话不仅贡献了“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这个金句,更是道出了张爱玲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渊源。
张爱玲将《红楼梦未完》放在首位,可见她对程本后四十回的重视程度。
在《红楼梦魇·自序》中,张爱玲即讲明了自己对后四十回的看法:《红楼梦》未完成还不要紧,坏在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红楼梦》被庸俗化了,而家喻户晓,与圣经在西方一样普及,因而影响了小说的主流与阅读趣味。
看似“现实世界”实乃“太虚幻境”,绝非“人间天堂”而是“人间地狱”——《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判词解读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的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让人得到不同的体悟。
庄子说得好,事物的本质是无善无恶无丑无美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价值体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伟大之处!只不过每个人所站的角度不同,认知而已。
正如鲁迅所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草命家看见排满,留言家砍价宫闱秘事。
”从美学精神角度看千古绝唱《红楼梦》,与其说是一部震惊中外的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不如说是一部感人肺腑的一部比《哈姆雷特》还要悲壮恢弘的诗剧。
因此,在从某种角度说,曹雪芹与莎士比亚完全可以媲美。
材料一角度:摘自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
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
若《牡丹亭》之返魂,《长生殿》之重圆,其最着之一例也。
……故吾国之文学中,其具厌世解脱之精神者仅有《桃花扇》与《红楼梦》耳。
而《桃花扇》之解脱,非真解脱也。
沧桑之变,目击之而身历之,不能自悟,而悟于张道士之一言;且以历数千里,冒不测之险,投缧绁之中,所索女子,才得一面,而以道士之言,一朝而舍之,自非三尺童子,其谁信之哉?故《桃花扇》之解脱,他律的也;而《红楼梦》之解脱,自律的也。
且《桃花扇》之作者,但借侯、李之事,以写故国之戚,而非以描写人生为事。
故《桃花扇》,政治的也,国民的也,历史的也;《红楼梦》,哲学的也,宇宙的也,文学的也。
此《红楼梦》之所以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而其价值亦即存乎此。
《红楼梦》一书,与一切喜剧相反,彻头彻尾之悲剧也。
……除主人公不计外,凡此书中之人,有与生活之欲相关系者,无不与苦痛相终始。
以视宝琴、岫烟、李纹、李绮等,若藐姑射神人,敻(xiòng)乎不可及矣,夫此数人者,曷尝无生活之欲,曷尝无苦痛,而书中既不及写其生活之欲,则其苦痛自不得而写之,足以见二者如骖之靳,而永远的正义无往不逞其权力也。
青海省西宁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
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
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
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
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
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
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
《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
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浇漓、人心的衰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
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
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
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
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
也谈高鹗的续书近日,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完成了《红楼梦》的后28回续写,将于4月出版。
消息一经传出,便引来争议声一片。
争议的焦点还是来自目前已经披露的一些章节,如“林黛玉投水自尽”,“史湘云行乞”,“贾宝玉回归天界”等等。
很多人不认可这种结局,痛斥为狗尾续貂后的再续貂。
这也让人想起了一句话:“一千个人里面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无论后人如何续写《红楼梦》的结局,都逃不脱被骂的命运。
所以我们就应该宽容对待续写后四十回的高鹗先生。
他对《红楼梦》的贡献绝对是功大于过的。
如果没有他我们现在能不能看到《红楼梦》都很难说,那些指着《红楼梦》吃饭的所谓红学家们也没了饭碗。
对此,俞平伯先生的头脑是清醒的,尽管他不认可高鹗的续作,但在临终之时却说:“胡适、俞平伯是腰斩《红楼梦》的,有罪。
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
”而现在那些红学家们从这本书里捞到了无数名利,却对保全《红楼梦》的程伟元、高鹗大加鞭笞,无异于是“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娘”了。
这也难怪,如果他们都肯定高续的后四十回,那么也就不会有什么“探佚学”,也就没有了吸引眼球的论点,也就凸现不出他们的探佚水平了。
其实对于高鹗是否是《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也是红学的一件悬案。
起码程伟元与高鹗都没有承认这一点。
程伟元在《程甲本<红楼梦>续》中说后四十回的文字是自己“竭力收罗积有二十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
”而后“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
”而高鹗作的序中说程伟元因为和他说:“子闲且惫矣,阖分任之。
”才被拉来一同整理《红楼梦》的。
在二人联名作的《程乙本引言》中,也说:“书中后四十回,系就历年所得,集腋成裘,更无它本科考。
”不过后世红学家大多认为程高二人是睁眼说瞎话。
又经过胡适、俞平伯的细致考证,证明后四十回却系高鹗所作,证据除了和高鹗同时代的张问陶的一句诗注:“(《红楼梦》)后四十回俱兰墅(高鹗字)所补。
”外,就是后四十回同前八十回的互相矛盾之处,以及脂砚斋的评本对后四十回的暗示。
《红楼梦》续书史上的里程碑——温皓然《红楼梦续》浅读作者:赵晓虎单位:鞍山师范学院《红楼梦》是曹雪芹(1715?—1763?)凝聚一生心血和情愫创作而成的文学巨著,它是中国三千年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是华夏民族延绵起伏的文学山脉中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在当今中国人们已经自觉地把对这部著作的研究称之为“红学”、把对其作者的研究称之为“曹学”、把脂砚斋的点评研究称之为“脂学”,甚至把对其中人物秦可卿的研究称之为“秦学”,更有创办了近半个世纪的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红楼梦学刊》①,纵观中国文学史乃至文化史,唯《红楼梦》享有如此声誉与地位。
无可否认《红楼梦》是一部尚未完成之作:前80回还需修补;80回后也有待续写(原有约30回初稿“迷失”)。
前80回在作者生前开始传抄,作者身后更不胫而走,广泛流传;嘉庆年间京师流传的竹枝词说“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是枉然”、晚晴著名诗人黄遵宪评价《红楼梦》是“开天辟地,从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说,当与日月争光,万古不灭者”(《黄遵宪与日本友人笔谈遗稿》)。
无疑,前80回《红楼梦》是中国艺术领域断臂的维纳斯,它残缺的部分为无以计数的“红迷”们提供了无限的艺术想象空间,成就了一个又一个绚丽多彩不绝于史的中国文学艺术之冠的哥德巴赫猜想。
众说周知,文学艺术创作是极具主体个性化的特殊精神活动,具有鲜明的不可重复性,哪怕是仅仅的时过境迁作者都无能为力;同时文学艺术创作具有不可替代性,文学的续写必将以失败告终。
凡书都不可续,《红楼梦》亦然。
不争的事实是在古今中外小说史上,续写《红楼梦》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文化现象,其续写时间长、种类多、数量广,堪称世界“续书之最”。
理性思考告诉我们一切续书都是不可能的,但心灵深处总有一种强烈的声音又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文学创作是审美情感的诗意表达,《红楼梦》不正是艺术地给我们呈现出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吗?曹雪芹的“剖心泣血,鸣神告世”之作《红楼梦》处处散发着艺术的芳香,引起世人强烈的情感共鸣;宏伟架构中所彰显的艺术魅力吸引着无数文人甘冒“续貂”“狗尾”的风险与嫌疑,依然前赴后继、乐此不疲。
红楼梦《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原文及解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红楼梦《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原文及解析【导语】:《红楼梦鉴赏辞典故事情节鉴赏游幻境指迷十二钗》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关于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惊梦”之后的内容是否要存在或应该存在的问题,各家向来都是争论不休,可以说是见仁见智了。
有人认为续得好,有人觉得纯属“狗尾续貂”,有的干脆对第五本大团圆结局是否出自王实甫之手提出质疑,金圣叹在西厢记五剧第四本之后批到“于是西厢已毕”,下面又有“何用续?何可续?何能续?”之语。
综合各方面的材料,我认为“惊梦”之后理应续,而且续得合理、合情。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王实甫创作《西厢记》时的社会背景,根据王季思先生的考证,我们仅仅知道王实甫生活的时代“约略和百无咎、冯子贞相当(冯在大德六年曾和鹦鹉曲多首),他主要的活动时期在元成宗大德年间(约公元一二九五——一三零七)”“《西厢记》杂剧大约作于元成宗大德三年至十一年之间”。
据此可知,王实甫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的时代。
蒙古族统治者和汉族封建地主阶级相联合,对各组人民实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蒙古统治者对广大知识分子也严加破坏。
元代社会有所谓“九儒、十丐”,知识分子处于仅优于乞丐的卑贱地位。
隋唐以来,科举考试已成为知识分子的主要出路,而元代开国后长期停止科举,使广大知识分子的地位一落千丈。
皇庆延佑年间才开科取士,而考试又对蒙古色目人同汉人南人难易不同,“凡蒙古由科举出身者,授以六品,色目汉人递降一级。
”
知识分子由于地位急遽下降,人们对地位得不到改善的书生愈见怜惜,作家们更倾向于赋予“书生们”一个完满的结局。
如《琵琶记》中对蔡伯皆形象的塑造。
《西厢记》因为在这一时代潮流之列,作者也有理由在笔下赋予知识分子一个美好的结局和前途,在黑暗的现实中给人一点希望之光。
“王西厢最根本的进步意义就在于,它形象地表现了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它告诉人们,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里,尽管到处是压迫和剥削,但是,人民并没有停止为改变自己的处境,追求幸福生活而进行的反抗斗争,因此,它反映了时代的精神。
”“它反抗封建压迫的斗争精神,是通过一对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问题上与封建礼教的矛盾冲突表现出来的。
”因此,赋予二人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能更明确更彻底地表明这种反抗。
其次,从传统戏剧理论及古代观众看戏的审美习惯来看,大团圆的结局设计也是必然。
清戏曲家李渔是个很重视舞台实践的戏剧理论家,他的戏剧理论成就之一,就在于能结合舞台实践。
根据他的理论,喜剧性的团圆结局几乎是被作为戏剧创作的规律来看待的,他认为戏剧结局必须归结到会合、团聚上,他在《曲话》里《词曲部、格局第六》中的“大收煞”条说“全本收场,名为大收煞;此折之戏,在无包括之痕,而有团圆之趣”。
如一部之内,要紧脚色,共有五人;其先东西南北,各自分开,到此必须会合;此理谁不知之。
”他又强调“其会合之故,须要自然而然,水到渠成”,而王实甫在剧尾提出“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崇高理想,就说明他不打算把全剧写成一个“无端而来,无端而去”的恋爱悲剧,使自己的理想成为一句空洞口号。
这样,第五本的团圆结局势在必然。
古代观众看戏,多半是从娱乐出发(其实现在大多也是),着重的是故事情节、热闹场面;关心的是好人的命运和结局,希望看个好下场,是带着主观感情去分享剧中人的哀乐,“他们总希望好人得到好报,恶人要受到惩罚。
他们甚至不习惯那种含糊的、象征的或暗示的表现手法,必须当场看得清清楚楚,心里才踏踏实实。
”剧作家要迎合观众的这种心理,照顾观众的这种审美习惯,往往在高潮之后来一折比较乐观的结局。
《窦娥冤》死后昭雪,《赵氏孤儿》长大报仇,《祝英台》化蝶双飞,《娇红记》鸳鸯比翼……莫不如此。
最后从作者本人的经历和思想来看,“王实甫是一位与“风月营”、“莺花寨”“翠红乡”有着密切关系的戏剧家。
”我们从《西厢记》中可以看出他对于生活中恋爱婚姻的悲喜剧有着明确的态度;他赞美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而反对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基础的婚姻。
在他看来“有情的”结成婚姻才是美好的,值得赞美的。
所以“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这一理想,是对现实的反抗与不满,也是对天下有情人的衷心祝愿,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
接受前人在几百年前的祝福呢?
综合以上三点,我认为“草桥惊梦”之后的内容并非多余,更非“狗尾续貂”,而是个不可或缺的美好结局。
我们中国传统上也还是崇尚美满结局的:既为剧中人的美好归宿而高兴,也给生活多留点希望的光,这样的结尾才看得尽兴又尽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