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 格式:docx
- 大小:28.55 KB
- 文档页数:2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能力语文学习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
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能力呢?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基础。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乐趣,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设计有趣的故事、游戏和角色扮演等活动,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资源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材料和资源。
例如,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类型的文章和故事,观看精彩的文学作品、电影或戏剧等。
通过接触不同的文本和材料,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思考和创新的机会,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和思考问题培养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勇于表达和思考问题。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可以进行小组讨论、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激励他们敢于创新和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
四、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写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写作训练,学生可以思考问题、提炼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布置作文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作文的指导和批改,帮助他们改进写作技巧,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五、组织语文活动和比赛组织各种语文活动和比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故事创作等活动,提供展示和交流的机会。
这些活动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文功底,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创新思维能力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材料、鼓励学生表达观点和思考问题、注重学生的写作训练,以及组织语文活动和比赛等方法都是有效的途径。
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功能的多元化,在学校教育领域,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结合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切体验和教学心得,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与同仁共同商榷、提高。
一、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形成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
心理学实践证明,人在有兴趣时会伴随着血液循环的亢奋,使大脑皮层得到充分的营养,并把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各种心理活动都调动起来,呈现出积极、活跃的状态,同时能引起高度注意,激起饱满热情,产生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笔者努力注重从以下两方面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1.关系民主化,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
因而,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幽默,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要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亲切、热情、平等的态度,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积极地投入进去,感受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2.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情境教育是一种促使教学过程变成一种能持久引发学生极大兴趣,激励学生向知识领域不断探求的教育思想。
它通过图画、摄影、音乐、动作和文学语言的描绘,再现语文教材提供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能更好地理解语文内容,并发展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对思维能力正在形成的小学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最根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1.把语言文字训练同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离不开思维的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既要重视发展儿童语言,也要重视思维训练,努力把语言文字训练与思维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使思维和语言互相促进,协调发展,如《温暖》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深秋的清晨是寒冷的,周总理却送来了春天般的温暖。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创新思维能力是指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解决问题、发现新事物和形成新观点的能力。
它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思维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1. 提倡多样化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提倡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通过角度的多样化来思考问题,不拘泥于固有的思维模式。
在阅读课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本,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和观点去表达文章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联想力观察力和联想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来发现问题与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开拓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联想能力。
3. 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优秀阅读材料,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大师们的创新思维和表达方式,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4. 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创新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作业,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整理与重组,提出新的观点和见解。
在写作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加工和创新,创作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案例1. 在词语习得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组词、串词的方式,创设新颖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词语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 在写作课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联想、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创造独特的作品。
在写景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自然风景,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 在阅读理解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多角度分析文本,提出自己的理解和见解,从而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在小学阶段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成事实。
培养自尊、自强、自立的有独特个性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务之急。
要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教师首先必须有创新意识,敢于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挑战。
教学要有创新,教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要有创新。
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
语文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品质、知识结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新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着眼于“开放创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们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语文的主角,并且帮助他们进入学习语文的角色中。
下面我就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关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建立学生良好心态和心理素质“性格决定命运,心态决定成败”,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两者都是十分重要的。
而如果只是从创造力的培养和创新思维的发挥来看,这两者同样必不可少。
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并使它们相互促进、和谐结合、协调发展。
例如:勤奋、自信、勇敢、谦虚、细心、进去心、责任感、顽强的毅力等其他优良的品质;刺激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克服困难,不怕艰苦、不怕失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等良好的心态;正确评价自己,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等优秀的品质。
这些都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性格和素质的塑造,并不仅仅是非智力的思想教育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学生智力因素的途径,有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二、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树立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为创造性而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经成为目前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可见创新能力是未来人才的一个核心素质,必须从小培养,为其打好基础。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又是基础中的基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
为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深化课堂改革,积极探寻有效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的创新兴趣。
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阅读主体对阅读要有兴趣。
兴趣产生了,自然会有阅读的激情(冲动),以激情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导语是一种有效的手段。
导语是一节课的起点,精彩的导语不仅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因而,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及早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
其次,要激发学生对创新好奇。
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目标激励、语言情感激励等,以“情”制胜。
通过启发性语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欲。
使学生因问题生“疑”,因“疑”生奇,因奇生趣,积极地去探究、创新。
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突破思维定势,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
让学生在无形中参与创新,进行创新。
最后,教师的教学理念要新。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把整个世界作为孩子的教科书”的意识,而摒弃“把教科书作为孩子的世界”的观念。
教学中严格按照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要求,把课堂与生活联系起来,延伸教学内容。
二、启发丰富想象,培养创新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探讨如何在小学阶段为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为基础和关键的一环,而阅读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
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该从课外阅读开始,通过阅读各类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开拓视野,激发想象力,培养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的欲望。
老师也应该指导学生注重阅读体验,引导他们自主解读和思考,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为日后的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语文教学中的写作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在写作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让他们尝试各种文体和题材,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勇于表达。
老师还可以设置一些趣味性的写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在写作中体会到创新的乐趣。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创新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可以采用故事讲解、游戏互动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语文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老师还可以开展一些寓教于乐的语文活动,例如语文演讲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魅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阅读课堂上,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学作品或阅读材料,让他们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辨析能力。
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让他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锻炼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五、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语文活动和比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发散性思维,指的是思维主体在展开思维活动时,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向四面八方辐射的思索和联想,广泛地搜集与这“中心问题有关的各种感性材料、相关信息、思想观点,最大限度地开拓思路,从而导致一系列发展的一种思维品质。
创造个性,包括独立性、自信心、好奇心、冒险、幻想、敏感性等。
在教学实践中,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即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班级授课中“老师传递——学生接受”的师生单向交流的局面,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主要形式的教学组织形式。
由于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思维类型、生活环境、兴趣爱好的差异,对于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
这些理解就好像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向四面八方产生的辐线,可以对每个学生的认知产生一定影响。
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可以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产生思维的撞击,从中能够广泛地搜集与这一中心问题相关的各种感性材料、思想、观点,从而不断地开拓自己的思路。
同时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分析、判断去处理相关的信息,并形成独特的发现或见解。
每个学生在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的同时,就是在从事自我学习的创造活动,而这种学习方式就像是一座立交桥,通过活动为学生的创造性注入活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个性。
二、自主学习、提供学生创新的时空教学活动是师生互动的活动。
然而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立,还是教学过程的设计,都是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
学生的学习活动实际上是被老师牵着走,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学生的创造性就无从谈起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才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有自我发现、自我探索的时空,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因此,我在进行语文学法指导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就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师生学习定向的重要手段。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要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
为建立当代中国教育的创新体系,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小抓起,重视和加强对小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在现今的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
小学生有他自己的个性,天真、好奇,容易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
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的进程。
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每种方法都有着不同的效果,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应该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特别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教与学是课堂教学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教学中“授人以渔”的学法指导,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以阅读教学为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行之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创新是指对原有的思想、观念、方法等进行创造性的改进和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力量。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养成创新能力,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判断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一系列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兴趣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全情投入阅读中去。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学生兴趣相关的课文和读物,如科普读物、趣味故事、生动活泼的文学作品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交流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和想象思维。
在讲解新词汇时,教师可以通过图像、词根等方式展示词义;在思维类阅读题目的训练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展示,如解题口诀、思维导图等,激发学生思考、组织信息、总结归纳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构和提问,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世界来演绎故事,从而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
创新力带有极强的创造性,阅读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在阅读中能够灵活运用知识和技能,发觉问题、解决问题并生成新的知识和技能。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扩展阅读内容、设计新的结尾或前置内容等方式,不断挖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让学生进行绘画、插图等形式的表达,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
阅读教学中,学生之间有时需要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阅读任务,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合作可以使学生思维得到更切实的实践运用,更好地对原本复杂而又抽象的知识进行理解。
在团队配合中,学生可以采取分工合作、集思广益等方式,每个学生有其负责的部分,每个人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借助各个人的优点与特色,完成任务更加简便轻松。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
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全面素养为目标,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场所。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渗透创新教育,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外部环境刺激对学生的认知心理与情绪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
和谐愉悦融洽的教学氛围能够激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醒学生的认知,使学生不断产生兴奋点,始终处于学习与思维的亢奋状态,不断迸射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而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学氛围枯燥紧张,教师严格控制着课堂教学的一举一动,师生关系对立,教学关系紧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只有知识的单向传递,没有情感的沟通与心灵的互动。
学生参与意识不强,教学参与度不高,基本上没有思考与发表意见的机会,只是如同机器在接收现成的知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为学生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并积极思考。
首先,以情感激情启智。
情感可以说是教学的“润滑剂”,没有情感的教学将如一潭死水,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只是在机械地进行知识的识记与运用,没有对学习的激情,哪里能有创新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转变师生关系,以情感为主线来贯穿教学,以情感缓和教学的紧张与枯燥,以情感带动学生学习的激情,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状态,使教学真正成为知识互动与情感沟通的良性过程。
其次,以民主带动学生。
课堂不是“教堂”,而是“学堂”,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学堂。
在教学中我们要为学生的主动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要体现出教学的民主性,将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各种意见与看法在教师与学生共同的交流与讨论中交汇在一起,使教师与学生一起来共同探究问题,使整个课堂教学处于和谐融洽中。
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大众创新,万众创新”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因素,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也是当代成功人士前进的必经之路。
教育作为培养
人的行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这也是当代中国教
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以小学语文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论述主题,浅
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施创新教育理念
有了自主性,学生才会主动学习,才有创新性。
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实施
创新教育的基础。
首先教师要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打破“注入式”教学模式,解放学生的眼、耳、手、脑,还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能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激活学生的
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一节课里,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能
学多少学多少、能懂多少懂多少,不要因为怕延误了教时、冲淡了重点就不给学生自主学习
的权利。
另外要减轻学生负担,让学生乐学。
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
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更重要的是要给学生留点时间,给学生留点自由。
心理压力减轻了,学生就能尝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满足,这样才会有创新的奇迹发生。
二、激活创造性因素,挖掘学生的潜能
好的文章一般不会平直浅露而是含蓄蕴藉,往往留下许多未定点给读者去补充,它们是
课文潜在的创造性因素,教师应设计情景,巧妙引导学生去填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对学生的想像力、创造性思维也大有裨益。
教材中这样创造性的因素随处可见,关键在
于教师要巧设情景,使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景中,就能很好地激活他们的想像。
在教学中应
培养学生养成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如讲《狼和小羊》时,设计“帮助小羊逃生”的发散思维练习。
小羊喊:“猎人来啦,快逃!”小羊会趁着狼分心,撒腿就跑。
“亲爱
的狼,等我到河里洗干净再吃我吧!小羊跳到河里潜水逃走了。
”“小羊勇敢地用角顶狼的肚皮,狼疼得在地上直打滚,小羊逃走了。
”“小羊正在和狼搏斗,猎人来了,将狼打死。
”又如,讲《小马过河》,由学生发散想像《小马过河的续编》:小马过河以后,碰到了大象和小兔
的对话及动作。
小马:“大象爷爷,你比我高,能过河。
小兔,你比我矮,不能过河。
”小兔:“那我怎么办呢?”小马:“别急,让我想想……噢,对了,让大象驮你过河。
”大象:“我老了,驮不动啦!”小马:“那我驮你过去吧!”有的设计在树林里做竹筏,大象、小马护送小兔过河
等多种方法。
通过发散想像及表演,塑造了续篇中的小马善于动脑、助人为乐的可爱形象,
锻炼了学生的动口、动脑、动手能力,提高了语文的实践能力,有效地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鼓励学生敢于提问,培养创新精神
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才有可能引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而现在
有许多老师通常是不断地向学生提问,学生极少向教师提问。
教师提出固然也能引起学生的
思考,但学生的学习总比较被动。
学生质疑设问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表现。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始于积极思维,始于质疑设问,学生质疑设问,要让学生经历敢问到善问的过程。
教师
要经常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积极设问,要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提问
有“安全感。
”而不要怕学生“乱说”耽误了教学时间而不放手让学生提问。
教师要有耐心引导
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经过
多次实践,学生提出问题的质量就会逐步提高,就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如教学《我的战
友邱少云》时,有的学生质疑,我忽然闻到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
难道敌人闻不到棉布焦味吗?如果敌人闻到棉布焦味,不是暴露目标了吗?还有“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整个身子包住了。
”“那火烧着邱少云,别的战士也在邱少云附近,不可能没有被火烧吧?”学生
提出的新的见解有时可能是幼稚的,但往往不乏创造性的火花。
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表现。
四、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提高创新意识
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是开拓写作的源泉,也是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形成和提高的重要条件。
兴趣是一个人主动参与某种活动的动力机制,教师应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让他们
亲自参与活动的设计、活动的过程和活动的总结,并在活动中引导他们积极动脑、动手,认
真观察、思考,真正解决他们无事可写的问题。
教学中笔者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自
命题作文,提倡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写,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开阔了写作的思路。
尽量创造让
学生“成功”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参与的意识。
如写一件事,可以是令人高兴的、伤心的、懊悔的、激动不已的,学
生都能将自己的经历、感受生动具体地叙述清楚。
笔者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边观察边体味,通
过多种方式写事物。
如写一种水果,笔者让同学们将准备好的水果带入课堂,用“看、摸、闻、尝”的方式去感受。
同学们的创作兴趣很浓,写起来也得心应手,越写越起劲,从中充分感受到了创作的快乐。
五、用好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创新欲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小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
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关注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的思维闪光点,保护好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热情。
哪怕思维观点
有点偏颇,也应该给予合理、有效地保护。
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只是评价学生的思维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热情,交往状态等,评价好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
在评
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肯定好学生辛勤劳动的创
新成果。
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
而增强他们的创新信心。
如在班级中开辟创新园地,为学生的创新成果提供展示机会,激发
学生的创新欲望。
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有利
于他们的再度创新。
结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是无所不在的。
教师要做有心人,结合语文学科
的特点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学生进行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中,使语文学科成
为培养儿童创新能力的一片沃土,让埋在孩子们心底的智慧种子早日生根、发芽、开花,并
结出丰硕的创新之果。
参考文献:
[1]饶云云.浅析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4(26):55-69
[2]邓琼.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7(6):7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