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多收了三五斗练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54.50 KB
- 文档页数:8
八多收了三五斗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埠头(pù)占卜(bǔ)作梗(gěng)粜米(tiào)B. 兆头(zhào) 斛子(hú) 廒间(áo) 褡裢(liɑn)C. 小囝(nān) 窠子(ɡuǒ) 踌躇(chú) 懊丧(ào)D. 嗤笑(chī) 捻着(liǎn) 短髭(zī) 橱窗(chú)2. 下列语句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刚才出力摇船犹如赛龙船似的一股劲儿, 现在在每个人的身体里松榭下来了。
B. 只管多啰唆做什么!我们有的是洋钱, 不买你们的, 有别人的好买。
C.三四项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 旧毡帽下面是表现着希望的酱赤的脸。
D. “乡下曲辫子!”夹着一支水笔的手按在算盘珠上, 鄙咦不屑的眼光从眼镜上边射出来。
3. 把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 正确的一处是()比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说得何等的好!现在人们注重用传统经典来教育下一代。
(A)一些家训, 一些幼年启蒙读物重新受到关注。
(B)其中有的是对行为举止的强调, 今天看来虽然严格, 但能有效规范人们的行为;有的是对道德情操的熏陶, 意旨深远, 直指伟大民族的精神源头。
(C)有了这样的认识, 难得不让人产生敬畏。
(D)可喜的是, 不少人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
4.学完本文后, 仿照示例的格式, 评价文中的旧毡帽朋友。
示例:米行老板与《卖炭翁》中“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的统治者一样毫无同情心, 欺压百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品味开篇的环境描写, 谈谈其在文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 联系全文来看, 造成“丰收成灾”的原因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文, 回答问题。
课后达标训练/训练·提升作业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埠.头(bù)占卜.(bǔ)作梗.(ɡěnɡ)谩.骂(màn)B.粜.米(tiào)沽.酒(ɡū)当差.(chā)褡裢.(lian)C.白腻.(nì)松懈.(xiâ)缴.租(jiǎo)不屑.(xiāo)D.小囝.(nān)廒.间(áo)斛.子(hú)拗.不过(ào)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殷红踌躇发泄奥丧B.蓦然焦躁荡漾垃圾C.贮满即使脸颊蹒跚D.愤激辨认咕噜啰唆3.选词填空。
(1)朝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________(照射映照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________(晃动摇动摆动)着的几顶旧毡帽上。
(2)“吓!”声音很________(严肃严厉严峻),左手的食指_______(生硬僵硬强硬)地指着,“这是中央银行的,你们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4.综合性学习。
阅读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状况表,回答相关问题。
(1)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2)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合理化建议。
(两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二、美文品析(2011·十堰中考)阅读下文,回答5~10题。
八多收了三五斗
一、默一默
二、读一读
请大家通读全文,理清文章层次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三、想一想
1.从这些事情中,你看到了一群怎样的农民?他们的命运又如何呢?他们的生活怎样?请结合具体语句加以分析。
2.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老百姓丰收了依然成灾呢?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
3.课堂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
四、练一练
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嗤!’先生冷笑着,‘你们不粜,人家就饿死了么?’”写出了先生的傲慢和有恃无恐。
【片段仿写】请你选取一个场景,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特点。
(150字左右)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九年级上册语文多收了三五斗同步练习:苏教版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埠头( ) 占卜( ) 小囝( ) 祟米( ) 斛子( ) 廒间( ) 当差( ) 沽酒( ) 写意( ) 白腻( ) 松懈( )呷一口( ) 拗不过( ) 鄙夷不屑( )二、选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吆喝踌躇发泄作埂B.蓦然焦躁瘸子垃圾C.贮满既使脸颊蹒跚D.愤激辩认腭下褡裢三、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希望的肥皂泡( )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 )总得粜出;( )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A.既然也而且B.不但却或者C.因为所以或者D.虽然却而且四、“那些戴旧毡帽的大清早摇船出来,到了埠头,气也不透一口,就来到柜台前面占卜他们的命运。
”这一句中加点的“占卜”一词透示了农民怎样的心理?答:_____________ 。
五、说说下列加点的字的表达上的作用。
1.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答:_____________。
2.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大家都呆了。
答: ______________。
3.三四顶旧毡帽从石级下升上来。
答:_____________ 。
六、文尾说“第二天又有一批敞口船来到这里停泊。
镇上便表演着同样的故事。
这种故事也正在各处市镇上表演着,真是平常而又平常的”,有什么深意?答:_____________ 。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九年级上册语文多收了三五斗同步练习就到这里了,愿大家都能在学期努力,丰富自己,锻炼自己。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同步练习: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敬业与乐业同步练习:上册。
《多收了三五斗》练习题及答案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埠头()占卜()作梗()粜米()沽酒()写意()拗不过()不屑()谩骂()褡裢()二.选词填空。
1.早晨的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A.照射B.映照C.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A.晃动B.摇动C.摆动)着的几顶旧毡帽上。
2.“吓!”声音很(A.严肃B.严厉C.严峻),左手的食指(A.生硬B.僵硬C.强硬)地指着,“这是中央银行的,你们不要,可是想吃官司?”3.洋火、洋肥皂之类(A.必须品B.必需品),不能不买,只好少买一点。
三.从题目看,本文应该是写农民丰收的喜悦。
读完全文,你认为是这样的吗?说说你的看法。
四.链接阅读,回答问题。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幼年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先生,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1年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朱自清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在20年代还陆续出版了《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叶圣陶先生除了文学成就斐然外,还是一个著名的教育专家。
自主查阅相关资料,选出一句叶圣陶教育名言写在下面横线上。
五.自主阅读课文,你有什么有价值的疑问或发现吗?写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一.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以“旧毡帽朋友”在一天中的行动为叙事线索,重点描绘了粜米、购物、发泄这三个情节。
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同步练习一、基础攻坚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飘摇妨碍九牛一毫察颜观色B.贸然蔓延水泄不通备尝艰辛C.震撼幅射一切就绪乔装打扮D.涵概毛躁投机倒把贻笑大方答案:B解析:分析各选项。
B是完全正确的,其中A项中应为察言观色;C项中应为辐射;D 项中应为涵盖。
故选B。
点评:平时注意积累,要把常见的易错的字词弄清楚。
2.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以“旧毡帽朋友”在一天中的行动为叙事线索,重点描画了粜米、购物、宣泄这三个情节。
B.课文通过对话巧妙交代那时的社会环境,如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的对话就交代了洋米洋面倾销、地主阶级的地租剥削和高利贷者的盘剥、国民党税卡林立的社会环境。
C.文中的“毡帽朋友”是一些勤劳、仁慈、朴实的中国农人,作者在文中表达出对他们的深深同情,同时也怒其不争,不知道抵挡,只会顺从地接受。
D.文中多用对照的写作方式。
如作者将农人的朴实仁慈和米行先生的骄横霸气加以对照;把农人粜米前的喜悦和粜米后的颓丧加以对照。
答案:C解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可以看出文中的“毡帽朋友”是一些勤劳、仁慈、朴实的中国农人,作者对他们充满无穷的同情。
故C项的理解时错误的。
点评:本文以“旧毡帽朋友”在一天中的行动为叙事线索,通过故事情节,表现作者对他们的深深的同情。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叶圣陶的小说《多收了三五斗》通过旧毡帽朋友“丰收成灾”的遭遇,描画了旧中国农人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对他们的真挚同情。
B.南朝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生动地描画了富春江上的秀丽景色,表现了他酷爱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流露出厌弃尘俗、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C.茅盾的散文《白鹭》通过对白鹭的赞颂,歌颂了那些“因为它常见而被人忘却了”的美。
D.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九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多收了三五斗班级学号姓名得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占卜..糙.米发xiè白nì2.下面的句子中每句都有两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
①.今年天照应;雨水条匀;小虫子也不来作埂;一亩田多收这么三五斗;谁都以为该得透一透气了。
②.这样的年时;你们贪安易;花了一块块半买这些东西来用;永世不得翻生是应该的!3.阅读我国粮食产量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状况表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①.材料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②.结合生活实际;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合理化建议(两条)答:4.为了搞好学校“名著阅读周”这个专题活动;小晴想到了撰写名著阅读心语在学校橱窗展出的宣传的形式.她撰写了《骆驼祥子》的阅读心语:祥子;一个旧北京的人力车夫;像骆驼一样耸起脊背;拉着一辆黄包车在胡同中奔跑。
风雨中的哆嗦;烈日下的喘息;让我读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
请你从《西游记》《水浒》《格列佛游记》中选择一部;也撰写一段阅读心语。
答:二.阅读理解、分析。
路路断绝。
一时大家沉默了。
酱赤的脸受着太阳光又加上酒力;个个难看不过;像就会有殷红的血从皮肤里迸出来似的。
“我们年年种田;到底替谁种的?”一个人呷了一口酒;幽幽地提出疑问。
就有另一个人指着万盛的半新不旧的金字招牌说:“近在眼前;就是替他们种的。
我们吃辛吃苦;赔重利钱借债;种了出来;他们嘴唇皮一动;说‘五块钱一担!’就把我们的油水一古脑儿吞了去!”“要是让我们自己定价钱;那就好了。
凭良心说;八块钱一担;我也不想多要。
”“你这囚犯;在那里做什么梦!你不听见么?他们米行是拿本钱来开的;不肯替我们白当差。
”“那末;我们的田也是将本钱来种的;为什么要替他们白当差!为什么要替田主白当差!”“我刚才在廒间里这么想:现在让你们占便宜;米放在这里;往后没得吃;就来吃你们的!”故意把声音压得很低;网着红丝的眼睛向岸上斜溜。
八*多收了三五斗01 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4)题。
①近来诸事不顺,先是他去河埠头粜.米翻了船;再是装种子的斛.子漏了底,种子几乎全被耗子拖走了;然后他不惜工本养的一批鸡,得瘟疫死了;接着在米行的廒间当差的儿子被辞退,整日理直气壮地在家啃老;又一天小儿子在去给他沽.酒的路上摔伤了腿……②曾经写.意的日子离他远去,他感到懊丧。
拗不过妻子整日的唠叨,今天,他到寺庙里,烧香、拜佛、许愿,要求佛祖保佑,让他摆脱霉运。
(1)请用正楷将语段中画线的内容工整地写在“田”字格里。
(2)请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上汉语拼音。
粜.米(tiào)斛.子(hú)沽.酒(ɡū)写.意(xiè)(3)第②段中有一处语病,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不抄原句,直接写修改后的句子)他到寺庙里,烧香、拜佛、许愿,乞求佛祖保佑,让他摆脱霉运。
(4)第①段中,省略号的作用是表示内容的省略。
2.下列两组词语中,每组都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1)发泄作埂蓦然贮满迸裂(2)腭下褡裢蹒跚脸夹啰唆(1)“埂”改为“梗”(2)“夹”改为“颊”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万盛米行的河埠头,横七竖八....停泊着乡村里出来的敞口船。
(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
此处形容粜米的乡亲们把船停得纵横杂乱。
)B.“比去年都不如,只有五块钱!”伴着一副懊丧到无可奈何....的神色。
(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C.“乡下曲辫子!”夹着一支水笔的手按在算盘珠上,鄙夷不屑....的眼光从眼镜上边射出来。
(指轻视;看不起。
这里是写米行里的先生对粜米的乡亲们的鄙视。
)D.在辩论赛中我方代表理直气壮....地驳斥了对方的谬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形容声势宏大,很有气势。
)(解析:D.“理直气壮”是形容因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4.说说下列加点字有什么作用。
(1)船里装载的是新米,把船身压.得很低。
说明米多,是个丰收年。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8课《多收了三五斗》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基础攻坚 (共15题;共30分)1. (2分)下面对作家作品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 . 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繁星》《春水》是她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集中表现了“母爱、童真、自然”三大主题。
B . 明代文学家沈复著有《浮生六记》一书,我们学过的课文《童趣》便是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表现了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
C .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他执笔写成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D .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主要叙述的是孙悟空等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书中大闹天宫、智取生辰纲、高老庄招亲、三调芭蕉扇等情节大家已是耳熟能详。
2. (2分)下列文学常识错误的一项是()A .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 . 《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他死后给他起的谥号。
《岳阳楼记》选自此集。
C . 范仲淹,大致和欧阳修是同时代人,也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D . 《岳阳楼记》采用了骈散结合的句法,音调铿锵,节奏鲜明。
骈句,指的是结构相似、内容相关、行文相邻、字数相等的两句;骈句以外的句子,都是散句。
3. (2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根据选段,选出对这段文字的层次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 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虫、树、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B . 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花朵、果实、野花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C . 这段文字可分三层,是按树上、花下、遍地的次序安排结构的。
九年级多收了三五斗练习题在九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多收了三五斗》是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文章。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篇课文,我们来做一些相关的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埠头()糙米()斛子()廒间()沽酒()执拗()占卜()作梗()2、解释下列词语:(1)占卜:(2)廒间:(3)斛子:(4)写意:3、文学常识填空。
《多收了三五斗》的作者是_____,原名_____,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_____》等。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糙米五块,谷三块,”米行里的先生有气没力地回答他们。
“什么!”旧毡帽朋友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美满的希望突然一沉,一会儿大家都呆了。
“在六月里,你们不是卖十三块么?”“十五块也卖过,不要说十三块。
”“哪里有跌得这样厉害的!”“现在是什么时候,你们不知道么?各处的米像潮水一般涌来,过几天还要跌呢!”1、旧毡帽朋友听到米价后的反应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心情?2、米行先生的回答说明了什么?(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他们咕噜着离开万盛米行的时候,犹如走出一个一向于己不利的赌场——这回又输了!输多少呢?他们不知道。
总之,袋里的一沓钞,没有半张或者一角是自己的了。
还要添补上不知在哪里的多少张钞票给人家,人家才会满意,这要等人家说了才知道。
1、为什么说他们走出万盛米行犹如走出一个一向于己不利的赌场?2、这段文字反映了农民怎样的命运?三、拓展延伸1、假设你是一位旧毡帽朋友,在经历了米价暴跌后,你会怎样改变自己的生活?请写一篇短文。
2、对比《多收了三五斗》中的农民形象和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形象,说说他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四、写作训练以“丰收的背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要求结合《多收了三五斗》中农民的遭遇,谈谈你对丰收的理解。
在做这些练习题的时候,同学们要认真思考,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来回答问题。
对于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八多收了三五斗【预习反馈】一.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埠.头()占卜.()作梗.()粜.米()沽.酒()写.意()拗.不过()不屑.()谩.骂()褡裢.()二.选词填空。
1.早晨的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A.照射B.映照C.斜射)下来,光柱子落在柜台外面(A.晃动B.摇动C.摆动)着的几顶旧毡帽上。
2.“吓!”声音很(A.严肃B.严厉C.严峻),左手的食指(A.生硬B.僵硬C.强硬)地指着,“这是中央银行的,你们不要,可是想吃官司?”3.洋火、洋肥皂之类(A.必须品B.必需品),不能不买,只好少买一点。
三.从题目看,本文应该是写农民丰收的喜悦。
读完全文,你认为是这样的吗?说说你的看法。
四.链接阅读,回答问题。
叶圣陶(1894.10.28-1988.2.16),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作家,教育家。
幼年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先生,家境清苦。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1年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
1918年在《妇女杂志》第4卷2、3号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19年参加北京大学学生组织的新潮社,并在《新潮》上发表小说和论文。
1921年与郑振铎、茅盾、朱自清等人组织发起文学研究会,并在《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上发表作品。
1922年出版第一本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3年出版的《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童话集。
在20年代还陆续出版了《火灾》、《线下》、《城中》、《未厌集》等短篇小说集,以及长篇小说《倪焕之》。
九一八事变之后,积极参加爱国抗日活动,发表了《多收了三五斗》等著名的短篇小说。
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半个世纪来一直被选为语文教材。
叶圣陶先生除了文学成就斐然外,还是一个著名的教育专家。
自主查阅相关资料,选出一句叶圣陶教育名言写在下面横线上。
五.自主阅读课文,你有什么有价值的疑问或发现吗?写出来小组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一.对下列句子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以“旧毡帽朋友”在一天中的行动为叙事线索,重点描绘了粜米、购物、发泄这三个情节。
B.课文通过对话巧妙交代当时的社会环境,如旧毡帽朋友和米行先生的对话就交代了洋米洋面倾销、地主阶级的地租剥削和高利贷者的盘剥、国民党税卡林立的社会环境。
C.文中的“毡帽朋友”是一些勤劳、善良、朴实的中国农民,作者在文中表达出对他们的深深同情,同时也怒其不争,不知道反抗,只会顺从地接受。
D.文中多用对照的写作方法。
如作者将农民的朴实善良和米行先生的骄横霸气加以对照;把农民粜米前的喜悦和粜米后的颓丧加以对照。
二.作者的笔触细腻,在文中三次描写阳光,既暗示了时间的推移,也寄寓着特定的思想感情。
仔细阅读课文,依次抄录描写阳光的语句,说说它们各表示什么时间,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3.三.清朝有个才子,写了一篇文章给纪晓岚看。
纪晓岚觉得写得很差,但又不好直说,于是在纸上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请你猜猜纪晓岚指出了这篇文章的什么毛病?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却总得粜出;而且命中注定,只有卖给这一家万盛米行。
米行里有的是洋钱,破布袄的空口袋里正需要洋钱。
经过一阵的嚷嚷――辩论米质的好和坏,争执斛子的浅和满,结果船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船身浮起了好些,填没了这只船那只船之间的空隙的菜叶和垃圾再也看不见了。
旧毡帽朋友把自己种出来的米送进了万盛米行的廒间,换到手的是或多或少的一叠钞票。
“先生,给现洋钱,袁世凯,不行吗?”白白的米换不到白白的现洋钱,好像又被他们打了个折扣,怪不舒服。
“乡下曲辫子!”夹着一支水笔的手按在算盘珠上,鄙夷不屑的眼光从眼镜上边投射出来。
“一块钱钞票就作一块钱用,谁好少作你们一个铜板。
我们这里没有现洋,只有钞票。
”“那么,换中国银行的吧。
”从花纹上辨认,知道手里的钞票不是中国银行的。
“吓!”声音很严厉,左手的食指强硬地指着,“这是中央银行的,你们不要,可是要想吃官司?”不要这钞票就得吃官司,这个道理不明白,但是谁也不想问个明白。
大家看了看钞票上的人像,又彼此交换了将信将疑的一眼,就把钞票塞在破布袄的空口袋或缠着裤腰的空褡裢。
1.文中“希望的肥皂泡虽然迸裂了,载在敞口船里的米却总得粜出”这句中的“总”去掉好不好?为什么?2.“破布袄的空口袋里正需要洋钱”这句中的“破”和“空”形象地表明了农民生活的。
3.“结果船埠头的敞口船真个敞口朝天了”这句话的含义是。
4.联系全文内容,说说造成丰收成灾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课后测评】一.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 飘摇妨碍沧海一粟察言观色B. 贸然蔓延水泄不通备尝艰辛C. 震撼辐射一切就绪乔装打扮D. 涵概毛躁投机倒把贻笑大方四.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一)一个美丽的故事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
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
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
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
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
”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于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
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
”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
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
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那小男孩儿咧着嘴笑得真甜。
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
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你的生日,我要送给你一件礼物。
”妈妈笑了:“什么?”他笑笑:"我的作文。
"说着双手递过去那个大信封。
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怦怦地跳!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阴,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张玉庭/文)1.在第一段中,“写得美丽如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含义。
2.文中加点词“极其”“极”用得好,请说明理由。
3.文中把“老师”称为“妈妈式”的,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4.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怦怦地跳”,请想一想,妈妈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
5.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故事中的哪个人物最让你感动呢?为什么?(二)糖罐的秘密①上高中时,学校坐落在清江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
宁静的村落三面临水,四季风景如画,如同古人笔下的世外桃源。
但也极其A(piānpì)闭塞,周围疏疏落落全是民居,连买一根针也非要上十里外的小镇不可。
②这可苦了我们这群高三的可怜虫们。
读书实在太耗心智了,以至于整天唯一的感觉就是饿,连睡梦中都满是各种各样令人B(chuíxián)的好吃的东西。
不知是谁带了一罐糖来,是那种黄亮如金、细软如沙的黄砂糖。
③于是,寝室里便流行罐装的黄砂糖。
十二个糖罐,恰似我们十二个女孩子,亲亲热热地排成一排。
临睡前,美滋滋地喝上一杯热腾腾的糖水,月儿便甜甜地照进梦乡。
④唯独秦霜是不大喝糖水的。
因此她那个别致的青瓷陶罐里的糖,比起我们的总是又多又满。
每晚,我们一边啜着糖水,一边叽叽喳喳地品头论足.或嘀嘀咕咕地发着牢骚,或嘻嘻哈哈地相互取笑时,秦霜总是在灯下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问她为什么不喝,她说:“坏牙齿呢!”⑤后来有人跟我咬耳朵,说秦霜的糖罐根本就只是做做样子罢了。
她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年迈的外婆一起过活,学费都交不齐,哪还有闲钱买糖吃?她那一罐糖,吃了再没得添的,又怕人瞧不起,就胡说什么坏牙齿的鬼话!我听了之后觉得心头一紧,有说不出的悲凉。
⑥一次下课间操,口渴了,我匆匆忙忙回寝室找水喝-经过寝室门前的花坛时,不经意地向寝室的窗户一瞥,却见秦霜正狼吞虎咽地吃什么东西,不由一惊。
细细看,竟是在吃糖呢!她挨次从每个糖罐里舀上一大勺,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
⑦我看得目瞪口呆。
可不知怎地,慢慢地,所有的惊讶、愤怒、鄙夷渐渐散去,两行温热的泪却无声无息地淌下来,滴落在那暗香袭人的花丛中――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
⑧晚饭后,待一寝室人走得一个不剩,我一跃而起,飞快地闩上门,拉上窗帘,一把抱起我的糖罐,先给另外的几个逐一补上一大勺糖,然后,将剩下的通通倒进那个青瓷糖罐:又从箱子里抽出一袋糖,倒入自己的空罐儿。
胆战心惊地忙完这一切,我狂跳不止的心才慢慢平静下来。
⑨前不久,我收到了一封寄自深圳的来信:信是这样写的——晓琴:你一定还记得那个糖罐儿吧,那是我外婆的嫁妆,据说还是宫廷里的东西。
现在,居然有人愿出五万元买它呢!我舍不得出手,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
那个偷糖吃的女孩儿,她其实觉察到了花丛中的那双眼睛——那双世界上最纯、最美的眼睛。
因为它的注视,那个差点成为偷儿的女孩,在后来充满苦难的岁月里,却再也不曾妄动过一回。
⑩不用说,这封信是我多年的挚友——已任深圳一家电脑公司执行总经理的秦霜寄来的。
1.根据拼音写出文中应填入的词语。
A.piānpì () B.chuíxián ( )2.根据语境,第④段划线句“秦霜总是在灯下读着她那本似乎永远也读不完的小说。
”两个需要重读的词浯是、。
3.第⑦段写道:“我悄悄地离开了那扇窗户,贼一样地潜回教室。
”请发挥想象,把此刻“我”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我想:4.结合上下文,理解第⑨段中划线句“因为,你倒进去的糖,远远不止值这个数儿。
”的含义。
(3分)5.本文以为线索展开情节,先后写了喝糖、、、等四件事。
6.请结合本文谈谈自己在做人方面获得的启示。
八多收了三五斗预习反馈一.bùbǔgěng tiòo gūxièniùxièmàn lian 二.1.C2.BC3.B三.略四.开放题,答案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五.略“早晨的太阳光从破了的明瓦天棚斜射……几顶旧毡帽上。
”课堂练习一.C二.第一次:早晨,时间尚早第二次:“他们随即加入先到的一群……破布袄的肩背上。
”太阳已高升了第三次:“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簇,拖着短短的身影,在狭窄的街道上走。
”已到中午对旧毡帽的深切同情三.“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说他的文章不知所云,莫名其妙;“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说他的文章好高鹜远,离堤(题)万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