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体会
- 格式:pdf
- 大小:178.94 KB
- 文档页数:2
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护理许红梅【摘要】目的:总结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护理体会,提高临床疗效。
方法:随机抽取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采用HGT-200号亚低温治疗仪对其进行降温。
结果:20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死亡6例,放弃治疗2例,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结论:亚低温治疗的顺利进行离不开精心的护理配合,只有明确监护要点,采取针对性、预防性护理,才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治疗顺利进行,确保亚低温治疗效果,降低患者病死率。
%Objective:To summarize hypothermia nursing experience in treatment of severe head injur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Methods:20 cases of severe head injury were randomly chosen undergraduate course room, the undergraduate course room HGT-200 and therapeutic apparatus for cooling at low temperature. Results:Among 20 cases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atients, 6 cases died, 2 gave up treament, survival rate was 60%, the quality of life was obviously improved.Conclusion:The smooth operation of Hypothermia treatment is closely related to careful nursing coordination.Only by clear monitoring guidelines, appropriate preventitive care,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occurrence of complications, ensure smooth treatment, guarantee the cryogenic treatment effect, and reduce patient mortality.【期刊名称】《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4(000)001【总页数】3页(P82-83,85)【关键词】重症颅脑损伤;亚低温;护理【作者】许红梅【作者单位】池州市第二人民医院ICU 安徽 24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73.6重症颅脑损伤(SHI)是医院ICU常见的急危重症,有效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为治疗本病的关键[1]。
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亚低温治疗护理体会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它是使用冬眠药物及物理降温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休眠和低温状态,从而降低脑组织代谢,降低耗氧量,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絮乱,增强脑细胞对创伤和缺氧的耐受性,因而可防止或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改善脑的缺氧状态,有利于受伤脑细胞的恢复[1]。
亚低温治疗仪由主机、带冷水回路的降低温和温度传感器组成,因其与人体接触面积大,降温效果好,又便于控制体温,被广泛应用。
本文总结2008年以后我院ICU应用于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经验。
一临床资料本组病人35例,年龄20-70岁,均为重型颅脑外伤患者(GCS6-8分),脑挫裂伤合并颅内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并弥漫性脑肿胀10例,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5例,脑干损伤中枢性高热1例。
其中手术治疗15例,应用亚低温治疗,最长10d,最短2d。
二方法患者躺在降温冰毯上,通过体表散热使体温和脑温降至所需温度,通常为33=34℃。
根据病情所需要维持2-10d。
执行亚低温治疗的最佳时机,伤后越早越好(伤后12)[1]。
由于患者在接受亚低温治疗时可能发生寒颤,故在实施治疗时使用适量肌松剂和镇静剂以防寒颤。
通常静推地西泮10-20mg,生理盐水500ml+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静脉滴注,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开启降温冰毯,头部置冰帽或冰袋,使体温逐渐下降,速度为每小时1℃至直肠温度32-35℃,调慢镇静剂的滴速,以能维持镇静为宜。
三护理措施1、环境及体温检测ICU温室应控制在20℃-25℃,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体温检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重点项目。
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否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患者体温维持在33℃-35℃,若患者的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若地狱33℃易出现呼吸、循环工人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心室颤动。
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摘要】重症颅脑外伤是一种危及生命的疾病,在手术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亚低温治疗被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首先介绍了亚低温治疗的原理和适应症,以及详细的操作步骤和护理措施。
同时强调了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
在讨论了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前景,以及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内容,读者可以了解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关键信息,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护理、操作步骤、适应症、护理措施、并发症预防、应用前景、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亚低温治疗通过控制患者体温在较低的水平,可有效减缓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减少脑缺氧和神经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脑水肿和保护神经功能。
亚低温治疗在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争议,尚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工作,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参考,帮助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1.2 研究目的要求、格式要求等等。
2. 正文2.1 术后亚低温治疗的原理术后亚低温治疗的原理是通过控制患者体温在较低水平,以达到保护大脑、减少细胞代谢率、减少细胞损伤和脑水肿、降低脑灌注压、改善脑血流灌注的目的。
术后患者的脑组织受到损伤后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如脑水肿、脑代谢紊乱、细胞损伤等,亚低温治疗可以通过控制体温,减缓脑组织的代谢率,降低脑氧需求,减少细胞损伤并减轻脑水肿,从而保护脑组织。
亚低温治疗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控制体温在32°C~35°C范围内,降低细胞代谢率和神经细胞死亡速度,减少细胞内钙离子聚积和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减少细胞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亚低温还可通过降低脑组织的氧需求和脑血流量,改善脑灌注,减轻脑水肿,缓解脑缺血缺氧状态,提高脑组织的耐缺氧能力。
术后亚低温治疗的原理是通过调节体温,降低脑组织的代谢率,减少细胞损伤和脑水肿,保护脑组织,改善神经功能,促进病情的康复。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降温治疗的护理体会电脑自动温控降温毯(床)是近年来神经外科开展降温治疗必需的设备,它可分别用以单纯高热降温或亚低温治疗。
单纯降温适用于高热及其他降温效果不佳的患者;而亚低温治疗适用于部分有需求的重型颅脑外伤的患者[1]。
自2001年10月至2003年10月,我们应用单纯降温治疗颅脑外伤高热患者20例,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合并中枢性高热患者4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现就应用降温毯控制体温治疗颅脑外伤发热患者的护理及注意事项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①使用单纯高热降温法治疗20例:男13例,女12例。
年龄16~73岁,平均年龄岁,其中60~73岁者4例。
GCS评分3~5分21例,6~8分4例。
气管切开者13例,初期发热原因:中枢性高热6例,肺部感染11例,颅内感染3例。
部分病人还合并尿路感染和皮肤创面感染。
②亚低温治疗者4例,年龄在18-56岁之间。
GCS评分3分。
其中,脑挫伤合并颅内血肿1例,原发性脑干伤2例,弥漫性脑肿胀1例。
4例患者伤后24h内全部发生高热。
发热原因:中枢性高热。
故全部行气管切开。
1.2 降温方法1.2.1 单纯降温法对应用冰袋冷敷或酒精擦浴和注射安痛定等降温效果欠佳者,当体温>39℃时则遵医嘱应用冰毯降温。
设定目标控制温度为37℃。
机-毯循环水温6℃,一般每小时降温控制在0.5℃左右,降温速度不宜太快,否则患者对寒冷难以忍受,会出现躁动或寒颤。
在降温毯持续使用期间,当体温超过37℃时,主机会自动启动,这样总能使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7℃左右。
持续降温时间视病情而定,当体温已稳定在37℃72h后,可以实验性停机观察12-24h,若发热再起,仍可继续应用。
1.2.2 亚降温治疗法[1]方法同单纯降温法,但设置机温上限为35℃,下限为32℃。
对意识障碍降级可能出现寒颤者可静脉滴注加有冬眠肌松剂的液体,同时应用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
肌松剂剂量视患者个体差异及病情而定。
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第一篇: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护理文章来源:中国护士网发表时间:2005-03-10 11:39:00 关键字:颅脑损伤低温护理摘要为了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致残率和病死率,于1997年11月至1999年4月,采用低温疗法(34~36℃)治疗30例。
低温治疗期间密切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颅内压的变化及上消化道出血征象,发现异常及时处置;加强基础护理和气管切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预防褥疮及感染。
结果,痊愈11例,轻残6例,中、重残4例,死亡9例,较1997年11月以前同类病人的病死率下降了16%。
低温治疗可使病人保持自主呼吸,生命体征变化幅度减小,病死率降低。
Key words craniocerebral injury low temperature nursing care据报道,亚低温(28~35℃)能显著减轻脑水肿,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控制颅内压,促进脑损伤病情的恢复[1]。
但进行亚低温治疗常须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条件要求高,观察难度大。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院1997年11月至1999年4月采用一般低温(34~36℃)治疗30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同样取得了满意疗效。
护理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30例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7~50岁。
交通事故伤26例,高空坠落伤2例,机器压伤2例。
入院时体温36.8~39.4℃;深昏迷14例,中昏迷7例,浅昏迷9例;双侧瞳孔散大9例,双侧瞳孔缩小5例,一侧瞳孔散大16例。
GCS评分3~5分14例,6~8分16例。
头颅CT检查:硬膜下血肿11例,硬膜外血肿10例,多发血肿6例,后颅窝血肿3例。
入院后行手术治疗25例,保守治疗5例。
降温方法5例保守治疗病人在入院后6 h内施行降温;25例术毕即予降温。
30例均用RC-2000 Ⅱ型降温毯(简称冰毯机),同时给予冬眠治疗,根据降温效果决定是否加用冰袋。
重型脑外伤患者脑亚低温治疗的护理脑亚低温治疗适应于重症颅脑损伤而循环功能代偿良好者。
躁动不安、高热、丘脑下部或脑干损伤者, 以及严重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居高不降者。
亚低温方法成功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已被诸多基础研究和临床病例所证实[1]。
现将我院选择性脑亚低温治疗应用过程上的有关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对象为2006年2月至2009年9月间伤后24 h以内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行低温脑保护前均经CT或B超检查排除其他器官损伤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并都经头CT检查明确诊断。
本组82例的致伤原因中,车祸致伤占68. 5%;高处坠落伤占25.3 %; 打击伤占5.1 %,受伤机制不清2.1%。
2 脑亚低温治疗方法患者急诊入院或手术后应用微泵静脉推注冬眠合剂(氯丙嗪100 mg+异丙嗪100 mg+生理盐水50 ml,24 h推注维持),以抑制患者低温过程中寒战反应及躁动的发生。
同时给患者戴上“降温头盔”,以亚低温仪对患者整个头部进行有效的降温,维持脑温在34℃~35℃的水平。
一般使用1.5 h后脑温即可达到目标温度。
在降温的同时一般降温3~7 d后撤去降温头盔,让患者自然复温。
在降温的同时其他治疗同传统脑外伤治疗方法。
3 护理措施3.1 颅内压监测颅脑损伤常引起颅内压增高,易形成脑疝而危及生命。
持续颅内压监护能准确反映颅内压的动态变化,正确指导临床诊治,避免单纯依靠临床体征间接估计颅内压的不确定性及其对诊治的误导。
我们采用颅内压监护仪持续监测硬脑膜外压力,即将颅内压监护仪的探头置于硬脑膜外以监测硬脑膜外压力,根据其显示的数据测评颅内压的变化并指导降温、脱水等一系列治疗措施。
一般维持颅内压在(3.5±0. 2)kPa[2]。
若颅内压升高应及时静脉给予脱水剂以降低颅内压,避免脑疝的发生。
3.2 体温、脑温的监测亚低温仪可监测身体各部位温度。
体温一般以肛温表示,即将温度传感器放于直肠内。
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究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6月-2020年6月,研究对象为此期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计84例。
研究分组根据抽签方式进行,红色签为观察组(n=42)在伤后24h内采用亚低温冬眠方式进行治疗,并采用综合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蓝色签为对照组(n=42),除不适用亚低温冬眠治疗外,其余方式相同。
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情况。
结果:比较两组患者干预过重中第1、3、7d血糖与颅内压情况跟,均是观察组水平优于对照组,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采用亚低温冬眠方式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治疗,能够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快速改善,提高治愈率,效果显著,可予以推荐。
【关键词】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疗效观察;护理体会在神经外科中,重症颅脑损伤是一种发生率比较高的疾病,也是颅脑损伤病症中的治疗难点[1]。
虽然医疗水平在不断进步,但近年来因重症颅脑损伤而死亡的患者的数量并没有显著下降[2]。
要怎样降低重症路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是神经外科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研究表明,亚低温冬眠疗法对于该疾病治疗患者具有积极作用。
本次研究则针对亚低温冬眠治疗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探究。
具体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8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主体。
根据干预方式不同将入组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蓝色签:常规治疗+综合护理)与观察组(红色签:亚低温冬眠治疗+综合护理)。
本次研究在伦理委员会核准后进行,患者(与其家属)自愿参与。
对照组42例患者中,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35-52岁,平均年龄(46.24±3.09)岁。
观察组42例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36-51岁,平均年龄(46.18±3.11)岁。
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甚小,P>0.05,数据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