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因素对功能性胃肠病影响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诊治中若干问题的探讨标签:功能性胃肠病;精神心理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发现许多疾病单纯用生物医学模式观点解释其所有的临床表现是不全面的。
因为病人,尤其是精神心理因素导致胃肠道疾病的病人,不仅具有生物躯体,同时也具有思想、感情和愿望,并与环境有密切联系。
当今医学模式已逐渐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2]。
忽略这些问题,治疗是难以成功的。
功能性胃肠病(FGIDS)是一类具有消化道症状而不能用器质性病变或生物指标异常来解释的疾病。
在治疗困惑而就诊的FGIDS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有精神心理问题,需要制定更为完善和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由于心理学领域中诊断标准的建立以及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的发展,对于FGIDS与心理疾病的研究有了更为准确的依据。
大多数FGIDS在症状出现之前,就存在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因此对精神心理治疗反应较好;椐报道,胃肠门诊中大约42%~61%的FGIDS伴有心理障碍,其中以焦虑、抑郁为主,其他如惊恐障碍等也不少见[3]。
以下就精神心理因素对FGIDS的影响相关事项探讨如下:1 就诊的解释首先,需要确立一种互信的医患关系,为矫正异常的疾病行为奠定基础。
症状显著,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反复多种检查查不出特殊问题的病人,往往认为仪器不准或医生未认真检查,为此焦虑不安。
而个别医生解释“没有病”,这会加重病人的精神心理负担,且易使病人反感;部分病人思想上不易接受与抑郁、焦虑相关的概念,特别是临床似无抑郁、焦虑表现的病人。
因而医生对就诊的解释,原则上肯定有疾病,同时避免用“焦虑症”、“抑郁症”等词,在不违反诊断原则的情况下,而又能为病人所接受。
可以解释为:“肯定有疾病,(虽多种检查未发现特殊问题)这些疾病通过治疗,病情可逐渐好转或治愈的……”让病人从精神心理上得到放松,感到治疗的希望。
并能主动接受,医生也得到信任。
2 治疗的策略2.1 用药中的问题有部分与精神心理疾病或症状顽固的FGIDS,尤其是那些经过各种检查未发现特殊问题的患者,需要应用抗抑郁、焦虑、精神疾病和吗啡制剂等药物治疗,但这部分病人从思想上不能接受,一但发现拒绝服用,特别是对焦虑、抑郁症状较轻甚至缺如的病人。
精神心理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影响的临床研究摘要】目前,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疾病的研究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主要通过随机分组治疗,治疗组使用一些精神心理治疗包括服用抗精神药物等,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从而研究精神心理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以及临床治疗。
结果显示采取精神心理干预的一组治疗效果较好,所以我们应该从此出发,依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心理状况来进行必要程度的精神心理干预及药物治疗,才能更好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关键词】心理因素;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研究;影响状况【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2-0152-02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十二指肠部位的病况,并且没有其他器官特性的影响和代谢问题。
主要体现为上腹疼痛有烧灼感,餐后饱胀和早饱。
然而,以目前的技术水平,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原因还无从知晓。
继而,有的医学专家提出精神心理因素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原因,并得到了大部分的认同,对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也被提到逐渐重要的地位。
1.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基本情况1.1 诊断和排除的标准患者在诊断时要进行胃镜检查和腹部B超检查,如果不是其他器官造成的病变,则可确诊。
另外,可以使用有关精神心理情绪的评定表来判断患者的心理感受。
还有,可以发自评表让患者对自身情况有一个很好的认识,从结果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
如果出现心、肺、肾的疾病导致功能衰竭而需长期服用药物的系统性疾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以及腹部有过手术经历的可以排除在临床研究范围外。
1.2 病因分析现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还未明确,主要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感染、脑-肠相互作用、脑-肠肽变化、年龄影响、胃肠激素NO与性激素、胃液分泌增多、饮食因素方面考虑。
除此之外,逐渐发现具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通常有着精神上心理上的阻碍,导致了消化系统的紊乱。
2.精神心理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影响心理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意义不可忽视。
情志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研究进展功能性消化不良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几年其发病率呈增长趋势,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相关研究发现情志因素与FD发病密切关系。
笔者通过阅读大量相关文献,总结现代医学对情志与FD的关系的认识,目前多从脑肠轴、肠道菌群及肥大细胞阐述,中医学则从心、肝、脾进行论治,而且中医药在该病治疗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
标签:功能性消化不良;情志;发病关系;治疗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 and FunctionalDyspepsia In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YU Minmin1XI Bin21.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0,China2.Humanities Institute Hen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0,ChinaFunctional dyspepsia is a common disease,frequently occurring disease,the clinical incidence rate showed a rising trendin recent years,and seriously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n recent years itfound that existed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factors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FD. By reading a lot of literatures,to understand the modern medicin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 and FD,on the current itelaborate from the brain gut axis,intestinal microflora and mast cells,it elaborate from heart,liver and spleen for theory and treatmenton TCM,and Chinese medicine has obvious advantagesin th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Functional Dyspepsia;Emotion;Incidence Relationship;Treatment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系列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1]。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8), 2160-2164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8323中医药联合心理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 研究进展王旭芳1,王春秋2*1青海大学医学院,青海 西宁 2青海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青海 西宁收稿日期:2023年7月14日;录用日期:2023年8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8月22日摘要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 FD)是临床中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本病在临床中易复发且治疗效果一般,导致患者复诊率较高,给医疗卫生资源及患者的心理和经济上造成不小的压力。
近年来,临床中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方法在不断进行创新,研究发现中医药联合心理疗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其复发率,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心理疗法,中医药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bined with Psych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Functional DyspepsiaXufang Wang 1, Chunqiu Wang 2*1School of Medicine,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Qinghai 2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Qinghai Provincial People’s Hospital, Xining Qinghai Received: Jul. 14th , 2023; accepted: Aug. 8th , 2023; published: Aug. 22nd , 2023AbstractFunctional dyspepsia (FD) is one of the common digestive diseases in clinical practice, which is *通讯作者。
精神情志对炎症性肠病影响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对策的研究现状作者:傅志泉李珍赵思宇刘欣燕曹红燕李清林来源:《世界中医药》2017年第08期摘要我国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已知多重因素导致了IBD的发生与发展。
最近研究发现,精神情志的应激因素也参与其中,并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探讨精神应激因素对IBD患者影响的作用机制,及时发现精神应激因素并积极干预治疗,可以缓解IBD患者的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
同时,就精神应激因素对IBD影响的作用机制及中医药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IBD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精神应激;焦虑;抑郁;中医药Research Status of Effect of Mental Stress o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vention CountermeasuresFu Zhiquan1, Li Zhen2, Zhao Siyu1, Liu Xinyan1, Cao Hongyan1, Li Qinglin3(1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Shanghai TCM-Integrate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CM, Shanghai 200082; 2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Hangzhou Third Hospital, Hangzhou 310009, China; 3 Zhejiang Cancer Hospital, Hangzhou 310022,China)Abstract The prevalence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 has been increasing annually in China. Multiple determinants induce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is disease. Among these factors, mental stress factor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i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mental stress on IBD patients and to timely detect the mental stress factors for active intervention treatment. This may alleviate the progression in IBD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This paper is to review the mechanism of mental stress factors o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ervention measure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IBD.Key Words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Mental stress;Anxiety;Depression;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中图分类号:R277.7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17.08.062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属中医“泄泻”“便血”“肠风”“肠辟”等范畴。
1770 引言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心理因素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1-2]。
本实验探讨FD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因素关系密切,即FD大多伴有焦虑和/或抑郁症状。
采用先进的现代科学方法,观察了半夏厚朴汤对动力障碍样功能性FD患者胃排空及肠传输功能及症状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中药及制剂按国家药典标准收集半夏、厚朴、生姜、茯苓、紫苏叶,以五种中药采用水提法制成散剂(由三九制药总厂制备)。
1.2 病例FD患者100例均选自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消化内科门诊及病房,其中男28例,女72例,平均年龄(44.2±12.56)岁,以罗马Ⅱ标准诊断FD。
1.3 标记物每粒胶粒含不透X标记物(Radiopaque Markers,ROM)0.1×0.3mm小钡条20枚(北京航空航天研究所提供)。
1.4 主要仪器中药浸煎及干燥设备,DAR-3000数字胃肠机(日本SHIMADIU产)及X-RAY摄像仪。
1.5 主要症状的记录与评价[3]对入选的病例询问上述消化不良症状,并以下列标准记分:0级-无症状:积0分;I级-轻度:症状轻微,不影响日常生活,积1分;II级:I级和III级之间,积2分;III级:症状频繁,明显影响生活和工作,积3分;IV级:持续存在症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难以坚持工作积4分。
2 结果2.1 心理测评100例患者中,男28人,女72人。
19.00%的人有单纯抑郁性情绪障碍,10.00%的人有单纯焦虑性情绪障碍,二者均有占20.00%,既有抑郁和/或焦虑性情绪障碍的占49.00%,未达到诊断标准的占51.00%,其中各有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的表现,有一部分患者有严重焦虑、抑郁倾向。
2.2 胃排空功能和肠传输功能的测定FD组餐后钡条胃排空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经半夏厚朴汤治疗后,患者胃排空率有明显提高,效果与西沙必利相似,但肠传输无明显变化。
功能性胃肠病的精神心理因素及治疗摘要】目的:探讨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心理因素的关系以及抗抑郁治疗的效果。
方法:纳入功能性胃肠病患者270例。
将常规治疗无效的患者设为难治组,常规治疗有效的患者设为反应组。
进一步将难治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综合治疗组,后者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
结果: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焦虑的发生率为61.5%(166/270),抑郁的发生率为57.0%(154/270)。
反应组同时伴有焦虑和抑郁的HAMA、HAMD评分与消化道症状评分呈正相关。
常规治疗后,反应组HAMA、HAMD评分以及消化道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
难治组治疗后的HAMA、HAMD评分较反应组治疗前的HAMA、HAMD评分显著升高(P<0.05)。
综合治疗组HAMA、HAMD评分以及消化道症状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
结论: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心理因素有关,抗抑郁治疗有助于改善功能性胃肠病消化道症状。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精神心理因素;治疗【中图分类号】R74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5-0225-01前言随着功能性胃肠病治疗要求的不断提高,研究其精神心理因素及治疗凸显出重要意义。
该项课题的研究,将会更好地提升对功能性胃肠病精神心理因素及治疗分析与掌控力度,从而通过合理化的措施与途径,进一步优化其治疗的整体效果。
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纳入2014年9月~2015年9月患者270例,其中男112例,女158例,年龄18~79岁,平均(47.44±13.45)岁。
纳入标准:①符合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②经胃肠镜、B超以及实验室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②既往有精神疾病史;③有服用精神病类药物史;④伴有肝、肾、心脑血管等脏器严重疾病;⑤对本试验药物过敏;⑥妊娠或哺乳期妇女。
1.2 研究方法对270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状态以及消化道症状严重程度进行评估。
胃肠精神病学的临床意义与干预策略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患有功能性胃肠病以及精神疾病的病例呈现愈发增多的趋势。
近年来,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明确指出,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疾病往往同时存在,并且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这种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主要表现为“菌-肠-脑轴”互动的异常。
在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医患双方对其临床表现的认知及重视程度存在不足,对病理生理机制的理解欠缺,以及在干预方式的全局观和整合观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当前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此,我们的团队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并结合本团队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胃肠精神病学”的概念。
我们总结出临床干预策略,包括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益生菌、益生元、菌群移植和心理认知等多学科介入。
这一综合性的干预策略旨在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促进康复。
01胃肠精神病学的病理生理机制肠-脑轴是一个双向互作系统,大量科学研究已经明确证实,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脑肠互动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肠道微生物能够与中枢神经系统建立联系,并在两者之间实现相互通信。
肠-脑轴之间的互作主要依赖四大系统:(1)肠道菌群及代谢产物作用于肠道内分泌细胞;(2)迷走神经或者肠自主神经系统直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3)免疫系统;(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
1.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在“肠-脑轴”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肠道微生物具有产生人脑中已发现的许多神经递质的能力。
尽管这些神经递质主要在肠道局部发挥作用,调节肠道神经系统,但有明确的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通过多种机制可以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这包括(1)参与神经递质的代谢;(2)影响迷走神经;(3)参与神经递质的合成与释放。
2.迷走神经和肠自主神经系统直接通过合成神经递质的方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
肠道微生物产生的神经递质(如GABA、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在肠道内作用,影响上皮细胞、肠道屏障功能、激素释放和免疫功能。
2022胃肠精神病学的临床意义与干预策略(全文)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患有功能性胃肠病以及精神疾病的病例越来越多。
近年来,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显示,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疾病往往并存,且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为〃菌-肠-脑轴〃的互动异常。
在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医患双方对其临床表现认知及重视程度不够、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欠缺及干预方式的全局观和整合观不足,造成当前该类疾病的疗效欠佳。
本团队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提出〃胃肠精神病学〃的概念,并总结其临床干预策略需要包括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益生菌、益生元、菌群移植和心理认知等多学科介入。
本文以“胃肠精神病学〃为基础,对该类疾病的诊疗进行系统的阐述。
古希腊哲学家曾假设,大脑和身体的其他部分是内在相连的。
这一概念使人们认识到,要研究疾病过程,必须考虑整个系统的内在关系,而不是孤立的器官。
19世纪40年代已有实验证明,情绪状态可影响消化的速度[1]。
20世纪初期至中期,首次有科学记录的观察将肠道生理变化与情绪变化联系起来;随后的研究逐渐揭示了胃肠道功能改变伴随诸多中枢神经系统紊乱[2-3]。
而胃肠道症状是肠-脑相互作用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通常与心理症状和精神症状伴行[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心理和胃肠功能障碍性疾病也在快速增长,且两者时常伴行。
有研究显示,有50%的各类胃肠疾病患者中伴随精神心理障碍,而有50%的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首发症状表现为胃肠功能障碍,且两者相互影响、恶性循环[3]。
近年来,肠-脑轴互动异常概念的提出,使人们对胃肠与精神神经系统异常疾病之间相互作用的病理生理有了全新的认识[3]。
基于此概念的提出,在临床诊疗中提醒医务人员,需要〃肠病心治"、〃心病肠治〃或者〃心肠同治"。
在2015年,Nature杂志发表一篇题为"MentalHealth:ThinkingfromtheGut w观点性论文,为针对精神健康问题,从〃肠〃计议,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上的总结[5]。
功能性胃肠病的精神心理因素及治疗【摘要】目的:分析功能性胃肠病的精神心理因素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功能性胃肠病患者100例(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分为常规治疗无效的难治组(50例)与常规治疗有效的反应组(50例),并将难治组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25例)与综合治疗的观察组(25例),分析精神心理因素及治疗效果。
结果:焦虑发生率62.00%,抑郁发生率58.00%;难治组HAMA、HAMD评分高于反应组,P<0.05;相比与对照组,观察组HAMA、HAMD、消化道症状评分低,P<0.05。
结论: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心理因素有着密切联系,经过有效的抗抑郁治疗,能减轻患者消化道症状,值得借鉴。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精神心理因素;治疗功能性胃肠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不明确,这种疾病无法以器质性病变或生化指标异常进行解释,临床发病率较高,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1]。
近年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该病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并且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关系引起了人们广泛重视[2]。
本研究选取我院功能性胃肠病患者100例,分析疾病精神心理因素及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选取我院功能性胃肠病患者100例,男57例,女43例,年龄119至75(46.28±3.58)岁。
1.2方法评估患者焦虑、抑郁及消化症状严重程度,针对存在精神心理异常的患者,进行抑酸、调节肠道菌群等常规治疗,治疗4周后再次进行评估。
无效者为难治组,有效者为反应组。
将难治组患者分为综合治疗的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帕罗西汀(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31106),然后评估患者相关情况。
1.3观察指标精神心理状态:汉密尔顿焦虑症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症量表(HAMD),评分低即精神心理状态好;消化道症状评分:0~3分,评分高即消化道症状严重。
精神因素对功能性胃肠病影响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摘要: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无器质性病变的临床综合征,其多种临床症状有一定特异性且有重叠现象,机制尚不明确。
中医学认为精神因素是其重要病因,情志不遂可通过肝、心直接或间接影响脾胃功能。
目前,精神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的关系逐渐受到关注,公认的精神因素可能相关机制有脑肠轴功能紊乱、肥大细胞活化、肠道菌群失调等。
本文从上述机制分别进行阐述,并综述近年来中医药对功能性胃肠病的干预进展。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精神因素;情志;脑肠轴;中药;综述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1.033中图分类号:R25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1-0128-06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and TCM Intervention DUAN Yuan-zhi,TANG Xu-dong,WANG Feng-yun,YIN Xiao-lan,TIAN Ya-xin (Xiyuan Hospital,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Beijing 100091,China)Abstract: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is a group of clinical syndrome of non-organic disease. Its various clinical symptoms have a certain specificity and overlap phenomenon,and the mechanism is not clear. TCM believes thatphychological factorsare an important cause. Emotion failurecan effect spleen and stomach functionthrough liver and heart directly or indirectly.At present,the phychological fact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are getting attentiongradually. It is recognized that the mechanism of phychological factorsmay be related to brain axis dysfunction,mast cell activation,intestinal flora and so on. This article expounded the above-mentioned mechanism and reviewed the detailed TCM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 in recent years.Key words: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psychological facors;emotion;brain gut axis;TCM;review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FGIDs)是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慢性、复发性的胃肠功能障碍,临床上本人系天天论文网就职11年的资深论文编辑;工作中与各大医学期刊杂志社进行学术交流过程中建立了稳定的编辑朋友圈,系多家医学杂志社的特约编辑,常年为医学期刊杂志供稿,负责天天论文网医学论文·分检·编校·推送·指导等工作!工作企鹅1:1550116010工作企鹅2:766085044无器质性病变且缺乏实验室检查依据[1-2]。
根据罗马Ⅲ诊断标准[3],FGIDs包括的疾病种类繁多,涵盖了功能性食管疾病、功能性胃十二指肠疾病、功能性肠道疾病、功能性腹痛等多类疾病。
一般伴有反酸、嘈杂、烧心、早饱、胃痛胃胀、便秘或腹泻等表现,各种疾病症状有各自特异性同时症状间重叠现象也多见,重叠机制不明。
该病患病率高,国外流行病学显示,欧美国家FGIDs患病率达21%~41%,德国13.1%人群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FD)或肠易激综合征(IBS)[4-5]。
但目前国内尚无FGIDs的总体患病率的准确数据,依据近年门诊情况来看中国人群的患病率有上升趋势[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531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3209)通讯作者:唐旭东,E-mail:**************.cn针对重叠现象,国外有研究显示,在反流性食管炎(NERD)患者中45.8%有FD的症状;而胃食管返流(GERD)患者中8.1~17%与FD症状重叠[7]。
由于其症状的迁延难愈和复发性,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诊治疗效不明显,诊治费用较高,给社会造成了经济负担,因此在国内外受到了广泛关注。
近年来由于医学模式向生理-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精神心理因素在FGIDs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FGIDs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吞酸”“嘈杂”“腹泻”“便秘”等范畴,在所有病因如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药物所伤等中,情志因素占主要地位,与现代研究观点基本一致。
临床医生采用中医药治疗该类疾病收获良效,现已逐渐发展为一种趋势。
因此,从精神或情志这一角度对FGIDs机制研究和中药的干预进行总结归纳很有必要。
1 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发病中可能机制随着近几年西医关注的焦点越来越集中在精神心理方面,大量研究发现精神心理因素与功能性胃肠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脑-肠轴概念最近几年被提出,研究结果表明,慢性应激状态下脑-肠轴参与了肠道菌群的调节,并与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共同发挥作用[8]。
多个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和脑肠轴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调控关系,但更细节的研究还未见报道。
一般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可能参与的反应有以下几个方面。
1.1 脑肠轴功能异常已有大量研究结果显示,脑肠轴功能紊乱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精神心理状态,从而影响FGIDs的发病[9]。
脑肠轴是联系中枢神经系统(CNS)、神经内分泌、胃肠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的双向通路,同时是情感心理与胃肠功能相互影响的枢纽[10]。
外界环境的变化引起人体精神心理的改变,导致内环境改变,这一变化的信息向上传入到CNS,这些信息经过整合和处理,一方面可直接对这一信息作出反应,另一方面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间接对胃肠道进行调控,影响胃肠功能运动,同时调控神经免疫系统,作用于胃肠,以改变胃肠黏膜的完整性和屏障作用[11]。
调节胃肠道的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两者能直接对胃肠道进行调节而不需要CNS的支配[12],还能将其信息以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信号的形式通过迷走神经、脊髓上传到大脑的神经中枢,CNS再对信息分析作出相应的处理,包括调节胃肠道,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变化。
机体的这种脑与胃肠功能之间的双向互动影响就称为脑肠互动[13]。
脑肠轴发挥作用过程主要由胃肠激素参与介导的,其中最主要的是5-羟色胺(5-HT)。
5-HT是胃肠激素的一种,虽在脑内含量含量少但对胃肠道功能起着重要作用。
它既能参与胃肠平滑肌的舒张与收缩运动,同时又对内脏感觉起调节作用[14]。
其作用主要通过受体和转运体来实现的,目前研究发现的对胃肠起主要调节的受体类型有5-HT3、5-HT4、5-HT7[15-16]。
5-HT3能通过调节钙离子浓度提高胃肠运动,5-HT4、5-HT7均能使肠道平滑肌松弛,同时5-HT7与IBS内脏感觉异常有关。
有动物实验表明,FGIDs的大鼠模型其血清和胃肠、脑等组织中5-HT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17]。
研究表明,长期精神应激反应可导致黏膜上皮细胞间隙增大,通透性升高,大分子物质通过黏膜层引起黏膜炎症反应[18]。
同时这些物质能刺激肠嗜铬细胞,释放大量5-HT,5-HT激活初级神经元,从而构成神经反射并对肠道运动进行调节。
临床研究显示,IBS患者如果焦虑,其边缘系统的疼痛调控区域将异常活跃,使患者对疼痛表现得更为敏感[19],FD患者在精神焦虑抑郁状态下胃肠分泌功能和运动作用可能减弱或抑制[20]。
这些都可能与5-HT的分泌异常有关。
1.2 肥大细胞活化有研究显示,胃肠道的炎症、感染、精神应激均可导致黏膜的肥大细胞数目增多[21]。
肥大细胞是连接免疫机制和神经机制的桥梁,其表面的神经激肽-1受体可直接与神经联系,从而参与胃肠运动的调节[22]。
当出现精神应激时肥大细胞开始活化并出现脱颗粒样改变,此时内脏的反应性增高及动力增强,从而出现腹痛腹泻[23-24]。
内脏敏感性增高主要表现为对管腔的生理刺激可能引起患者不适或疼痛,机制尚未阐明,可能是胃肠道外周神经传导改变引起,也可能由于CNS的异常处理所导致[25]。
有动物实验表明,事先给予动物肥大细胞稳定剂可以改善由于肠管扩张引起的痛阈降低的情况[26]。
这可能为胃肠功能疾病如IBS 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1.3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失调本身可引起胃肠道的不适,同时精神心理因素也可通过肠道菌群这一中介作用间接引起胃肠功能紊乱。
同时肠道菌群与肠道运动之间又互为影响,肠道菌群在肠道感觉运动过程中有参与作用,肠道本身的运动功能又能清除肠腔内部分细菌以维持微生态稳定[27]。
有研究发现,IBS患者中10%~84%存在小肠细菌过度增殖[28]。
正常人近端小肠相对无菌,胃酸、胃肠蠕动、完好的回-盲瓣等可以防止细菌过度生长[29]。
当情绪影响到上述机制,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时,可出现腹胀、腹泻、体质量减轻及营养不良等症状。
一般认为情绪影响上述机制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情绪处于抑郁或状态下胃肠蠕动减弱,消化间期异型性运动复合波减弱或消失,肠内容物通过延缓,细菌清除不及时过度繁殖;另一方面胃肠分泌活动减少屏障作用减弱,胃肠道微环境改变,菌群失调,从而引发胃肠功能障碍等不适的症状[30-33]。
Lutgendorff F等[34]研究发现,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使肠道内乳酸杆菌数目减少,而大肠埃希菌等致病菌的数量增多,致使肠道菌群比例失衡。
付蕾等[8]研究发现,大鼠在慢性长期应激条件下会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黏膜通透性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