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瓷山水画的创作
- 格式:pdf
- 大小:713.19 KB
- 文档页数:2
35浅谈陶瓷山水画的构图李德敏收稿日期:2012-05-31由于从小就喜欢游山玩水,对山水有种情有独钟的感觉。
在景德镇这块艺术沃土里,我也开始学习陶瓷山水的绘画。
初始老师教我们的是构图,告诉我们构图的重要性,这里我就想谈谈个人对山水构图的理解。
通过这几年对新彩山水画的学习,对山水画的构图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到构图对一幅山水画关系很大,要能够充分运用构图的方法,使画面的布局十分合理,首先应该了解中国画家对自然山水的观察方法和中国画的透视法。
山水画是以自然山水的实境为依据,经过匠心经营,改造加工而成的。
山水画是客观景物与画家思想感情相融合的主客观统一。
如王云泉的山水画,纵横挥洒,大开小合,虚实相生,画外有画,画内有意,一山一水,一亭一树,皆成妙谛,达成形神兼备的神化之境,他对景德镇的山水画产生的影响,是很值得我们这些晚辈们学习的。
看山水时心眼要来回往复,由近及远,由远转近,上下高低,前后左右地看,这就是所谓的稠缪。
盘桓是流连忘返,欲进不前之意。
也就是说该注意的地方,即使是远处,也能看得比较清楚,不重要的景物,即使是近处,也可以视而不见。
只有外师造化,了然于胸,作画时才能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到对象中去,托情于境,借境抒情,情境交融,以达到“我之为山水,山水之为我”的境界。
关于陶瓷山水画构图主次层次,首先立主宾之位。
即所谓“画有宾主,不可使宾胜主。
谓如山水,则山水为主,云烟、树石、人物、禽兽、楼观为宾。
”一幅画中有主要部分,或者比较主要的部分,这是指具体景物形体的分量,主要部分不一定是重要部分,如近部以数树为主,上部中间小的部分峰泉突兀为次,或者近部位置不拘,其他小部分以隐约的山峰配合。
层次分明,才有空灵的感觉,没有层次,就不能表现自然空间的深度和广度。
所以层次在山水画中颇为重要。
要使画面有层次,首先要求下笔要洒脱,如果绘画不洒脱,再有层次也不会灵空。
另一方面要“林峦交割,以清为法。
”前后交待要清楚。
各部分浓中有淡,淡中有浓,相互配合,相通一气,浓淡层次的变化就丰富了。
28浅论陶瓷山水画的意境表达与创作陆 娜(湖北经济学院艺术系)陶瓷山水画是颇具观赏性的一种画种,它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具有装饰性。
陶瓷山水画包括釉下山水、釉上山水、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斗彩、综合装饰山水画等种类。
它以釉下青花钴料或釉上新彩、粉彩颜料为主,以水或油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它依附在陶瓷形体上,并和陶瓷造型取得和谐一致,不但显示瓷画山水的美感,而且充分显示而不是掩盖陶瓷的材质美。
陶瓷山水画艺术,它博采了纸本中国画之长,融会贯通,具有独特技法和特殊的艺术效果,也是先辈陶瓷工艺工作者们聪明智慧的结晶,是辛勤耕作,努力实践的成果。
一、中国山水画来源中国山水画从隋朝就开始出现。
山水画强调“平远”、“高远”、和“深远”,运用散点透视法,平远如同“漫步在山阴道上”,边走边看,焦点不断变化,可以画出非常长的长卷,括进江山万里;高远如同乘降落伞从山顶缓慢下降,焦点也在变化,从山顶画到山脚,可以画出立轴长卷;深远则运用远近山的形态浓淡对比,画出立体,山谷深邃的效果。
从古代起,中国山水画的特点是必须有人或建筑出现在画上,这幅画才显出生气;从唐朝开始,中国的山水画开始分为南、北两派,北派的创始人是唐代画家李思训,他发明的大斧劈皴法,画中重用色彩,浓墨点苔上也用鲜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适合表现北方阳光灿烂、峭壁高耸的山峰。
宋代的画家张择端、李唐、马远、夏圭等继承了他的风格,形成一种派别。
南派以被评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著名诗人王维为滥觞,运用披麻皴和宋代画家米芾发明的雨点皴或叫米点皴,多用墨色少用颜色表现蒙蒙细雨中的江南丘陵,后来发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王蒙、倪瓒等画家发展形成了南派风格。
从明代后期到清朝时,山水画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格式套路,画家不再观察自然,从临摹古画技巧入手,随意摆布画中的构图,虽然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花鸟画和人物画的大师,但山水画的发展停滞不前,《芥子园画传》更将山水画变成一种八股。
直到近代,山水画又重新发展,新一代大师如黄宾虹、李可染、张大千、傅抱石、关山月等人吸收西方绘画理论,深入观察自然,创作自己的风格,使山水画重新注入生气,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