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11章 第4节 认识动能和势能 第1课时 动能和势能课件(新版)粤教沪版
- 格式:ppt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15
教案:2019秋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19秋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4节“认识动能和势能”。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动能和势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计算,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投影片、模型玩具。
2. 学具:学生玩具、纸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自行车下坡时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自行车的速度和高度与动能和势能的关系。
2. 知识讲解:讲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阐述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3. 例题讲解:分析自行车下坡时的动能和势能转化过程。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计算不同高度下自行车下坡时的动能和势能。
5. 课堂讨论:让学生讨论动能和势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一、动能1. 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2. 影响因素:质量、速度。
二、势能1. 概念: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2. 影响因素:质量、高度。
七、作业设计1. 题目:计算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以10m/s的速度运动时的动能。
答案:动能 = 1/2 质量速度^2 = 1/2 2kg (10m/s)^2 = 100J。
2. 题目:一个质量为2kg的物体,从高度h处自由落下,求落地时的动能。
答案:落地时的动能 = 势能 = 质量重力加速度高度 = 2kg 10m/s^2 h = 20hJ。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了影响动能和势能的因素。
教案:11.4 认识动能和势能一、教学内容1. 教材章节: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4节。
2. 详细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知道它们的影响因素;2. 让学生掌握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能量转化;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2. 教学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小球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运动员跑步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能量变化。
2. 知识讲解:(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实验演示:(1) 动能实验:让小车在斜面上滑下,观察小车的速度和撞击力;(2) 势能实验:让小球从高处落下,观察小球撞击力的大小。
4. 随堂练习: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动能和势能的变化规律。
六、板书设计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简述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分析一个实际问题中的能量转化,写出解题步骤和答案。
2. 答案:(1)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高度有关。
(2) 示例:一个物体从高处落下,撞击地面,动能转化为势能。
解题步骤:确定初始动能、势能;确定转化后的动能、势能;计算能量转化比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掌握了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能量转化。
沪粤九年级上册物理第十一章第四节认识动能和势能——动能和势能导学案一、教学内容1. 动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2. 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3. 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4. 动能和势能的实际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概念,掌握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2. 能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动能和势能的定量计算以及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导学案、作业本、物理课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播放PPT,展示各种运动的物体,如跑车、篮球等,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状态,激发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动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2)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如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3)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如物体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3. 例题讲解:分析PPT上的例题,如“一个物体从高处落下,求其落地时的动能大小”。
引导学生运用动能和势能的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PPT上的练习题,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PPT上的拓展问题,如“动能和势能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动能、势能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七、作业设计1. 题目:一个物体从高处落下,求其落地时的动能大小。
答案:根据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可得动能大小为……2. 题目:一辆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质量为1.5t,求其动能大小。
答案:根据动能的计算公式,动能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可得动能大小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动能和势能的概念及其应用,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