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一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 格式:doc
- 大小:131.00 KB
- 文档页数:11
2012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2012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沧海一庶2012安徽省省级示范高中名校高三联考语文参考答案1.A(原文中说“文学在以审美为中心的同时亦以审善为重心的可能性已显现在历史的天平上”。
是“可能”而非“必将”。
)2.C(A.“善的迷失将使审善议题出现在历史的天平上”错,“善的迷失”只是当下的一种文学现状,并非行为主体,并且只是提到了文学“审美”与“审善”的并重的可能性。
此外,“善被边缘化了”一句中的“似乎”二字不可缺。
B.“中心论点”的表述错误,本文的中心论点为第一段的末句。
D.“以《不差钱》为代表的“三俗”快餐作品的批判”错,原文只是以《不差钱》为例进行了论证分析,文中并无此论断。
)3.D(A.“善作为道德文化最重要的一环”错,原文只是说是“文学是人学,这应是当下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的一环”,并没有“最”这一限制。
B.表述太绝对,“那些走红的作品”并非全是不善的。
C.文中所说的“捡小孩子时”与“脏水”的比喻是指“近些年来热闹的文学争论中,由于思维与实践的惯性,往往导致简单的肯定或否定反复发作和折腾”的情况,不是“文学发展的新一轮的否定之否定”。
且没有相对应的必然逻辑推理。
)4.D(表:表彰)5.C(C均为副词,况且。
A.动词,担任/介词,对、向;B.介词,将、把/连词,来;D.介词,在/介词,对)6.C(“托冯熊告葛旟”的说法不能从原文找到依据。
)7.(顾荣)常放纵自己开怀畅饮,对友人张翰说:“只有酒可以(使人)忘记忧愁,只是对发病无可奈何。
”(“恒、纵、惟、无如……何”各1分,句意通畅1分,共5分。
)吴郡张翰哭得很悲痛,一会儿上床弹了几曲琴,抚琴而叹道:“顾彦先还能欣赏到这些曲调吗?”(“恸、既而、鼓、复”各1分,句意通畅1分,共5分。
)【参考译文】顾荣,字彦先,吴国吴地人,是南方土著姓氏。
祖父顾雍,是吴丞相。
父亲顾穆,任宜都太守。
顾荣机敏颖悟,二十岁时在吴国做官,任黄门侍郎、太子辅义都尉。
< 25平 原 积冲50-150 10-20> 2500-10 15-20 0-50-10> 2007550 250225 200175 150火电N 安徽省芜湖一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地理 试 卷第I 卷 非选择题右图为安徽省2011年5月降水距平百分率(5月降水量与5月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除以5月多年平均降水量)。
完成23-24题。
23.数据表明,我省2011年5月降水 A .南方多北方少 B .山地多平原少 C .长江沿岸平原严重偏少 D .全省大部分地区偏多24. 图示降水特点可能严重影响我省 A . 长江沿岸平原水稻育秧 B . 淮北平原小麦播种 C . 山地丘陵地区的茶叶生长 D . 平原地区油菜成熟图1为美国哈奔歧尔德农场的经营模式,完成25-26题 25.哈奔歧尔德农场最有可能在美国的 A .“五大湖”附近 B .加利福尼亚州 C .墨西哥湾附近 D .田纳西河流域26.该农场建设沼气池后,不会产生的效益是 A .保持农场洁净的环境 B .提高牛奶的品质和产量 C .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D .保持土壤肥力、有利于农田生态的良性循环图5为北半球某河河漫滩(河谷底部河床两侧,大汛时常被洪水淹没的平坦低地,由河流自身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上的树龄等值线。
完成27~28题。
27.根据图示信息判断该河段河道变迁速率,正确的是 A .树龄等值线数据越大的区域,河道变迁速率越小 B .树龄等值线数据越小的区域,河道变迁速率越小C .树龄等值线越密集的区域,河道变迁速40° 32° 36° 28° 403236 1000 率越大D .树龄等值线越稀疏的区域,河道变迁速 率越大28.导致图中河道不断发生变迁的原因和河流流向分别是 A .流水侵蚀作用;向北流 B .人工截弯取直;向南流C .流水侵蚀作用;向南流D .人工截弯取直;向北流右图为我国某河流的年径流量变化示意图。
2012年高考语文(安徽卷)模拟试题命题:姚锋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阅读题共65分)一、(9分)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回答第1~3题。
在一万年前,北方地区河流纵横、植被繁茂、气候温和,孕育了灿烂的红山文明。
令人惊讶的是,辽河流域的红山文明竟一夜之间神秘消失了,等到此后接续的夏家店文明出现时,中间的文化断层长达整整1000年之久。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考古学家称,近日在赤峰市翁牛特旗境内发现了一幅史前岩画,记录了当时陨石落地并导致史前人类迁徙的生动景象。
这幅岩画磨刻在一块磁铁石上,包括18个造型奇特的符号,有人体符号、圆顶房屋和从天而降的携带“尾巴”的火球等。
根据周边出土文物和岩画磨刻方式判断,这幅可视可解的象形文字岩画处于距今5000年左右的红山文化晚期。
岩画不但描绘了火球从天而降,而且还有人类迁徙的场景,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黄帝部落南迁之“天灾说”。
据科学研究,在距今5000年左右,地球曾被一颗天外彗星撞击。
漫天飞舞的陨石雨过后,地球气候剧烈波动,出现了一次长达600多年的全球降温期,学术界称为“小冰期”。
红山玉器专家任南先生认为,在那个时代的辽河流域,也就是红山文化核心区的最高气温也就在5到10摄氏度,大量生物因严寒灭绝,人类被迫南迁,红山文明自此一蹶不振。
若从这一科学视角重新审视有关上古传说的幕后玄机,我们会突然发现,有关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的神幻描写,竟是一张张远古时代地球环境的“灾变图”!最早记载女娲补天的著作是《淮南子》和《览冥训》,其实,它们的记述恰是对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过程的全景记录。
“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形成“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
考古学家在从晋北到冀中的广袤大地上,发现了大量陨石撞击坑,发生的时间大概在距今4千至5千年前,这与黄帝部落在北方的消失时段几乎是重合的。
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字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克扣(kâ) 旖旎 (yǐ) 扛鼎(káng) 大笔如椽(chuán) B.殷红(yān) 溃脓(k uì)通缉(jī) 金蝉脱壳(qiào) C.奇葩(pā) 佣金(yōng) 喘息(chuǎn) 拾级而上(shâ) D.铜臭(xiù) 傩戏(nuó)巷道hàng)解甲归田(jiě)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针砭帮交大杂烩乐不可知B.坐落毕竟渔水情召之即来C.装潢宣泄发祥地荣膺桂冠D.渔利搏弈仪仗队令人扼腕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互联网上激愤的言论不少,如果没有更多媒体的兴风作浪,一般不会引起太大的关注。
B. 面对来势凶猛的金融风暴,广东中小企业要摆脱困境,就必须大胆地解扣子,改变传统的思维习惯。
C.在甲型H1N1流感暴发初期,医学专家最感到左右为难的是,如何判断和预测疫情的规模和发展趋势,以便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的科学依据。
D.时下,许多厂商为了促销,纷纷打出“降价优惠”的承诺,但最终还是述而不作,欺骗了消费者。
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教育部向社会公示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对44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
这一改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B.苏州河淤泥疏浚工程正式全线启动,显示了上海市政府部门彻底治理苏州河长期存在的污染问题、打造东方“莱茵河”的决心。
C.“新生代农民工”自从被列入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之后,各级政府积极行动,将关心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作为新一年度工作重点。
D.中原文化是中国古文明以及由此衍生的中国文化的代表,河南人民长期在中原生活,创造和发展了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
安徽省芜湖市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考号。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8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知识分子与文化先觉①文化自觉是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与文明的意义和必不可少。
然而,对于知识界来说,只有自觉还不够,还要有先觉,即文化的先觉。
②知识分子的性质之一就是前瞻性和先觉性。
在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中,最先自觉的应是知识分子。
文化先觉是知识分子的事。
③文化先觉是指知识分子要自觉地站在时代的前沿,关切整个文化的现状、问题与走向,敏锐地觉察到社会进程中崭露出来的富于积极和进步意义的文化潮头,或是负面的倾向。
当然,不只是发现它、提出它、判定它,还要推动它或纠正它,一句话——承担它,主动而积极地去引领文化的走向。
④文化先觉首先来自知识分子的文化责任。
一个时代如果没有一批富于文化良心、淡薄功利的知识分子,没有他们的瞠目明察、苦苦思辨与敢于作为,这个时代的文化就会陷入混沌与迷茫。
就像“五四”时期那一批优秀的知识分子,给那个困扰纠结的时代注入了进步与光明的力量。
⑤从社会整体看,知识分子是个体。
但是个体不一定是孤单和弱势的。
当个体真诚地投入时代的大潮中,其判断与作为切中了现实,就一定会得到愈来愈广泛的认同,成为共识,获得支持,不再孤单。
只有成为文化进步的推动者,才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与力量。
因此说,知识分子要首先成为这种先觉的思想的实践者,在实践中修正自己、判定自己和验证自己,而不是坐而论道,指点江山,与现实风马牛不相及。
2012年安徽省高考模拟试题语文命题:刘培胜审题:高三语文教研组2012.2.25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班级、姓名、座位号。
2.答第Ⅰ卷7~14,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 3题。
文化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人能够超越文化而存在。
文化就是创造,每一种文化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
人类的发展史就是文化创造的历史,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了文化的生命。
文化既有开放性,也有封闭性。
各种文化之间,既可以融合,也会发生冲突。
人类创造了文化,文化也改造了人类。
文化具有稳定性,又能够与时俱进。
文化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
中国是龙的国家,中华民族被称为“龙的传人”。
龙能腾空潜水,能升天入地。
龙究竟长的什么样呢?谁也没有见过。
其实,龙是中国先民的一种图腾。
在甲骨文里,龙字有几十种写法。
最早记录龙的书是《易经》,里面有“飞龙在天”“龙跃于渊”的记载。
后来,经过数千年的演化,关于龙的传说,越来越丰富。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龙是单一形态,有一种标准化的、规范化的、统一化的龙,上下几千年,一以贯之。
其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固定不变的标准龙,并不存在固定形态和模式的龙。
今天人们常见的龙,多半是宋元明清时代的龙,这种龙是在上下几千年间演变形成的,既不是龙的原初形态,更不是龙的唯一形态。
发展变化才是龙的本性。
龙的起源发展,大体上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前进的。
北京大学的龙文化专家王东先生认为,按其来龙去脉,大体分为四大阶段:第一阶段,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中华文明起源期,大体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炎黄时代,存在着十来种原龙形态,是古代民族融合的象征,成为中国原始国家起源的文化标志。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安徽卷)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
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选择题(第Ⅰ卷1~6题,第Ⅱ卷15~17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第Ⅰ卷7-14题,第Ⅱ卷18~21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描清楚。
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笔法就是有方法、有规律地用笔锋划、顿出来的线和点的具体表现法的简称。
每一个人执笔、下笔的方式方法,执笔的高低、竖立、侧斜、悬肘、悬腕或手腕着纸以及下笔时轻、重、缓、急等等,都有着不同的习惯。
这些不同的习惯,必然在笔锋着纸时有着不同的表现,显出不同的笔法特点。
笔法形式的特点,大致有正中、偏侧、圆转、方折、虚笔、实笔、顺锋、逆锋等。
同一类型的笔法形式,不同的人还有各自的具体特色,不尽相同。
同一人的作品,从早岁到晚年,又总有些变化,有的人甚至变得比较厉害;但属于同一人的作品,也总还有一线贯通之处。
例如,明代画家吴伟,早年作品有较为工细的白描人物,大异于晚年的泼墨粗放之作;如果仔细捉摸他早年和晚年不同风格的作品,还能看出他的笔法始终是具有跳跃躁动的形式,即使局部比较工细,也不能完全变成含蓄浑穆。
安徽省2012届高三联考试题(语文)word版整理录入:青峰弦月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明清徽州家谱与徽商文化徐彬①从史学影响看,司马迁创立的史表是徽州家谱的主要渊源之一。
明清徽州地区普遍认为“谱为一家之史”。
自觉地将史法寓于谱法之中,修编了许多家谱以留传于世。
明清徽州家谱的基本面貌大约可概括为三个方面:②一是数量多、善本多。
现存馆藏明清徽州家谱约1300种左右,很多都是古籍善本。
出现这种情况,与徽州地区重视及时续修家谱和大量文人学士的参加密不可分,明代程敏政、汪道昆、清代戴震等名儒都积极参与其事。
③二是家谱种类繁多。
从名称上看,有族谱、宗谱、家谱、世谱、会宗统谱等,它们或为一门之谱,或为一族之谱,或是一村或是一县,内容虽有侧重,但皆以体现血缘与地缘关系为主旨,服务于界定宗族血缘与地缘界线。
如程敏政的《新安程氏统宗世谱》是关于徽州地区范围内具有血缘联系的程氏宗谱,而汪道昆修《汪氏十六族谱》则是记唐模等十六族的汪氏宗谱。
④三是体例完备、内容丰富。
明清徼州家谱基本由谱序、凡例、世系图表、墓图、祠图、像赞、村居图、谱传、进呈谱表、诰封褒章、族产文书、翰墨文章、家训、族规等部分组成,以世系为时间主线,通过对宗族生活各层面的记载,对明清徽州宗族的社会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记述,体现了“谱为一家之史”的主旨。
⑤在徽州特有的社会文化浸润下,徽州家谱表现出独具特色的徽商文化特征。
比如宣扬商业理念,体现了重视商业的文化旨趣。
汪道昆在《太函集》表达出“良贾何负闳儒”的理念;明隆庆《许氏世谱》记许秩语:“丈夫非锐意经史,即寄情江湖间,各就所志。
”同族人许西皋也说:“人之处世,不必拘其常业,但随所当为者,士农工贾,勇往为先,若我则业贾者也。
”⑥不少家谱通过设立家传,还满足了徽商名垂家史的精神追求。
徽州家谱中记载了大量徽商的传记和行状,甚至还出现了为女性商人立传的情况,如《竦塘黄氏宗谱》记载了吴盛“泉布出入,不假簿记,筹算心计之,虽久,锱铢不爽”。
第一节 科学并不神秘 壮观的火山岛 5.12汶川地震 一、科学的研究对象----奇妙的自然现象 美丽的含羞草 珍贵的间蜂猴 雨后的彩虹 夜空的流星 2、这些自然现象为什么会发生? 又将怎样变化? xkw 1、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思考: (1)牛顿和瓦特的疑问 苹果为什么会落地 水沸腾后为什么能顶起壶盖 二、科学是什么? 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的答案的学问。
科学家们之所以有许多发明和创造,首要工作是什么呢? (2)你的疑问? 铅笔在水中被“折断” 鸟蛋孵出小鸟 萌发的种子 南迁的大雁 只要你留心观察,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你也就是一个小科学家!. 科学家的研究从 “对自然现象的好奇”
到“问题的发现和提出” 让我们尝试像小科学家一样的工作吧! 探究实验1:
金鱼为什么会在水中上浮和下沉呢? 乒乓球投入水中又是如何呢? 把石块投入水中将会怎样? 气球在水中是怎样沉浮的? 金鱼和它很相似吗? 金鱼为什么会在水中上浮和下沉呢? 鱼鳔 鱼鳍 鱼在水中的沉浮除与鳍的活动有关外,还与 有关, 它的体积变 ,鱼就可以上浮,若要下沉则体积变 。
鳔的大小 结论: 小 大 学科学的中心环节是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如何学习科学 思考: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哪些便利? 四、 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1) 科学技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 交通工具的变化 通讯工具、家用电器的变化 1、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⑴、交通工具的变化 ⑵、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⑶、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⑷、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四、 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 (2)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大 气 污 染 水 污 染 我们的未来……。
2012年芜湖市高中毕业班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C (A项“是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起来的”错,原文无此信息;B 项因果倒置,原文意思是因为“符合经济法则”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得以生存下来”;D项“它压抑了市场的灵气和活力,其危害远甚于市场缺陷的影响”错,这是政府不当干预的后果。
)2.D(A项,根据原文“在市场经济幌子下产生的腐败问题”应属于市场泛化问题,不能并列;B项,错两处,一是把必要条件说成充分条件,二是由政府负主要责任;C项,“热衷于搞投资、上项目”是政府不尊重市场、不当干预市场的行为,是不应该做的。
)3.新古典经济学的不足:只对经济现象作静态分析,(或“不涉及市场自身如何发展”)排除了变化创新的可能性。
进化经济学的长处:注重研究市场的动态演变,更符合经济发展的现实。
4.C(祖:祭祀的一种,出行时祭祀路神)5.A(其:代词,他/副词,表祈使语气。
B以:连词,表目的。
C于:介词,在。
D 所:助词,放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名词短语。
)7.(1)访问老人,都说燕昭王礼待宾客,广泛聘请有能之人。
(3分)(2)(对)先前留下的地名和传闻也不得不作解释,希望(以此)扩大后人的见闻。
(4分)(3)因此班固、阚駰等人,都把这条河叫做南易水。
(3分)8.C(此为自嘲自谑之语,看似从容,实为无奈于现实而作旷达。
)9.用典,使用张良和范蠡功成身退的典故,丰富了诗歌的意蕴;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感。
10.(1)见不贤而内省也(2)固前圣之所厚(3)所以动心忍性(4)齐彭殇为妄作(5)三顾频烦天下计(6)五月渔郎相忆否(7)瑞脑销金兽(8)身世浮沉雨打萍11.油苹花,张扬浓烈,耀眼金黄,香气四溢;春风,柔和湿润;山树竹水,清新而有生机。
12.(1)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老街写成老人,突出其庄重厚实之美;(2)用语贴切,如“轻抚”、“暮色四合”,准确地描写出夕阳笼罩下的老街宁静安详之美。
芜湖一中2012届高三第六次模拟考试 语 文 试 卷 第Ⅰ卷 (阅读题 共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 李金宇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大到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园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
风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园的“与谁同坐轩”等。
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意会到风。
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极大的关联。
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仁”“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
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
《毛诗正义》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因此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那个理想世界。
司马光《独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限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呢?是中国园林。
”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相拍相合。
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
”在风中,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
2.答选择题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上。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清晰。
必须在题号后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第I卷(阅读题 共64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说到这里,我才想起我们真正讨论的那个话题——纳塔莉·安吉儿的这本《野兽之美》。
这是一本关于生物学的普及读本。
这样界定实际是幼稚可笑的因为事实上作者讲述的是分子生物学这个当代最前卫的科学话题。
有趣的是,这样一个高深的主题完全隐蔽在作者最生动最文学的叙述中。
我们读到的只是各种生物的趣味生活,它们怎样像人类一样求爱、竞争、打架和生儿育女,怎样自私小气或牺牲贡献。
我们从前传说中恩爱贞节的一些飞禽,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反而是一个性开放主义者。
我们一直偏执相信其贪婪凶残的走兽,却很可能是一个勇于造福于后代的慈母良父。
文学编织了太多谎言,只好由科学揭示真理。
当然,如果仅限于澄清一些动物的事实,这并不足以使本书获得如此多的赞叹。
作者实际上是在介绍当代最伟大的一些生物学发现和成果,这些发现和成果又是怎样在影响人类对自身生命进化的思考。
也就是说,本书早已超越了生物学的范畴,它更多地还是在关注人类,在思考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胞是怎样决定了人及一切动物的爱恨悲欢和生老病死。
下列对《野兽之美》这本书的解说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这不是一本围绕生命现象讲述的科普作品。
B这是一本既寓含科学知识又不失文学情趣的书。
C这是一本可以帮助人类了解自然行为和解读生命密码的书。
安徽省芜湖一中2012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一、(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园林中“风”的文化意蕴李金宇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大到承德避暑山庄的万壑松风、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等景区,小到扬州个园的透风漏月厅、卢氏意园的“水面风来”馆、苏州留园的清风池馆、北京香山见心斋中的畅风楼等建筑。
风在园林中如此受重视,这是因为它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蕴。
翻开中国园林建筑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有较多的古典园林是扇形建筑的,如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留园的“与谁同坐轩”等。
这是因为扇能让人联想到风,意会到风。
园林中如此突出“风”,其实和园主身份有极大的关联。
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他们深受中国儒家学说的熏陶和浸渍,以讲“仁”“礼”为己任,以追慕“圣贤”为大道。
而“风”在中国儒家经义中正有着特殊的含义。
《毛诗正义》云:“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因此有着强烈的政治教化色彩,更出现了一个极常见的词语——仁风。
儒家官宦的喜风,还因为风里的那份心情,风里的那个理想世界。
司马光《独乐园记》有:“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
”我们从充满自然生气的表象里,看到了儒家之风的深层的审美涵义:对心灵、宇宙“天人”之间亲密和谐的无限追求与向往。
王振复在《宫室之魂》一书中写到:“在中国建筑文化之灿烂星空中,究竟哪一类建筑样式受中国道家思想影响最大,或者说其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呢?是中国园林。
”无疑,道家对自然的崇尚,正和中国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追求相拍相合。
李格非记董氏西园:“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燠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幽禽静鸣,各夸得意,此山林之乐。
”在风中,人与自然似乎更为知音。
“宵分人静,风起云涌,长林萧萧,如作人语。
”(清戴熙《赐砚斋题画偶录》)对风的敏感,正是人们心静闲适的表现。
清郑板桥云:“茅屋一间,天井一方……月中有清影,夜中有风声,只要闲心消受耳。
”聆听风中之味,大有道家所谓“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
只有在闲、静、平和的心境下映物,才能进入妙赏的佳境,才可达到人与自然的合二为一。
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冯钟平说:“中国园林命意在空不在实”。
“空灵是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特点之一”,正如任晓红所说的“园境也与这禅境一样,都是超然物相之上,在心性的自由天地中建立起的境界”。
对中国园林的欣赏是视觉的,更是心觉的。
一亭、一树、一石、一水,多需妙悟迁想,体味出象外之象。
要有“慧心”,才可在咫尺山林中体味到一石一天地,一花一世界。
而寺塔悬铃,是借风来传梵音的。
“风吹悬铃,日夜铿然有声,有梵音到耳之妙境与妙趣”。
风正如严羽以禅论诗云:“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听松声,可豁烦襟……听梵音,可清尘根”(明倪允昌《光明藏》)。
对佛家而言,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还原成一个“明镜台”。
身有所感,心有所动,神有所思。
或许,这就是风在寺庙园林中体现出的无穷禅味。
“风”对园林而言,无论是从自然借景,还是从文化审美角度,都对观者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风”,在强调“天人合一”的文化里又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节选自《新华文摘》,有改动)1.下列各句能够直接证明....“风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的说法是( ) (3分)A.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以风为题名的景观、建筑极多,极常有。
B.中国园林的主人多是皇室、官宦或士大夫文人。
C.风里的世界是一个洗涤灵魂的世界,它吹去了千千万万的尘埃。
D.禅境是道境的又进一步,是由道的虚转而为禅的空。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风不仅丰富了园林的空间意境,还蕴涵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故在中国的古典园林中备受重视。
B.中国古典园林深受中国道家思想的影响,它深厚的文化意蕴开拓了建筑文化的道家境界。
C.对风的敏感是闲适、宁静、平和心境的体现,在这种心境下映物,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D.在佛家看来,“风”可洗涤人的灵魂,风能使人在闲静的心境下进入妙赏的佳境,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请列出官宦文人喜爱“风”的原因。
(3分)二、(3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
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
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阅者以其言戆,臵二甲。
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
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
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
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
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元淳时步行阁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
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
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
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
”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
”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
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
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
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
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
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
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便:认为……方便。
B.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
蕃:增多。
C.卒定谳,论罪如.律如:好像。
D.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率:率领。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①东南役均而.赋重②泉涓涓而.始流B.①为言于总督,乃.已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①复欲于计典黜之.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D.①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②赵王岂以.一壁之故欺秦邪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陶元淳关心百姓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认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因此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纷纷以努力耕作为业。
B.昌化县隶属于琼州,与黎族交界,过去设置土舍,限制黎人出入,官吏得以趁机做坏事,陶元淳到任后立即撤去土舍;又统一了测量的器具,制定法令制度。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
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
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5分)(2)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
(5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8—9题。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审言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①。
忽闻歌古调②,归思欲沾襟。
①绿苹:浮萍。
②古调:指陆丞原唱诗。
8.对这首唐诗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春时节,作者与友人陆丞一同游览风景,作诗唱和,抒发了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
B.首联写游子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看到异乡的节物气候焕然一新,感到惊心;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C.尾联以“忽闻”以示听闻友人诗作之意外,巧妙表现陆丞的诗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的思乡之情。
D.全诗构思精细,结构缜密:首联扣题,“物候新”又引起颔联和颈联对江南新春景物的描写;尾联借景抒情,“归思”既为全诗诗眼,又照应首联“宦游人”。
9.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对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进行赏析。
(4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意选做六小题)(6分)(1)入则无法家拂士,,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甫《阿房宫赋》)(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4),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5),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箜篌引》)(6),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琵琶行》)(7)想当年,金戈铁马,。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8)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过零丁洋》)三、(2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1—14题故乡的沉沦耿立曾看到过一幅照片:一个农民在故乡新建成的楼房前呆坐,他的肤色是久在风雨暴晒下才有的酱色。
我心中涌动起莫名的风雨飘絮的黍离之情,只觉得无边的乡村在沉沦,或者说在一点点坍塌。
乡土的中国,故乡的中国,真的转换这么快?一夜之间,土地里不再种出庄稼,而是种出了成片的高楼。
“农民上楼”,就如镰刀割下了谷子,这不是一次收割的事件,而是一个精神的事件。
有人说这世界消失的方式不是一声巨响,而是一声呜咽。
谷穗碰到镰刀是呜咽,大树遭遇斧头是呜咽,而故乡田园风光的消逝更是呜咽。
有一个成语叫背井离乡,“背”是背离,这是孩子都能理解的。
但我宁愿理解“背”为背负,一个背负着故乡井水的人是有底气的,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故乡井水的滋润,有故乡做依靠。
记得,在一次文人雅集的酒桌上,友人问我,你的眼睛为何这样亮?我说那是故乡的水井!又问,你的头上隐隐像有什么东西,那是什么呢?也许,是我醉酒的缘故,我回答:那是故乡的屋檐。
友人愣住了,不知如何应答,他有点黯然,然后醉了。
他说,我没有故乡的屋檐。
然后就伏在桌子上呜呜大哭起来。
故乡是一个人的血地。
台湾把故乡叫做原乡,作家钟离和说“原乡人的血,只有回到原乡,他的血才能停止沸腾”,真是彻肤彻骨,透到了骨髓。
故乡是一种容器,故乡是收藏我们童年哭声的地方,一石一础,一草一叶,井栏树冠,那都是我们的见证,那里勾留了我们的年轮,涂抹了黄昏时我们读书的影子,还有那塞满草的窗子。
当我们夜晚背诵课文的时候,常仰着脖颈望着星空,像是背诵着夜。
现在那里的夜还是那样纯净么?没有一丝阴翳,没有污染,没有毁容?一个人不能没有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