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5.04 MB
- 文档页数:62
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食用菌菌种分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菌种分离即是进行食用菌菌丝纯化的过程,它是制种工作的重要环节,通俗地讲就是把食用菌菌丝从自然中单独分离出来进行纯培养,从而获得纯食用菌菌丝的过程。
菌种分离是一项重要而又细致的工作,每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
食用菌的分离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组织分离法、孢子分离法和基内菌丝分离法三种。
1.组织分离法组织分离法是将食用菌的部分组织移接到斜面培养基上获得纯培养的方法。
其特点:一是属于无性繁殖,能够保持原有菌种的优良特性,是生产中获得纯菌种的常用方法,且简单易行,取材广泛,菌丝萌发快。
二是组织分离操作简便,又不易带入杂菌,容易获得纯菌种。
但对银耳、黑木耳等胶质菌因其子实体种菌丝极少,如用组织分离培养,则往往不易成功。
1.1子实体分离种菇要选择朵大盖厚、柄短、八九分成熟的优良品种。
切去菇体基部,在超净工作台用75%的酒精棉球进行擦拭菌盖与菌柄两次,进行表面消毒。
接种时,只要将种菇撕开,用消毒后的小刀在菌柄与菌盖的交界处切取一小块组织,再用接种针将组织块放入PDA培养基的试管斜面中间。
置于24℃温度下培养3-5天就可以看到组织块上产生白色绒毛状菌丝,转管扩大即得到菌种。
如香菇、平菇等可以使用此方法。
1.2菌核组织分离茯苓、猪苓、雷丸等食用菌的子实体不易采集。
而常见的是它储藏营养的菌核。
用菌核分离,同样可以获得菌种。
方法是将菌核表面洗净,用酒精消毒,切开菌核,取中间组织一小块,约黄豆大小,接种在PDA培养基斜面上,在24℃下培养,产生菌丝后进行分离纯化。
应注意的是,菌核是储藏器官,大部分是多糖类杂质,只有少量的菌丝,因此挑选的组织块要大一些,如果组织块过小,则不易分离出菌种。
1.3菌索分离法菌索分离常用于蜜环菌分离。
方法是选新鲜的活菌索,用75%酒精棉球将菌索表面消毒后,去掉菌鞘,把白色菌髓部分用无菌剪刀切成小段,接入PDA斜面培养基上,在24℃下培养,有白色菌丝长出且无污染,即表明分离成功。
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食用菌是指能够供人食用并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真菌,如蘑菇、平菇、香菇等。
食用菌的发酵过程中,菌种培养技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
食用菌的发酵是指利用菌丝体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代谢,产生有益的物质,如食用菌的生长、发育和产生的营养成分等。
食用菌发酵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提供适宜的养料、湿度和温度等环境条件,使菌丝体能够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从而达到产生所需产品的目的。
在食用菌发酵过程中,菌种培养技术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食用菌的菌种培养技术主要包括菌种贮藏、菌种增殖和菌种分离等过程。
首先是菌种贮藏,目的是将菌株保存在适宜的条件下,以便后续的菌种培养和发酵使用。
常用的菌种贮藏方法有鳞片法、石膏板法和液体氮贮藏法等。
其中,液体氮贮藏法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其优点是能够长期保存菌种,并且能够保持菌株的原始特性。
在菌种增殖过程中,首先需要消毒培养基和培养器具,以防止外界杂菌的污染。
然后,将经过贮藏的菌种接种到含有适宜养分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培养基的成分和配比在不同食用菌的菌种培养中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菌种增殖过程中,还需要控制培养温度、湿度和pH值等因素,以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和繁殖。
菌种分离是指将菌丝体从菌种中分离出来,以便后续的纯培养和发酵使用。
菌种分离主要包括传代分离和单孢分离两种方法。
传代分离是将菌种连续传代培养,通过培养基的选择性和稀释性来分离出单菌种。
而单孢分离是将菌种在培养基上稀释到只有一个孢子的浓度,然后将单个孢子分离出来。
菌种分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纯培养的菌种,并消除菌株间的遗传差异。
食用菌的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在提高食用菌产量和品质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通过科学的菌种培养技术,可以选择和定向培育优良的菌株,提高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同时还能够控制食用菌的营养成分和口感等特性。
因此,发酵与菌种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对于食用菌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食用菌菌种制作工艺流程及各工序生产规程一:生产工艺流程培养基配制→分装→灭菌→冷却→接种→培养(检查)→成品二:生产规程0:母种使用玻璃试管和棉塞,试管18mm×180mm.1或20mm×200mm,棉主要使用梳棉,不应使用脱脂棉。
0:原种使用650mL-750ml,耐126℃高温的五色或近五色的玻璃茵种瓶,或850ml耐126℃高温白色半透明符合?食品包装用聚乙稀成型品卫生标准?规定的塑料菌种瓶,或15cm×28cm耐126℃高温符合?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规定的聚丙烯塑料袋.各类容器部应使用棉塞,棉塞应符合规定;也可用能满足滤菌和透气要求的无棉塑料盖代替棉塞。
0:栽培种使用符合原种规定的容器,也可使用≤17cm×35cm耐126℃高溫符合?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规定的聚丙烯塑料袋。
各类容器都应使用棉塞或无棉塑料盖,并符合原种规定。
0:母种常用培养甚及其配方培养基(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200 g(用浸出汁),葡萄糖20g,琼脂20g,水1000mL,PH值自然。
培养基(综台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马铃薯200g(用浸出汁),葡萄糖20g,磷酸二氢钾2g,硫酸镁o.5g,琼脂20g,水1000 mL,pH值自然。
0:生物制剂和天然材料类生物制剂如酵母粉和蛋白胨,天然材料如木屑、棉籽壳、麦麸等,要求新鲜、无虫、无螨、无霉、洁净;枯燥。
0:净化工作台的消毒处理方法先用75%酒精或新洁尔灭溶液进行外表擦拭消毒,然后预净20min.0:培养期的检查各级菌种培养期间应定期检查,及时拣出不合格菌种.0:培养条件要求不同种类或不同品种应分区培养。
根据培养物的不同生长要求,给予其适宜的培养温度〔多在室温20℃~24℃〕,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75%以下,通风,避光。
0:灭菌效果的检查方法培养基配制后应在4h内进锅灭菌。
母种培养基灭菌0.11MPa~0.12MPa,30min。
菌种生产技术的规范性要求根据NY/T528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菌种生产的规范性技术要求包括技术人员、场地、厂房设置和布局、设备设施、使用品种和扩大繁殖、生产工艺流程、过程技术等。
一、技术人员要求与生产菌种的级别相适应,有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的检验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二、场地要求地势高燥、通风良好,排水畅通,交通便利;至少300米内无规模养殖的畜禽舍,无垃圾(粪便)场,无污水源,无大量扬尘源(如水泥厂、石灰厂、沙石厂、木材加工厂等)。
三、厂房设置和布局为了创造和保持环境洁净,减少污染,利于食用菌菌种的生长,要求摊晒场、原料库、配料分装场(室)与要求无菌或高度洁净的冷却、接种和培养等场所相隔离,同时各类房屋设施的设计和建造要符合食用菌菌种生产的技术需要。
四、设备设施《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对菌种场应具备的设备设施及其性能和安全性进行了具体规定。
五、使用品种和扩大繁殖要求从具生产资质的供种单位引种,种性清楚。
明确规定不可使用来源不清、种性不清的菌种,更不可使用生产性状未经系统试验验证的组织分离物做种源生产菌种。
这为通过认定的优良品种的推广,保证使用品种性状优良,保证菌种质量提供了法律保证。
《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和《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规定,上一级菌种场可以生产其以下级别的菌种,而下级菌种场不可生产其以上级别的菌种。
这就是说,三级菌种场不可买一支试管母种一直扩大繁殖成栽培种,因为在这过程中有二级种的生产过程,而三级菌种场没有二级种生产资质,二级菌种场也不可买入一支试管自行转管,扩大后再繁殖二级、三级菌种,因为不具备一级种生产资质。
这就是说,下一级菌种场必须使用上一级菌种场的菌种作为种源,一级菌种场的种源必须可靠,经过出菇试验的验证。
而且各级菌种的扩大繁殖量有相应规定,这也是质量监督评判的重要技术依据。
六、生产工艺流程从目前科学技术水平看,食用菌菌种采用固体培养还是有足够的技术保证的,特别是作为销售的菌种,多需要一定距离的运输,固体菌种便于运输。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
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是指在合适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培
养和控制菌丝生长,以及运用适当的加工方法,将原料菌
类加工成食品。
以下是食用菌生产与加工的一些常用技术:
1. 混菌培养技术:将多个食用菌菌种混合培养在培养基中,通过相互作用和耐受度不同的特性来提高产量和质量。
2. 发酵技术:利用合适的培养基和发酵条件,促进食用菌
的生长和菌丝扩展。
常见的发酵方法包括液体发酵和固体
发酵。
3. 无菌技术:为了避免杂菌的污染,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采
取一系列无菌操作,包括灭菌、无菌操作台、无菌培养基
和器具等。
4. 控温技术:食用菌对温度敏感,需要控制培养环境的温度,以促进正常的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
5. 培养基优化技术:通过选择适宜的培养基成分和比例,
以及优化培养条件,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
6. 筛选技术:通过筛选优良的菌株,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
品质,并优化菌株的适应性和抗性。
7. 加工技术:将食用菌进行加工处理,包括烘干、脱水、
烹饪等方法,以提高保存期和增加食用价值。
总之,食用菌生产与加工技术是通过控制菌丝生长环境、
优化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以及采用适当的加工方法,实现
食用菌的高产量和优质品质,同时增加其食用和加工价值。
食用菌生产技术食用菌是一种具有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食品,具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够促进人体健康。
其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基质制备、菌种培养、生长条件控制和收获处理等环节。
首先,基质制备是食用菌生产的第一步。
基质是菌丝生长的基础和养料,一般采用废弃物或者农副产品等作为原料。
如稻草、秸秆、麦麸等。
基质的制备一般需要进行破碎、消毒、调湿等处理。
破碎的目的是增加接触面积,促进种菌;消毒的目的是杀死杂质中的病原菌和杂菌;调湿的目的是使基质适合菌丝的生长。
其次,菌种培养是食用菌生产的重要环节。
菌种是产生食用菌的基础,在菌种培养中主要涉及到菌种选育和菌种保存两方面。
菌种选育的目的是找到适应生产要求的优良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菌种保存的目的是保证菌种的纯度和活力,方便下一次的使用。
再次,生长条件控制是食用菌生产的关键环节。
不同的食用菌对生长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其中,温度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不同的菌种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
湿度的控制对菌丝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
光照对菌丝的生长影响较小,但对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有积极作用。
最后,收获处理是食用菌生产的最后一步。
在菌丝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开始收获了。
收获后,需要对菌体进行清洗、分级、包装等处理。
清洗的目的是去除菌体表面的污物,提高品质;分级的目的是将菌体按照不同的品质等级进行划分;包装的目的是保持食用菌的新鲜度和卫生质量,方便使用和销售。
总之,食用菌的生产技术包括基质制备、菌种培养、生长条件控制和收获处理等环节。
不同的食用菌对这些技术的要求有所不同,但掌握这些技术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
同时,科学、规范的生产技术也有利于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和推广。
食用菌生产技术是指采用科学的方法,控制环境条件和操作技术,使食用菌在生产过程中能够获得最佳生长状态和最高产量的一系列措施。
食用菌的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基质制备、菌种培养、生长条件控制和收获处理等环节。
食用菌栽培技术(全).食用菌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食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而食用菌栽培技术的发展,为大众提供了更加优质、安全、健康的食用菌产品。
本文将从食用菌的栽培方式、菌棒制作、培养基的制备、环境调节以及病虫害的预防等方面详细介绍食用菌栽培技术。
一、食用菌的栽培方式1. 菌种培养法菌种培养法是指将选好的食用菌菌种在试管或各种培养瓶中培养、增殖,然后通过接种固体或液体基质进行培养。
2. 菌粒种培养法菌粒种培养法是将菌种接种到菌粒中,使其在稻壳、麦麸等物质上生长,达到大量繁殖的目的。
3. 菌棒种植法菌棒种植法是将菌株培养好后,包裹在纸屑或木屑中,制成压缩成型的菌棒,再将菌棒悬挂在菌房内进行培养。
二、菌棒制作菌棒制作是掌握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重要环节。
以野生银耳为例,采取木芹皮、沙土、水洒、砖头、石灰等基质材料,经过高温蒸煮、喷水、冷却,制成菌棒。
其中,木芹皮以其不易被打垮、有机质适宜等特点被广泛应用。
在制作木芹皮菌棒时,首先将木芹皮手工粉碎成一定大小的茎节,在专用菌棒成型机上逐层压缩,制成直径为6cm,长度为65cm,重量为750g的木芹皮菌棒。
最后将菌棒用真菌接种液接种后,悬挂于菌房内进行培养。
三、培养基的制备菌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基质,基质的配比受到地区、季节、食用菌种类和诸多因素的影响。
精细、科学的配方是菌棒成长的重要保证。
一般采用玉米粉、黑豆粉、黄豆粉、大豆饼粉等碳源和硝酸钾、磷酸氢二钾、硫酸铵等氮、磷、钾肥来配制基质。
基质配比得当,可提高菌棒成长速度,并产生丰富的香味和口感。
四、环境调节环境调节是栽培食用菌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调节温度、湿度、光照等方面。
1. 调节温度食用菌生长的温度范围因菌种不同而异。
以金针菇为例,其适宜温度为20-28℃,白灵菇适宜温度为5-20℃,香菇适宜温度为15-25℃。
在紫菇的栽培过程中,需要按照孟诚和张芳树所提出的温度调控法,将温度从最初的15-18℃逐步升至22-25℃,使菌棒在不同生长阶段得到不同的温度和湿度状态。
食用菌制种工艺流程图随着食用菌产业的蓬勃发展,菌种需要量随之增加,而现有菌种生产单位明显偏少,许多菇农不得不向外引种。
长途购运菌种不仅花费大,成本高而且菌种因破瓶而易引起杂菌污染,从而严重影响栽培食用菌的经济效益。
菇农若能掌握菌种生产程序和制种技术,自行制种,逐步发展成制种专业户,也是一项很好的致富门路。
菌种生产程序,通常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一级、二级、三级菌种。
其中母种的分离选育技术性强,要求精化;而原种和栽培种的制作则比较简单。
下面介绍各级菌种的制作技术:一、母种的分离选育:母种主要采用人工选择、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和原生质融合等手段获得。
作为一般制种专业户,可以采用人工选择方式分离培育母种,具体步骤与操作方法如下。
1、采集种源从野生成人工栽培群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优良菇体作为种源。
种菇的标准是:八成熟,朵形圆正、肉质肥厚,无病虫害。
采集1--2朵符合上述标准的种菇编上号码,作为分离母种的材料。
从栽培室采集的应标有原菌株代号。
2、培养基配制琼脂培养基又叫PDA培养基,常用配方为:马铃薯200--250克,琼脂15--20克,葡萄糖20--25克,清水1000毫升。
也可以加硫酸镁1--1.5克,维生素B1微量,磷酸二氢钾2--3克。
先将马铃薯洗净去皮,挖去芽眼,切成薄片,置于铝锅内加水煮沸30分钟,捞起后用4层纱布过滤,取汁。
然后将琼脂加入汁内,边加热边搅拌,让琼脂充分溶化;再将葡萄糖等加入,稍煮几分钟后,同样用4层纱布过滤,取其汁液。
将汁液趁热装入玻璃试管内。
装至管长的1/5,管口用棉花塞紧,或将汁液装入玻璃三角瓶内,装量20毫升。
然后置于高压锅内,在98--108千帕/厘米的压力下灭菌30分钟左右。
灭菌后及时取出,趁热将试管斜排于桌面上,冷却后即成为固体斜面培养基。
3、母种分离方法有孢子弹射分离、组织分离和基内分离3种方法。
(1)孢子弹射法。
将种菇表面消毒,吸干水分后,将菇体悬挂于装有琼脂培养基的三角瓶内,让菇体内的袍子自然散落在培养基上萌发菌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