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赏析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8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饮酒(其二十)陶渊明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
汲汲鲁中叟(1),弥缝使其淳。
凤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
洙泗(2)辍微响,漂流逮狂秦。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
如何绝世下(3),六籍(4)无一亲。
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5)。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6)。
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注释:(1)鲁中叟:指孔子。
(2)洙泗:二水名,孔子曾在那里教授弟子。
(3)绝世下:指汉代灭亡以后。
(4)六籍:即六经。
(5)问津:出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6)头上巾:《陶潜传》载,陶渊明曾“取头上葛巾漉酒,毕,还复著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直抒感叹之情,既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又统摄全篇。
B.“洙泗”两句,写孔子之后礼乐教化中断,世风日下,直到暴秦时代。
C.“区区”两句,写前代饱学诗书的长者忠诚勤恳地传授儒家文化典籍。
D.“终日”两句,写当今社会上人们终日奔忙,却没有一个人向我请教。
15.诗中“凤鸟”出自《论语》(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
下列诗句中“凤”的含义,与本诗中相同的一项是A.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
(战国•屈原《离骚》)B.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唐•李贺《李凭箜篌引》)C.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唐•李商隐《无题》)D.岂无当世志,凤鸟不可逢。
(明•唐时升《园中》)16.宋代叶梦得《石林诗话》中指出,陶渊明的诗“言饮酒,未必意真在酒”。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4.D项,“写当今社会上人们终日奔忙,却没有一个人向我请教”解读有误,结合诗歌意思世人奔走为名利,治世之道无问津。
15.D项,“岂无当世志,凤鸟不可逢”是说怎么没有远大的志向呢,只是兴盛的时代不会遇到了,这里使用的“凤鸟”的比兴之意。
16.这句话是说陶渊明的诗写饮酒,未必是真的沉醉于酒中,而是借此别有寄托。
陶渊明饮酒赏析【题目】陶渊明饮酒赏析【答案】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饮酒》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饮酒》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
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
【原诗】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习题】
一、理解性默写:
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赏析简答题:
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2、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饮酒》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题型:【理解性默写】【简答题】【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二、赏析简答题: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答案解析】一、理解性默写:1、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诗人决意摆脱尘世的干扰,过闲适恬静的生活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本文的主旨句)的诗句: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3、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4、陶渊明的《饮酒》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赏析简答题: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诗中“悠然见南山”的“见”能否换成“望”?。
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陶渊明《饮酒》阅读答案及全诗翻译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试题:一: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3)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
(4)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
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5.前二句诗刻画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请你说一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采菊”这一动作中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6.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这“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这什么作者要这样写?7.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后二句景物描写的含义。
这种描写与前二句的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8、诗中最能体现诗人隐逸生活情趣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____。
9、诗中描写的景物突出了________________特点。
10.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11.“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1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阅读答案: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意思对即可。
)3:.一、二句记叙,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
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五---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中自有“悠然”的心境。
饮酒【东晋】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鉴赏关键点】诗人归隐后心境恬静,不与权贵交往。
悠然自得地欣赏自然美景,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安慰和享受,因此他认为这种隐居生活含有人生真正的意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展示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最有妙处。
【思想内容】这首诗记结庐之事,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
“心远”二字为全诗之诗眼。
【名句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①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情景交融,以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展现出作者热爱自然、悠然自得的情感和旷达的心胸。
②“悠然”二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展现出作者的闲适心情。
③“见”字的妙处在于无心,无意间偶见,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相融合。
(而“望”字却是有意为之。
如改成“望”字“悠然”之态就荡然无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①描绘:傍晚时候,山中雾气缭绕,一只只鸟儿结伴而还。
②赏析:写南山暮景,包含了诗人热爱自然、渴望回归田园的情感。
【中考链接】2010年河南省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
(共4分)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分)答: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答: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分)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第24课诗词五首诗词赏析饮酒(其五)陶渊明(八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1)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
(2)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3)君:指作者自己。
(4)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5)悠然:自得的样子。
(6)见:看见(读jiàn),动词。
(7)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8)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9)相与还:结伴而归。
[1]译文: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云气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总体理解:《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主旨情感:这首诗写诗人辞官回归田园后的心境和生活情趣,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世的喧扰,在悠然自得的生活中获得了自由和恬静的心境。
阅读理解: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饮酒》含答案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9.下列对“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忘言”二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和自然之趣,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B.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刚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C.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人生真意,这种乐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会意者无须叙说。
D.“忘言”指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知音难觅,对不明白人生真意的人无须多说。
10.在“经典诵读”诗会活动中,小豫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以改成“望”,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答案】9.D 10.示例:我不赞同。
“见”字写出了此时诗人不是有目的地刻意远望,而是以纯粹的心灵意外发现、不期而遇,这样才能达到和自然融为一体的闲适淡泊的效果。
“望”字带有目的性和刻意成分,不符合诗人当时的心境。
【解析】9.本题考查对诗歌词句的理解。
D.“知音难觅,对不明白人生真意的人无须多说”理解错误;这里“忘言”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故选D。
10.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悠闲自得、与世无争的情怀。
“见”字描写诗人采菊时无意间偶见南山,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相融合,营造了一种物我合一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自由和惬意。
而“望”是有目的性的,比较刻意,不符合诗中诗人无意间所看到的景象的场景,因此“见”字更合适。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陶渊明《饮酒(其八)》阅读答案及赏析陶渊明《饮酒(其八)》阅读答案及赏析引导语:陶渊明《饮酒》共二十首,在四十岁之后,陶渊明离开彭泽县,辞官归田,饮酒赏菊,过着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写下这组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其中的第八首,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饮酒(其八)》东晋陶渊明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
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
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
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
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注】绁:捆绑,束缚。
①没其姿:掩没了青松的英姿。
其:一本作奇。
②殄(tiǎn腆):灭尽。
异类:指众草。
卓然:特立的样子。
这两句是说经霜之后,众草凋零,而青松的枝干却格外挺拔。
③连林:松树连成林。
人不觉:不被人注意。
④独树:一株、独棵。
众乃奇:众人认为奇特。
奇:一本作知。
⑤寒柯:指松树枝。
赏析:《饮酒》共二十首,人四十岁之后,陶渊明离开彭泽县,辞官归田,饮酒赏菊,过着自由自在的农家生活,写下这组诗。
本篇《饮酒(其八)》是诗人以孤松自喻,表理自己高沽坚贞的人格与不为尘俗羁绊的理想。
全诗分两个部分,前半部分从开头至“卓然见高枝”,表现青松凌寒挺立孤高的品格。
开头两句“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写青松与众草比,它不凋零。
“众草”指众多的草和树。
众草怎么能埋没青松的丰姿呢?经过风霜,青松不凋,而众多的草和树都枯萎、零落了。
这两句系诗人“言志之词”,生长在东园的青松平时为众草遮没,高洁挺拔,卓然独立,意为做人应当像孤松一样,不应苟合于世俗,随波逐流。
第三、四两句“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是说等到严寒霜降,众树凋零,唯见青松卓然挺立,这又从时人令上来写。
也只有等到冬天来临,寒霜使众草凋谢.青松的高枝才显得格外挺拔,“凝霜”象征着严酷的环境。
联系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东晋政治紊乱黑暗,朝政混浊不堪,一般官僚士子更是攀龙附凤,无耻之极。
而那些自命清高的人物却“个个要职,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以高于晋宋人物”(《朱子语录》),这里是自比。
《饮酒》阅读鉴赏题考题汇总理解性默写(带答案)
《饮酒》(其五)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诗歌主旨】表现诗人陶醉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和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重点问题整理】
1、有人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一句写出了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出诗人的孤独与寂寞,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答:不同意。
这一句是写诗人虽身居闹市,却远离俗世,不受世俗烦扰,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2、"悠然"一词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答:"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3、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或:把“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改成“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是不是一样?)
答:"见"是指无意中看到南山,人与物融为一体,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悠闲自得、陶醉自然、悠然忘我的心境。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看,使人和物拉开一段距离。
1。
《饮酒》阅读答案《饮酒》阅读答案导语:陶渊明一生主张出仕,向往归隐田园的生活。
以下是由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饮酒的阅读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阅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题目(6分)饮酒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4.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1分)15.“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16.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14.心远地自偏(1分)15.“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16.不能。
“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3分)下面小编继续为您提供一些作者的介绍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
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
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
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
【初中文言文阅读】《饮酒》赏析《饮酒》练习题及答案【初中文言文阅读】《饮酒》赏析、、《饮酒》练习题及答案中考诗歌赏析15。
饮酒(第五部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问你为什么不能自救。
你的心离你很远。
问我,我怎么能如此非凡、自由和轻松。
我的心远离世俗和自然的隐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山上的空气日夜都很美,鸟儿们又相互回归。
暮色中,一缕缕彩色的雾气徘徊升起,鸟儿成群结队地飞回远山的怀抱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背景:陶渊明是一位性格开朗的潜在诗人,他自称“五流先生”,在世界上被称为“经杰先生”,是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
中心:他描写农村风光的恬美和静穆,劳动的乐趣和生活的美好,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憎恶。
● 全文▲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词:心远。
它表明一切自然乐趣都是由于自己的心灵超脱世俗才能感受到的▲ 诗中最能反映诗人隐逸生活品味的词之一是“远心”或“悠闲”(只需回答其中一个)。
诗中描绘的风景突出了宁静、平和、闲适和宁静的特点。
▲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心远地自偏”以上四句的思想意蕴是什么?哪几句诗是写景的?这反映了陶渊明弃官归田后的人生态度和兴趣。
强调与世隔绝在于思想,而不是行动。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你可以悠闲地看到南山。
山上的空气日夜都很美,鸟儿们又彼此回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 既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人们来来往往的环境中,为什么“没有车和马的噪音”?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 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你可以悠闲地看到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把“见”改为“望”好不好?为什么?他写下了陶渊明宁静的心情。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饮酒(其九)》含答案解析[2023山东济南5月三模改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饮酒(其九)陶渊明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欤,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注】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汩:搅混。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D)A.诗歌在清晨的叩门声中发端,诗人衣裳还来不及穿好就去开门,写出了诗人的急切心情。
B.农人怀疑诗人与时世相违背,因此提着酒壶远道来探望他,体现了农人宽厚善良的心肠。
C.入仕可以学习,但违逆初心会走入迷途。
“吾驾不可回”一句表明诗人不愿违背自己的初心去做官。
D.本诗语言和《归园田居》(其一)不同,本诗以含蓄隐约的言辞表达了不慕世俗的高洁志趣。
解题思路“含蓄隐约的言辞”分析错误。
本诗语言表达直白明朗,如“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等语句非常直白地表达了情感态度。
---------------------------------------------------------------------------------------------------------------------- 【白话诗歌】清早就听到敲门声,来不及整衣就去开门。
请问来者是何人,善良老农怀好心。
携酒远道来问候,怀疑我与时相离分:“破衣烂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贵身。
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
”“深深感谢父老言,无奈天生不合群。
做官一事诚可学,违背初衷是迷心。
姑且一同欢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
”【诗歌鉴赏】《饮酒》组诗第九首是一篇假设问答以表示诗人坚持隐居避世、拒绝仕宦决心的诗作。
开篇两句写诗人清早听到有人敲门,急忙起身,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好,就赶去开门。
接下来的两句交代来人。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是诗人以转述的口气说出“田父”的来意:他提着酒壶远道来探望,为的是怀疑我与时世相违背。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饮酒二十首(阅读答案)【晋】陶渊明栖栖②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③,夜夜声转悲。
厉响④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⑤遥来归。
劲风⑥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⑦。
【注释】①这首诗通篇比喻,以失群之孤鸟自喻,前六句写迷途徘徊,后六句写归来托身;又以孤生松喻归隐之所,表现出诗人坚定的归隐之志和高洁的人格情操。
②栖栖:心神不安的样子。
③定止:固定的栖息处。
止:居留。
④厉响:谓鸣声激越。
依依:依恋不舍的样子。
⑤值:遇。
敛翮(h):收起翅膀,即停飞。
⑥劲风:指强劲的寒风。
⑦已:既。
违:违弃,分离。
【文学知识】①陶渊明(356~427):东晋大诗人。
名潜,字元亮,又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先生。
因当时社会动乱、政治腐败,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解印绶去职,归隐故里。
所作《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等为传世名篇。
②古体诗:旧体诗的一大类别。
包括周、秦、汉魏六朝时代的诗歌及后世的模拟之作。
又称古诗、古风,与定型于唐代的近体诗相对。
古体诗又可以分为四言、五言(五古)、七言(七古)、杂言(长短句)等。
【参考译文】心神不安失群鸟,日暮仍还独自飞。
徘徊犹豫无定所,夜夜哀鸣声伤悲。
长鸣思慕清远境,飞去飞来情恋依。
因遇孤独一青松,收起翅膀来依归。
寒风强劲木凋零,繁茂青松独不衰。
既然得此寄身处,永远相依不分离。
【阅读训练】1.此诗全篇用____这一修辞手法,以____暗喻_____,以_____明喻______。
2.此诗另外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前六句写_____,后六句写_____,前后对照十分鲜明。
3.日暮犹独飞是从____觉角度写,夜夜声转悲是从____觉角度写,厉声思清远是从____角度进行推测分析。
4.诗中松这一形象,其特点是_____,根据是_______,它象征_________。
5.全诗要表达的是对_________的强烈愿望。
【参考答案】1.比喻失群鸟离职去官的自己(托身)孤松归隐田园2.孤鸟的失意鸟的得其所3.视听心理4.坚贞高洁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诗人自己孤傲正直的人格。
《饮酒》阅读答案《饮酒》阅读答案(精华)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有时需要做一些阅读题,这时最离不开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是由资深教育者参与拟订的。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本店铺收集整理的《饮酒》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饮酒》阅读答案1【甲】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6.甲诗的题目是“________”,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乙文的作者是______代哲学家__________。
(3分)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8.下列对诗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2分)A.“心远地自偏”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纷扰的闲适心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写出了作者没有知己的孤独。
C.“欲辨已忘言”写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迷惘。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写出了作者对牡丹值得众人喜爱的认同。
9.甲诗和乙文都通过写花来表达生活态度,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以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从“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可以看出作者的生活态度是______________。
(4分)答案:6.饮酒(其五)(或:饮酒)(1分)宋(1分)周敦颐(1分)7.(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到了。
(3分)8.A(2分)9.不追求名利,热爱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2分)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2分)《饮酒》阅读答案2刘向赵襄子饮酒赵襄子①饮酒,五日五夜不废酒②,谓侍者曰:“我诚邦士也。
《饮酒》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题型:【理解性默写】【选择题】【简答题】【原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乌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作者】陶渊明(365~427), 名潜,字元亮,谥号靖节,人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
东晋文学家。
开创山水田园派,并将其推向高峰。
后世称其“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和山水诗的鼻祖——南朝宋的谢灵运合称“陶谢”。
【背景】《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
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主旨】这首诗通过描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污浊官场的厌弃、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赏析】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
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饮酒(其五)》中考真题含答案阅读《饮酒(其五)》,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依据你对这首诗的理解,在下面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的开头,诗人虽然“结庐在人境”,却感受不到“_____”;诗的结尾,诗人已得“_____”,却“欲辨已忘言”。
2.“心远地自偏”一句中的“心远”意指远离俗世生活。
依据这首诗的内容,你认为诗人理想的生活场景是怎样的?用自己的话描述。
(不得抄写原文)【答案】1.车马喧真意2.示例:在南山下的几间草屋中隐居,悠闲地漫步在庭院中的菊花从里,随意地采摘几朵。
偶然间抬起头来,看那夕阳西下,雾气在山峰间缭绕,让人心旷心怡。
鸟儿结伴回到巢穴,使人倍感温馨。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诗的开头,“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诗人虽然身居闹市,却感受不到“车马喧”。
“车马喧”形象地表现了世俗交往的喧扰。
诗的结尾,“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思是:大自然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表达,却已忘记了怎样表达。
表现了诗人已得“真意”,享受田园之乐,体悟自然的美好,表现了诗人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
用诗歌中的原词句填空即可。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描述。
这首诗,写出了作者理想中的生活场景,作者沉醉其中,自得其乐。
可根据“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行扩展,结合诗句含义以及作者情感,加入适当的修饰成分呈现画面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思是:秋日里,诗人来到庭院东边的篱笆下,弯下腰一朵一朵地采摘着菊花,菊香飘逸扑鼻,好不惬意。
不经意间,诗人抬起头来,远处的南山尽收眼底,多么悠然自得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意思是: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美好好,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浮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
《饮酒》(结庐在人境)赏析训练及答案1、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
2、诗中表现自己在俯仰之间悠然自得形象,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
3、诗中被王国维誉为“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的两句诗是:,。
4、诗中展示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感和旷达心胸的句子是:,.5、本诗中以物我两忘的超然神韵而千古流传的诗句是,。
6、“南山奶粉”的广告巧妙套用诗中佳句是:,。
7、诗中几个字暗写官场的污浊。
8、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的心境。
9、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看”字就没有这种效果。
请你说说为什么?(或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10、“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此”是指作者的生活,“真意”是指。
1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本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B.本诗融情于景,情景浑然一体,表现出一种平淡而又质朴的美。
C.前四句和后两句主要是说理,是寓情于理,中间四句主要是写景,是融情于景。
融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
D.“飞鸟相与还”写诗人的悠然自得,诗人完全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连飞鸟也跟着他一起回家。
12、诗人归隐之后,在与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的心境。
13、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诗中蕴藏的几幅画面。
14、作者在这首诗中展现了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5、诗中无一字写酒,无一笔画饮,为何题目为“饮酒”?说说其原因。
16、诗中问答妙趣盎然,形象生动,与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同样运用了设问的句子是:,。
17、身居闹市,如能不受世俗诱惑,保持高洁的情操,也能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
正如诗人在诗中所说?。
18、结合诗人的理想,谈谈你对诗中“真意”的理解。
19、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历来为人称颂,谈谈你的理解。
21、让我们走近诗人,去体验:,的淡泊与和谐;让我们走近李商隐,去感受:,的执着与奉献;让我们走近王安石,去学习:,的坚毅无畏。
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精神的寄托。
22、说说你对“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理解。
23、诗中:,一句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
24、“心远地自偏”的含义是什么?并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进行简要赏析2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指的是:26、“心远地自偏”中“心远”的对象是什么?作者的用意指什么?诗句说明了什么道理?27、诗中“心远”的意思是,在诗中的作用是28、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
有人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它不好的。
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29、这首诗的语言与《归园田居》一样具有的特点。
30、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欣赏,反映出作者怎样的人生追求?31、《饮酒》诗序中说:“偶有名酒,无夕不饮。
顾影独尽,忽然复醉。
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
”而李白在《行路难》诗中却写了对酒停杯的情景。
一个是“既饮”之作,一个是“未饮”之歌,试比较这两首诗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32、诗中表明诗人心境的两个词是:、。
33、“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描绘了怎样的景色?从中可感受到诗人怎样的人生哲理?※参考答案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2~6、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车马喧8、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9、示例一:“悠然”二字写出了诗人闲适、恬淡自得的心情(或心境)。
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中所“见”,把人与影融为一体,从而很好地表现处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示例二:因为“见”是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飘逸的悠闲心情。
而“望”“看”属于有意识地注视、远观,使人与物拉开了一段距离,也缺乏有“悠然”的情味。
示例三:“见”字用得非常精妙,“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望机的天真意趣。
示例四:因为用“见”字,就好似无意之中,南山撞人了自己的眼帘,最能表现他归田后悠然自适的情韵。
改为“望”字,表示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就变得兴味索然。
10、隐居或田园人生的真谛或自然纯真的情趣。
、11、D 12、悠然自得(或闲适惬意)13、秋景晚霞图、远望南山图、徜徉篱下图、慢摘菊花图、飞鸟回巢图、晚霞掩映图、悠然自得图等14、秋季的傍晚,诗人徜徉在简陋的篱墙下,手捧摘来的盛开的菊花,无意间抬眼见到南山正掩映在夕阳之下,飞鸟结伴回巢,景象佳妙神奇,展现出一种宁静、自由、和谐的意境。
作者通过展现这样的意境,反映了诗人归隐之后的那一份恬静、闲适、惬意的情怀以及对坚贞、高洁品格追求的思想情感15、①这首诗是组诗中的一首,总题为“饮酒。
”原序说这些诗都是醉后写的,所以题为“饮酒”。
②其实,作者在饮酒之后,醉眼迷离,心中多少有些快意,暂时忘却并远离自己在现实中的烦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与大自然的纯洁、闲适、恬美融合在一起,眼睛里都是美的色彩,美的景物,山、鸟、花、霞、人交互相爱,亲切自然。
也由此题为“饮酒”。
16~17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18、“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希望远离污浊世俗的纷扰,对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毕生追求。
(或表明作者厌恶世俗和官场的污浊风气、名利纠纷,归隐田园,希望在田园的悠然和闲适中保持高洁的品行。
)19、此句被视为体现陶诗意境、风格的名句。
表现出物我合一、浑然一体的意境。
诗人悠闲、淡泊地在篱下采菊,眼神不经意间与青山如黛、绿水长流、鸟语花香、鹿影常现的南山美景相遇。
20、这联诗句向我们展示了诗人悠然采菊和迷醉田园风光的图景,悠闲淡泊宁静,体现了田园生活的优雅和平静。
2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2、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回巢,归隐山林。
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
23、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24、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住之处再喧闹也会显得偏僻安静。
此句表达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另外蕴含一定的哲理,是作者追求心灵宁静的体现。
25、面对良辰美景,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出人们复杂的感受与人生的真谛。
26、“心远”对象是官场的生活和世俗往来的纷扰。
作者用意指思想远离官场和世俗。
“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恬淡舒适。
27、心志高远(或心境高远)点明全诗的诗眼(或概括全诗的中心词)28、“见”字用得好,好在更能显示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南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显示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
(此题如果谈“望”字用得好,可认为:“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南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于思想内容是创作原则。
)29、平淡自然30、厌恶官场腐败,决心归隐自洁。
31、示例①《饮酒》是作者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是他的“酒后真言”。
他对自己的隐居生活表示满意,也能从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高度来认识。
唯其具有宁静安详的心态,才能有“悠然见南山”的自得以及看山雾飞鸟的真趣。
《行路难》是李白借乐府古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诗篇。
面对美酒佳肴,他与陶渊明正好相反,“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高呼“行路难”。
因为他辅佐明君、建功立业的政治理想无从实现,故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这两位诗人抒发的感情不同,除了他们的身世、追求不同的原因外,还有一个大的社会背景问题。
陶渊明身处晋宋易代之际,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虽有济世情怀却不能施展;李白身处大唐盛世,社会相对稳定,士人学子人人自奋,期望为国为民有所作为,故仍存积极进取之心。
示例②《饮酒》写于归田之后,此时正值晋宋易代之际,政治极端腐败,世族高门把持高官要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无心于争权夺利,毅然辞官归家,情愿过躬耕的田园生活。
这首诗借饮酒抒发情怀,表现了诗人厌弃世俗、陶醉自然的情感和可贵的情操、志节,这首诗既有不满现实、洁身自好的一面,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避开矛盾,在平静中求得解脱的情绪。
《行路难》则是一首感情十分强烈的诗歌,作者在诗中借乐府旧题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和不平。
作者生活的时代正值盛唐时代,社会安定,读书人多抱有为国效力、积极进取的心情。
面对“金樽清酒”,李白由于心情郁闷,“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无心饮酒,也饮不下酒。
他多么希望能“渡黄河”“登太行”,直至到“日边”呀,然而现实却是“多歧路”“行路难”,诗人找不到出路,壮志难酬、愤愤不平之气溢于言表。
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并不气馁,他那种积极入世的强烈要求,再次使他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乐观高昂的调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2、心远、悠然33、景色:傍晚,山上的气象越发美好,在这从容而浑然的暮色里,飞鸟一群群地结伴而还。
哲理:归还自然(或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