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赏析讲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教版饮酒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次课程旨在通过对《饮酒》这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作者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
同时,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具体目标如下:1. 理解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及其在《饮酒》中的体现。
2. 分析《饮酒》的文学特点,包括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1. 作者简介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东晋时期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歌以描写田园生活和表达隐逸思想而著称,被誉为“田园诗人”。
2. 作品背景《饮酒》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他隐居乡间的时期。
这首诗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3. 文本解读(1)内容概述《饮酒》共二十首,每首诗都以饮酒为引子,抒发了作者对自然、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泊。
(2)主题思想通过对饮酒场景的描写,陶渊明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他倡导的是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活态度。
(3)艺术特色《饮酒》的语言质朴自然,充满了田园诗的韵味。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对饮酒的看法,引出陶渊明的《饮酒》,并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2. 诗文朗读播放《饮酒》的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文本分析逐首解读《饮酒》中的诗句,分析其意境、修辞手法和深层含义。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饮酒》中体现的隐逸思想和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5. 课堂小结总结《饮酒》的文学价值和陶渊明的隐逸思想,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南山”。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选择《饮酒》中的一首,进行背诵并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避免表面化的解读。
陶渊明饮酒说课稿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 掌握《饮酒》系列诗作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
- 理解并分析《饮酒》诗中所体现的隐逸思想和审美情趣。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讨论和研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 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细读,提高对古诗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个人的精神独立和内心平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陶渊明的生平背景及其对《饮酒》创作的影响。
- 《饮酒》诗中隐逸思想的内涵及其在诗作中的体现。
- 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语言风格分析。
2. 教学难点:- 对陶渊明隐逸思想深层次的理解与感悟。
- 诗歌中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识别与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介绍陶渊明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
- 简述魏晋时期的社会背景,为理解陶渊明的隐逸思想提供历史背景。
2. 诗歌朗读- 学生齐读《饮酒》系列诗作,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如何把握诗歌的语气和情感。
3. 文本分析- 逐句解读《饮酒》诗作,分析诗歌的意义和艺术特点。
- 讨论诗歌中的隐逸思想,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4. 艺术手法探讨- 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对仗、排比、拟人等。
- 探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5. 拓展延伸- 讨论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中如何借鉴陶渊明的生活哲学。
6. 课堂小结- 总结《饮酒》诗作的主要特点和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 强调文学鉴赏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经典,提升文学素养。
四、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背诵《饮酒》中的一首诗歌。
2. 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陶渊明隐逸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3. 搜集其他文人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评价,进行比较分析。
《饮酒》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以《饮酒》为教学文本,该文本出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诗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这首《饮酒》描绘了人们在欢乐时刻饮酒的情景,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教授这篇诗歌,学生能够了解古代中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绪调节。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饮酒》的故事背景、作者和出自的文学作品。
2.理解《饮酒》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掌握《饮酒》中的重要词汇及诗句的含义。
2.2 能力目标1.能够通过阅读理解的方式,准确理解文本。
2.能够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能够通过朗读来表达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2.3 情感目标1.提供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分析《饮酒》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掌握《饮酒》中的重要词汇及诗句的含义。
3.2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和诗歌的隐含含义。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老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幅描述古代人们饮酒的图画,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猜测这是哪个文学作品的情景。
4.2 预读老师提问学生对饮酒有什么了解,学生进行简短回答。
然后告诉学生我们要一起来读一首有关饮酒的诗歌,《饮酒》。
要求学生预先想象这首诗歌的情景和主题。
4.3 阅读理解1.学生带着问题阅读《饮酒》。
2.学生就诗歌中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展开讨论。
3.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引导和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
4.4 词汇学习老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歌中的重要词汇,并解释其含义和意义。
4.5 朗读练习老师带领学生进行诗歌的朗诵练习,要求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4.6 听读评价学生听老师朗读《饮酒》并观察老师的朗诵技巧和表达方式。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评价老师的朗诵效果,并与自己的朗诵进行对比。
饮酒陶渊明教案饮酒陶渊明教案(7篇)作为一名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酒陶渊明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饮酒陶渊明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本文的写作背景;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背诵全诗2.过程与方法:诵读涵咏法;批注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远离世俗名利,回归自然、田园的人生态度教学重难点:赏析本诗的重要意象和炼字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钟嵘在《诗品》中称一位诗人为“古今隐逸是人之宗”,同学们知道他是谁吗?(陶渊明)请结合书上注释1和课外阅读材料来给我们介绍一下陶渊明。
名潜,子元亮。
东晋诗人。
田园诗派鼻祖。
性嗜酒,好读书,常著文章自娱。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五柳先生传》东晋朝纲混乱,世人向往世外桃源。
《桃花源记》高风亮节,愤然辞官。
——不为五斗米折腰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他的《饮酒》。
请人来黑板写一下酒字。
二、读诗韵自由朗读本诗。
从句数、押韵、对仗思考本诗是近体诗还是古体诗。
为古体诗: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
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
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找出本诗的韵脚(an),自由读一读。
请男、女两位同学各朗读一遍,其他同学在书本划分本诗节奏。
然后一位同学上台划分。
有可能有疑问的地方:1.何。
则进行释义:怎么,为什么,突出疑问语气,故单独划分。
并指导疑问语气的朗读,学生读,师范读,全体读。
2.相与。
释义:一起。
故划分时不能分开。
展示全诗节奏:齐读感韵味。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教案(精选15篇)《饮酒》篇1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
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
(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
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
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
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
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1、研习第一层: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尔:这样。
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在人境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无车马喧2、研习第二层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
饮酒其五讲课逐字稿【教案名称】:《饮酒其五》讲课逐字稿【教学目标】:1. 理解《饮酒其五》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
【教学重难点】:1. 重点:诗歌的意象分析和主题思想的把握。
2. 难点:诗歌中隐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态度的理解。
【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诗歌背景和内容进行讲解。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意象和主题。
3.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通过提问学生对饮酒文化的认识,引入诗歌的主题。
2. 简要介绍陶渊明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二、诗歌朗读1. 教师范读,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诗歌解析1. 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解释生词和难句。
2.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
3. 探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菊花象征高洁,南山象征隐逸。
四、主题思想探讨1. 讨论诗歌中表达的人生态度,如陶渊明的隐逸思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这种人生态度。
五、诗歌鉴赏1.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简洁的语言、生动的意象。
2. 讨论诗歌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六、课堂小结1. 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
2. 强调诗歌中的人生哲学和审美情趣。
七、作业布置1. 背诵《饮酒其五》。
2.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歌中人生态度的理解。
【板书设计】:《饮酒其五》- 陶渊明- 意象分析:采菊、南山- 主题思想:隐逸、自然- 艺术特色:简洁、生动【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要注意诗歌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
《饮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酒》。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饮酒》是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作品,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和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
从单元编排来看,本单元的主题是“古代诗歌五首”,旨在让学生通过欣赏古代诗歌,感受古人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饮酒》作为其中的一首,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经过之前的语文学习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于陶渊明诗歌的风格特点和深层内涵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初中学生的生活阅历相对较少,对于诗人归隐田园的心境可能难以产生深刻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诗歌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体会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兴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名句。
2、教学难点理解诗人归隐田园的深层原因和人生追求。
品味诗歌语言的平淡自然之美。
五、教学方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提问法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饮酒人教版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次说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饮酒》一文。
通过本课的教学,旨在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分析《饮酒》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饮酒》的文本内容,把握其主旨。
- 学习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汇和特殊句式。
- 分析《饮酒》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 教学难点:- 深入理解作者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生活态度。
- 探讨《饮酒》中的哲学意蕴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文本内容。
2. 讨论式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理解和见解。
3.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文本所描绘的环境中,体验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4. 多媒体辅助:利用PPT等多媒体工具展示文本内容,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互动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简短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兴趣。
-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理解《饮酒》做准备。
2. 课文学习- 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美。
- 逐段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析难点词汇和句式。
-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3. 文学鉴赏- 分析《饮酒》的艺术特色,如用典、比喻等修辞手法。
- 探讨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和对自然、田园生活的向往。
4. 拓展延伸- 结合现代社会,讨论隐逸思想的现实意义。
- 鼓励学生创作以《饮酒》为主题的短文或诗歌,培养创作能力。
5. 课堂小结- 总结《饮酒》的主要思想和艺术成就。
- 强调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文的背诵,加深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
2. 完成相关的文言文练习题,巩固文言文阅读技巧。
3. 撰写一篇读后感,表达对《饮酒》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饮酒陶渊明说课稿饮酒陶渊明说课稿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饮酒陶渊明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饮酒陶渊明说课稿1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陶渊明的《饮酒》,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一下我对这堂课的设计:一、分析教材《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一首是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正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在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浅层次的理解诗歌方面已经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应在这一时期引导学生会鉴赏古诗词,指导他们鉴赏的方法,并立足课本,拓宽视野,在读懂本诗中陶渊明心情后,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把握陶渊明诗歌的风格进而理解陶渊明的性格特征。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能流畅地有感情地诵读,能准确地背诵,理解陶渊明追求平静自由生活的志趣,学习诗人的高雅志趣,高尚节操。
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人的人格美。
2、重难点:(1)重点: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难点:对诗人的整体评价。
3、过程与方法:以读—议—赏—研—练的方法学习鉴赏诗歌,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语言的感悟。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诗人对时代和生活的认识,领会诗人的情感和理想,能结合创作背景体会诗歌丰富的内涵。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官场上多少人为了仕途而争名夺利,为了升迁而不择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残害亲人,但是却有少数文人墨客鄙弃世俗,厌恶官场,辞官回乡,隐田园,过着“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求,人生行乐耳,何须富贵时”的恬淡生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的一首田园诗《饮酒》。
(二)作者简介学生学过他的《归园田居》,可以让学生回忆、搜集相关内容,然后进行课堂展示,有必要的话老师再做适当补充。
(精品教案)饮酒陶渊明讲课稿为大伙儿整理的饮酒陶渊明讲课稿,供大伙儿参考借鉴,希翼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饮酒》组诗是陶渊明诗歌的代表作,而今天我所教学的这一首《饮酒》又是20首《饮酒》诗中的佼佼之作。
这首《饮酒》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诗词九首》之第一首。
本单元的主题是“天人对话”,算是在自然中感悟人一辈子。
这首诗所表现的是陶渊明忘怀得失、亲近自然、别慕名利、超凡脱俗的精神境地。
陶渊明那个诗人比较特殊,他写诗普通别高兴,大概没啥激情。
这首诗也别例外,语言朴素,貌似平淡,事实上意味深长、意在言外,学生明白起来有一定难度。
又因为这是九首诗词中的第一首,教学这首诗实际上也是为后面的教学铺平道路。
所以,我打算用一节课的时刻教学这首诗。
(一)知识和能力经过查阅资料了解陶渊明,陈述出字、号等重要信息;识记、积存“庐、尔”等文言词语;正确地翻译诗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诗歌意境,反复吟读,直至成诵,增强语感。
(二)过程和办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自主探索与合作探索相结合的过程;思维活动与情感体验相结合的过程。
并在此过程中渗透传授翻译诗歌的办法、抓诗眼解古诗的办法;运用质疑、讨论、解疑的办法组织教学。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质疑精神、爱诗情趣;正确明白陶渊明别慕名利、超凡脱俗的志趣,批评地继承,培养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译诗歌、解诗旨。
翻译是明白的基础,把握关键字词又是翻译的基础。
明白陶渊明别慕名利、超凡脱俗的志趣。
感悟诗歌意境。
陶诗大多貌似平淡,事实上意味深长、意在言外。
如别细究,往往失之肤浅。
又因为它是诗歌,其中妙处难以尽言,惟独反复读、展开想象以领略之。
要紧采纳“鼓舞质疑、咨询题引路、合作解疑、启示诱导”的教法。
以分组探索的方式使所有学生都获得锻炼自个儿、发表自个儿见解的机遇;利用巡视机遇,举行个不辅导,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办法上的指点;设计诵诗、译诗、辩论和对对联四项活动,引入比赛、对抗机制,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制造性;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教学氛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