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之职务犯罪概述(共 40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2.08 MB
- 文档页数:41
职务犯罪方面知识讲座县检察院预防职务科科长任高峰1、什么是职务犯罪在这个名词里面我们必须了解什么是“职务”。
“职务”在我国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内容复杂的组合性概念。
目前在我国的职务分类中主要有:法定职务、事定职务、执行职务、管理职务、决策职务、临时职务、固定职务、领导职务、非领导职务等等,我国的职务分类大典中记载有:8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职业。
在职务这个名词中,所谓的“职”:就是职责、职权、职掌、这个职业就是“掌管”的意思。
“务”呢,就是由职而产生的,所应承担的任务、事务、也就是具有一定的“职”,就要承担一定的事物,同时,根据职务的不同,相应地承担的责任也不同。
职务犯罪的概念就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企业工作人员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进行非法活动或者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破坏国家对职务的管理职能,依照刑法应当受到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2、职务犯罪的构成及其要件要了解职务犯罪的构成就必须知道一般犯罪的构成我国刑事法律中规定,某一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主观与客观要件的总和。
这种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是法定的是一般犯罪的基本要求。
(1)、职务犯罪主体:职务犯罪的主体在我国法律中规定:一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二是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三是人民团体中的工作人员、四是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
(2)、职务犯罪的主观要件: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的危害后果,所持的一种心理与心理状态。
(3)、职务犯罪的客体要件:侵害的是国家对职务活动的管理职能。
(4)、职务犯罪的客观要件。
我国法律规定职务犯罪的客观要件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利用职务之便;二是滥用职权;三是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务。
修订后的刑法规定,检察机关管辖53中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划分为三大类:贪污贿赂犯罪(第八章);渎职罪(第九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的犯罪。
题目:当前,党中央对反腐败斗争总体态势的基本判断是“三个并存”和“两个依然”:即“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这一基本判断决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国家的反腐败必须坚持把查办职务犯罪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今天借此机会就职务犯罪的概念、构成要件、立案标准、处罚以及有关职务犯罪的刑法修正案、司法解释等内容,与各位领导共同学习探讨。
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职务犯罪:(一)职务犯罪的概念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上的便利条件,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或者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刑法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二)职务犯罪的构成要件1、职务犯罪的主体。
职务犯罪为特殊主体,行为人必须是国家工作人员,现行刑法第九十三条作了具体规定: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的工作人员从事公务人员和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委派到非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国家工作人员论。
这里要清楚哪些人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哪些人属于委派从事公务的人员?哪些人属于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什么样的行为是从事公务?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刑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的解释和《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对上述问题作了具体的认定:○1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认定:刑法中所称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指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包括在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军事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
根据有关立法解释的规定,在依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国家行政管理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在受国家机关委托代表国家行使职权的组织中从事公务的人员,或者虽未列入国家机关人员编制但在国家机关中从事公务的人员,视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