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项级数的比值审敛法
- 格式:pptx
- 大小:192.00 KB
- 文档页数:9
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是数学分析中常用的一种判定级数收敛性的方法。
它利用级数的比值来判断级数的收敛性或发散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的原理、应用例子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希望能对读者们有所指导和帮助。
首先,我们来探讨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的原理。
对于一个正项级数∑an ,其中an≥0 ,我们可以求出级数相邻两项之比的极限值L=lim(n→∞)(an+1/an)。
当 L<1 时,级数∑an 收敛;当 L>1 时,级数∑an 发散;当 L=1 时,比值试验不能确定级数的收敛性,需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判定。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的应用。
考虑级数∑1/n! ,我们可以计算相邻两项之比的极限值L=lim(n→∞)((n+1)!/n!) = lim(n→∞)(n+1)=∞。
由于L>1 ,根据比值审敛法的原理,我们知道该级数发散,也就是说级数∑1/n! 是发散的。
在应用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确保级数的各项都是正数,否则无法使用比值审敛法。
其次,比值试验只适用于正项级数,对于含有负项的级数是不适用的。
此外,当极限值 L=1 时,比值试验无法确定级数的收敛性,此时需要借助其他判定方法。
最后,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是一种快速判断级数收敛性的方法,但并不是万能的,对于一些特殊级数可能会失效,需要采用其他方法进行判断。
总结起来,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判定级数收敛性的方法。
通过计算级数相邻项的比值的极限值,我们可以快速判断级数的收敛性或发散性。
然而,在使用比值审敛法时需要注意级数的正性、不适用于负项级数以及极限值为1时的特殊情况。
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正项级数比值审敛法,从而在数学分析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级数的审敛法
级数的审敛法是一种判定级数是否收敛或发散的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审敛法:
1. 正项级数判别法:如果级数的各项都是非负数,并且级数的通项递减,则该级数收敛。
这是因为正项级数的部分和一定是递增有界的。
2. 比较判别法:设有两个级数∑a_n和∑b_n,如果在有限项后
总有a_n ≤ b_n,则如果∑b_n收敛,∑a_n也收敛;如果∑a_n
发散,∑b_n也发散。
这个方法常用于比较一个级数与已知的
收敛或发散的级数。
3. 比值判别法:对于一个级数∑a_n,如果在有限项后总有
a_(n+1)/a_n ≤ r < 1,则级数绝对收敛;如果在有限项后总有
a_(n+1)/a_n ≥ 1,则级数发散;如果在有限项后总有
a_(n+1)/a_n ≥ r > 1,则级数发散或者条件收敛。
4. 积分判别法:对于一个非负递减的函数f(x),如果∫f(x)dx从
1到无穷收敛,则级数∑f(n)也收敛;如果∫f(x)dx从1到无穷发散,则级数∑f(n)也发散。
这个方法利用了级数与函数的关系。
以上只是一些常用的审敛法,对于特定的级数,可能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进行判断。
几种常用的正项级数审敛法的比较作者:石会萍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5年第22期【摘要】无穷级数是高等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正项级数又是级数理论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判别正项级数的敛散性更是数项级数的核心内容。
正项级数的判敛方法虽然较多,但使用起来仍有一定的技巧。
本文归纳总结了几种常用的正项级数判敛法,比较了这些方法的不同点,总结了几种方法各自的特点与适用范围,便于学习者节约时间,提高效率。
【关键词】正项级数收敛发散无穷级数是高等数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表示函数、研究函数的性质以及进行数值计算的一种工具。
而数项级数又是无穷级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项级数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类。
因为许多数项级数都是通过将其化成正项级数而知其敛散性的,因此,正项级数的审敛就显得尤为重要。
正项级数有几种审敛法,但一些学生学习中却有些茫然,看到一个级数不知选择哪种方法审敛,针对这种情况,现将几种常用的正项级数的审敛法比较如下:方法一:收敛的必要条件:若级数收敛,则。
判断级数敛散性时常用的是它的逆否命题,即:若,则必发散。
所以当需判断数项级数的收敛性时,可先看一般项的极限是否为零,如为零不一定收敛,但如不为零,一定发散。
如,因,故此级数发散。
方法二:收敛准则:正项级数收敛它的部分和数列有上界。
此方法适用于前项和可求出的正项级数,但多数级数的前项和不易求,所以此方法不是很实用,不过利用此收敛准则却可得到下面比较实用的方法。
方法三:比较审敛法:设和都是正项级数,且存在正整数,当时有成立,则当收敛时,收敛;当发散时,也发散。
用八个字简单的记就是“大收小收,小发大发”。
用这个方法判断级数的敛散性时,需对该级数有个直观地敛散性的认识,当直观判断它可能收敛(或发散)时,需要将该级数的各项适当地放大(或缩小),使放大(或缩小)后的级数是已知的收敛(或发散)的级数,从而验证我们的判断是正确的。
须注意放大(或缩小)的“度”要把握好,不然得不到想要的结论。
正项级数审敛法的应用探析正项级数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审敛法是研究正项级数收敛性的一种方法,通过审敛法,我们可以判断正项级数的收敛和发散,进而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本文将探索正项级数审敛法的应用,并通过实例分析其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我们来看一下正项级数的定义。
正项级数指的是级数的每一项都是非负数的级数,即a_n\geq0,级数的通项为a_1,a_2,a_3,...,a_n。
正项级数的收敛性与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一个正项级数\sum_{n=1}^{\infty}a_n,如果它收敛,那么我们可以得出\lim_{n \to \infty}a_n=0的结论,这对于实际问题中的分析是非常有用的。
接下来,我们来介绍一下正项级数审敛法的概念。
正项级数审敛法是通过比较或判别正项级数的通项a_n与已知的收敛或发散的级数进行判断的一种方法。
常用的审敛法有比较审敛法、比值审敛法、根式审敛法等。
这些审敛法都是在判断正项级数的收敛性时非常有用的工具。
比较审敛法是判断正项级数的收敛性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将待判断的正项级数与一个已知的收敛或发散的级数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待判断级数的收敛性。
比较审敛法常用的形式有两个,一个是比较审敛法,另一个是极限比较审敛法。
比较审敛法的核心是找到一个与待判断级数有着相同数量级的级数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比值审敛法也是判断正项级数收敛性的重要方法,它的思想是通过计算级数的相邻项的比值来判断级数的收敛性。
比值审敛法适用于通过计算\lim_{n \to\infty}\frac{a_{n+1}}{a_n}来判断级数的收敛性,如果极限存在且小于1,则级数收敛;如果极限大于1,则级数发散;如果极限等于1,则无法判断。
以上介绍了一些常用的正项级数审敛法,这些方法在判断正项级数的收敛性时非常有用。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际问题来探讨正项级数审敛法的应用。
在实际问题中,正项级数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金融数学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复利计算的问题。
散。
存在,则收敛;否则发、定义法:时,不确定时,级数发散时,级数收敛,则设:、比值审敛法:时,不确定时,级数发散时,级数收敛,则设:别法):—根植审敛法(柯西判—、正项级数的审敛法n n n n n n n n n n s u u u s U U u ∞→+∞→∞→+++=⎪⎩⎪⎨⎧=><=⎪⎩⎪⎨⎧=><=lim ;3111lim 2111lim 1211 ρρρρρρρρ。
的绝对值其余项,那么级数收敛且其和如果交错级数满足—莱布尼兹定理:—的审敛法或交错级数1113214321,0lim )0,(+∞→+≤≤⎪⎩⎪⎨⎧=≥>+-+-+-+-n n n n n n n n u r r u s u u u u u u u u u u u 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时收敛1时发散p 级数: 收敛; 级数:收敛;发散,而调和级数:为条件收敛级数。
收敛,则称发散,而如果收敛级数;肯定收敛,且称为绝对收敛,则如果为任意实数;,其中111)1(1)1()1()2()1()2()2()1(232121p n p n n n u u u u u u u u p nn n n幂级数:010)3(lim)3(1111111221032=+∞=+∞===≠==><+++++≥-<++++++++∞→R R R a a a a R R x R x R x R x a x a x a a x x x x x x x n n nn n n n n 时,时,时,的系数,则是,,其中求收敛半径的方法:设称为收敛半径。
,其中时不定时发散时收敛,使在数轴上都收敛,则必存收敛,也不是在全,如果它不是仅在原点 对于级数时,发散时,收敛于ρρρρρ函数展开成幂级数:+++''+'+===-+=+-++-''+-=∞→++nn n n n n n n n x n f x f x f f x f x R x f x x n f R x x n x f x x x f x x x f x f !)0(!2)0()0()0()(00lim )(,)()!1()()(!)()(!2)())(()()(2010)1(00)(20000时即为麦克劳林公式:充要条件是:可以展开成泰勒级数的余项:函数展开成泰勒级数:ξ 一些函数展开成幂级数:)()!12()1(!5!3sin )11(!)1()1(!2)1(1)1(121532+∞<<-∞+--+-+-=<<-++--++-++=+--x n xx x x x x x n n m m m x m m mx x n n nm 欧拉公式:⎪⎪⎩⎪⎪⎨⎧-=+=+=--2sin 2cos sin cos ixix ixix ixe e x e e x x i x e 或 三角级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