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勘查中化学样品的采集
- 格式:docx
- 大小:18.48 KB
- 文档页数:3
勘查地球化学
勘查地球化学是指通过对矿床、岩石以及水土样品进行化学分析
和测试,发现其中的矿物元素、有机物、无机盐等成分,从而为资源
勘查提供重要的数据与参考。
下面针对勘查地球化学的几个步骤进行
分析。
1、采样:采样是勘查地球化学的关键步骤。
采样必须在严格的
质量控制下进行,在采样过程中应当对样品的来源、位置、深度、外形、色泽、纹理进行记录,以保证采集的样品符合要求。
采样后应当
进行标记,并尽快送到实验室进行分析。
2、制样:制样也是勘查地球化学的一个重要步骤。
制样的方法
多种多样,一般需要将样品打碎、研磨、均化,以获得适当的试样。
制样过程中要谨防样品中的有机物和水分的损失,避免其对结果的影响。
3、检验:检验是勘查地球化学的核心步骤,有选择地测定关键
元素或组分,并采用准确、稳定、灵敏的分析方法进行测定。
常用的
检验方法有火焰原子吸收光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离子色谱等。
对于复杂的样品,还需采用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检验手段进行分析。
4、评估:评估是勘查地球化学的最终目的,通过分析结果评估
矿产资源的含量、品位、分布规律等特点,为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
科学依据。
评估过程中应当考虑样品的地质背景和成因,以避免对勘
探和开发产生不利影响。
总之,勘查地球化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有利于推动矿产资
源的科学开发和利用。
在勘查地球化学的整个过程中,采样、制样、
检验、评估都十分重要,需要在严格的质量控制下进行,以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地质样品采集方法的使用方法地质样品采集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它为我们提供了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历史的重要线索。
在野外工作中,地质学家和地质工作者需要掌握一系列的采集方法,以确保样品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地质样品采集方法及其使用方法。
一、岩石样品采集岩石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地质材料之一,它们记录着地球演化的重要信息。
岩石样品采集的目的是获取具有代表性的样品,以进行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分析。
在野外工作中,地质学家通常使用锤子和凿子来采集岩石样品。
首先,确定采样点位于哪种岩石类型上,然后用锤子轻敲岩石表面,判断其坚硬程度。
根据岩石的硬度,选择适当的凿子进行采集。
在采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样品的完整性,避免过度破碎。
二、土壤样品采集土壤是地球表面的重要地质材料,它包含了丰富的矿物质和有机质。
土壤样品采集的目的是研究土壤的成分和特性,以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和环境演化。
在野外工作中,地质学家通常使用土壤钻机或土壤钻杆进行采集。
首先,选择采样点位于哪种土壤类型上,然后使用土壤钻机或钻杆将土壤连续地取样。
在采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样品的纯净性,避免与周围环境杂质混合。
三、沉积物样品采集沉积物是地球表面最常见的地质材料之一,它们记录着地球表面环境的演化过程。
沉积物样品采集的目的是研究沉积物的组成和结构,以了解地质过程和环境演化。
在野外工作中,地质学家通常使用取样器进行采集。
首先,选择采样点位于哪种沉积物类型上,然后将取样器插入沉积物中,旋转取样器以获取连续的样品。
在采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样品的连贯性,避免断层和混合。
四、矿石样品采集矿石是地球内部的宝贵资源,它们记录着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和成矿过程。
矿石样品采集的目的是研究矿石的矿物组成和矿床特征,以了解地质资源的分布和形成机制。
在野外工作中,地质学家通常使用锤子和凿子进行采集。
首先,确定采样点位于哪种矿石类型上,然后用锤子轻敲矿石表面,判断其硬度和质地。
根据矿石的特征,选择适当的凿子进行采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铝土矿化学样品的采集、加工、化验分析
1、化学样品的采集
揭露和圈定矿体的全部探矿工程必须采样化验。
对于沉积型铝土矿床,在槽探、浅坑、井探、坑探工程中采取化学分析样品一般采用刻槽法。
刻槽断面规
格根据矿石物质组分均匀程度一般采用(5cm 乘以3 cm)~(10cm 乘以5cm)。
矿心取样,沿矿心长轴劈取二分之一作为样品。
采样长度一般0.5m~1m,不同
矿石类型应分别取样。
当矿体物质组分均匀,矿石类型单一或矿体厚度大时,
采样长度可适当放大。
对于红土型和堆积型铝土矿,一般以全巷法或剥层法取样并筛选,用净矿作
化验样品并计算含矿率。
同时,对原矿也采取适当样品进行化验。
全巷法或剥
层法采样,其样品体积应不小于0.2 m3~0.5 m3,样长一般不大于1 m。
当矿体厚度大、矿石块度小,且分布均匀时,也可采用断面为(20cm 乘以l0cm)~(20cm 乘以20cm)的刻槽法,采样长度一般0.2 m~1 m。
但需要有全巷法或剥层法予以检查验证。
2、化学样品的加工
样品的加工缩分严格按公式QKd2 进行。
其中:Q 一样品质量(重量)(kg);
d 样品破碎后最大颗粒直径(mm);
K 缩分系数(经验系数)。
根据矿石质量变化均匀程度,铝土矿样品缩分系数K 值一般采用经验数据
0.1~0.2。
加工中样品损失率应小于5%,缩分误差小于3%。
3、化学样品的化验分析
①基本分析样:目的是确定主要有用、有害组分的含量,用于圈定矿体。
铝。
化探取样规范一、岩矿薄片、光片鉴定样品及标本采集1.样品规格:陈列标本的大小不应小于3×6×9cm;供薄片、光片鉴定用样品以能满足切制光片、薄片及手标本观察的需要为原则,规格不限。
2.采样要求①沉积岩对工作区内各时代地层的每一种代表性岩石均应按地层层序系统采样,同时也要适当采集能反映沿走向变化情况的样品;有沉积矿产的地段和沉积韵律发育地段,应视研究的需要而加密采样点。
②岩浆岩在每个岩体中按相带系统采集各种代表性岩石样品,在各相带间的过度地段应加密采样点;对岩体的下列地段及地质体均应采集样品:析离体、捕掳体、同化混染带、脉岩、岩体各类围岩、接触变质带、岩体冷凝边等;对各种类型的火山岩,按其层序及岩性,沿走向和倾向系统采样。
③变质岩根据岩石变质程度按剖面系统采样,并注意样品中应含有划分变质带的标志矿物;对不同夹层、残留体(由边缘至中心)、各种混合岩应系统地分别采样。
④矿石应按不同自然类型、工业类型、矿化期次、矿物共生组合、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的矿石,以及根据矿石中各有用矿物的相互关系,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的相互关系等特征分别采集矿石样品。
对于矿石类型复杂,矿物组合变化大的矿体,还应选择有代表性的剖面系统采样,以便研究矿石的变化规律。
在对矿石采集光片鉴定样品的同时,为研究其中透明矿物及其与金属矿物的关系,应注意适当采集薄片、光薄片鉴定样品。
当对各类岩石和矿石采集化学全分析样品,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样品时,应同时采集岩矿鉴定样品。
应注意采集反映构造特征的标本,若小型标本不足以反映岩石、矿石的特殊构造时,可根据需要采集大型标本;若采集定向标本,则应注明产状方位;采集极疏松和多孔样品时,可先用丙酮胶(废胶卷溶于丙酮制成)浸透岩石、矿石,待胶结干涸后再采集样品。
无特殊情况(如研究风化岩石、矿石),一般应采集新鲜样品。
对于岩石标本,有时可适当保留部分风化面,以便更好地再现它的野外直观特征。
3.样品的编录样品采集后,应在采样现场按采样目的,将欲切制成光片、薄片等部位,用醒目的色笔圈出。
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要点在工程建设中,地质勘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它能为后期的设计和施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因此工程地质勘探必须要准确、细致、全面。
取样作为地质勘探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质量对于勘探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就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的要点进行介绍。
一、地理勘探1.1 勘探内容工程地质勘探的内容主要分为地形地貌、第四纪地质、地层岩性、构造及地下水等四个方面。
其中地形地貌主要包括山地、丘陵地、平原等,第四纪地质主要包括冰川地质、河流地质、湖泊地质、海岸地质等,地层岩性包括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地质时代等,构造则包括断层、褶皱、岩性的变形。
地下水则是与建筑、围岩、排水等有关的内容。
1.2 勘探目的勘探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获得有关地质构造、地质状况、矿产资源以及可行性等方面的基本信息,为后期的建设、开发和改造提供数据依据。
二、样品采集2.1 采集原则地质勘探的样品采集应该贯穿整个勘探工作当中,而采集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定位明确,采样位置准确,听取工程师的建议等,严格遵守国家的有关规定。
2.2 采集方法(1)手工取土样:适用于岩石较少的地层,操作简单,且可以准确测量土样的深度和体积。
(2)动力取样法:适用于压实土层,采取膨胀包装剂来固定土样,获得具有足够代表性的土样。
(3)岩心取样法:用于取得具有代表性的岩石样本,用于矿质分析和判断岩石结构。
2.3 样品保护在样品采集过程中,应该做好各项保护措施,保护样品免受外来污染,保证采集位置的准确性和思想的安全性等。
2.4 采样体积样品的采样体积应该足够大,能够代表勘探区域内全部或者大部分岩土体的特性和物理机械性质,避免取得单一、片面的结果。
三、实验检测3.1 样品分析经过正确采集的样品,应该送到有资质的化验实验室进行分析,以便得出准确的。
同时,在对样品进行化学分析时还要注意正确的标准和方法。
3.2 分析结果化学分析的结果应该准确无误,不能存在误差较大和不确定性的结果,但是如果出现了这种状况,需要稳妥地开展措施以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地质勘查中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在地质勘查领域,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就像是地质学家手中的一把神奇钥匙,能够帮助我们揭开地球内部的神秘面纱,探寻隐藏在地下的宝藏和地质奥秘。
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是通过对地质样品中化学元素的含量、分布和组合特征进行测定和研究,从而获取有关地质过程、矿产资源分布以及环境变化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地质样品可以包括岩石、土壤、水样、气体等。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这是一种常用的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其原理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的吸收作用来进行定量分析。
它在测定多种金属元素,如铜、铅、锌等方面表现出色。
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优点,能够准确地检测出低浓度的元素含量。
然而,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每次只能测定一种元素,分析效率相对较低。
接下来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
这种技术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作为激发光源,使样品中的元素原子被激发并发射出特征光谱,通过检测这些光谱的强度来确定元素的种类和含量。
ICPOES 可以同时测定多种元素,分析速度快,能够实现对大量样品的快速筛查。
但仪器设备较为昂贵,运行成本较高。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也是一项强大的技术。
它能够检测极低浓度的元素,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对于一些稀有元素和痕量元素的分析,ICPMS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过,它同样面临着仪器复杂、维护成本高的问题。
除了上述这些仪器分析方法,还有一些传统但依然有效的化学分析方法,比如容量分析法和重量分析法。
容量分析法通过滴定的方式确定物质的含量,操作相对简单,但对于复杂样品的分析可能不够精确。
重量分析法则是通过测量物质的质量来确定其含量,准确度较高,但操作繁琐,费时费力。
在地质勘查实际应用中,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作用不可小觑。
比如在矿产勘查方面,通过对土壤、岩石样品的化学分析,可以圈定矿化异常区域,为进一步的找矿工作提供重要线索。
地质勘探样品分析检验流程研究地质勘探样品分析检验是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对采集的岩石、土壤、水等样品进行科学的分析检验,可以获取有关地质构造、地质成因、矿产资源储量等重要信息,为后续矿产勘查、资源开发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地质勘探样品分析检验流程进行详细研究,分为样品采集、样品制备、样品分析检验和结果解读等四个步骤。
一、样品采集样品采集是地质勘探样品分析检验的第一步,而其重要性在于影响后续的样品制备和分析检验的质量。
样品的采集要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将采样工具和容器进行清洗和消毒,减少样品的污染。
采样点的选择要根据勘探目标和设计方案,在地形和地质条件较为代表性的点进行采集。
对于不同类型的野外样品,如岩石、土壤、水等,采用相应的采样器具,例如岩石锤、钻孔设备、土样器等,保证采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二、样品制备样品制备是将采集的样品经过一系列处理步骤,使其符合分析检验的要求。
首先是样品的切割和研磨,对于固体样品如岩石,需要将其切割成合适的大小,并进行研磨,去除表面的污物和氧化物。
然后是样品的粉碎和筛分,将样品进行细碎或者粗碎,并经过筛孔的筛分,得到满足后续分析要求的颗粒大小。
对于水样等液体样品,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保鲜和过滤等处理。
三、样品分析检验样品分析检验是对制备好的样品进行分析测试,以获取有关样品组成和特性的信息。
根据勘探目标和问题而定,可以进行多种类型的分析检测,如元素分析、矿物鉴定、物理性质测试、气体检测等。
在进行样品分析检验前,需要根据具体的检测要求选择合适的分析仪器和方法,并进行仪器的校准和质量控制。
分析检验结果应及时记录和归档,以供后续阶段使用。
四、结果解读结果解读是样品分析检验流程中的最后一步,对于所得到的数据和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和解读,以进一步得出与地质勘探目标相关的结论。
针对不同类型的样品和不同的勘探背景,需要运用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和解释,如地球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草图图解等。
化探样品采样要求及方法一、采样要求:1.代表性:采样必须具有代表性,能真实反映矿床组成、品质等特征。
采样区域要广泛,采样点要分散布置,同时要考虑地质构造和矿床特征等因素,避免人为选择。
2.可靠性:采样要精确、准确,采集的样品要具有可重复性和比较性。
采样人员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采样仪器设备要维护好,保证精准采样。
3.完整性:采样要选择合适的样品容器,保证样品的完整性,避免样品的二次污染。
对于无法完整采集的样品,需记录详细的采样细节,并标明样品的采样深度和采样方式。
二、采样方法:1.大地采样法:适用于大矿山、矿点范围较大的地质调查工作。
根据规划的采样点,选择合适的采样位置,进行地表采样或岩石钻取采样。
大地采样法可以采集大量样品,适用于样品研究和全矿床评价。
2.岩心钻孔采样法:适用于岩心钻探工作,主要对目标层位进行采样。
根据岩心管取出的岩石,进行切割和标记,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标识。
岩心钻孔采样法可以获取较深部位的样品,适用于纵向比较和矿床的层位分析。
3.坡距法:适用于斜坡、沟谷等地形地貌较显著的地区。
选定合适的坡面,通过切割刨取样品。
坡距法能够获取矿体表面的样品,适用于样品表面观察和初步评价。
4.手工剥蚀法:适用于表岩矿床的样品采集,通过手工剥去岩石面的一层,采集内部的矿石样品。
手工剥蚀法可以获取直观的样品,适用于初步地质调查和样品分析。
5.化学浸取法:适用于含金属矿物和有机物矿床的样品采集,通过化学浸取方法将样品中的目标物质提取出来。
化学浸取法可以获取目标物质的含量和组成,适用于目标元素的分析。
6.表面浸取法:适用于表岩矿床和堆积矿床的样品采集,在矿体的表面适当淋入溶液,将矿石溶解或浸出。
表面浸取法可以获取矿体表面的样品,适用于样品的溶解和萃取。
以上是化探样品采样的要求及方法,采样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对矿产资源的评价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在采样过程中,需要根据地质特征和矿床类型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同时,采样时要遵循科学的采样原则和方法,保证样品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矿产勘查取样及质量评定(全攻略)一,矿产取样概述二,化学取样—(取样质量评定)三,岩矿鉴定取样四,加工技术取样五,开采技术取样六,地球物理取样一,矿产取样概述1.取样的概念2.取样的目的3.取样的分类4.取样的一般程序5.影响取样的有关因素1.概念:取样是指从矿体或近矿围岩和堆积物中采集一小部分有代表性的样品用以进行各种分析,测试,鉴定与实验,以研究确定矿产质量,物化性质及开采加工技术条件的专门性工作.取样概念的扩展——由于用于确定矿石中化学组分含量的地球物理测量方法的出现和应用,部分机械取样由自然状态直接测定所代替.前者具不可重复性,后者是可重复的.2.取样的目的:是查明矿石和围岩的质量,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分带性和内部结构,技术和工艺性质的唯一有科学依据的方法.3.取样的分类:(1)材料取样中,根据具体采样位置不同可分为:自然露头,钻探工程,坑探工程及矿石堆,矿车取样等;(2)根据取样目的任务不同可分为:化学取样,岩矿鉴定取样,加工技术取样,开采技术取样和地球物理取样等;4.取样的一般程序:样品的采集→加工处理→分析,测试鉴定,试验等→结果的检查与评定.1)原地取样和异地取样的不同影响异地取样,即从已采出的矿石中采取样品.异地取样矿体的原始结构已遭到破坏,所以被取样体积可以看作是一些互不相关的单元体积的总体.品位变化性的估值只与体积大小有关,将样品的体积增加n倍,会使样品的品位的方差相应缩小n倍.5.影响取样的有关因素原地取样由于相邻样品存在相关性,并且大部分样品结构具各向异性.因此样品的形状,规格及方向都对品位变化性估值产生影响.在整个取样范围内,等距离采集大量小体积样品比采集少量大体积样品更为有利.2)样品数量与间距的影响样品的数量越多,其取样代表性越好.取样间距小,能反映出小尺度的内部结构,随着间距的增大,所反映的变化性的尺度水平也随之加大.3)样品体积的影响样品体积对有用组分变化性估值的影响极大.如金刚石只占金伯利岩体体积的千万分之一,为了保证样品中平均能有1个金刚石晶体,样品体积应大于晶体体积的1千万倍.考虑到晶体的大小不一和晶体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其体积应数倍于此数.3)样品体积的影响样品的临界体积q与一个矿物晶体的平均质量d(单位毫克)和在矿石中有用矿物的平均含量c(单位毫克/立方米)有关q=k×(d/c)式中:k为可靠性系数,一般取1.5—2.4.)样品形状和规格的影响在原地取样时,不同形状的同体积样品计算的品位值的方差相差可以很大.如上图,线型的样品比立方体样品的方差小.5)样品方向的影响样槽的方向与矿脉走向近于垂直时,最有效地反映出矿体的变化性;否则,若与矿脉走向平行,则往往不能有效地反映矿体的质量及其变化性.6)矿产自然特性的影响矿体各标志变化的方向性变化大的方向和变化小的方向矿体的内部结构特点结构复杂和结构简单有用组分品位分布的方差(均方差,变化系数);变化系数大与变化系数小定义:化学取样是指通过对采集来的有代表性样品的化学分析,测定矿石及近矿围岩中的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的工作.化学取样是最基本最经常进行的取样种类,所以,也常被人们称为'普通取样'.意义:其结果用于圈定矿体边界和计算储量,确定矿石中主要有用组分,伴生有益组分,有害杂质的种类,含量,分布状态与变化规律,为解决地质,采矿与选矿加工等方面问题提供资料依据.分类,据取样对象为:自然露头钻探取样坑探工程取样.二,化学取样(一)样品的采集对采样的基本要求是要保证样品的可靠性,否则,因'先天不足',而丧失了取样代表性和取样工作的全部意义.为此,对勘探工程的矿体取样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总体上,取样的方式方法首先应根据矿床(矿体)地质特点,并通过试验证实其有足够可靠性的前提下,作出正确选择与确定;其次,兼顾其取样效率与经济效益.②取样间距应保持相对均匀一致的原则,便于取样结果的利用和正确评价.③取样应该遵循矿体研究的完整性原则.样品必须沿矿化变化性最大的方向采取,即在矿体厚度方向上连续布样,而且应向围岩中延伸一定距离;尤其对于没有明显边界线的矿体,要在穿过矿化带的整个勘探工程上取样.④对于不同类型,品级的矿石与夹石,应视其厚度与工业指标,系统地连续分段采样,以满足分别开采的需要;若有必要或混采时可按比例进行适当的样品组合.1钻探取样对岩心钻孔的岩(矿)心取样,对于较大口径者常采用劈半法,即沿岩(矿)心一轴面用手工劈开或用机械劈(锯)开成同样的两部分,一半作为样品,一半留存或作它用(左图).对小口径(45或59mm)钻孔,尤其是坑内小口径金刚石钻孔,则需将整个岩(矿)心作为样品,以保证有足够的可靠重量.岩心取样注意事项:1,取样时要考虑岩(矿)心采取率的高低,采取率相差悬殊的两个回次的岩心不能采作一个样品;2,取样时要考虑岩(矿)心选择性磨损;常见于含脆性或软弱矿物的钼,锑,汞,钨等矿床.此类矿石矿物磨损,则品位会降低.3,岩(矿)心采样时,必须连续取样或连续分段取样;4,单个样品长度一般应小于可采厚度,一般1-3米.样品长度是指岩(矿)心所代表的厚度,不是岩(矿)心的实际长度.冲击钻勘探砂矿时,要按回次将全部掏出来的物质收集起来作为一个样品.为保证样品的可靠性,一是要将该回次物质收集完全(减少损失),二是防止孔壁塌落混入其他物质'污染',故要加套管加固孔壁,严禁超管采样.样品长度要根据矿层厚度和预计的采矿方法确定.在无岩心钻进的钻孔中,要对岩屑和粉尘取样,用专门的岩粉采集器收集.2.露头及坑探工程中的采样可具体分为下列方法:刻槽法、剥层法、方格法、拣块法、打眼法、全巷法小结1)刻槽取样方法定义按一定断面规格和长度刻凿一条长槽,把从槽中凿下的全部矿(岩)石作为样品的方法.⑴样槽布置原则—样槽应沿矿石质量变化最大方向布置,通常是沿矿体厚度方向.含矿围岩和矿石应分段取样.不同类型矿石应分段取样.(1)样槽布置原则样槽应通过矿体的全部厚度,不漏采,也不重采.当矿石质量变化(矿化均匀性差)较大时应合并取样,以保证其取样的可靠性.如浅井,可将两对壁采取的样品合并,也可四壁合并.(2)样槽的具体布置探槽多在槽底取样,也可在槽壁取样浅井,竖井多在井壁取样沿脉坑道多在掌子面或顶板取样穿脉坑道多在坑道壁取样陡倾斜矿体常用水平刻槽,缓倾斜矿体常用垂直刻槽.(3)样槽形状断面规格及其影响因素样槽断面形状有矩形和三角形两种,以前者为主.样槽断面规格:宽×深(cm2)断面规格影响因素:矿化均匀程度;矿体厚度大小;矿石硬度.(4)确定样槽断面规格方法:经验法经验类比是根据同类矿床取样的经验数据,可以在有关的规范上查到.上面所列表格就是确定金属矿床刻槽取样样槽规格的参考表之一.试验法是在同一取样点用不同规格采样,对比结果,在保证可靠性的前提下,选择最小的断面规格.试验方法是重叠刻取,然后按面积比合并成不同规格的样品.(5)(5)样槽的长度及刻取样槽长度是指单个样品沿取样线的长度.样长过短会增加样品数量.样品过长,会影响不同矿石类型和品级的划分.常用的样长0.5—3m.用得最多的是1—2m.具体可参考有关表格(教材P144表4-7).样槽刻取要求:不崩散矿石,不混入杂土,保证可靠性;必须在新鲜矿石上刻取.(6)取样间距的确定沿矿体厚度方向采用连续取样;但沿矿体走向(沿脉坑道)或倾斜方向(上,下山坑道)中采样时,则常采用间隔取样,便出现取样间距确定的问题.影响取样间距的因素:有用组分分布均匀程度;矿体厚度的变化程度;取样目的要求;矿体规模大小.取样间距的确定确定取样间距的方法:统计分析法常用的计算公式为l=LP2/(t2V2)式中:l为取样间距;L为取样范围的总长;P为给定的精度要求;V为品位的变化系数;t为概率系数.此外,用半变异函数的变程,自相关函数的影响范围,趋势函数的半波长等均可作为确定取样间距的参数.取样间距的确定确定取样间距的方法:类比法类比法就是参考同一类型矿床取样的经验数据或参考规范的标准选择取样间距.可以根据矿种来选择(如上表),也可根据有用组分均匀程度来选择.取样间距的确定确定取样间距的方法:稀空法此法的实质是用试验来确定间距.如例,以相对误差10%为允许界限,在A地段采样间距2m是可行的;C地段可采用3m;B,D地段1m.2)剥层法定义:是在矿体上连续或间隔地均匀剥下一薄层矿石作为样品的采样方法.一般只用于矿化极不均匀,有用矿物颗粒粗大,用其他采样方法(如刻槽法)不能获得可靠结果的矿床;或用其他采样方法不能得到足够重量样品的薄矿体;以及用于检查其他采样方法的可靠程度时采用.剥层深度一般5-15cm.样品可沿矿体按一定间距进行,也可连续采样.3)方格法方格法是在矿体出露部分依一定网格,在网格的交叉点上采取大小大致相同的小块矿石(份样)合并为一个为样品的方法.每个样品由15-50个份样组成,总重2-3公斤.方格法适用于矿化均匀,矿体厚度较大的情况.4)拣块法拣块法是用用做好的绳网铺在矿石堆上,从每个网格中取出大致相等的小块矿石(份样)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样品的方法.每个样品重量数公斤至数十公斤不等,视矿化均匀程度而定.采样应注意:防止被围岩贫化;防止人为偏富或偏贫.5)打眼法打眼法是在坑道掘进过程中收集岩泥及岩粉合并起来作为样品的方法.优点是:取样和坑道掘进同时进行,不另费工时;能对尚未被坑道揭露的某些部分进行采样.缺点是:不易分段取样.6)全巷法全巷法是把在矿体内掘进的坑道所采出的全部矿石作为样品的方法.采样的长度一般为2米.可在掘进方向上连续采,也可间隔采取.全巷法主要用于如下目的:测定矿石的某些物理性质和选冶性能;检查其他取样方法的取样效果;对某些特种非金属(如云母,水晶,金刚石等),分布极不均匀的贵金属及稀有金属(如金,铂等)确定其有用组分的含量和品级.7)小结:各种取样方法的比较方法优劣的标准:方法的可靠性和取样的费用.从方法可靠性出发的比较:全巷法最可靠,其次是剥层法.对刻槽法,拣块法,方格法及打眼法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刻槽法可靠程度较高.在矿化均匀的情况下,拣块法和方格有较高的可靠程度.对于薄层的脉状矿体,用全巷法采样,其效果不一定好.从方法取样费用出发的比较:拣块成本最低,打眼法也比较经济,最费工费时的是剥层法和全巷法.(二)化学分析样品的加工样品加工的任务和原理样品加工过程及加工流程图的编制样品的组合1.样品加工的任务和原理任务:化学分析样原始重量数公斤至数十公斤,颗粒直径大;化验室样品要求:重量约200g,粒度160-200目.样品加工的任务是如何在保证样品具有一定可靠性的前提下,以最经济的方法得到化验室所要求的样品.最小可靠重量:是指将样品破碎到一定粒级时,在不超过允许误差的条件下所必需的最小重量,即经缩减后的重量.影响样品加工的主要因素(金属矿物):分布均匀程度;颗粒最大直径;样品中颗粒数;破碎后粒度.确定最小可靠重量的公式最小可靠重量Q是样品最大颗粒直径d的函数.魏津公式:Q=Kd3(1)里恰尔茨-切乔特公式:Q=Kd2(2)杰蒙德和哈尔费尔达尔公式:Q=Kdα(3)式中:α2时则存在系统误差,基本分析值要用校正系数f来校正f=y/x2取样代表性的评价定义:样品的代表性是指所取样品或样本代表被取样的地点或矿体单元(总体)的程度.它在数量上的表示是类比误差或代表性误差.样品代表性的分类:总体代表性,是指样本的平均值与总体数学期望值的符合程度.分级代表性,是指样本的频率分布与总体概率分布的符合程度,即各级品位的比例与实际比例的符合程度.个体代表性,是指每个具体样品能否代表取样地点的实际情况.影响取样代表性的因素:除矿石质量本身的变化性以外,从采样工作的角度分析,则样品的数量,样品间距,样品的几何特征是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同时,明显受供采样的探矿工程制约.样品数量:对同一矿体(矿段)采集样品的数量越多,其取样代表性越好,反之,其代表性越差.样品间距:样品间距越密,则取样数量越多,其代表性越好.①在品位的变化为随机性变化时,成立;②在品位变化为方向性变化时,也成立,且此时用较稀疏取样工程,内插与外推也能取得较好的代表性;样品几何特征的影响是指样品布置的方向,规模,规格,形状等对取样结果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可知,一般情况下,单个样品总是沿着矿体的厚度方向布置;样品的体积越大,取样结果的离散程度越小,也即观测变化性越小.随着样品的规格(几何尺寸)的变小,观测变化性将变大,反之,样品的规格越大,变化越均匀.1)总体代表性的评价总体代表性是样本平均值和总体平均值的符合程度,一般可以用平均值的标准差σ来度量.如果用δ表示平均值的绝对误差,用τ表示相对误差,用δmax表示最大误差.而φ为品位平均值,t为概率系数.则对于随机变量,平均值的绝对误差δ是品位观测值的标准差σ与观测次数n的函数:即平均值的绝对误差δδ=σ/√n其是品位观测值的标准差σ与观测次数n的函数.相对误差ττ=δ/φ×100%最大误差δmax=tδ平均值置信区间为:φ-tδ<Φ<φ+tδ2)分级代表性及个体代表性的评价分级代表性的评价可以建立各级品位频率的置信区间.如果已知矿床品位的分布律,也可进行分布律的检验.个体代表性的评价可用单个样品影响范围内的加密取样,或利用更可靠(如规格更大)的相同或不同取样方法进行误差评定.三,岩矿鉴定取样定义指系统或有选择地采集岩,矿石标本以供直接或镜下观察矿产质量及进行有关地质研究的采样工作.其包括了一般的岩石,矿石取样和砂矿取样.矿床勘探阶段的岩矿鉴定取样,更注重对矿石的质量及其加工技术性能的研究.首先,根据需要系统地分类型,品级采集矿石标本;然后,运用矿物学,矿相学及岩石学的方法,目前仍以显微镜下光片,薄片的研究为主,辅以电子探针,化学分析等各种测试手段进行研究.研究内容有: 1研究矿石的矿物成分与共生组合,矿石结构构造,矿物次生变化及其含量等,配合以物相分析,用以确定矿石氧化程度,划分矿石类型,掌握其分布规律;编制矿床或矿体的矿物及矿石类型分布图;2确定矿石中各矿物组分种类与含量,除了较粗略的目估法外,可用较精确的点,线,面统计法,已知标准比较法较快地求出该矿物含量.而且某种情况下,如矿石矿物简单到只有一种(如黄铜矿),则可通过换算即有一定可靠性地求出Cu含量或黄铜矿含量.3结合测定矿物的晶形,粒度,硬度,磁性,导电性等物理性质,解决有关矿石选矿加工方法流程和合理技术指针等问题,为提高选矿回收率和矿石的综合利用提供较可靠的资料依据.四,加工技术取样定义矿石加工技术取样又称工艺取样.指为查明矿石的选冶性质,进而确定其选矿,冶炼或其它加工方法,生产过程和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为矿山开发可行性提供可靠资料而进行的取样工作.不同种类或用途的矿石,其加工技术取样的任务和研究内容也不同.对绝大多数金属矿产和部分非金属矿产,主要是确定矿石的可选性及选矿方法和工艺流程,其中一部分矿石还需要研究冶炼性能和其它加工性能.对于绝大多数非金属矿产,则必须采用各种专门的取样试验方法或测试手段,查明与其工业用途有关的技术和物理性能.对加工技术取样的样品主要通过矿石选冶实验以查明矿石的选冶性质.矿石选冶性质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目的矿石选冶性质是指矿石的可选性和可冶炼性能.研究重要性:矿石选冶性质是矿床技术评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新类型及'贫,细,难'矿石;是制定矿床工业指标的重要基础;是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开发矿产资源新品种的重要依据.研究目的:评定矿石是否可作为工业原料,是否具有工业价值,确定合理工艺流程,为矿山开发可行性提供依据.矿石选冶性质的研究的内容除了进行矿石物质组分,结构,构造,赋存状态的研究外,还要进行5个层次的选冶试验:可选(冶)性试验实验室流程试验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半工业试验工业试验可选冶性试验是为了确定试验对象是否可以作为工业原料,是在对矿石组成的初步研究基础上,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获得的技术指标.样品质量100-200kg.实验室流程试验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矿石在什么样的流程条件下能充分地合理回收.是以获得较好的技术指标要求而进行流程结构及条件的多方案比较试验.试验以实验室小型的非连续的试验设备来实现.样品质量300-500kg.实验室扩大连续试验是对实验室流程试验所推荐的流程串组为连续性的类似生产状态的操作条件下的试验.样品质量300-2000kg.半工业试验是在专门的试验车间或实验工厂进行的矿石选冶工业的模拟试验.是在生产型的设备上,按'生产操作状态'所作的试验.样品质量5-25t.工业试验是建厂前的一项准备工作.这种试验由生产部门和设计部门合作进行.样品质量极大.试样采集:按不同矿石类型分别采取.矿石类型划分的标志有:矿石致密程度,有用组分的种类及含量,结构构造和氧化程度.矿石特征的分类:易选矿石:组分简单,工业利用成熟的矿石;一般矿石:可用组分多,工业利用尚成熟的矿石;难选矿石:组分杂,矿物细,在国内外存在着技术难题.矿产勘查各阶段矿石选冶试验程度表五,开采技术取样定义:技术取样又称物理取样,或矿床开采技术取样.指为了研究矿石和近矿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而进行的取样工作.对一般矿产技术取样的具体任务主要是测定矿石和围岩的物理机械性能,如矿石的体重,湿度,块度,孔隙度,矿石与顶底板围岩的松散系数,稳定性,抗压,抗剪,抗张强度,硬度,安息角,沙性及粘性土的土工试验,为矿产储量计算和矿山设计提供必要的参数资料.对一部分借助化学取样还不足以确定质量的矿产,主要是测定与矿产用途有关的物理和技术性质,例如石棉的含棉率,纤维长度,抗张强度和耐热性等;建筑石材的孔隙率,吸水率,抗压强度,抗冻性,耐磨性等;宝石的晶体大小,晶形,颜色等;耐火粘土的耐火度等,研究目的:确定矿石和近矿围岩的物理性质,为储量计算和矿山开采设计提供技术资料;确定某些非金属矿产(如云母,水晶,石棉等)加工工艺特性;主要研究项目:矿石的体重,湿度和孔隙度;矿石及近矿围岩的硬度,强度,松散系数,块度等.1.矿石体重测定矿石体重又称矿石容重,是矿石储量计算的重要参数之一.指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矿石的重量,以矿石重量与其体积之比表示.按测定方法,可分为小体重和大体重.1).小体重测定小体重是按阿基米德原理,以小块(60—120cm3)矿石用封蜡排水法测定,其体重计算公式为:D=W/(V1-V2)V2=(W1-W)/0.93式中D—矿石体重;W—矿石重量;V1—矿石封蜡后的体积,即封蜡矿石放入水中所排水之体积;V2—矿石上所封蜡的体积;W1—矿石封蜡后的重量;0.93—蜡的比重(g/cm3).小体重需按类型或品级矿石取30-50块标本在空间分布上应有代表性;应在野外封蜡,进行测定,然后取其平均值.因其取样与测定简单方便,故仍是基本方法.但由于小块矿石中不包括矿体中所存在的一些较大裂隙和孔隙(洞),故测定结果往往比实际的矿石体重值要大,可视为矿石密度,往往需用大体重来检查或校正.2)大体重测定大体重测定就是在野外直接测定矿石体重.由于小块标本不包含较大的孔隙和裂隙,而测定的体重往往偏大,因此要测定大体重.测定方法将取出的样品直接称重量(W),再细致地测定其体积(V).矿石体重d为:d=W/V(t/m3)可以在矿体中掘进坑道时,用全巷法采集样品;也可以在坑道中或在地表露头上进行专门大体重量测定.一般样品体积为1-10m3.2.矿石湿度测定矿石湿度指自然状态下,单位重量矿石中所含的水分,以含水量与湿矿石的重量百分比表示.测定目的:化学分析得到的矿石品位是干矿石的品位,而矿石体重是自然状态下测定,具有一定湿度.因此在储量计算时需要用测定体重时的矿石湿度加以校正.湿度测定:湿矿石及烘干矿石重量分别为W1和W2,湿度B为:B=(W1-W2)/W1×100%矿石品位校正:已知烘干矿石品位为C2,则湿矿石C1为:C1=C2(1-B)湿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矿石孔隙度,裂隙度,地下水面与取样深度等.。
地质勘察工程师规范要求中的样品采集方法地质勘察工程师在进行地质勘查时,必须进行样品的采集与分析,以了解地质环境并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样品的采集是地质勘察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采集方法对于样品的质量和可靠性有直接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地质勘察工程师规范要求中的样品采集方法。
样品采集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样品采集前,地质勘察工程师需要完成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详细了解项目的背景信息,包括地质构造、土壤类型、岩石类型等。
其次,需要制定采样计划,确定采样点位和采样数量。
最后,需要准备好采样工具和器材,包括铲子、铁锹、锤子、采样桶等。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在采集土壤样品时,地质勘察工程师需要遵循一定的规范要求。
首先,需要选择代表性的采样点位,避免采集到局部异常的样品。
然后,需要用刨子或铲子等工具挖取土壤样品,并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采样深度应根据项目要求进行确定,一般包括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
采样过程中,需要将样品放入干净的采样桶中,并进行正确的标识。
岩石样品的采集方法岩石样品的采集相对较为复杂,需要地质勘察工程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采集岩石样品时,首先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位,避免采集到受到人为或自然因素影响的异常样品。
然后,根据岩石的类型和结构,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
例如,在采集堆积岩样品时,可以用锤子和凿子进行打击取样;而在采集岩心样品时,需要使用岩心钻等专业工具。
采集过程中需要保持样品的完整性,并进行正确的标识和记录。
水样的采集方法水样的采集对于地质勘察工程的工程设计和环境评估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采集水样时,地质勘察工程师需要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位,如河流、湖泊或井口等。
在进行采样前,需要清洗好采样瓶,并用酒精或烧杯进行消毒。
在采样过程中,需要保证样品的完整性和清洁度,避免污染。
采集完成后,采样瓶要密封好,并在瓶身上标明采样点位和采样时间。
综合实例为了更好地了解地质勘察工程师规范要求中的样品采集方法,以某铁路工程为例进行说明。
地质勘察数据的规范采集与处理地质勘察是为了详细了解地下构造和地质条件,为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
在地质勘察中,数据的采集与处理具有重要意义,能够直接影响勘察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因此,规范的数据采集与处理方法是地质勘察工作的关键。
一、数据采集的方法与要求1. 地质勘察数据的采集方法应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勘察目的来确定。
常见的地质勘察数据采集方法包括野外观察、钻探、取样、实验室测试等。
2. 在野外观察中,应详细记录和观察目标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貌、土质等情况,并拍摄照片或录制视频,以便后续分析与处理。
3. 钻探是获取地下地质信息的重要手段。
钻探方法有手工钻探、机械钻探等,根据勘察目的选择合适的钻探方法。
采取钻探取样后,应标明样品编号、取样深度、取样层位等信息,并妥善保存。
4. 在实验室测试中,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方面的检测。
测试结果应详细记录,包括样品的来源、测试方法、测试数据等。
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要求1. 数据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整理、数据分析与数据解释等环节。
2. 数据整理是将采集到的地质数据进行编码、统计、分类等处理,以便后续的分析与使用。
在数据整理过程中,应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信息不丢失或错误。
3. 数据分析是根据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和推断等,以获取具体的地质信息和认识。
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可以运用统计学和地质学的方法,进行量化和定量的分析。
4. 数据解释是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和分析的结果,结合相关理论和知识,对地质情况进行解释与评价。
数据解释需要准确、简明地表达出地质情况,并给出相应的结论和建议。
三、地质勘察数据的质量控制1. 在地质勘察中,数据的质量控制至关重要。
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a) 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进行数据采集,避免人为的误差和失误;b) 采用合适的仪器设备,并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c)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多次重复测量,以验证数据的稳定性和一致性;d) 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多个环节间进行交叉校验,确保数据的精度与一致性。
地质勘探与数据收集地质勘探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在地球表面或地下进行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岩石类型和资源分布等信息。
在地质勘探中,数据收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用于记录和分析地质特征,为更深入的研究和资源开发提供依据。
地质勘探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包括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地质雷达、遥感技术和地质钻探等。
这些方法多样而且具有互补性,可以全面地了解地质条件,并为资源勘探、环境保护和灾害预警等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地球物理勘探是一种通过测量地球的物理特性,如重力、磁场、地震波等来获取地质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这些物理信号的分析,科学家可以推断出地下岩石的性质、构造变化和潜在的资源富集区域。
其中,地震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通过放置震源和接收器,测量地震波在地下的传播速度和反射情况,以构建地下地质模型。
地球化学勘探是通过采集地下和地表的样品,并对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来了解地质结构和资源分布的方法。
通过分析各种元素和同位素的含量和分布情况,科学家可以推断地下岩石的成分、产状和演化历史。
常用的地球化学勘探方法包括岩石、土壤和水样品的采集与分析,以及气体和矿物的热解等实验室技术。
地质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对地下岩石进行探测的技术。
地质雷达将高频电磁波辐射到地下,根据波的反射和传播速度,可获取地质体的形态和边界。
地质雷达通常用于地下洞穴和岩溶地貌的勘察,以及土壤侵蚀、地下水位和土层变化等问题的研究。
遥感技术是一种通过航空或卫星遥感仪器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测量,以获取地质信息的方法。
遥感技术可以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影像和数字高程模型,用于研究地质构造、地貌变化、资源潜力和环境变化等方面。
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地质灾害监测、石油勘探、矿产资源调查和土地利用规划等领域。
地质钻探是一种通过人工或机械钻孔方法,获取地下岩石样品并进行分析的技术。
地质钻探常用于深部勘探和石油、矿产资源开发等工作中。
通过钻探可以获得地下岩石的物理性质、构造情况和资源勘探潜力等信息,为地质模型的构建和资源评价提供重要数据基础。
矿石的化学取样与化学分析作者:王晓东关鑫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8年第08期摘要:矿石的化学取样和化学分析是矿床勘探的核心工作,通过化学方式进行矿石取样,之后对取定的样品进行化学分析,通过矿石化学分析报告来评定矿石的质量,确定矿床的矿石成分、含量以及成分比例,进而确定矿石加工及矿体开发技术条件,为采矿选矿的提供准确的资料依据,本文针对藏玉龙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矿石开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全面论述了矿石的化学取样和化学分析对矿石开采的作用。
关键词:矿石;化学取样;化学分析矿石的化学取样是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矿石样品,以用作对矿石的品质分析,这样方式也称为普通取样,通过对矿石样品进行化学分析,进而测定矿石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以及成分比例等指标,推断出矿石样品中主要物质得到分布状态和分布规律,通过样品的边缘部分还可以推断出相邻矿石的成分含量,由此可见,矿石的化学取样方式在矿床勘测工作的地位与作用。
一、矿床中的矿床取样矿床采样在矿床勘测工作占据首要地位,对矿石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矿石的主要成分、含量以及成分比例,进而确定的矿石的开发价值以及经济效益,评价矿床储量和工业价值的可靠性,所以在矿石取样时需要保证样品的可靠性,其后期的矿产开发影响重大,否则取样的不准确而造成了经济损失,所以在矿石取样工作中需要谨遵以下采样准则:第一:在勘测的矿床进行矿石特点研究时,主要结合当地结合地质情况,在通过实论证其研究的可靠性,在对勘测地做出选择,在此过程中需要注重的矿石取样效率和开采效益,要求全面性采样,严禁选择性采样;第二:取样样品区域保持相对统一,避免造成随意性采样,这样才能获得全面的矿石样品,确保样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第三:取样时需要保持矿体结构的完整性、整体性,对有明显边界线的矿石必须沿矿化变化性最大的方向取样,而对于边界线不明显的矿体则是通过穿过矿化带进行取样;第四:对于不同类型、品级的矿石,应根据矿床勘测工作要求,对其进行逐一的分段采样,以确保矿石信息的完整性。
地质勘查中化学样品的采集、加工、化验分析
1、样品采集
钻孔岩、矿心一般采用1/2劈切法;地表露头、探槽、浅井、坑道中对矿体(层)采用连续刻槽法,其断面规格和样品长度视矿体(层)厚度大小、矿石类型变化情况、矿化均匀程度及工业指标而定。
采样长度一般0.3 m~2 m。
刻槽断面规格一般(5 cm×2 cm)~(10 cm ×5 cm);对风化矿床为确定其含矿率,刻槽断面规格一般不小于20 cm×l5 cm。
2、样品加工
2.1 加工要求:要求在样品加工全过程中样品质量总损失率不得大于5%,样品的缩分误差不得大于3%。
2.2 分步缩分加工:分析样品的制备按切乔特公式进行缩分:
Q=Kd 2
式中:
Q——样品的最低可靠质量(kg);
K——缩分系数;
d——样品中最大颗粒直径(mm)。
铁矿和锰矿常用K值为0.1~0.2,铬矿一般采用0.25~0.3。
2.3 机械联动线加工:经过一次破碎、缩分,直接达到要求的粒度和质量。
应按确定的加工方法和操作规程进行。
样品的缩分均匀性要进行试验。
3、化验分析
3.1 基本分析:
主要用以查明矿石中有用组分的含量,是圈定矿体、划分矿石类型及资源/储量估算的主要依据。
a)铁矿石基本分析项目,磁性铁矿石或其他类型矿石用磁性铁含量圈定矿体时,分析项目为TFe、mFe赤铁矿石、褐铁矿石、菱铁矿石为TFe,矿石中的共生矿产,也应列入基本分析;
b)锰矿石基本分析项目,氧化矿石分析Mn、Fe、P、SiO2,碳酸锰矿石还要分析CaO、MgO、Al2O3和烧失量,对其他有害元素,当其含量较多影响矿石质量评价时,也应作基本分析;
c)铬矿石基本分析项目,Cr2O3、FeO、Fe2O3,并视矿石用途的不同,必要时可分别增加Al2O3、SiO2、MgO、CaO。
3.2 光谱全分析:
用以确定组合分析、化学全分析项目和对矿床进行综合评价提供参考资料。
样品应按矿石类型、品级和岩石类型以及蚀变带从基本分析样品的副样中抽取。
3.3 组合分析:
用以查明矿石中伴生有益和有害组分的含量及分布状况,并据此计算伴生有益组分的资源/储量。
样品按工程分矿体、矿石类型或品级进行组合。
样品长度一般应与矿石类型自然分层一致。
样品从基本分析样品的副样中按长度比例抽取,质量一般为100 g~200 g。
分析项目一般根据光谱全分析和化学全分析的结果确定。
3.4 化学全分析:
是在光谱全分析和岩矿鉴定的基础上进行。
用以查定各种矿石类型中主要元素及其他组分的含量,以确定矿石性质和特点。
每种矿石类型一般做一至三件。
根据需要围岩亦可做少量化学全分析。
全分析的结果总和在99.3%~100.7%范围以内。
3.5 物相分析:
用以确定矿石中主要组分和伴生有益组分的赋存状态、物相种类、含量和分配率。
样品可从基本分析或组合分析副样中抽取,亦可专门采集具有代表性的样品。
样品件数应视矿床规模和物质成分复杂程度而定。
物相分析一般将铁矿石中的含铁矿物分为磁性铁、硅酸铁、碳酸铁、硫化铁和赤(褐)铁;将锰矿石中的含锰矿物分为碳酸锰、硅酸锰、氧化锰;对铬铁矿石主要研究其中的伴生有益组分镍、钴和铂族元素(铂、钯、锇、铱、钌、铑)等。
3.6 单矿物分析:
用以查定矿石中主要有用矿物的化学成分,主要伴生组分的赋存状态和含量。
采样时应注意代表性,样品可从工程揭露的矿体或矿体露头上采取。
送交实验室的单矿物样品质量,需根据分析项目和实验室要求而定。
3.7 化学分析质量检查:
主要检查基本分析的偶然误差和系统误差,对物相分析亦应做检查。
a)内部检查,内部检查样品由送样单位及时地分期、分批从基本分析副样中抽取,编密码送原实验室进行检查,内部检查样品的数量分别为基本分析数量的10%和组合分析样品数量的3%~5%。
当样品数量少时,其基本分析样内检不得少于30件,组合分析样内检不得少于10件;
b)外部检查,外部检查样品由送样单位分期、分批从基本分析正样中抽取,由基本分析实验室负责送指定的实验室进行检查,外部检查样品数量分别为基本分析和组合分析样品数量的5%,当基本分析样品总数少时,外部检查样品数量不得少于30件;
c)化学分析质量及内、外部检查分析结果误差处理参考DZ/T 0130《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执行。
4、矿石选冶试样的采集与分析、试验
选矿试验指标是确定矿石选冶加工工艺流程、制定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工业指标和评价铁、锰、铬矿床工业价值的重要依据。
凡需选矿石,均应采取选矿试验样。
根据《矿产勘查各阶段选冶试验程度的暂行规定》,结合我国铁、锰、铬矿石选矿性能,在详查和勘探阶段需进行实验室流程试验,当矿石组分复杂时,还需做试验室扩大连续试验,以评价矿石的选矿性能。
采取选矿样品要与负责试验单位共同协商编制采样设计,并征求矿山设计生产部门的意见。
所采样品应具有充分的代表性,要求试样的矿石类型、品位、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化学成分及空间分布等方面与详查和勘探范围内矿石特征基本一致,还须考虑开采时的贫化率,故试样中应采取一定量的近矿围岩或夹石。
当矿石中有共、伴生有用组分时,采样应考虑其含量和分布情况,以便同时研究其赋存状态和综合回收工艺。
试样质量据试验目的要求而定,一般为50 kg~3 000 kg。
采样方法多用矿心劈切法、刻槽法、剥层法和全巷法等。
5、岩矿石物理技术性能测试样品的采集与试验
5.1 为进行矿产资源/储量估算及研究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在详查和勘探阶段应测定岩矿石的物理技术性能。
测试项目为岩矿石的体积质量(体重)、块度、湿度、孔隙度、松散系数、安息角、硬度以及抗压、抗剪、抗拉强度等。
采样方法、数量和质量要求按《金属非金属矿产地质普查勘探采样规定及方法》执行。
5.2 体积质量(体重)样
应按矿石类型和品级分别采集,在空间分布上应有代表性。
小体积质量(体重)样每种矿石类型或品级的样品数量不少于30件。
对裂隙发育或松散多孔的矿石(如氧化铁、锰矿石等)每种矿石类型或品级还应测定二至五个大体积质量(体重)样,用于校正小体积质量(体重)值或直接参与资源/储量估算。
小体积质量(体重)样品的体积一般为60 cm3 ~120 cm3,大体积质量(体重)样品的体积一般不小于0.125 m3 。
测定矿石体积质量(体重)
的同时还应测定矿石的主元素品位、湿度、孔隙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