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类型.
- 格式:ppt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5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第一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本定额按一日两班作业施工、每班八小时工作制你定的。
部分采用一日一班制的工程项目,定额不做调整。
2、本定额不包括冬季、雨季等气候影响的因素增加的设施费用。
3、材料定额中,未列示品种规格的,可根据设计选定的品种、规格计算,但定额数量不做调整。
凡材料已列示了品种、规格的,编制预算单价不做调整。
4、材料、机械定额中,凡一种材料(机械)名称之后,同时列示了几种不同型号规格的,表示这种材料(机械)只能选其中一种型号规格的定额进行计价;凡一种材料(机械)分几种型号规格与名称同时并列的,表示这几种名称相同、规格不同的材料应同时计价。
5、装置性材料-电缆、轨道、管材,只计取材料费和税金。
6、高差折平系数高差折平距离=高差*高差折平系数当高差折平距离﹤斜坡实际距离时、按斜坡实际距离计算;非连续性的坡运,中间水平距离﹥10米时,应分别计算高差折平距离。
7、各章的汽车运输定额,适用于施工路况10KM以内的场内运输。
距离超过10千米时,超出部分按增运1千米的台班数*0.75计算。
8、各章定额均按不含超挖超填量制定。
第二篇: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第三节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土地整理开发项目:是指以土地为对象,通过工程、生物等综合措施,把尚未利用或者已被破坏的土地资源或者利用不充分的土地资源变为可充分有效利用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是一项达到扩大再生产,形成新的固定资产和新的生产能力的投资建设活动。
一、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意义1、项目决策的依据2、筹集资金的依据3、开展规划设计的依据4、签订有关合同、协议的依据5、建立项目组织的依据6、申请施工许可的依据二、土地整理开发项目立项要求1、明确整理开发对象2、明确土地开发审批3、明确国家投资取向三、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项目概况:介绍土地整理项目类型和来源、性质、范围、规模、工期、任务、目标等。
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
广义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
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
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2)平整土地,改良土壤;(3)道路、林网、沟渠等综合建设;(4)归并农村居民点、乡镇工业用地等;(5)复垦废弃土地;(6)划定地界,确定权属;(7)改善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狭义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
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按照土地利用计划和土地利用的要求,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调整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确保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率的良性循环。
“土地开发整理”包含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三项内容。
这三项内容的分类主要是依据其实施的侧重点不同,下面进行简单描述。
土地整理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土地复垦是指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和自然灾害造成破坏、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恢复利用的活动。
土地开发是指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前提下,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将未利用土地资源开发成宜农地的活动,本文中指开发成农用地,如旱土、水田等。
2、三者的区别与联系联系:均是通过一定手段挖掘土地的固有潜力,扩大土地利用空间与利用深度。
土地开发侧重于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发。
土地复垦侧重于使因各种自然和人为因素造成破坏的土地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是综合性的利用和技术过程。
土地整理它是一项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进行全面调整的综合措施。
土地开发整理涉及到的各细部设计(蓄水池、田间道、生产路、坡改梯、田坎、沟渠等)一.蓄水池设计(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川中地区丘陵占89%,地表崎岖、起伏大、多山,大面积覆盖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岩石质地松脆,极易遭侵蚀和风化,故风化土壤中多砂和碎石。
由于丘坡坡面较陡,每当夏秋雨水集中时,天然降水却多以暴雨形式流失,且还常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
川中丘陵区的农田(包括梯田)多在坡面的中部或下部,而坡面的上部和中部为林地、草地和荒地;遇暴雨时,来自上部和中部的地表径流极易冲毁中部和下部的农田。
近年来,该区在坡面的上部和中部修截水沟,并在适当位置修蓄水池,暴雨时有截水沟拦截坡面上部和中部的地表径流,并引人邻近的蓄水池存蓄,既保护了中部和下部的农田,又可在天旱时利用蓄水池里的水灌溉,既可有效减轻水土流失,同时又解决小范围的人畜用水。
蓄水池设计应在图中明确具体位置以及配套工程引水沟、沉沙凼、排水沟等的位置、尺寸等内容;尽量采用圆形,设计深度尽量加大,形成最大蓄水容量,扩大有效灌溉面,蓄水池蓄水深度不应低于3m,容积一般为100~300m3。
雨水蓄积工程材料采用砖、石、浆砌结构及砼结构,浆砌水泥砂浆一般采用M7.5~M10,砼采用C15~C20。
防渗砂浆应采用水泥砂浆分层抹面防渗。
抹面砂浆标号应不低于M10。
1.选址原则蓄水池(水窖)应布局在有一定集雨面的位置,不能布置在山顶和山脊上;尽量利用荒坡、隙地修建,少占用耕地;蓄水池(水窖)应建在坚实基础上,不准布置在填方区;选址应考虑人群的安全性问题。
①建于高程350~700 m;②居住相对集中、用水困难的自然村;③有自然来水(天然降雨)面积并可修建引水沟;④地势平坦或前后无滑移的高坎;⑤山洼能自流灌溉;⑥要求地层致密坚实、不漏水;⑦避开污染源;⑧切忌在散粒体、坡积物、滑坡体、裂隙发育的乱石窖上建池。
蓄水池的选址在避开污染源、保持源水清洁的同时,还应考虑使用过程中防止水污染。
土地开发整理基本知识(省厅培训资料)一、项目类型划分(一)按资金来源,分为:财政性资金项目和非农建设项目自行补充耕地项目。
1.财政性资金项目是指使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及新增耕地指标置换专项资金和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及其他涉农资金等安排的项目。
2.非农建设项目自行补充耕地项目是指非农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单位为履行耕地占补平衡义务而自行投资实施的项目。
(二)根据项目来源渠道,分为:省级项目、市(州、地)级项目和县(市、区)项目三级。
非农建设项目自行补充耕地项目列为市(州、地)级项目。
1.省级项目:是指使用中央新增费、省留新增费和省级耕地开垦费(指标置换专项资金)安排的项目。
2.市级项目:是指使用市(州地)级新增费、市(州地)本级收取的耕地开垦费(含指标置换专项资金)和市(州地)级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及其他涉农资金等安排的项目。
3.县级项目:使用县(市区)本级耕地开垦费(含指标置换专项资金)和县(市区)本级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以及其他涉农资金等安排的项目。
(三)按项目性质,分为:单一性质: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综合性质: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土地整理复垦、土地整理开发、土地复垦开发。
项目实行统筹管理、分级立项、分级审批、分级验收和随机抽查的原则。
省、市州、县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别负责本级项目的立项审批、规划设计审查、竣工验收和抽查检查工作,所属土地整理机构负责项目日常技术性管理工作。
二、项目立项申报及审查(一)项目立项申报根据“黔府办发【2007】101号、黔国土资发【2009】149号、黔国土资耕保函【2010】251号”等文件规定:1、项目选址应符合的条件a.符合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专项规划。
位于省级重点支持万亩大坝基本农田区域、国家、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区和规划确定的其他重点土地整治区域;b.能结合国家、省重大骨干水利工程,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统一规划,科学论证,按计划分步骤组织实施的条件;c.以整理和复垦为主,适当开发;d.具备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能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小型基础设施建设;e.无权属争议问题(完整的行政村界);f.投资方向合理;g.最低新增耕地指标符合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定(基本农田整理3%、复垦40%、开发6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资源的开发整理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方案是指对特定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整理的计划和方案,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针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方案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一、项目背景与意义。
1.1 项目背景。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背景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土地资源的日益紧张。
1.2 项目意义。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意义在于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开发整理项目,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二、项目目标与内容。
2.1 项目目标。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综合效益,改善城市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具体目标包括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功能布局,提升城市形象。
2.2 项目内容。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内容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土地整治、土地开发等方面。
具体包括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土地整治工程实施、土地开发项目设计等内容。
三、项目实施步骤。
3.1 土地资源调查评价。
首先需要对项目所涉及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评价,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所有权、土地质量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调查评价,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利用潜力,为后续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3.2 土地利用规划编制。
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时,需要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特点、城市发展的需求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应包括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功能区划等内容,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3.3 土地整治工程实施。
土地整治工程是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重要环节,包括对土地资源进行整治和改良,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利用效率。
具体工程包括土地平整、水土保持、绿化美化等内容,旨在改善土地环境,提升土地品质。
第一部份土地开发整理实施与管理基本知识一、土地开发整理概述(一)土地开发整理的涵义土地开发整理是在人口剧增、经济发展、环境整治、土地短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是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城市化、工业化和农村及农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程。
其类型有土地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
(二)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有三个方面:1、增加农用地即耕地面积;2、提高农用地即耕地的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3、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条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从而增加粮食产量,促进农民增收。
(三)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内容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工程、道路工程、农田水利工程、土壤培肥工程、生态林工程等。
土地平整工程:按项目区内不同土地坡度级设置不同高度的石坎或土地坎,采取挖高填低的办法进行土地平整。
对裸岩石砾地(即含有卧牛石的土地)设置干砌石坎,就地无石料来源的地块设置土坎。
地块的带面宽度,不同坡度级取值不同,即坡度为00-50取值在10米以上、50-80为8米-10米、80-150为5米-8米、150-200为3米-5米。
平整后地块的单块面积不得道路工程:主要布置田间道(即机耕道)和生产道。
田间道宽度为3.0米-4.0米,路缘为30cm×30cm M7.5浆砌石,M10砂浆压顶抹面,泥石路面;生产道宽0.6-0.8米,5-10㎝碎石路基,10㎝厚C15砼路面。
农田水利工程:根据项目的水源情况和需水量情况设置蓄水池,同时配套设置排灌渠道。
蓄水池池底采用15cm厚碎石垫层,15cm厚C15砼底板,四周侧墙采用M7.5砂浆砌石,M10砂浆2cm粉墙防渗,护栏高1.0m,采用24×12×6cm厚砖砌护栏。
排灌渠道采用10cm厚C15砼底板、30cm厚M7.5砂浆浆砌石侧墙,M10砂浆2cm粉墙防渗。
土壤培肥工程:主要种植绿肥,发动农民施用农家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