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国债期货ppt
- 格式:ppt
- 大小:1.27 MB
- 文档页数:29
327国债该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哪些?什么是根本原因?原因1、现券市场不发达、券种及期限结构不合理2、当时国债期货不是典型意义的国债期货3、缺乏统一的法规与监管体系4、在管理上存在用现货机制管理期货的误区根本原因在于当时市场条件的不成熟及对金融期货缺乏统一的监管与相应的风险控制经验。
2.政府对国债进行保值贴补是否符合利率市场化的需求?.政府对国债进行一定的保值贴补是将利率与指标挂钩,国外也有过贴补的先例,但当时政府调息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最意外的是当时上交所总经理尉文渊,他做梦都没有想到中国国债贴息会如此方式,美联储调息时都是0.25%地调,咱们一下子竟然就是5个百分点。
”“保值贴补率”提高到12.98%。
这必然与利率市场化相违背,也显示出当时国内市场的不健全。
327事件的发生对金融风险监管的启示是什么?启示;其一,缺少必要市场条件的金融期货品种本身就蕴藏着巨大的风险。
这主要是指国债期货赖以存在的利率机制市场化并没有形成,金融现货市场亦不够完善。
其二,政策风险和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是期货市场的重要风险源。
其三,健全和完善交易所管理制度,方可防范期货市场层出不穷的风险。
其四,现代期货交易的风险控制要求计算机系统提供必要的技术保障。
宝延风波“宝延风波发生后”,《证券市场周刊》就发表评论,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事情的本质所在:“此出股权之争爆出的种种疑问和思考,实在不仅仅是宝安向延中'发难',而是向中国股市'发难'、向初期股市的管理和法规及市场机制的性能'发难'。
这咱'发难'的直接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宝安以强大的催动力促动中国股市或被动或仓促地走出了襁褓,走向规范成熟,走向和国际惯例的接轨。
”宝延风波平息至今,中国股市经过这些年的风风雨雨,正逐步走向成熟。
回顾那场风波,其意义便突现在我们面前。
且无疑也大大影响了其后《证券法》的有关内容。
也为后来中国产权市场活跃的兼并与重组打响了头炮。
327国债事件“327”是一个国债的产品,兑付办法是票面利率8%加保值贴息(保值贴息指的是,由于通货膨胀带来人民币贬值,从而使国债持有者的实际财富减少。
为了补偿国债持有人的这项损失,财政部会拿出一部分钱作为利息的增加,称之为保值贴息。
)。
由于保值贴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该产品在期货市场上有一定的投机价值。
由此引发的1995年2月23日的327案,成为了中国证券史上的“巴林事件”,而1995年2月23日也被称为中国证券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一、背景“327”是“92(3)国债06月交收”国债期货合约的代号,对应1992年发行1995年6月到期兑付的3年期国库券,该券发行总量是240亿元人民币。
1992年时中国国债发行极难。
1990年以前,国库券一直是靠行政分配的方式发行的。
国债的转让流通起步于1988年,1990年才形成全国性的二级市场。
个人投资者普遍把国债作为一种变相的长期储蓄存款,很少有进入市场交易的兴趣。
通过多次国际考察,决策者对国际金融市场有了较多的了解,感觉应当有金融工具的创新。
在当时的体制框架内和认识水平上,搞股票指数期货是不可能的,而国债的发行正在受到国家的大力鼓励。
借鉴美国的经验,1992年12月28日,上海证券交易所首次设计并试行推出了12个品种的期货合约。
国债期货试行的两周内,交易清淡,仅成交19口。
1993年7月10日,情况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这一天,财政部颁布了《关于调整国库券发行条件的公告》,公告称,在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政府决定将参照中央银行公布的保值贴补率给予一些国债品种的保值补贴。
国债收益率开始出现不确定性。
国债期货市场的炒作空间扩大了。
二、简介1995年2月,327合约的价格一直在147.80元至148.30元徘徊。
2月23日,财政部发布公告称,327国债将按148.50元兑付。
2月23日,中经开公司率领多方借利好掩杀过来,一直攻到151.98元。
随后万国的同盟军辽国发突然改做多头,327国债在1分钟内涨了2元,10分钟后涨了3.77元!327国债每涨1元,万国证券就要赔进十几亿元!下午4时22分,空方万国证券突然发难,先以50万口把价位从151.30元轰到150元,然后把价位打到148元,最后一个730万口的巨大卖单把价位打到147.4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