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格式:ppt
- 大小:6.20 MB
- 文档页数:40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时间:战国时期。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
(4)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1)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2)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3)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
深化探究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一: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图二:2011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思考材料中两幅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经济形态:小农经济。
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材料二《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是我国古代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思考(1)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2)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合家团聚,儿孙满堂等。
[易混易错](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
(2)自给自足不等于富足。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课文知识点解析全析提示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中国的农业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10000~4000年),这一时期的农业被称为原始农业,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业经济发展而来的。
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都起源于驯化。
早期人类在采集的实践中,发现一些植物一岁一枯荣,知道按期采集它的果实、根、茎充饥;熟悉了一些植物的生长规律,并摸索到栽培这些植物的方法;在植物的栽培中,不断淘汰不满意的物种,保留一些优质品种,使这些品种不断优化。
我国原始农业是从多个中心起源而向周边发展起来的。
2.早期农业格局: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摇篮。
北方黄河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半坡遗址,以旱地作物粟和半地穴式房屋为标志,南方长江流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河姆渡遗址,以湿地作物水稻和干栏式建筑为标志。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南方与北方在各自的传播和扩展中相互交融。
想一想:我国古代为什么会形成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这给你带来哪些启示?解答:气候不同。
北方干燥的气候适宜于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而南方湿润的气候适宜于水稻的生长。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不同的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两种不同风格的农耕文化。
说明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3.畜牧业的产生:我国农业是以种植业为主的。
当时的主要作物有黍、稷、麦、稻、豆等,习称“五谷”,据甲骨文和诗经的记载,这些在我国商周时期都已经种植。
随着农业的发展,早期人类在长期狩猎的劳动实践中,为了补充食物,时常有意将一些幼小的野生动物带回家中饲养,逐渐发现有些动物可以饲养成对人类有用的家畜,比如耕作的牛、拉车的马等。
这就是原始畜牧业的产生。
早期饲养的家畜主要有马、牛、羊、鸡、狗、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原始农业产生的艰辛历程。
黄河流域因干旱而种植黍、粟等耐旱作物,长江流域因湿润而种植水稻,由此形成了我国旱地和水田两大耕作技术体系。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散论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经济的发展,传统农业面临巨大的改造和更新。
精耕细作和小农经济是一些新型农业模式的代表,正在逐步普及和推广。
本文将分析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与传统农业的改造,探讨其优缺点及发展方向,并列举相关案例进行分析,以期对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精耕细作的优点与不足2.1 优点精耕细作是一种在有限土地上最大程度地发挥产出效率的模式,通过科技进步和精细管理,可以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增加产出,提升生产效益。
同时,这种模式避免了杂草、病虫害等问题的出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使其更容易被市场接受,带来更高的收益。
2.2 不足精耕细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因此对于个体农民而言,这种模式难以操作。
此外,这种模式过于依赖化肥和农药,容易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问题。
再加上这种模式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也会使得人工成本上升,造成生产成本的增加。
三、小农经济的优点与不足3.1 优点小农经济是一种以农户为单位,倡导自给自足和小规模组织的生产方式。
这种模式具有保护农民自主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增加农村就业机会等方面的优点。
另外,小农经济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2 不足小农经济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面对批发商和超市的强势地位,农民们难以获得更高的价格。
此外,小农经济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层,容易出现管理混乱、无法规范化和品质不稳定等问题。
小农经济也存在着技术水平不够高、市场观念落后、单纯从事小规模的单一作物种植等问题。
四、传统农业的改造4.1 环保农业的推广环保农业逐渐被大多数人所认可,它的推广可以降低土地和环境的污染,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金融扶贫、农村产业振兴和农产品消费升级。
4.2 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供给侧改革即加强科技创新,以便在有限耕地上提高产量和品质,并进一步促进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提高效益和农民收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摘要】精耕细作是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得到推广。
本文首先介绍了精耕细作的概念和特点,然后探讨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接着详细阐述了精耕细作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并分析了它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在文章指出了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它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并强调了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精耕细作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农业起源、农业文明、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影响、重要性、未来发展、可持续农业。
1. 引言1.1 农业的起源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当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转变为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农业活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东地区,随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人类发现种植谷物、果树和蔬菜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驯化猎物以获得肉类和其他动物产品。
农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逐渐实现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粮食的提高产量和品质,从而大大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和贸易的繁荣,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开启了农耕文明的篇章。
通过对土地的耕作和动植物的驯化,人类逐渐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主。
农业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农业文明的发展农业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逐渐实现了社会分工和城市化,形成了农业文明。
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农业文明的发展首先要归功于农业的起源,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
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耕种技术的不断改进,农业生产逐渐取代了原始的采集和狩猎方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中国传统农业以精耕细作著称于世。
从主导方面和开展方向看,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现代人对中国古代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或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如生产工具的革新、灌溉、施肥技术等〕,进行细致耕作,从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产品总量的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它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是中国古代农民的伟大创造,为中华文明持续而不间断的开展奠定了重要根底。
一、用“天人合一〞的哲学范畴理解精耕细作的形成“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具体表达为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的“三才〔材或统〕〞论。
在古人的心目中,天、地、人是组成大千世界和宇宙的相互联系的三种主要材料或系统,这是一种宇宙模式,以考察世间一切事物。
农业生产被视为天、地、稼〔或物〕、人诸因素相互作用所组成的整体,中国传统农学和精耕细作技术体系是建立在对“天〞“地〞“稼〔或物〕〞“人〞诸因素认识和利用的根底上的。
天人相参、天人相协是它的灵魂和精髓。
中国古代人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到,农业生产的运作必须与气候季节变化的节奏保持一致,“不违农时〞“勿失农时〞成为人们的共识。
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被定位为“顺时宣气,阜蕃庶物〞〔?汉书·货殖传?语〕,并逐步形成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的综合运用物候、天象、气象、节气等多种手段的指时体系。
地〔土壤、地形等〕是农业生产的物质载体。
先民们很早就认识到“因地制宜〞的重要性,同时强调要综合运用耕作、施肥和灌溉等措施,为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古人认为,人和自然是协调而不是对抗的关系,并把因时、因地、因物制宜的“三宜〞原那么作为一切农业举措必须遵循的原那么,同时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中国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根本要求是,在遵守客观规律的根底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争取高产。
如明代马一龙所辑的?农说?中就有“故知时为上,知土次之。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解析一、【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和代田法;▲唐代:曲辕犁的发明;▲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等。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3、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4、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特点: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和狭隘性:脆弱性:二、重难点解析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要点点拨“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
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之一。
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要点点拨“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阅读提示考古资料是认识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
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考古成就的介绍,通过了解这些成就,直观地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一、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形成过程及其阶段性(1)农业起源与原始农业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
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的远古,它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的母体之中。
在我国的古史传说中有所谓“神农氏”。
据说神农氏之前,人们吃的是爬虫走兽、果菜螺蚌,后来人口逐渐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神农氏为此遍尝百草,备历艰辛,多次中毒,又找到了解毒的办法,终于选择出可供人们食用的谷物。
接着又观察天时地利,创制斧斤耒耜,教导人们种植谷物。
于是农业出现了,医药也顺带产生了;同时人们还掌握了制陶和纺织的技术。
这种传说是农业发生和确立的时代留下的史影。
考古学为我们了解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遍布在从岭南到漠北、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上,尤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密集。
着名的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以种粟为主的农业聚落,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以种稻为主的农业聚落,以及稍后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等。
近年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岩等地发现距今上万年的栽培稻遗存。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3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东亚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国。
中国原始农业具有明显的特点。
在种植业方面,很早就形成北方以粟黍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格局,不同于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也不同于中南美洲以种植马铃薯、倭瓜和玉米为主。
中国的原始农具,如翻土用的手足并用的直插式的耒耜,收获用的掐割谷穗的石刀,也表现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
在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以后增至所谓“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不同于西亚很早就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更不同于中南美洲仅知道饲养羊驼。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之小船创作知识点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时间:战国时期。
2.条件: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评价(1)地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2)积极性①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3)局限性: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指的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的个体农业经济。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精耕细作(1)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基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4)作用: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成就(1)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2)设法提高复种指数①表现:实行间作或套种,轮作复种。
②作用: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采用多种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创造出许多比较科学的育种方法,主要有穗选法和株选法等。
(5)认识到掌握农时的重要性,注意巧用农时,不违农时。
2.影响(1)由于集约经营,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2)发达的农业生产,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史料一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解读] 最后一个分句是史料一的主旨。
[思考] 根据史料一,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传统农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在人类早期的定居阶段形成的,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不断完善。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耕作技术、农业管理和农民智慧等方面。
传统农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类进入了定居的阶段,开始采用农业生产方式。
这一转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食物需求增加等。
人们发现通过耕作、种植和养殖等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获取食物和其他农产品。
于是,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传统农业也因此开始形成和发展。
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精耕细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精细的耕作和种植,以获取更多的农产品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精耕细作包括选择适宜的土地、合理安排农作物轮作、科学施肥和改进农具等。
这些措施都需要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技术。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主要是依靠人力完成的。
农民通过手工耕种、施肥、除草等方式,耐心细致地照顾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他们考虑到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轮作,以保证土壤的肥沃度和作物的产量。
此外,农民还通过改进农具和引进新的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传统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智慧和创新。
农民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了许多适应当地环境和资源条件的耕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他们发现不同的地块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通过耕作和施肥等方式改良土壤,使其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农民还发展起了一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合作劳作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总体而言,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智慧和不懈努力的结晶。
精耕细作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为农业生产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农业逐渐被现代农业所替代,但传统农业的精神和价值至今仍在一些地区被传承和发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二)二、“精耕细作”的内涵“精耕细作”这个词,人们在谈论中国农业和农业史时经常使用,出现的频率很高。
但在古书中只有“深耕疾耨”、“深耕熟耘”等提法,这虽是精耕细作内容之一,但并不等同于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一词出现于晩清。
新中国成立前后,这一概念日益广泛地被人们使用。
所以,它是现代人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这一技术体系以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为基础,包括改善农业环境和提高农业生物生产能力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并以“三才”理论为其指导思想。
(1)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扩大农用地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农用地的产量(即土地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两条途径。
随着人口的增加,中国历代都在扩大耕地面积和农用地范围,并创造了圩田、涂田、梯田等多种土地利用方式。
但不晚于战国时代,人们已经认真考虑如何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把发展农业生产的重点放在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上。
如战国初年李悝指出“勤谨治田”亩产可提高20%,他的“尽地力之教”,就是要发挥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土地生产率。
要通过提高单产来提高总产,就不能盲目扩大经营规模。
从先秦诸子到历代的农学家,无不强调集约经营、少种多收。
这种主张的产生不单纯因为人口增加,耕地紧缺和小农经济力量薄弱;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认识到,集约经营、少种多收,比之粗放经营、广种薄收,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人力财力的使用上,都是更为节省的。
明末《沈氏农书》引老农的话说:“三担也是田,两担也是田,五担也是田,多种不如少种好,又省气力又省田。
”中国传统农业土地利用水平是不断提高的:夏、商、西周,休闲制代替了原始农业的撂荒制,出现了畎亩结合的土地利用方式。
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连种制取代了休闲制,并创造了灵活多样的轮作倒茬和间作套种方式;隋唐宋元,水稻与麦类等水旱轮作一年两熟的的复种有了初步的发展。
明淸,除了多熟种植和间作套种继续发展以外,又出现了建立在综合利用水土资源基础上的立体农业的雏形。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在前一课中我们一起探讨了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初步探讨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领域的辩证关系。
其中,重点探讨了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定型和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的定型。
请问,这两个定型分别指的是什么?生:前者是指铁犁牛耕,后者是指封建土地所有制。
师:那么,在封建社会中,中国农业生产模式具体表现为什么?生:小农经济。
师:何谓小农经济?小农经济具有什么特点?它对封建社会的兴衰有何关系?这便是本课我们一起来探讨的第一大问题“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
〔展示板书:二、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1、小农经济的形成和特点⑴形成的条件: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普及;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⑵特点: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⑴发展的条件:①铁犁牛耕的普及和生产技术的提高②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③农民提高耕作技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④封建政府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⑵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①小农经济先天条件的不足②封建剥削的沉重,保持自然经济形态。
③农民战争的爆发及其影响⑶发展趋势:①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②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延续的重要原因。
〕〔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内容组织]师: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下面请同学们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和回答。
师:第一组问题:什么是小农经济?它有哪些特点?生:〔分组讨论并回答〕1、小农经济是指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形式。
2、小农经济具有如下的特征: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