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中学史复习素材: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一)
- 格式:doc
- 大小:95.50 KB
- 文档页数:5
第1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1. 引言在人类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一直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口的增长,农业生产也迎来了巨大的变化。
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体系的一种发展方式,它通过科学的农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提供高产和高质的农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本文将探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
2. 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一种农业生产方式,它注重细致精密的耕作和作物管理。
通过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精确控制施肥和灌溉等技术手段,实现高效的农业生产。
精耕细作强调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
3. 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3.1 科技进步的推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推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和管理方法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例如,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出现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精确灌溉系统和肥料控制技术使得农作物得到了更好的生长条件,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减少了病虫害的影响。
这些科技进步为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3.2 农业政策的引导政府的农业政策在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形成中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政府对农业的投资和支持,促进了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政策的调整和优化也鼓励农民采用更加先进的农业生产方式。
此外,政府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护和市场支持,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积极性。
3.3 教育和培训的推动教育和培训对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通过农业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农民能够学习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
这些知识使得农民更加了解土壤、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规律,能够根据需求进行科学的农业生产。
教育和培训还培养了更多的农业专业人才,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
4. 精耕细作的意义和影响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对于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精耕细作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产生: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2.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在发展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即北方以以旱地的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稻作生产为代表,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3.农业和家畜饲养业的结合:中国有着丰富的农作物资源。
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业也逐渐发展起来。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即古代常与“五谷”相提并论的“六畜”。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1.生产工具的进步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主要劳动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进入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仍然是耒、耜,但是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使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
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农耕技术的发展: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以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的进步: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和筒车等。
4.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工程的艰苦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水利工程有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
黄河是否安流,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摘要】精耕细作是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得到推广。
本文首先介绍了精耕细作的概念和特点,然后探讨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接着详细阐述了精耕细作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并分析了它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在文章指出了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它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并强调了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精耕细作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农业起源、农业文明、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影响、重要性、未来发展、可持续农业。
1. 引言1.1 农业的起源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当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转变为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农业活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东地区,随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人类发现种植谷物、果树和蔬菜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驯化猎物以获得肉类和其他动物产品。
农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逐渐实现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粮食的提高产量和品质,从而大大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和贸易的繁荣,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开启了农耕文明的篇章。
通过对土地的耕作和动植物的驯化,人类逐渐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主。
农业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农业文明的发展农业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逐渐实现了社会分工和城市化,形成了农业文明。
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农业文明的发展首先要归功于农业的起源,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
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耕种技术的不断改进,农业生产逐渐取代了原始的采集和狩猎方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一①春秋战国时期,铁犁和牛耕技术出现,并首先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实行起来。
西汉中期以后,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铧是全铁外,还创造了犁壁,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
②唐朝,曲辕犁出现,它操作起来较为灵活方便,因而特别适合在土质黏重、田块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这对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据柳斌杰主编《灿烂中华文明·经济卷》等整理材料二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新发展,③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讲究精耕细作的集约化经营,宋初从越南引进早稻优良品种占城稻,在江南普遍种植。
另外,④江南麦作逐渐得到推广,稻麦二熟制形成,商品经济逐渐向农村渗透,农村中开始出现专门种植经济作物——蚕桑、茶叶、蔬菜、漆树、花卉、果树、甘蔗——的专业户,从事个体小商品生产。
传统农业的新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⑤它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①反映的是传统农业的产生;②反映的是生产工具的革新及应用;③④反映的是两宋时期传统农业的新发展;⑤体现的是传统农业新发展的影响。
两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的形成和发展,凸显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等学科核心素养。
【问题设置】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唐朝时期耕作技术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两宋时期传统农业取得的新发展,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两宋时期的
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
第1页共1页。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传统农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在人类早期的定居阶段形成的,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不断完善。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耕作技术、农业管理和农民智慧等方面。
传统农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类进入了定居的阶段,开始采用农业生产方式。
这一转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食物需求增加等。
人们发现通过耕作、种植和养殖等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获取食物和其他农产品。
于是,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传统农业也因此开始形成和发展。
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精耕细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精细的耕作和种植,以获取更多的农产品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精耕细作包括选择适宜的土地、合理安排农作物轮作、科学施肥和改进农具等。
这些措施都需要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技术。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主要是依靠人力完成的。
农民通过手工耕种、施肥、除草等方式,耐心细致地照顾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他们考虑到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轮作,以保证土壤的肥沃度和作物的产量。
此外,农民还通过改进农具和引进新的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传统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智慧和创新。
农民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了许多适应当地环境和资源条件的耕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他们发现不同的地块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通过耕作和施肥等方式改良土壤,使其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农民还发展起了一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合作劳作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总体而言,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智慧和不懈努力的结晶。
精耕细作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为农业生产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农业逐渐被现代农业所替代,但传统农业的精神和价值至今仍在一些地区被传承和发展。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一)一、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形成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1)中国农业起源与原始农业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
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的远古时代,它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经济的母体之中。
在我国的古史传说中有所谓“神农氏”。
据说神农氏之前,人们吃的是爬虫走兽、果菜螺蚌,后来人口逐渐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神农氏为此遍尝百草,备历艰辛,多次中毒,又找到了解毒的办法,终于选择出可供人们食用的谷物。
接着又观察天时地利,创制斧斤耒耜,教导人们种植谷物。
于是农业出现了,医药也顺带产生了;同时人们还掌握了制陶和纺织的技术。
这种传说是农业发生和确立的时代留下的史影。
现代考古学为我们了解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目前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遍布在从岭南到漠北、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上,尤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密集。
著名的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以种粟为主的农业聚落,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以种稻为主的农业聚落,以及稍后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等。
近年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岩等地发现距今上万年的栽培稻遗存。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3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东亚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国。
中国原始农业具有明显的特点。
在种植业方面,很早就形成北方以粟黍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格局,不同于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也不同于中南美洲以种植马铃薯、倭瓜和玉米为主。
中国的原始农具,如翻土用的手足并用的直插式的耒耜,收获用的掐割谷穗的石刀,也表现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
在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以后增至所谓“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不同于西亚很早就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更不同于中南美洲仅知道饲养羊驼。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作物和畜禽起源中心之一。
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原始农业是从采集渔猎经济中直接发生的,种植业处于核心地位,家畜饲养业作为副业存在,随着种植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又以采集狩猎为生活资料的补充来源,形成农牧采猎并存的结构。
这种结构导致比较稳定的定居生活,与定居农业相适应,猪一直是主要家畜,较早出现圈养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游牧部落的形成较晚。
同时,我国又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总之,中国农业是独立起源、自成体系的。
中华文明建立在自身农业发展的基础之上,一度流传的所谓“中华文明西来说”不符合历史实际。
从中国自身的范围看,农业也并非从一个中心起源向周围扩散,而是由若干源头发源汇合而成的。
黄河流域的粟作农业,长江流域的稻作农业,各有不同的起源;华南地区的农业则可能是从种植薯芋类块根块茎作物开始的。
即使同一作物区的农业也可能有不同的源头。
在多中心起源的基础上,我国农业在其发展过程中,基于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传统的差异,经过分化和重组,逐步形成不同的农业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成为不同民族集团形成的基础。
中国古代农业,是由这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的农业融汇而成,并在他们的相互交流和碰撞中向前发展的。
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多元交汇”。
(2)中国精耕细作农业形成发展的诸阶段农业可以划分为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等不同的历史形态,它们是依次演进的。
使用木石农具、砍伐农具占重要地位,刀耕火种,撂荒耕作制,是原始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它基本上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相始终。
传统农业以使用畜力牵引或人力操作的金属工具为标志,生产技术建立在直观经验的基础上,而以铁犂牛耕为其典型形态。
我国在公元前2000多年前的夏朝进入阶级社会,黄河流域也就逐步从原始农业过渡到传统农业。
从那时起,我国农业逐步形成精耕细作的传统,以此为基本线索,可以把中国传统农业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夏、商、西周、春秋是精耕细作的萌芽期,黄河流域的沟洫农业是其主要标志。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农具,尤其是开垦用的青铜钁和中耕用的钱(青铜铲)和镈(青铜锄)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但仍大量使用各种木石骨蚌农具,尤其是木质耒耜仍然是主要耕播工具。
人们较大规模地在河流两岸的低平地区开垦耕地,为了防洪排涝建立起农田沟洫体系,与此相联系,垄作、条播、中耕技术出现并获得发展,选种、治虫、灌溉等技术亦巳萌芽,休闲制逐步取代了撂荒制。
为了掌握农时,人们除了继续广泛利用物候知识外,又创造了天文历。
使用耒耜挖掘沟洫导致两人协作的耦耕成为普遍的劳动方式,沟洫和与之相联系的田间道路把农田区分为等积的方块,为井田制的实行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耒耜、耦耕和井田制三位一体,成为中国上古农业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上古文明的重要特点。
不过,这一时期农田的垦辟仍然有限,耕地主要集中在各自孤立的城邑的周围,稍远一点就是荒野,可以充作牧场,所以畜牧业有较大发展地盘。
未经垦辟的山林川泽还很多,从而成了这一时期特有的以保护利用山林川泽天然资源为内容的生产部门——虞衡。
人工养鱼和人工植树发生了,还出现了园圃的萌芽和开始饲养水禽(鸭、鹅)。
这一时期,我国北部、西部和东部某些地方出现了游牧部落,最先强大起来的是被称之为西戎的游牧或半游牧部落群,他们由甘青地区向中原进逼,迫使周王室从镐(今陕西西安西南)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形成“华夷杂处”,即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错杂并存的局面。
总的说来,这一阶段的农业虽然还保留了它所由脱胎的原始农业的某些痕迹,但无论工具、技术、生产结构和布局都有很大进步和变化,精耕细作技术已在某些生产环节出现。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作技术成型期,主要标志是北方旱地精耕细作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我国大约从春秋中期开始步入铁器时代,奴隶社会也逐步过渡到封建社会,并在秦汉时期形成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帝国。
全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中下游。
铁农具的普及和牛耕的推广引起生产力的飞跃,犂、耙、耱、耧车、石转磨、翻车、扬车等新式农具纷纷出现,黄河流域获得全面开发,大型农田灌溉工程相继兴建。
铁器的普及使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获得新的坚实的基础。
连种制逐步取代了休闲制,并在这基础上形成灵活多样的轮作倒茬方式。
以防旱保墒为中心,形成了耕—耙—耱—压—锄相结合的旱地耕作体系。
施肥改土受到了重视。
传统的品种选育技术臻于成熟。
农业生物技术也有较大发展。
中国传统历法特有的二十四节气形成,传统指时体系趋于完善。
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林业、畜牧、蚕桑、渔业等均获得全方位发展。
北方草原骑马民族崛起,进入中原的“戎狄”却融合于农耕民族,形成了大体以长城为分界的农区与牧区分立对峙的格局。
在分裂时期的魏晋南北朝,北中国农业生产由于长期战乱受到破坏,南方的开发却由于中原人口的大量南移进入新的阶段,精耕细作传统没有中断,各地区各民族农业文化的交流在特殊条件下加速进行。
作为丰富的农业实践经验的总结,这一时期先后出现了《吕氏春秋·任地》等3篇以及《氾胜之书》、《齐民要术》等杰出农学著作。
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的扩展期,主要标志是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建立在南方农业对北方农业历史性超越基础上的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中国封建时代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肇始于魏晋南北朝,唐代是重要转折,至宋代进一步完成。
“灌钢”技术的流行提高了铁农具的质量,江东犂(曲辕犂)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犂臻于完善,水田耕作农具、灌溉农具等均有很大发展。
在这基础上,水田耕作形成耕—耙—耖—耘—耥相结合的体系。
这一时期南方小型水利工程星罗棋布,太湖流域的塘埔圩田则形成体系,梯田、架田、涂田等新的土地利用方式逐步发展起来。
复种虽然在这以前巳零星地出现,但直到宋代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其标志是南方(主要是长江下游)水稻和麦类等“春稼”水旱轮作一年两熟制度的初步推广。
通过施肥来补充和改善土壤肥力也被进一步强调。
农作物品种、尤其是水稻品种更加丰富。
农业生产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水稻跃居粮食作物首位,小麦也超过粟而跃居次席,苎麻地位上升,棉花传人长江流域。
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也有发展。
传统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的大牲畜饲养业由极盛而渐衰,但猪、羊、家禽饲养仍有发展,耕牛继续受重视,养鱼业有新的发展。
这一时期农业科技发展的新成就、新经验也得到了总结,陈旉《农书》和王桢《农书》、《农桑辑要》是其代表作。
明清是精耕细作深入发展期,主要特点是适应人口激增、耕地吃紧的情况,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由于封建地主制的自我调整,明淸封建经济继续有所发展,并孕育着微弱的资本主义萌芽。
国家统一、社会空前稳定、精耕细作技术的推广等因素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人口的增长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而人口的空前增长又导致了全国性的耕地紧缺,以至在粮食单产和总产提高的同时,每人平均占有粮食数量却呈下降趋势。
为了解决民食问题,人们一方面千方百计开辟新的耕地,另一方面致力于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更充分地利用现有农用地。
内地荒僻山区、沿江沿海滩涂、边疆传统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成为主要垦殖对象。
传统农牧分区的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
在耕地面积有了较大增长的同时,也造成了对森林资源和水资源的破坏,加剧了水旱灾害。
本时期江南地区的稻麦两熟制巳占主导地位,双季稻的栽培由华南扩展到华中,南方部分地区还出现了三季稻栽培。
在北方,两年三熟制或三年四熟制已基本定型。
为了适应这些复杂的、多层次的种植制度,品种种类、栽培管理、肥料的积制和施用等技术均有发展。
低产田改良技术有新创造。
在江浙和广东某些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出现陆地和水面综合利用,农—桑—鱼—畜紧密结合的基塘生产方式,形成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
但农业工具却甚少改进。
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为我国人民征服贫瘠山区和高寒山区,扩大适耕范围,缓解民食问题做出重大贡献。
棉花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推广,引起了衣着原料划时代的变革。
花生和烟草是新引进的两种经济作物。
甘蔗、茶叶、染料、蔬菜、果树、蚕桑、养鱼等生产均有发展。
出现了一些经济作物集中产区和商品粮基地。
若干地区间形成了某种分工和依存关系。
这一时期,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书很多,大型综合性农书以《农政全书》、《授时通考》为代表,地方性农书如《补农书》、《知本提纲》等具有很高价值,代表了中国传统农业科学技术的最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