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格式:pptx
- 大小:786.93 KB
- 文档页数:19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时间:战国时期。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
(4)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1)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2)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3)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
深化探究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一: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图二:2011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思考材料中两幅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经济形态:小农经济。
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材料二《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是我国古代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思考(1)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2)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合家团聚,儿孙满堂等。
[易混易错](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
(2)自给自足不等于富足。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摘要传统农业是指利用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和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
其中,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耕细作强调土地的精细管理,使得农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精耕细作的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
1. 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一种对土壤和作物进行精细管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强调土地的细致管理和作物的个别化需求,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精耕细作包括多种技术和方法,如合理施肥、精确浇水、间作轮作、病虫害防治等。
2. 精耕细作的原理精耕细作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精耕细作的基础,它能够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合理施肥需要考虑土壤的肥力状况、作物的养分需求和生长阶段,以及环境因素等。
通过科学施肥,可以避免养分的浪费和土壤污染,提高施肥效益。
2.2 精确浇水精确浇水是根据作物的水分需求进行灌溉,以保持土壤的适宜湿度。
通过科学的灌溉管理,可以避免土壤干旱或水浸,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3 间作轮作间作轮作是一种利用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通过轮换种植的方式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间作轮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减少连作障碍,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2.4 病虫害防治精耕细作还包括对病虫害的合理防治。
通过科学的农药使用和病虫害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减少经济损失,保证作物的安全和质量。
3. 精耕细作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精耕细作在传统农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统农业常常依靠人工劳动和自然条件来进行生产,而精耕细作能够提供科学和系统的管理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1 提高产量通过精耕细作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作物的高产。
例如,合理施肥可以提供养分,精确浇水可以保持土壤湿度,间作轮作可以改善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可以减少损失,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摘要】精耕细作是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得到推广。
本文首先介绍了精耕细作的概念和特点,然后探讨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接着详细阐述了精耕细作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并分析了它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在文章指出了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它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并强调了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精耕细作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农业起源、农业文明、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影响、重要性、未来发展、可持续农业。
1. 引言1.1 农业的起源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当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转变为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农业活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东地区,随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人类发现种植谷物、果树和蔬菜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驯化猎物以获得肉类和其他动物产品。
农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逐渐实现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粮食的提高产量和品质,从而大大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和贸易的繁荣,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开启了农耕文明的篇章。
通过对土地的耕作和动植物的驯化,人类逐渐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主。
农业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农业文明的发展农业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逐渐实现了社会分工和城市化,形成了农业文明。
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农业文明的发展首先要归功于农业的起源,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
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耕种技术的不断改进,农业生产逐渐取代了原始的采集和狩猎方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解析一、【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和代田法;▲唐代:曲辕犁的发明;▲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等。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3、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4、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特点: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和狭隘性:脆弱性:二、重难点解析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要点点拨“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
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之一。
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要点点拨“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阅读提示考古资料是认识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
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考古成就的介绍,通过了解这些成就,直观地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RUSER redacted on the night of December 17,2020一、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形成过程及其阶段性(1)农业起源与原始农业中国农业有着悠久的。
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的远古,它发生于原始采集狩猎的母体之中。
在我国的古史传说中有所谓“神农氏”。
据说神农氏之前,人们吃的是爬虫走兽、果菜螺蚌,后来人口逐渐增加,食物不足,迫切需要开辟新的食物来源。
神农氏为此遍尝百草,备历艰辛,多次中毒,又找到了解毒的办法,终于选择出可供人们食用的谷物。
接着又观察天时地利,创制斧斤耒耜,教导人们种植谷物。
于是农业出现了,医药也顺带产生了;同时人们还掌握了制陶和纺织的技术。
这种传说是农业发生和确立的时代留下的史影。
考古学为我们了解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原始农业的状况提供了丰富的新资料。
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的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遗址,遍布在从岭南到漠北、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的辽阔大地上,尤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密集。
着名的有距今七八千年的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武安磁山以种粟为主的农业聚落,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以种稻为主的农业聚落,以及稍后的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等。
近年又在湖南澧县彭头山、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岩等地发现距今上万年的栽培稻遗存。
由此可见,我国农业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到了距今七八千年,原始农业已经相当发达了。
从世界范围看,农业起源中心主要有3个:西亚、中南美洲和东亚。
东亚起源中心主要就是中国。
中国原始农业具有明显的特点。
在种植业方面,很早就形成北方以粟黍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的格局,不同于西亚以种植小麦、大麦为主,也不同于中南美洲以种植马铃薯、倭瓜和玉米为主。
中国的原始农具,如翻土用的手足并用的直插式的耒耜,收获用的掐割谷穗的石刀,也表现了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
在畜养业方面,中国最早饲养的家畜是狗、猪、鸡和水牛,以后增至所谓“六畜”(马、牛、羊、猪、狗、鸡),不同于西亚很早就以饲养绵羊和山羊为主,更不同于中南美洲仅知道饲养羊驼。
〖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之小船创作知识点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时间:战国时期。
2.条件: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的产品,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评价(1)地位: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2)积极性①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②推动着传统农业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
(3)局限性: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指的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基本单位的个体农业经济。
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其性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中国古代农业的演变精耕细作(1)含义: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基础: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目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
(4)作用: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知识点二精耕细作农业的突出成就1.成就(1)不断扩大耕地面积。
(2)设法提高复种指数①表现:实行间作或套种,轮作复种。
②作用:土地的利用率大大提高。
(3)采用多种技术措施,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创造出许多比较科学的育种方法,主要有穗选法和株选法等。
(5)认识到掌握农时的重要性,注意巧用农时,不违农时。
2.影响(1)由于集约经营,精耕细作,中国传统农业的生产技术和单位面积产量达到了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2)发达的农业生产,奠定了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深厚根基。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因为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地的精耕细作。
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史料一历史上曾有几百年时间,中国在许多方面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领先,最大的优势也许就是它的犁。
——罗伯特·坦普尔《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解读] 最后一个分句是史料一的主旨。
[思考] 根据史料一,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传统农业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农业生产方式,它是在人类早期的定居阶段形成的,并在后来的发展中得到了不断完善。
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涉及到耕作技术、农业管理和农民智慧等方面。
传统农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人类进入了定居的阶段,开始采用农业生产方式。
这一转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食物需求增加等。
人们发现通过耕作、种植和养殖等方式,可以更有效地获取食物和其他农产品。
于是,农业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传统农业也因此开始形成和发展。
在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精耕细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精耕细作是指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精细的耕作和种植,以获取更多的农产品和提高农产品质量。
精耕细作包括选择适宜的土地、合理安排农作物轮作、科学施肥和改进农具等。
这些措施都需要农民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技术。
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主要是依靠人力完成的。
农民通过手工耕种、施肥、除草等方式,耐心细致地照顾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他们考虑到不同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合理安排农作物的种植和轮作,以保证土壤的肥沃度和作物的产量。
此外,农民还通过改进农具和引进新的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产量。
传统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智慧和创新。
农民通过多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了许多适应当地环境和资源条件的耕作技术和管理方法。
他们发现不同的地块适宜种植不同的作物,通过耕作和施肥等方式改良土壤,使其更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同时,农民还发展起了一些农业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合作劳作和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总体而言,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是人类智慧和不懈努力的结晶。
精耕细作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为农业生产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虽然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农业逐渐被现代农业所替代,但传统农业的精神和价值至今仍在一些地区被传承和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理解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前提,探讨它与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之间的关系。
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从小农经济成长的历程中,认识到封建政权对小农经济的双重作用与影响。
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分析比较、直观演示、归纳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不仅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同时也为中华文明的萌生和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石,中国五千年文明的辉煌成就就是和农业的发展分不开。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精工细作的传统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难点:小农经济的艰难成长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单元引言分析本单元导语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经济政策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1.古代中国农业具有世界领先、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特点。
其中,世界领先体现为我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精耕细作是我国农耕文明长期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征;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古代中国手工业由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两部分构成,手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于农业。
3.古代中国商业是不断发展,发展主要体现在商业交易空间、时间的逐步扩大。
4.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这种政策在封建社会前期主要起积极作用,在封建社会后期则逐渐阻碍经济的发展。
导入:播放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的视频片断,提问导入。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推进新课: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问题探究1:阅读教材第4页本课的引言由学生讲述神农氏的传说,然后说明神话传说往往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实际生活,问:1)、神农氏的传说反映了我国远古人类的什么情况2)、能不能以此就得出结论3)、用什么方法可以加以证实(想一想:今天的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去了解过去的历史)这样就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了: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于距今一万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