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 格式:pptx
- 大小:786.93 KB
- 文档页数:19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课标要求]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一、小农经济的形成1.原因: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
2.时间:战国时期。
3.特点(1)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
(2)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家庭基本生活需要。
(4)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4.评价(1)自耕农和佃农的生产积极性提高。
(2)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扩大生产规模。
(3)促进了精耕细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精耕细作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优良传统和主要特点。
深化探究材料一图一图二图一: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剪纸作品图二:2011年3月21日世界首套夏绣特种邮票《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作品,首次将邮票与江西新余市特有的手工夏布刺绣艺术完美结合,填补了世界邮票收藏史上的空白,属中国首创。
思考材料中两幅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形态?它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经济形态:小农经济。
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材料二《耕织图》为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是我国古代采用绘图的形式详实记录耕作与蚕织的系列图谱,天子三推,皇后亲蚕,男耕女织,这是中国古代很美丽的小农经济图景。
思考(1)小农经济这种经济形态有何突出特点?(2)结合材料,请合理地推测一下,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怎样的?答案(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自给自足。
(2)自给自足,生活安定,合家团聚,儿孙满堂等。
[易混易错](1)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但“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
小农经济只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而自然经济可以包括多个家庭组成的经济单位(如封建庄园)。
(2)自给自足不等于富足。
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自耕农的生产目的是满足自家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生产的东西很少在市场上进行交换。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摘要传统农业是指利用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和方法进行农业生产的方式。
其中,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精耕细作强调土地的精细管理,使得农作物能够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介绍精耕细作的概念和原理,并探讨其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
1. 精耕细作的概念精耕细作是一种对土壤和作物进行精细管理的农业生产方式。
它强调土地的细致管理和作物的个别化需求,以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精耕细作包括多种技术和方法,如合理施肥、精确浇水、间作轮作、病虫害防治等。
2. 精耕细作的原理精耕细作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精耕细作的基础,它能够提供作物所需的养分,促进其生长和发育。
合理施肥需要考虑土壤的肥力状况、作物的养分需求和生长阶段,以及环境因素等。
通过科学施肥,可以避免养分的浪费和土壤污染,提高施肥效益。
2.2 精确浇水精确浇水是根据作物的水分需求进行灌溉,以保持土壤的适宜湿度。
通过科学的灌溉管理,可以避免土壤干旱或水浸,提高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2.3 间作轮作间作轮作是一种利用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通过轮换种植的方式来改善土壤的肥力和减轻病虫害的发生。
通过间作轮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减少连作障碍,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2.4 病虫害防治精耕细作还包括对病虫害的合理防治。
通过科学的农药使用和病虫害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控制病虫害,减少经济损失,保证作物的安全和质量。
3. 精耕细作在传统农业中的应用精耕细作在传统农业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传统农业常常依靠人工劳动和自然条件来进行生产,而精耕细作能够提供科学和系统的管理方法,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3.1 提高产量通过精耕细作的技术和方法,可以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农作物的高产。
例如,合理施肥可以提供养分,精确浇水可以保持土壤湿度,间作轮作可以改善土壤肥力,病虫害防治可以减少损失,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的形成和发展【摘要】精耕细作是一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并得到推广。
本文首先介绍了精耕细作的概念和特点,然后探讨了它在中国历史上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接着详细阐述了精耕细作的技术手段和生产方式,并分析了它对农业生产的积极影响。
在文章指出了精耕细作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探讨了它在未来发展中的潜力,并强调了其在可持续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精耕细作的历史和实践经验,可以为推动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精耕细作、传统农业、农业起源、农业文明、技术手段、生产方式、影响、重要性、未来发展、可持续农业。
1. 引言1.1 农业的起源农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当人类开始从狩猎采集转变为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农业活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中东地区,随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人类发现种植谷物、果树和蔬菜可以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并开始驯化猎物以获得肉类和其他动物产品。
农业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逐渐实现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粮食的提高产量和品质,从而大大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农业的发展也推动了城市的形成和贸易的繁荣,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农业的起源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农业社会,开启了农耕文明的篇章。
通过对土地的耕作和动植物的驯化,人类逐渐摆脱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变得更加独立和自主。
农业的起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农业文明的发展农业文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农业的兴起和发展,人类逐渐实现了社会分工和城市化,形成了农业文明。
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人类不断探索农业生产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和发展。
农业文明的发展首先要归功于农业的起源,农业是人类最早的生产活动,也是人类社会最主要的经济活动。
随着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耕种技术的不断改进,农业生产逐渐取代了原始的采集和狩猎方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主要经济活动。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学习目标及重难点解析一、【学习目标】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远古);▲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春秋战国:铁农具日益普遍,牛耕开始;▲汉代:安装犁壁,牛耕普遍,出现耧车和代田法;▲唐代:曲辕犁的发明;▲灌溉工具:三国翻车、唐代筒车等。
2、掌握“精耕细作”的含义:中国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是以对土地高度利用为基础,通过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和提高农作物生产能力而形成的农业耕作方式。
3、了解古代农业体系包含的主要内容▲多元交汇的农业起源▲从耒耜到曲辕犁的生产工具的进步▲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的耕作方式的演变4、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是我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具有以下特点:分散性:一家一户个体小生产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落后性和狭隘性:脆弱性:二、重难点解析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出现: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
★要点点拨“采集”的对象主要是植物的果实。
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人们逐渐发现了一些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植物的生长规律。
为了能够更加稳定的获得生活所需的果实,人们逐渐由消极等待,逐步发展到自己主动地培植作物,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2.中国农业经济的地域差别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
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显露出地域的差别,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
北方以旱地的粟麦为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的国家之一。
南方以水稻作生产的代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粟的国家之一。
★要点点拨“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阅读提示考古资料是认识历史的最可靠的依据。
注意教材小字部分关于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考古成就的介绍,通过了解这些成就,直观地认识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