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形势及主权债务危机
- 格式:ppt
- 大小:1.46 MB
- 文档页数:40
全球经济政治形势的趋势和变化一、全球经济形势的趋势和变化随着全球化不断深入和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经济形势的趋势和变化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经济方面,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一个“全球一体化”的经济体系。
1. 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分化态势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呈现出分化的态势。
一些发达国家在摆脱金融危机的困境后实现了经济逐渐稳步增长,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经历了一些困难,包括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外汇储备下降等。
此外,一些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明显加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新的“引擎”。
2. 新兴经济体发展速度迅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发达经济体,这一趋势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会继续延续。
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对全球经济的格局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以中国为例,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和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3. 美国经济增长处于缓慢复苏期美国经济增长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一直处于缓慢复苏期,尽管近年来开始复苏,但增长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学家的预期。
同时,美国也面临多个挑战,包括财政赤字、失业率高、经济增长缓慢等。
4. 欧洲经济增长状况严峻欧洲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
欧洲债务危机的持续导致许多国家财政紧张,经济增长乏力。
欧元区内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在英国退欧的影响下,欧洲的经济发展受到了进一步影响。
二、全球政治形势的趋势和变化1. 世界格局发生变化全球政治格局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强权国家如美国等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处于领导地位,但是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却逐渐减弱。
而新兴经济体如中国、印度等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了世界舞台上的重要一员。
2. 国际恐怖主义形势严峻国际恐怖主义形势越来越严峻。
自发生911事件以来,全球范围内多次发生恐怖袭击事件,给各国带来了很大的威胁。
恐怖主义提高了全球安全防范的风险,也加大了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紧张程度。
1.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的风险新兴经济体的发展中存在三方面问题:第一,新兴经济体中的流动性大量增加,通货膨胀率远高于发达国家。
国际金融市场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政府债券利率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低于一些欧洲国家。
这些国家政府财务纪律松弛,正在形成泡沫。
第二,为了保增长,新兴国家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但是却错过了做结构性调整的机会。
相比而言,发达国家反而正在进行调整,美国失业率上升也可以被看做是结构调整的一种迹象。
而发展中国家还是依赖出口、原材料出口,调整却放慢了。
第三,新兴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市场化趋势有所倒退,政府干预增大。
整体来讲,2012年世界经济自由度有所下降,特别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这三个因素与其他因素叠加在一起,出现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际资金由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回流,导致这些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风险在增强,不能排除一种比较糟糕的情况,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复苏尚未完成的情况下,金融危机有可能蔓延到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进而导致整个世界经济陷入困境。
2. 欧美主权债务危机扩散的风险同时,债务危机使欧盟的经济前景变得暗淡,宏观经济风险明显上升。
首先,债务危机挫伤了刚刚开始恢复的经济信心。
由于担心经济形势可能因债务危机而恶化,私人消费和投资进一步萎缩,令欧盟脆弱的经济复苏失去两个重要的增长引擎。
其次,欧元区国家纷纷紧缩财政也将影响到脆弱的经济复苏,政府巩固财政的努力将变得更加困难,这些国家将不得不经历更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困难。
3. 全球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的风险表面上看起来,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而引起的货币贬值。
因此,要防止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通胀的发生,似乎可以从紧缩货币入手,发挥货币政策的调控作用。
比如,提高银行利息率和证券的收益率,防止居民从银行和证券市场大量变现,导致大量现金流入市场;收缩货币供应,减少信贷额度,控制基建投资;鼓励进口,减少出口,增加国内市场对货币的需求,等等。
近年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及其警示《近年世界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及其警示》在全球经济的舞台上,主权债务危机近年来频频成为焦点,不仅给相关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对世界经济的稳定产生了深远影响。
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新兴市场国家如希腊、阿根廷等,都曾深陷主权债务危机的泥沼。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发达国家中的典型案例——美国。
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其债务规模一直居高不下。
多年来,美国政府不断扩大财政支出,尤其是在军事、社会保障和医疗保健等领域。
同时,减税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政收入。
这种收支不平衡导致了债务的持续累积。
尽管美国凭借其在全球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和美元的霸权地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债务压力,但庞大的债务规模仍然是一颗潜在的“炸弹”。
一旦市场对美国的偿债能力失去信心,可能引发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
日本也是发达国家中面临主权债务危机威胁的国家之一。
长期的经济低迷和人口老龄化问题,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通过大量举债来维持社会福利和刺激经济。
然而,这种依赖债务的发展模式并没有带来显著的经济增长,反而使得债务负担越来越重。
日本的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一直处于极高水平,财政可持续性面临严峻挑战。
再将目光转向新兴市场国家,希腊的主权债务危机令人印象深刻。
希腊在加入欧元区后,享受了低利率带来的好处,过度借贷以刺激经济和提高社会福利。
但当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减少,而债务本息支付压力却不断增大。
最终,希腊无法按时偿还债务,引发了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
这场危机不仅导致希腊国内经济衰退、失业率飙升,还对欧元区的稳定造成了冲击。
阿根廷同样经历了多次主权债务危机。
经济结构单一、过度依赖外部融资以及政策的不稳定是其主要原因。
阿根廷的债务危机往往伴随着货币贬值、通货膨胀加剧,给民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这些主权债务危机给我们带来了诸多警示。
从宏观经济政策的角度来看,各国政府应当保持财政收支的平衡和可持续性。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一、世界经济复苏势头放缓,年全球经济仍将呈现低速增长态势(一)当前世界经济复苏态势全球经济复苏趋缓,下行风险加大。
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不下,私人需求疲弱;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增速回落,宏观调控面临的局面更加复杂;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持续升级,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国际金融市场反复大幅波动;与此同时,大宗商品价格高位震荡,全球通胀压力依然较大。
美国经济复苏显著放缓。
今年前两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分别增长和,远低于去年各季度增速。
经济复苏放缓的主要原因是刺激性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效应减弱,同时私人部门持续疲弱,无法有效接续经济增长动力。
一季度美国私人消费按年率仅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为复苏以来最低水平。
前两季度美国投资虽保持正增长,但增速分别仅为和,远低于去年同期和的水平。
二季度出口按年率增长,拉动经济增长个百分点,也创下自复苏以来最低水平。
目前,美国就业形势依然严峻,月失业率仍在的高位。
欧元区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各国经济走势分化加剧。
受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和主权债务危机进一步深化等因素影响,二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仅为,明显低于一季度的。
其中,月工业产出指数环比下降,降幅为年下半年以来最高。
三季度以来,欧元区经济增长依然乏力,月工业产出指数仅与上半年平均水平持平。
同时,欧元区各国经济走势分化更加明显。
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三国工业产出指数月环比进一步下降,降幅分别为、和;德国经济仍保持稳定增长趋势,工业产出指数月环比增速高达。
欧元区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经季节调整后的月失业率仍高达,较去年同期仅下降个百分点,其中西班牙失业率升至,为金融危机后的最高位。
日本经济上半年连续负增长,但逐渐呈现好转迹象。
地震、海啸及核泄漏造成日本生产设施严重损坏和电力供应短缺,一季度环比下降,其中月工业生产环比降幅高达,出口大幅下降,对外贸易顺差减少。
二季度日本经济延续下滑态势,环比负增长,其中,出口降幅环比高达,对外贸易转为赤字;私人住宅投资和私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较上季度下滑和。
当前宏观经济形势一、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一)国际宏观经济形势今年年初以来,世界经济总体继续保持复苏态势,但增速有所放缓,呈现出阶段性疲软特征。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普遍乏力,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主权债务和财政风险不断加大;新兴经济体继续较快增长,但增速回落、通胀压力上升,货币政策继续收紧。
与此同时,石油、粮食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振荡,国际金融市场依然动荡不安。
发达国家经济走势疲软,新兴经济体增速回落。
美国经济增长显著放缓,第一季度环比折年率仅增长1.9%,增幅比2010年第四季度回落1.2个百分点。
欧元区第一季度同比增长2.6%,超出市场预期,但各成员经济增长明显分化。
第一季度德国同比增长5.2%,希腊、葡萄牙、意大利等主权债务隐患较大的国家基本上处在负增长或零增长状态。
日本经济在大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的多重影响下,第一季度环比下降0.9%,折年率下降3.5%,为连续第二个季度负增长,再度陷入传统经济意义上的衰退状态。
主要新兴经济体继续复苏,但增速普遍有所放缓。
第一季度印度、巴西、俄罗斯、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等经济同比分别增长7.8%、4.2%、4.1%、4.0%、6.2%和7.2%,增幅比上季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
进入第二季度后,相关经济指标显示,主要经济体增速仍在继续放缓。
世界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稳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
当前,不少国家经济复苏仍离不开刺激政策的推动,微观主体生产和投资活动尚未恢复到正常水平。
主要表现在:一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高难下,5月份美国失业率回升至9.1%,欧元区失业率高达9.9%,日本失业率为4.5%。
二是发达国家私人部门需求疲弱,美国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房价仍在下降,消费者信心不足,企业投资意愿低落。
三是美欧等国金融体系仍有待修复,生产、消费和投资等实体经济活动继续受到制约。
四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过热后的“硬着陆”风险,经济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抵御外部冲击和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宏观调控处于两难境地,保持经济平稳增长难度加大。
全球经济形势:长期低迷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
这个时期可能延续5—10年。
2007年3月开始的全球经济危机,其严重程度堪与上世纪30年代危机和70年代危机相比。
因此,我们的判断是,当今全球经济进入了一个长期波动和低速增长时期。
这个时期可能延续5—10年。
形成这一判断的基本根据是:此次全球经济危机,集中反映出发达经济体多年来在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金融结构和财政结构等各个层面存在严重扭曲。
因此,危机的恢复须以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为基本前提。
但是,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十分困难,而且短期内难以奏效,其过程亦十分痛苦。
此外,四年来,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各国均采用了大量非常规刺激政策。
这些政策或在短期内有阻止危机急剧下泻的作用,但亦有损害经济长期发展基础的副作用。
如今,这些负面影响已开始显露。
这无疑给艰难恢复过程中的全球经济雪上加霜。
不可持续的消费/负债经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方式,以消费拉动为基本特征。
消费超出收入水平,形成过度消费。
过度消费意味着低储蓄并导致过度借贷。
过度借贷持续恶化便形成债务危机。
1.美国和欧洲均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之中。
在美国,次贷危机首先是私债危机。
私债危机发生后,为了救助,美联储和财政部先后深度介入,致使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扩大了数倍,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重均创历史新高。
于是,私债危机引发了主权债务危机;私债危机和主权债务危机并发。
在欧洲,危机发生的路径有所不同。
那里径直发生的是主权债务危机。
这集中体现了很多欧洲国家多年来财政赤字高悬并依赖它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
由于私人部门借债生产和消费的现象在欧洲也十分普遍,加之政府的主权债务多被私人机构购买并持有,致使主权债务危机迅速向私人部门转移,私债危机接踵而来。
于是,那里也是主权债务危机和私债危机并发。
简言之,此次主要发生在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危机是广泛涉及公私部门的全面债务危机。
2.实体经济层面的债务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