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电影发展史共22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22
中国电影数字化的诞生与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娱乐业也随之以飞快的速度发展,而在众多五花八门、异军突起的娱乐门类当中,电影是最为贴近人们、也是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从无声的默片时代、到有声的黑白电影时代、再到陪伴我们多年的彩色胶片电影时代,直至今天的数字电影,电影在经过了多年的变革与发展以后,如今数字化已经成为世界电影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
数字制作与数字放映不仅可以大大提高电影品质,创造视觉奇观,而且可以大大改变电影的生产方式和运营模式,拓展电影产业的发展空间和服务领域,带动电影的体制变革、管理变革和产业变革。
我国的数字银幕从过去的150块到2010年的2100多块,从制作数字版本的国产影片寥寥无几到超过90%的电影拥有数字版本,经过最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数字银幕占总银幕数比例跃居世界首位。
中国数字电影已经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快车道,数字时代即将来临。
数字电影的诞生和发展,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又竖立起了一块耀眼的里程碑。
它以便捷有效的创作手段、始终如新和稳定的放映效果、丰富和拓展的节目来源、低廉和快速的传输发行模式、可靠和加密的版权保护措施等优势.在彻底改变原有电影运作方式的同时.给广大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听享受。
一、中国电影的数字化历史科学技术曾为中国电影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电影的数字化,应该说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了美好的前景。
中国电影的数字技术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采用的,当时是从电影的声音制作开始。
到现在我们影院的音响系统已经具备了六声道、八声道环绕立体声播放,这是个历史性的革命。
中国电影史上最先采用数字化图形技术的影片是《秦颂》,导演周晓文用数字化技术演绎了中国古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惨烈悲壮的历史画面。
中国电影首次大量的使用数字化技术是从影片《紧急迫降》开始的。
当时,为了填补中国电影在数字技术设备方面的空白,上影集团斥巨资专门从美国购置了数字化设备,从技术上保证了这部影片创作理念的实现。
浅谈数字电影技术数字电影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将电影影像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数字化处理和储存达到制作和放映电影的目的。
数字电影的出现,不仅在制作电影的过程中提高了效率和降低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电影的品质和观赏体验,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也成为电影产业不可避免的趋势。
数字电影的发展历程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 70 年代,当时美国多个研究机构开始研究如何将电影转换成数字形式。
1984年,第一个数字化的电影上映,这让人们看到了数字电影的前景。
随着数字电影技术的不断发展,1992年,美国放映了第一部完全数字化的电影——《星际旅行6:未来之城》。
接下来,数码电影逐渐代替电影胶片成为电影制作、传播和欣赏的主流方式。
数字电影技术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数字化制作数字化制作是数字电影技术最早期的应用。
在数字化制作阶段,电影制片人使用电子设备拍摄电影、编辑电影、音效以及剪辑。
数字化制作主要解决了电影制作中沉重、低效的制片过程,可以让电影更快地完成制片流程,也可以在影像和声音的处理上实现更加完美的效果。
第二阶段:数字化后期制作数字化后期制作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图形处理技术和数字音响技术对电影音像进行加工、修复、组合、调整等处理。
数字化后期制作在电影音像的创作和加工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使电影创作和制作的时间更短、成本更低。
第三阶段:数字化放映数字化放映是数字电影技术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数字化放映是指将经过数字化制作和后期制作的电影放映在电影院的大屏幕上,使观众可以欣赏到更加清晰、真实的画面和声音。
数字化放映的出现也使得电影院更加高效地利用空间、提升观影品质。
数字电影技术的优势数字电影技术与传统电影技术相比有以下几个优势:电影品质更精细传统电影技术的胶片容易出现划痕、污染、变形等问题,影像清晰度和稳定性较差。
而数字电影技术可以将电影纹理全数呈现,使画面更加细腻、清晰、真实,在配色上也可以实现更加精准的效果。
电影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早期实验和发明。
以下是电影发展的主要里程碑和阶段:
早期实验与发明(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一些发明家和科学家,如爱迪生、梅里斯和兰史莫斯兄弟等,进行了早期的实验和发明,如运动照相机和电影放映机,为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默片时代(1890年代-1920年代):在这个阶段,电影开始流行起来,默片成为主要的电影形式。
默片通过镜头语言、字幕和音乐来传达故事情节和表达情感,一些经典影片如《大逃亡》和《现代启示录》等问世。
有声电影时代(1920年代-1940年代):1927年,华纳兄弟发行了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引领了有声电影的时代。
有声电影的出现带来了对话、音乐和音效的加入,电影的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彩色电影时代(1930年代-现在):20世纪30年代,彩色电影开始兴起,给电影带来了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从最初的手工上色到三原色技术的发展,彩色电影成为电影制作中的常见元素。
数字电影时代(1990年代-现在):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电影制作中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数字特效、数字录音和数字放映等技术的引入,提升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声音质量。
当代电影(2000年代-现在):在当代电影中,全球电影产业迅速发展,各种类型和风格的电影涌现出来。
互联网和流媒体技术的兴起,为电影的制作、发行和观看带来了新的方式和平台。
电影发展历史中有许多其他重要的里程碑和技术突破,包括宽银幕、3D技术、IMAX影院等。
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艺术形式和大众娱乐方式,对于塑造文化、传递信息和表达创造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电影技术发展史一.早期电影技术奠基时期1.电影技术发展的奠基先是大约公元前400年左右针孔成像原理被发现,后有1800年英国科学家Thomas Wedgwood首次尝试通过化学的方式对图像进行记录,再到光刻摄影法、达盖尔式摄影法、卡罗式摄影法的诞生,到湿板火棉摄影法与定影胶体的探究、彩色摄影的实现等。
这些摄影技术和载体的发现与发明,在很大程度上为电影技术的诞生做出了铺垫。
2.电影技术的诞生1872年,美国参议院Leland Stanford与好友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英国摄影师Eadweard Muybridge用24架照相机,拍下了24张照片。
这些照片被按先后顺序剪接起来,每相邻的两张照片动作差别很小,组成了一条连贯的照片带。
根据这组照片,终于看出马在奔跑时,总有一蹄着地,不会四蹄腾空。
一次,有人无意识地快速牵动那条照片带,结果眼前出现了一幕奇异的景象:各张照片中那些静止的马叠成了一匹运动的马。
这就是最早的电影技术的诞生!二.电影技术快速发展时期1.电影放映方式与胶片的变化在一开始,由于电尚未出现,氢氧燃烧的“灰光”灯用来放映高度易燃的赛璐珞胶片。
碳弧灯很快取代了灰光灯,安全性提高了一些。
直到1915年电动马达出现之前,电影一直是手摇以每秒16格放映的。
此后,更长的故事片生产出来。
到1920年,电影成了全世界主要的娱乐形式。
在1891年, William Kennedy Dickson向柯达公司创始人Geroge Eastman 订购了35mm 宽的赛璐珞硝酸胶片,并在Thomas Edison原始的Kinetograph摄像机上运行时开始的。
5年之后,35mm胶片再次用于美国的首次电影放映中。
2.有声电影的出现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拍出《工厂大门》、《火车进站》、《浇水园丁》等短片,标志着电影诞生。
1927 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王》上映标志着在电影技术史上从无声到有声的大变革。
电影发展史完整版电影是一种集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绘画和摄影等艺术形式的媒介,它通过影像与声音的结合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思想。
自从诞生以来,电影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并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文化。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电影发展史的完整版。
一、电影的起源电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发明家们对动态影像的探索。
1888年,美国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发明了第一台可以连续拍摄和放映的电影摄影机,开启了电影发展的序幕。
随后,电影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逐渐传播开来。
二、无声电影时代20世纪初,无声电影成为主流形式。
无声电影通过影像和音乐的结合,表达了当时的故事和情感。
著名的无声电影包括《大都市》(1927)和《黄金百年》(1919),它们开创了无声电影的黄金时代。
三、有声电影时代1927年,华纳兄弟公司首次成功推出了有声电影《爵士歌王》,这一时刻标志着有声电影的诞生。
有声电影使观众可以听到人物对话和背景音效,给电影增添了更加真实和生动的感觉。
此后,有声电影逐渐成为主流,各种电影技术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四、彩色电影的崛起20世纪30年代,彩色电影开始进入大众视野。
彩色电影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使电影画面呈现出多样的色彩,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视觉享受。
著名的彩色电影包括《绿野仙踪》(1939)和《泰坦尼克号》(1997)。
五、3D电影技术的突破20世纪50年代,3D电影技术开始渐渐应用于电影领域。
3D电影通过特殊的眼镜,使观众可以在电影中体验到更加真实和立体的感觉。
随着科技发展的推动,3D电影技术在21世纪逐渐得到普及。
六、数字化时代的电影20世纪末至今,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电影的制作和放映方式。
数字化技术让电影制作更加灵活、高效,并提供了更好的视觉效果。
同时,数字化技术也为电影的传播和观影提供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如网络视频平台的兴起。
七、电影与社会的影响电影作为一种强大的媒体形式,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代表了时代精神和文化,而且能够传递信息、启发思考、引起共鸣。
电影技术的数字化历程施正宁前言当前正处于一个电影技术剧烈变革的时代,也许用不了几年时间看电影时人们就不需要再去打听这部影片是数字电影还是胶片电影了。
因为你所观看的电影都是用数字技术映示的,正如现在人们一提光盘肯定就是指数字光盘,前面不再加数字两字一样。
而且所有的电影从摄制到放映整个过程都用数字技术,进入一个真正意义的数字电影时代,也许并非遥不可及之事了。
电影是以活动影像技术为基础的艺术,随着技术的进展, 百余年来电影曾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等几个里程碑式的发展。
现在,随着计算机和数字影像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影又已开始逐步进入全面数字化时代。
从影片前期摄制、后期制作、到拷贝发行和放映全部过程都有了数字化解决方案,并且都已进入实用。
在电影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数字化进程大致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所用时间并不长,但其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却是空前的。
数字化使电影从媒介形态到制作方式和工艺流程都产生了与传统胶片电影根本性的区别。
一般将活动影像技术分为基于感光化学的传统电影(胶片) 技术, 基于无线电电子学的视频技术和基于计算机科学的数字技术几个方面,因此有胶片影像、视频影像和数字影像等名词之称。
它们出现的时间先后有别,甚至还给人以时代差异上的感觉。
不过,我认为,如果从物理(或物质)层面来探讨这些影像本身的性质, 活动影像其实就只有胶片影像和电子影像两大类,因为影像主要是光线和视觉(其中包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因素)的结合产物。
视频影像和数字影像都属于电子影像,尽管数字技术带来的质的差别已远远超过了量上的。
但毕竟数字只是一种传达和处理信息所用的形式和方式,影像仍然需要依赖物理的光电子器件才能够获得(除计算器生成的外),才能为视觉所感受。
这里所指的数字并非过去只针对模拟的狭义数字, 而是主要应包涵由数学运算产生结果的广义的数字。
电影走向数字化是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与电子影像采集和显示有关的光→电、电→光转换器件等硬件技术持续发展分不开的。
数字电影的历程●1987年1月到1992年2月,数字电影放映机技术的早期起步阶段。
●1987年美国休斯公司的技术员首先发明了液晶光电子管用来显示影像和高分辨率的图形。
其后,美国德州仪器公司(TexasInstruments,以下简称“TI”)于1988年研制出了第一个数字微镜设备(DMD),该设备的原理就是在根据数字信号“0”“和1”开关驱动多组镜片膜,使其高速联动并按一定的角度偏转,从而用于反射出影像光线逼真的色彩和细腻的层次,它实际上是一种电脑化的光开关系统。
1990年初,德国首先发布其关于开发激光数字放映机的可行性报告,并在1992年2月制造出了第一台稳定的激光影像放映机。
1992年初,美国的休斯公司与日本的JVC合作,研制出了基于光放大成像(ILA)技术的放映机系统。
●1992年5月到1997年5月,数字电影的早期传输与放映系统试验以及数字放映机的市场试验阶段。
●1992年5月,美国太平洋贝尔公司启动了“电影的未来技术实验系统”项目,作为试验的一部分,他们通过电话网试验了传输高清晰度格式的故事片“Bugsy”,年底,美国AMC剧场放映系统用影片“BramStoker’sDraculla”对太平洋贝尔的“未来电影系统”进行了测试。
●1994年1月,美国GLV投影放映技术公司Echelle(后来改名为硒光机器公司SiliconLightMachines)成立,致力于开发基于激光光栅扫描技术的数字放映机系统。
同年7月,美国7家联合的艺术电影院开始使用太平洋贝尔公司“未来的电影技术系统”。
年底,太平洋贝尔“未来的电影技术实验”项目试验了将美国全国篮球职业联赛NBA的最后决赛实况从底特律传输到另外三个遥远的不同城市。
●1995年8月,美国版权保护方面的宏视公司(Macrovision)先后在波兰、南非、菲律宾和拉丁美洲等地方进行了CineGuardSystem的录像和电影实验项目。
●1997年1月,美国TI公司开始制造DLP (digitallightprocessor,使用TI公司专门的DMD数字微镜芯片)数字电影放映机原型机,当年5月,发起基于1280X1024分辨率DMD 芯片(DMD1210)的数字放映机展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