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
- 格式:pdf
- 大小:372.50 KB
- 文档页数:4
好莱坞发展历程
好莱坞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20年代。
那时,好莱坞成为美国电影工业的中心,吸引了许多电影制片公司。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好莱坞开始制作有声电影,取代了原本的无声电影。
这一创新使电影能够更好地传达故事和情感,获得了广泛的欢迎。
1930年代至1940年代是好莱坞黄金时代,许多经典电影诞生于此。
电影明星如克拉克·盖博、赫本·玛丽、约翰·韦恩等成为全球范围内的偶像。
好莱坞制片公司通过一系列策略,如电影摄制、发行与营销以及电影院经营等,确保了自己在市场上的主导地位。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好莱坞的转型时期。
电视的普及使人们在家中也可以观看电影,这对电影院产生了竞争压力。
因此,好莱坞开始采用不同的策略,如推出更大规模的制作、引进新的技术和特效,以及与其他国际市场的合作,扩大了电影的受众群体。
1970年代至1980年代是好莱坞的商业化时期。
大片制作和营销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如《教父》、《银河系漫游指南》和《星球大战》等。
好莱坞电影开始走向国际市场,并成为全球文化的一部分。
21世纪初,好莱坞继续发展并逐渐拓展到其他媒体平台。
互联网的普及使电影能够以数字形式传播,并且新的娱乐形式如在线流媒体逐渐崛起。
好莱坞制片公司开始与数字媒体平台合
作,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多元化的内容。
总的来说,好莱坞自20世纪以来已经成为全球电影产业的重要中心和文化品牌。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好莱坞将继续在电影和娱乐界发挥重要作用,并与其他媒体平台形成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趋势。
美国电影发展历程总结
美国电影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早期的电影产业始于20世纪初的无声电影时代。
该时期的电影以奇特的镜头技巧和故事情节的发展为特点。
然而,由于技术限制和有限的市场,电影产业一度发展缓慢。
随着 sound-on-film 技术的引入,电影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这种技术允许电影配音,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听效果。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黑白电影,如《乱世佳人》,它们在电影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1960年代,电影工业再次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变革。
这个时期被称为新好莱坞运动时代,电影制作开始探索更多的主题和风格。
《荒野大镖客》和《公民凯恩》等电影成为了经典之作,这些电影对后来的电影产生了重要影响。
1980年代至今,电影工业进入了现代化的数字时代。
随着特效技术和数字摄影的进步,电影制作变得更加便捷和灵活。
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大片,如《星球大战》和《阿凡达》。
这些电影不仅在商业上获得了成功,也拓展了电影艺术的边界。
如今,美国仍然是全球电影行业的巨头,每年制作和发行许多影片。
同时,美国电影也影响着全球观众,不同类型的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
电影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如电影院、电影制作公司和电影节等。
总的来说,美国电影发展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和创新,演变成为
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产业之一。
电影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样化的创作风格使美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备受瞩目。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中企顾问网本文导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电影市场的拓展,好莱坞再次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一批电影大师从战场回归,拍摄了一批高质量而且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
但正当好莱坞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之际,一场政治风暴改变了美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方向。
美国是电影王国,电影娱乐业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美国电影以其独特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展示了美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现在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全球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一、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总览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资料来源:中企顾问网整理二、无声电影开启电影文化之门1893 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
1896 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
由于技术的限制,最开始美国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因而这一时期也常称作“默片时代”。
20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
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人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
上流社会认为电影表现粗俗,对其不屑一顾,电影院变成下层人士的聚集地。
这种情况直到20 世纪20 年代才有所改观。
1905 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 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 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 万人次。
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 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
由于电影收益高,所以引发了激烈的竞争。
1897 年,爱迪生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08 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 项专利权。
到1910 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
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矶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那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
论美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作者:刘丽娜来源:《北极光》2016年第06期摘要:美国电影行业,作为世界电影行业的领头羊,其艺术表现形式,拍摄技法,电影运营模式,创新思维等等值得我们中国电影行业学习。
本文从美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出发,从不同历史时期分析美国电影的突出作品,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美国电影;无声电影;有声电影;生产力当前世界电影工业发展的佼佼者当属美国的电影。
自1895年12月28日世界上第一部电影《工厂大门》诞生于法国开始,电影这一被称之为第七艺术的艺术形式在各国蓬勃发展。
电影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
1893年T.A.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
1896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史,格里菲斯,卓别林等等一系列优秀的导演创作出的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给世界电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格里菲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
尤其是《党同伐异》中特有的“最后一分钟营救”即“平行蒙太奇”更是革新了电影的拍摄技法。
他将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平行动作交替切入,摆脱实际时间的束缚,打破传统戏剧叙述原则,创造真正符合电影艺术规律的叙事时空。
美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无声电影,早期有声电影,美国电影走向巅峰。
一、无声电影美国早期的无声电影因着严格的审查制度,其主要类型为喜剧片,历史片和西部片。
严格审查制度的由来是因着当时美国各个电影公司的明星行为不检点,于是招致了公众的广泛抨击,于是美国电影业成立了“美国制片人与发行人协会”。
在W.H.海斯的主持下这一组织制定了“伦理法典”这就是著名的海斯法典。
其主要职能是审查影片时剔除不合乎美国公众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情节和场面。
于是从侧面推动了既能够娱乐大众的同时又不违背美国公众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喜剧片,历史片和西部片。
喜剧片的典型电影当属查理卓别林的电影。
肥裤子、破礼帽、小胡子、大头鞋,再加上一根从来都不舍得离手的拐杖,卓别林用他的表情和动作将美国默片带到最高峰。
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全球影响美国电影产业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产业之一,其发展历程与全球影响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美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全球影响,包括技术创新、商业模式、文化输出等方面。
一、技术创新与美国电影产业的崛起美国电影产业的崛起与技术创新密不可分。
早在20世纪初,美国电影制片商就开始探索新的技术手段,如使用摄影机、剪辑机等设备。
随着科技的进步,美国电影产业逐渐引入了声音、彩色、3D等技术,为观众带来更加真实、沉浸式的观影体验。
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升了电影的制作质量,也为美国电影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赢得了声誉。
二、商业模式的变革与美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化美国电影产业在商业模式上的变革也对其全球影响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好莱坞制片商的兴起,美国电影产业开始注重市场营销和全球发行。
他们通过制作高质量的电影,利用全球范围内的发行网络,将美国电影推向世界各地观众。
同时,美国电影制片商还通过与国际合作伙伴合作,共同制作电影,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化进程。
三、文化输出与美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影响美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商业上,也深深影响了全球的文化。
美国电影以其独特的故事和视觉效果吸引了全球观众的关注,成为了全球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美国电影中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问题等,都对全球观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美国电影中的自由、平等、个人奋斗等价值观念,被许多国家的观众所认同和追捧。
四、挑战与机遇:美国电影产业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前景尽管美国电影产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随着全球电影市场的竞争加剧,美国电影制片商需要不断提升创作水平,满足观众的需求。
其次,数字化技术的兴起给电影产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美国电影产业需要积极应对数字化时代的变革,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与观众进行更加紧密的互动。
展望未来,美国电影产业仍然充满了发展的机遇。
随着全球电影市场的不断扩大和观众需求的多样化,美国电影制片商可以通过创新和多元化的制作内容,进一步拓展全球市场。
解析美国电影产业解析美国电影产业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其电影产业一直以来备受瞩目。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美国电影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成为了全球电影产业的引领者和榜样。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产业链、商业模式和全球影响力等角度对美国电影产业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美国电影产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默片时代。
当时,美国的电影制片公司开始崛起,如华纳兄弟、派拉蒙影业和梦工厂等,他们建设了自己的摄影棚和电影院,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
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电影业进入了黄金时代,制片公司开始采用垄断性的垂直一体化经营模式,掌控了演员、制片、发行和放映等环节。
二、产业链美国电影产业的产业链非常庞大,涵盖了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和衍生产品开发等多个环节。
1. 电影制作:电影制作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环节。
在美国,有众多的电影制片公司,他们拥有丰富的资金和资源,能够聘请一流的导演、编剧和演员,制作出高质量的电影。
2. 发行:发行环节包括了电影发行公司和电影院。
发行公司负责将电影推向市场,包括确定上映时间和地点、制定宣传策略等。
电影院则是电影的最终展示场所,观众通过电影院购票观看电影。
3. 放映:电影放映环节是观众与电影的直接接触。
电影院通过放映设备将电影投射到银幕上,观众在电影院内观看电影。
4. 衍生产品开发:美国电影产业还通过开发衍生产品来增加收入。
这些衍生产品可以包括DVD、蓝光光盘、海报、T恤等,都是根据电影的IP进行设计和生产的。
三、商业模式美国电影产业的商业模式主要以大片制作和全球化市场为主导。
1. 大片制作:美国电影产业以制作大片为主,通过大片获得高票房收入。
这些大片通常拥有高品质的制作和视觉效果,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观看。
2. 全球化市场:美国电影产业致力于打开全球市场。
美国电影常常在全球范围内发行,其占据了世界各地的电影市场份额。
同时,它们也利用全球营销和宣传策略,吸引各国观众。
四、全球影响力美国电影产业的影响力不仅止于本国市场,还深入到了世界各国的电影市场。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默片时代。
在那个时候,电影还是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只能通过放映机来播放。
然而,电影很快就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娱乐方式,并吸引了众多投资者。
最早的美国电影制片厂可以追溯到1909年,当时成立了美国昆特人公司(American Mutoscope and Biograph Company)。
该公司开拍了大量的默片,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播放。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美国电影产业迅速发展,默片成为了主流。
在20世纪20年代,电影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
1927年,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上映,这开创了音乐电影的新时代。
有声电影的出现使得电影更加生动和真实,也引发了一场美国电影业的革命。
在这个时期,好莱坞成为了美国电影产业的中心。
好莱坞位于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拥有良好的阳光和气候条件,适合拍摄电影。
许多大型电影公司纷纷搬到好莱坞,建立了制片厂和摄影棚。
好莱坞之所以成为电影之城,还得益于其政府的扶持和资本家的大量投资。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美国电影产业进一步发展,创作了许多经典作品。
伴随着世界大战的爆发,电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宣传工具。
许多关于战争和爱国主义的电影被制作出来,以表达美国人民的观点和情感。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是美国电影产业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候,电视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主要娱乐方式,电影票房大幅下降。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电影制片商开始尝试新的技术和创新,如广角电影、3D电影等。
这些举措在某种程度上恢复了电影业的活力。
20世纪70年代是美国电影产业的重要转折点。
好莱坞电影常常被批评为商业化和缺乏创新。
在这个时候,一些独立电影制片商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制作了一系列艺术性更强的电影,赢得了观众和评论界的赞誉。
这些电影催生了新的电影风潮,也促使好莱坞加强创新和多样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美国电影产业在近几十年来持续发展。
美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化发展及其对华影响一、Introduction随着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增加,电影产业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发展。
美国电影产业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产业之一,其全球化发展对其他国家的电影产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从美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以及其对华影响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二、美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化发展1. 历史背景20世纪初期,美国电影产业开始崛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电影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向欧洲输出了大量电影,还掌控了国际市场。
194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电影又进入了黄金时期,这为其全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全球化路径美国电影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美国电影在全球的传播。
因为美国电影市场的庞大以及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美国电影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非常迅速。
(2)美国影视公司的全球化发展。
20世纪80年代,美国公司开始走向全球化,他们在全球建立了大量的分支机构,并在影片制作、发行、宣传等方面实现了全球化战略。
这加速了美国电影在全球的传播。
(3)跨国整合。
最近几年,美国公司在全球不断开拓,通过收购或与当地公司合作,进一步拓展了其在全球的市场份额,使得美国电影在全球更加流行。
三、美国电影产业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影响1. 开放中国市场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这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美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
美国电影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这为美国公司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的市场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2. 增强中国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电影的进入为中国电影带来了更高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电影公司面临着来自美国电影公司的激烈竞争,由此也促使了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中国电影公司开始注重影片的质量,提升艺术水平和内容层次,以应对美国电影在市场上的竞争。
3. 文化交流美国电影的进入也为中国观众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中国观众开始了解和接触到外国文化,这有助于促进中美文化交流。
美国电影发展历程美国电影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候,电影还是无声的,通过片中的表演和背景音乐来传达故事情节。
早期电影像《大卡西米尔》和《大火车劫案》在观众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然而,真正引领电影行业的是好莱坞的兴起。
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成为美国电影的中心,许多电影公司在此设立了工作室。
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包括剪辑、特效和摄影技术。
在这个时期,许多经典电影如《乱世佳人》和《宾汉》都出现了。
到了20世纪30年代,电影工业进入了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电影成为了美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些著名的导演如奥逊·威尔斯和弗兰克·卡普拉涌现出来,他们开创了新的电影风格和技术。
进入了40年代,美国电影开始面临竞争性的挑战。
电视行业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里观看电影,导致电影院的观众人数下降。
为了吸引观众,电影制片厂开始使用广告宣传和引进新的技术,如宽银幕和3D效果。
50年代到60年代,美国电影进入了一个创新高峰。
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独立的导演和新的电影流派,如法国新波派和新好莱坞。
电影如《魂断蓝桥》和《哈利评审团》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70年代是美国电影的又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个时期,电影开始反映社会现实和政治问题。
一些被称为“电影天才”的导演如马丁·斯科塞斯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开始崭露头角。
80年代至90年代,美国电影产业进入了商业化的阶段。
大量好莱坞电影以商业利益为导向,追求票房和市场份额。
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大片如《终结者》和《星球大战》。
进入21世纪,美国电影继续发展。
数字技术的进步使得电影制作变得更加容易和便宜。
同时,美国电影开始走出国门,向全球市场扩展。
大片如《复仇者联盟》和《阿凡达》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总的来说,美国电影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声到有声,从好莱坞的兴起到黄金时代,再到面临挑战和创新的历程。
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中企顾问网本文导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电影市场的拓展,好莱坞再次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一批电影大师从战场回归,拍摄了一批高质量而且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
但正当好莱坞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之际,一场政治风暴改变了美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方向。
美国是电影王国,电影娱乐业是美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美国电影以其独特的形式最大限度地体现和展示了美国人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现在已经渗透到了世界各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影响到全球各国人民的生活方式。
一、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总览美国电影产业发展历程资料来源:中企顾问网整理二、无声电影开启电影文化之门1893 年,爱迪生发明电影视镜并创建“囚车”摄影场,被视为美国电影史的开端。
1896 年,维太放映机的推出开始了美国电影的群众性放映。
由于技术的限制,最开始美国电影都是无声电影,因而这一时期也常称作“默片时代”。
20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的城市工业发展和中下层居民迅速增多,电影成为适应城市平民需要的一种大众娱乐。
它起先在歌舞游乐场内,随后进人小剧场,在剧目演出之后放映。
上流社会认为电影表现粗俗,对其不屑一顾,电影院变成下层人士的聚集地。
这种情况直到20 世纪20 年代才有所改观。
1905 年在匹兹堡出现的镍币影院(入场券为5 美分镍币)很快遍及美国所有城镇,到1910 年每周的电影观众多达3600 万人次。
当时影片都是单本一部的,产量每月400 部,主要制片基地在纽约,如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夫公司和维太格拉夫公司。
由于电影收益高,所以引发了激烈的竞争。
1897 年,爱迪生为争夺专利进行诉讼,到1908 年,成立了由爱迪生控制的电影专利公司,公司拥有16 项专利权。
到1910 年,电影专利公司垄断了美国电影的制作、发行和放映。
独立制片商为摆脱专利公司的垄断,相继到远离纽约和芝加哥的洛杉矶郊外小镇好莱坞去拍片,那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又临近墨西哥边境,一旦专利公司提出诉讼便可逃离。
格里菲斯1907 年加入比沃格拉夫公司,次年导演了第一部影片《陶丽历险记》。
至1912 年已为该公司摄制了近400 部影片,把拍片重心逐渐移向好莱坞,并发现和培养了许多后来的名演员,如塞纳-马恩省特、壁克馥和吉许姐妹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镍币影院逐渐被一些条件较好的电影院所代替;电影专利公司的垄断权势逐渐消失,终于在1915 年正式解体。
此时以格里菲斯为代表的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已经出现。
制片中心也从东海岸移到好莱坞。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同程度地破坏和损害了欧洲各国的电影业,却促成了美国电影的兴起。
美国电影源源不断地涌人欧洲市场。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建立起在欧洲的霸权地位。
三、有声电影改变产业发展方向早在1894 年,爱迪生试图将声音与电影同步录入,但是这个想法没有获得商业上的成功,包括收音机的先驱李•福雷斯特在内。
由于无线电广播的普及,默片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人们宁愿呆在家里收听广播节目,也不愿意去电影院消费了。
日渐减少的票房收入使美国电影业陷入危机。
为了增加票房收入,摆脱经济困难的局面,电影业积极开发新技术,改进电影质量。
直到1924 年,西方电气公司成功研制了维他风(Vitaphone,利用唱片录放音的有声电影系统),这种系统可以将音乐录入然后与电影同步播放。
1926 年,华纳兄弟公司发行了第一步有声电影《唐璜》。
《唐璜》首映式票价10美元,获得了观众的喜爱,不过大多数主要的电影制造商对有声电影依然持谨慎态度。
最开始,维他风并不能使声音与画面同步,但到了1927 年,华纳兄弟公司推出了百老汇走红歌舞片《爵士歌王》,这个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1928 年7月6 日华纳公司又推出了“百分之百的有声片”《纽约之光》。
自此,有声电影全面推开,一年之内半数美国影院安装了音响设备。
至1930 年,除卓别林继续拍摄了几部无声片外,全部故事片均为有声片。
从那时起,影院里挤满了想要欣赏这种奇妙电影的观众,电影制作的新时代来临了:新的传媒方式,新影院设备和新的演绎方式。
电影的音响革命恰与美国1929 年的经济大萧条同时发生。
有声电影极大地刺激了美国电影市场,观众蜂拥前往观看这种更加“新奇的玩艺儿”,因此尽管经济萧条,电影业表面上却还繁盛。
实际上经济危机给电影工业以重大打击,在与广播的竞争中,广播因其免费将广大轻重牢牢拴在家里,到1932 年,影院上座率相对于1929 年下降了30%。
一批批较小的影片公司和影院陆续倒闭,几家大影业公司也要依赖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的支持才能生存。
此外,有声电影使生产成本提高,影片生产的数量锐减,又因有声片带来的语言障碍大幅度缩小了美国电影的海外市场。
在电影业内部,音响的出现冲击了电影艺术和技术的各个部门,一些不能用于有声片的技术人员都被淘汰了。
不过,与其他行业相比,美国电影业受经济大萧条的影响小了很多,并且在经济危机之后很快就恢复了。
四、消费需求促进电影产业蓬勃发展从经济危机伊始,电影产业长达20 年的黄金时代开始了。
洛克菲勒财团和摩根财团开始对好莱坞控制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到1935 年,两大财团基本上控制了好莱坞的八大公司。
找到经济后台的八大公司更加财大气粗,各自扩充实力,网罗人才,八大公司控制了美国电影发行额的95%。
好莱坞每年生产电影数量高达五百部,年人均观影次数达到30 以上,平均每周有8 千万美国人会去看一场电影美国电影中的特殊现象——类型影片,在30 年代获得了充分的发展。
最初的类型片是无声电影时代的喜剧片、闹剧片和西部片,到30 年代,歌舞片、警匪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类型相继出现并得到繁荣发展。
五、政治风暴、反垄断和派拉蒙判决导致产业在二战后陷入衰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由于电影市场的拓展,好莱坞再次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一批电影大师从战场回归,拍摄了一批高质量而且深受观众喜爱的作品。
但正当好莱坞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之际,一场政治风暴改变了美国电影工业的发展方向。
1947 年,美国国会的众议院“非美活动委员会”下属的一个委员会指控一些共产主义者已经混入了电影行业,并且利用电影为他们做宣传,电影业便成为委员会调查的目标之一。
“非美活动委员会”于1949 年10 月20 日开始审讯,结果“好莱坞十君子”被判入狱。
报纸、电台和电视台都对此做了大量报道。
大批导演、制片人、演员、编剧都和这10 个人一起被列上黑名单。
他们或沦为无业者,或流亡国外,卓别林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
这场风波使好莱坞元气大伤,并持续了10 多年。
40 年代末,独立放映商们依据反托拉斯法,开始向政府抗议大制片厂们利用产销映一条龙的优势、排挤独立厂商的垄断行为。
1948 年,最高法院宣布大制片厂对电影业的垄断为非法,要求放映业必须和发行业、制片业分离。
这次被称作“派拉蒙判决”的案例标志经典好莱坞时代的结束,好莱坞的大制片厂制度走向了终结。
大制片厂制度解体后,大型电影公司没有了保证自制影片上映的院线,必须单独发行每部影片,依靠影片质量争夺观众,这导致了制片和宣传成本的大幅攀升。
电影公司的营收依靠少数大制作电影的模式越来越强化此外,战争结束后,电视台迅速增多,五六十年代电视机逐渐普及并进入家庭,消费者以每月20 万台的速度哄抢电视。
退伍军人回家继续以前的工作,妇女们重回家庭做家庭主妇,家庭收入的减少使得人们很少去电影院。
新的娱乐方式,如迷你高尔夫和保龄球,使得电影院的观众数量锐减。
到1957 年,影院每周接待观众的数量已经锐减到不足4700 万。
电视的普及在给电影产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给电影产业带来了机遇,制片厂开始作为内容提供商与电视网络展开合作,广播电视成为了电影产业获得利润的又一平台。
六、经济高速发展和对娱乐需求使得好莱坞进入新的时代70 年代末,美国经济进入了高速稳定发展时期,人均收入的增长使得人们对娱乐的需求增多,好莱坞再度出现了新的曙光,各类型的影片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到80 年代,多厅式戏院结合大型购物中心的新式电影院出现,才开启了好莱坞的全新时代。
这一阶段,好莱坞不再限于只生产电影,广播电视、有线电视、卫星电视、音乐、观赏性运动、主题公园等各种文化传媒产业都与好莱坞产生了交集。
水平整合这一新模式开始在好莱坞电影公司中流行起来。
由此开启了好莱坞的又一黄金发展阶段,被称为“新好莱坞”。
这一新的阶段并没有带来美国电影业的再一次高速增长,但从1981 年开始,美国电影业进入了稳定发展时期,电影票房逐年递增,但增速保持相对稳定,不再出现大起大落。
1980 年北美票房为27.49 亿美元,1990 年增长到50.33 亿美元,十年的时间票房几乎增长了一倍。
从1995 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10 部左右票房过亿的巨片。
票房的高涨一方面反应了90 年代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以强劲攀升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另一方面反应了商业性开始充斥于好莱坞电影。
到2012 年北美电影总票房达到了108.11 亿美元。
80 年代后期,里根政府开始放松企业管制政策,几家大制片公司又开始重新获得对银幕的所有权。
1986 年开始,各大公司都购入或参股了院线。
在经历的80 年代电影体系的趋向完善之后,90 年代的好莱坞电影如同欧洲的足球联赛一样,成为了美国的无烟工业。
70 年代出现的多银幕影院在80、90 年代继续迅速发展,小而旧的单银幕影院不断被关闭。
1980 年到2000 年,全美银幕总数从17000 增长到37000 张;但影院数量却减少一半,由13000 家降低至7400 家。
电影银幕也越来越向主要院线集中。
以80 年代中期为例,主要院线控制了全国22000张银幕中的35%,其中7000 张高级银幕坐落在大城市繁华地段,贡献80%的票房收入。
数字技术的出现对电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降低制作成本,特别是线下成本降低,即设备、技术制作成本,而线上创作成本,如明星、剧本和导演成本依旧。
具体表现在传统摄影棚和制作中心地位削弱、制作工会权力削弱、现有创作资源价值提升,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准人的壁垒。
(2)影响发行方式。
一是双向高速数字传播网人户;二是媒介产业从地区地理垄断(有线网)或寡头垄断(城市报纸、电影院)走向高度竞争的媒介结构,这种结构中媒介市场边界是靠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兴趣划定的;三是现有内容(影片、节目)储备库的价值急剧攀升,特别是那些可以向细分目标市场提供的服务。
另外,票房收入将不占电影收入的主体,1999 年美国电影在美国和全球的票房收入只占其总收入的26%,而录像带和电视发行成为主角;四是数字化后电视频道增多,个人化电影服务频道如依次付费(PPV)、准视频点播(NVOD)和视频点播(VOD)等使得人们必须掏更多的钱来收看电影。
(3)降低发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