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翻译与古诗词英译中文化典故传递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9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度翻译与古诗词英译中文化典故的传递

摘要典故的运用在中国传统古诗词中随处可见。如何在英译中传递出典故的文化内涵,深度翻译理论给了译者一条新的途径。本文以《锦瑟》的英译为例,结合深度翻译理论,解析深度翻译策略在古诗词英译中对传递文化典故的意义。

关键词:深度翻译典故锦瑟古诗词英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翻译界对典籍英译的研究与探讨逐年增多。如何在典籍英译中传递原文的文化典故成为典籍英译中的困境,亟待人们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法。古诗词英译作为典籍英译的一部分,同样存在文化传递的困难与障碍。有人说,诗是翻译中丢失的东西。译诗难,译中国古诗更难。既要把古诗词中深刻隽永的文化典故传递到译文中,又要保持原作的神韵,作为译者,不仅要对古诗词的文化典故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更要运用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完成文化典故的传递。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kwame anthony appia)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提出了“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的理论,对古诗词英译中文化典故的传递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本文将以《锦瑟》的英译文为例,探讨深度翻译策略在古诗词英译中对传递其中深刻的文化典故的意义。

二深度翻译理论综述

“深度翻译”这一概念源起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

(clifford geertz)的“深度描写”(thick description)。格尔兹认为,人类文化是一个符号系统,文化是一种语境,只有通过深度描述,所有的社会事件、行为、制度和过程才能在文化的语境中得到有意义的阐释。文化人类学家应该自觉主动地对异质文化符号系统中任何一个细小的组成部分进行认真、详细的分析。而由这种被称为“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果,并不等同于这个文化本身,因为这种研究结果是建立在人类学家对异质文化种种表现的阐释之上的,而种种文化表象符号则是对其民族性的阐释。深度描写“强调对文学文本的研究,必须将文本放置于文本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中,以当下的角度去研究文本形成中权利话语的作用,研究过去与现在、文本与历史之间的互涉关系。”(段峰,2006:91)

受格尔兹“深度描写”理论的启发,美国翻译理论家阿皮亚提出了“深度翻译”的概念。深度翻译是指,在翻译文本中,添加各种注释、评注和长篇序言,将翻译文本置于丰富的文化与语言环境中,以促使被文字遮蔽的意义与翻译者的意图相融合。只有采用深度翻译的方法,即深厚语境化(thick contextualization)的方法,在翻译文本中添加注释或术语注解,才能表现出源语言中丰富而深厚的语言和文化语境。(kwame anthony appia,2000:427)

根据阿皮亚的深度翻译概念,英国翻译理论家西奥·赫曼斯(theo hermans)在《作为深度翻译的跨文化翻译研究》一文中,对深度描写和深度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做了进一步的阐发。赫曼斯认为,深度翻译的概念对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翻

译实践的角度而言,深度翻译说明完全的翻译是不可能的,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否认了翻译是透明的或中性的描述,并将一种叙事语言带进翻译的描述当中。(赵勇,2010:78)

三古诗词中的文化典故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可谓璀璨夺目,源远流长,而在这些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大量的文化典故。这些结构凝练、言简意赅的典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鲜明的文化个性,但与此同时,典故也增加了读者解读欣赏的难度。对于译者来说,如何把富于文化特色的典故在译文中充分地表达出来,成为古诗词英译中的一大挑战。

晚唐诗人李商隐被称作朦胧诗的始祖,他在诗歌中喜欢大量运用典故,在典故中寄予自己的真情实感,这使得他的诗歌大都显得晦涩难解,但也正是这种表意的模糊性和情感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其诗歌的魅力,使读者感觉回味无穷。《锦瑟》作为李商隐的代表作,被称作中国古典诗歌的斯芬克斯之谜,关于它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悼亡诗,即悼念亡妻;有人说它是政治诗,反映了当时的牛李党争;也有人认为它是序言诗,因为这首诗被放在《李商隐诗集》之首,充当了诗集序言的作用。对于这首诗的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锦瑟》诗中运用的典故也体现了李商隐朦胧诗的特点,八句诗中用到了五个典故:(1)锦瑟。《唐诗三百首》中有陈婉俊的补注:锦瑟——《周礼乐器图》有云:“雅瑟二十三弦,颂瑟二十五弦。

饰以宝玉者曰宝瑟,绘文如锦者曰锦瑟。”《汉书郊祀志》记载:“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按《湘素杂记》谓:“古今乐府有锦瑟,其声适怨清和。”(2)庄周梦蝶。《庄子·齐物论》云:“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3)望帝啼鹃。《寰宇记》:“蜀王杜宇,号望帝,后因禅位,自亡去,化为子规。”(4)沧海明月。《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能出珠。”(5)蓝田良玉。《长安志》:“蓝田山在长安县东南三十里,其山产玉,亦名玉山。”

四深度翻译策略与典故的传递

《锦瑟》诗中出现的典故使这首诗即便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如果不借助解析都是晦涩难懂的;要想把这些典故传达到英文译文中,让译文读者体会其中的深意,其难度可想而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译者必须借助合适的翻译策略才能完成翻译的使用,而借用深度翻译理论则可以为译者提供这样的翻译策略。纵观《锦瑟》各种版本的译文,中外译者已经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译文中运用到了深度翻译的策略。

(一)文后加注。译者在译文中用直译的办法翻译原诗句,而在译文后加上典故的注释。文后加注的优点在于,既能使译诗保持简洁的形式,又能最大程度上传递原诗中典故的文化内涵,使译文读者能够通过文后详细的注释更加深刻地了解典故的来龙去脉,慢慢地积累对中华传统文化知识的认识,为以后不看文后注释也能读懂

译诗打下坚实基础。

原文: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译文:master chuang,dreaming at dawn,was confused with a butterfly;

emperor wang consigned his amorous heart in spring to the cuckoo.

(the philosopher chuang tzu dreamt of being a butterfly,and on waking could not tell whether it was he that dreamt of being a butterfly or vice versa.according to legend,emperor wang had a love affair with his prime minister’s wife and died of shame.after his death he was metamorphosed into the cuckoo.)(james j.y.liu trans.)

在这段译文中,译者首先直译了原诗句,又在文后对文中庄周梦蝶和望帝啼鹃两个典故作了注释。虽然译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稍觉麻烦,但注释对深刻理解典故进而体会原诗的朦胧美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试想,即使是中国读者阅读原诗,又有几人不需借助文后注释就能读懂呢?在翻译实践中,已经有很多译者采用了文后加注这种深度翻译策略。例如,在翻译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名篇《尤利西斯》时,不管是金先生的译本还是萧乾和文洁若的译本,都添加了数量众多的注释。金译本的五章中,少的一章也有数十条注释,多的一章更达一百五十多条。萧译本因是全书,有的一章注释竟达近千条(崔永禄,2001:1)。他们都采用了直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