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作者:王洪彪张艳侠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5期

【摘要】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承担着基础教育的覆盖和普及的作用,还关系到农村教育的长远规划和未来发展。其中,校长、教师与学生构成了农村小学教育当中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本文便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当下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予以思考,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改进措施。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育;校长;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5-0010-02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只有每天精益求精地提高自己的教学与教育技巧,只有把学校最本质的东西——教学与教育、教师与儿童摆在第一位,他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成为一个有威信的、博学多识的‘教师的教师’”。这句话恰恰切中了小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三大要素:校长、教师与学生。本文便主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针对当下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予以思考,并尝试性地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改进措施。

一、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

2003年9月,在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并明确指出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教育,办好农村学校,是直接关系8亿多农民切身利益,满足广大农村人口学习需求的一件大事。这个决议强烈呼吁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个决议的出台,不仅为农村教育工作提出了相应的理论指导,也对今后农村教育工作的发展以及解决“三农”等实际问题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当下农村的小学教育现状令人堪忧。有人曾撰文:在教育层面上,教学中有教无育;在教学层面上,教学中有教无学;在学生层面上,有学无生;在教学效果上,有近没有远。这种概括可谓一针见血,既指出了当下农村小学教育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提出了当下农村小学教育应该引以为诫和引起重视的诸多问题。其实,不只是当下的农村小学教育,即便其它各类教育当中,也大同小异地存在着相似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教师在教学中格外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却忽视学生的德育培养。殊不知,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依然以德育为本,依然把德育工作放在第一位。

可是,当下一提起素质教育,似乎只是与技能培养、艺术修养、注重能力培养等等同,却往往忽视了“德”育。孰不知,素质教育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包括心理、道德等方面,即身心的和谐发

展。培养全面发展型人才、“四有”新人,“德”应是第一位的。如今重谈“德”育,似乎是老生常谈,且从表面上看,一直没有忽视,可事实上往往流于文件、政策上,并没有从根本上重视,一时间使得部分学生道德水准滑坡。于是,德育工作应从原来空泛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从小处着手,培养学生遵章守纪、孝顺父母以及正确的生活习惯、环保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人格化习惯”。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这里明确地规定了德育所处的首要位置。

当然,除此之外,农村小学学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重理论知识提高,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重学科教学,轻思想教育;重眼前利益追逐,轻长远发展规划;重教师使用,轻人才培养;重计划,轻落实,搞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重考试结果,轻培养过程,反映了教育的功利性;重办学规模,轻办学效益,牺牲了教学质量;重学生主体地位,轻教师人文关怀等。即很多的教育管理者对教学结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从而使教学过程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性。加之,教育经费的投入不足、教师队伍不稳定和素质不高、管理制度不完善等,都成为当下制约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

这样看来,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不仅仅将教学看作是完成“开发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任务,而且要将课堂视为培育学生高尚人格的殿堂,即将教学目标定位于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促进学生的全面人格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避免“心中有分数,眼中无学生”,片面强调眼前利益的不良风气,尽量从考虑教学的近期或即时效果向将来或长远利益转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就曾经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高明的教育应该没有明显的斧凿痕迹,在活动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品德,懂得一种规范,让孩子在活生生的生活中、在与人的交往中使道德教育达到良好的效果。于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就应该不只考虑教什么、怎么教,更要力图很好地实现所意欲传达的效果,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二、解决农村小学教育困境的策略

既然当下的农村小学教育存在诸多的困惑和问题,那么应该如何突破农村小学教育发展的瓶颈,并真正走出长期困扰的境地呢?

教育界有一个说法:“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由于学校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想把一所学校管理好,确实主要靠一校之长。校长作为学校管理层的核心人物,要解决学校管理中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校长的管理思想问题。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也就是说,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就是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这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校管理的归宿点。

毕竟农村小学学校管理不是仅仅停留在制度管理的层面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层面上,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一校校长,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还

应该考虑学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办学的层次。恰如《学校管理》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学校领导者具有识才之眼、爱才之心、容才之量、用才之胆、扩才之意”。即校长必须用开阔的眼界和抱负,认真规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使学生在情感、道德、能力、体魄、精神等诸方面得以全面的发展。于是,农村小学校长的管理能力和学识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关涉着一个学校的整体发展,校长的作用不可或缺。

不仅如此,教师作为教育环节的真正实施者同样承担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教学应该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是以教促学、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用瑞士著名的教育学家皮亚杰的话说:“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因为教师的言传身教不只是知识传承的楷模和典范,更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情怀传播着社会的主流文化,特别是教育学生有意识地去识别大众文化的消极影响和负面效应,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自觉地承担起社会所赋予他们的历史使命和重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现代学校应该有“双发展”观:既应该使学生有所发展,也应该让教师有所发展。但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中,只有一个发展观,惟一的是发展学生,还没有把发展教师放在重要的位置上。许多教师的综合知识是在“超期服役”,甚至是在“带病服役”。学校管理对教师要求有余,注入不足,极少考虑怎样使教师的素质有新的提高,怎样使教师的知识有新的拓展。教师作为农村小学教育的主体,必然地肩负着传承新思维、新观念的重任,自然更需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学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并随时调整教学思路,使学生不只是现有知识的接收器、储藏器,更应该将知识转化成动力和能源,成为一个有效的发射器。即教师自身在自觉地转化知识成果的同时,更多地还是在各种教学活动中把这种理念灌输给学生,使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当中付诸实施。这是一种“着意于久远”的战略眼光,其价值和贡献不可估量,甚至会影响到一代人的生存观和价值追求。

各级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后备力量的摇篮,自然一切目标都是为了学生。不仅肩负着“既教书,又育人”的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双重任务,而又把“育人”放在首位。由于青年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阶段,思想、人生观等方面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加之这一年龄段的盲目性、多变性等特点,往往会效仿一些不良行为。即学校必须加强品德教育,把“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个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真正贯穿于思想品德课的始终,并通过学生们的日常行为体现出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成为一代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人。

综上所述,农村小学教育作为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环节,不仅承担着基础教育的覆盖和普及的作用,还关系到农村教育的长远规划和未来发展。我们在正视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之时,必须有针对性地找寻对策,以便有的放矢,最终提升农村小学教育的整体水平。这里,引用邓小平同志的话并作为本文的结尾,可谓一语中的:“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