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5
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2年和常年值比较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3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3年和常年值比较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4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4年常年值比较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单位:亿m32005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5年常年值比较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6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6年常年值比较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7年和常年值比较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32008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8年常年值比较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09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降水量与2009年常年值比较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水资源量单位:亿m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供用水量32010年各省级行政区主要用水指标。
2004年水环境状况前言《2004年武汉市水环境状况》在全社会的关注和期盼中面世了。
它主要反映年度水体质量、水域岸滩环境治理、重大涉水环境工程设施建设等状况。
武汉市因水而兴,得水独厚。
近年来,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市民对彰显城市丰水特色,治理、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每年涉及到要求进一步改善城市水环境的省市人大、政协议提案达数十件,尤其是2003年,武汉市第十一届一次人代会通过了由占人大代表1/4强共141名代表联名提议的第3号议案《关于搞好排水设施建设,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依法保护水环境案》。
可见,全社会对我市水环境现状及其改善的关注程度。
武汉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城市水环境建设,把弘扬城市亲水特色与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有机结合起来。
在近年城市建设管理实践中,努力探索、创新,并实践亲水亲民的水环境建设理念,两江四岸的江滩建设已成为城市品牌,武汉水专项“六湖连通”将凸现武汉新区水都魅力,湖泊水景观亮点纷呈,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逐年攀升,社区排水改造全面启动,一大批涉水环境规划蓝图绘就。
鉴于此,为了让全社会能客观地了解武汉市水环境状况,同时记录武汉市水环境治理和保护的进程,我们于2004年试行编制了《2003年武汉市水环境状况》,该项工作得到有关领导和部门的肯定,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宪生亲自签批:“很好,同意试行。
还望立足实际,不断总结提高。
”有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和有关单位、部门的支持,我们希望这本册子能够让您更多地了解、参与和支持我市水环境的保护、治理和建设,我们将在每年的世界水日——3月22日前,把我市一年来的水环境状况呈献给全社会。
一、综述2004年,武汉市年降水量1356毫米,境内水资源量54.37亿立方米,过境水量6828亿立方米。
全市地表水体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2004年水环境整治继续致力于展现滨江滨湖特色,推进城市人居环境改善,构建人水和谐社会。
2004年中国水资源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04年,我国大江大河除长江、淮河的局部河段和珠江流域西江发生超警戒水位的洪水外,水势比较平稳,部分中小河流发生了较大洪水。
2004年全国旱情偏轻,农作物受旱面积比2003年减少约1.1亿亩,但华南部分地区旱情严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汛抗旱工作,各级政府和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力协作,加强洪水管理,拓宽抗旱领域,控制了灾情的扩展蔓延,减少了灾害损失,保障了粮食丰收。
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水利工作方针,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水利,在水利规划、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水资源配置、农村水利、节约用水和水利改革等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为推进新时期的治水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贡献。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4年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少,全国平均降水量601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56876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6.5%。
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六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北方六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 6.3%,长江、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四个水资源一级区(以下简称南方四区)面平均降水量比常年值减少6.6%。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山东、新疆、天津、西藏、河南、湖南、重庆、青海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山东偏多13.3%;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海南、江苏和内蒙古偏少20%以上。
地表水资源量 2004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3126亿立方米,折合径流深244毫米,比常年值减少13.4%。
北方六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5.2%,南方四区比常年值偏少13.0%。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只有山东、西藏、新疆、上海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山东偏多18.3%外,其他3省(自治区、直辖市)偏多程度均低于7%;比常年值偏少的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江苏、河北、海南偏少四成以上,福建、甘肃、广东、江西和山西偏少四成至三成。
2004年咸宁市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428.4mm,折合水量140.7亿m3,较上年偏少9.8%,较多年平均偏少6.2%,属平水年份。
2004年,全市水资源总量70.92亿m3,较上年偏少31.0%,较多年平均偏少14.0%,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8.53亿m3,地下水资源量17.43亿m3,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15.04亿m3。
全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560m3,亩均占有水资源量3719m3。
2004年,全市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13.9472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13.5783亿m3,占97.4%,地下水源供水量0.3689亿m3,占2.6%。
全社会用水总量13.9472亿m3,其中生产用水量13.0222亿m3,占93.37%;生活用水量0.9230亿m3,占6.62%;生态环境用水量0.0020亿m3,占0.01%。
全市人均用水量504m3,万元GDP用水量680m3,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330m3,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660m3。
全市综合用水指标偏高,节水潜力较大。
2004年,全市地表水水体水质状况总体较好,但各城区河段水质普遍较差,部分湖库有富营养化趋势。
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4年,全市平均降水量1428.4mm,折合水量140.7亿m3,较上年偏少9.8%,较多年平均偏少6.2%,属平水年份。
在6个行政分区中,以赤壁市年平均降水量1530.1mm为最大,咸安区年平均降水量1333.0mm为最小。
各县市年平均降水量较上年偏少0~19.3%,赤壁、嘉鱼二县市较多年平均偏多1.1~3.6%,通城、崇阳、通山、咸安四县区较多年平均偏少4.9~12.1%。
全市行政分区降水量见表1。
全市境内47个雨量站中,实测年降水量最大的为通山县一天门站1719.4mm,年降水量最小的为赤壁市赵李桥站1165.8mm。
全市平均降水日数129天,比上年减少17天。
全市降水在地域分布上,与常年有较大变化,除幕埠山沿线较大外,中部出现了高值区和低值区。
2004年水利统计公报2004年,各级水利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实践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利建设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水利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一、水利基本建设2004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总规模为790.3亿元,较上年减少23.4亿元。
其中,防洪工程投资380.1亿元,水资源工程投资240.9亿元,水保及生态环境投资46.3亿元,水电及专项投资122.9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48.1%、30.5%、5.8%、15.6%。
当年中央水利基建投资计划共下达278.81亿元,比2003年减少28.49亿元。
其中,国家预算内拨款68.74亿元,占24.7%,国债专项资金198.29亿元,占71.1%;水利建设基金11.0亿元,占3.9%;利用外资0.78亿元,占0.3%。
中央水利基本建设投资重点向治淮、南水北调、“十五”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和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水利建设倾斜,重点向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水利建设倾斜,加强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加强水利行业能力建设,优化投资结构,拓展水利投资领域,有力地保障了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的投资需求。
2004年全国水利基本建设项目5676个,当年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为5747亿元,与2003年基本持平。
其中,中央参与投资的水利基建项目4172个,在建投资规模为4231亿元。
全国水利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83.5亿元。
其中,建筑工程完成投资552.7亿元,各类安装工程完成投资27.6亿元,机电设备及各类工器具购置完成投资43.6亿元,其它完成投资(包括移民征地补偿等)159.6亿元。
在全部完成投资中,防洪工程建设完成投资366.9亿元,占46.8%;水资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218.3亿元,占27.9%;水保及生态工程完成投资58.7亿元,占7.5%;水电、机构能力建设等专项投资完成139.6亿元,占17.8%。
七大江河流域共计完成投资569.5亿元,其他流域完成投资214.0亿元。
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见淮河片水资源分区图)。
2004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780mm,折合降水总量2574亿m3,较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7%。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798mm,折合降水总量2146亿m3,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偏少近1成;山东半岛2004年平均降水深702mm,折合降水总量428亿m3,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偏多3%,属平水年份。
2004年全片地表水资源量512亿m3,水资源总量756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440亿m3,水资源总量653亿m3。
全片入海总水量261亿m3,入江水量64亿m3。
经对300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4年末蓄水总量178亿m3,比上年末减少22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湖泊)54座,蓄水总量153亿m3,比上年末减少15亿m3。
2004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556亿m3,其中当地地表水供水占60.1%,地下水占28.9%,跨流域调水(引江、引黄)占10.8%,污水回用等其他水源供水占0.2%。
全片总用水量556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62.5%,林牧渔畜占8.4%,工业用水17.6%,生活用水占9.3%,城镇公共用水占1.5%,生态环境用水占0.7%。
全片用水消耗量359亿m3,占总用水量的64%。
人均年用水量273m3,农田灌溉(实际灌溉)亩均用水量为258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取用水量100m3。
据对188个城镇997个入河排污口实测,2004年淮河流域主要城镇入河废污水量44亿t,入河COD量108万t。
概述2007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550.6毫米,折合水量1920.37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7.3%,比常年偏少7.6%,属平水年。
全省最大点降水量为同安荇后站2672.0毫米,全省最小点降水量为莆田邱山站688.5毫米。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071.7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311.95亿立方米,地下水和地表水不重复量1.19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1072.90亿立方米,人均拥有水资源量2996立方米。
年供水总量196.28亿立方米;年用水量196.28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95.39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48.60%。
水文部门对全省主要江河水质监测评价成果表明,2583公里评价河长中,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2197公里,占评价河长的85.06%;污染河长为386公里,占14.94%,与上年相比减少了5.77%。
水体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等。
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全省2007年平均降水量1550.6毫米,折合水量1920.37 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少27.3%,比常年偏少7.6%,属平水年。
行政分区中,年降水量最大的是龙岩市,为1696.9毫米;最小的是南平市,为1418.3毫米。
与常年相比,三明、南平市偏少16.9%、20.2%,其它设区市接近常年。
2007年行政分区降水情况全省主要江河中,闽江(福建部分)年降水量为1443.3毫米,折合水量为864.85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15.9%;九龙江、汀江、晋江、交溪(福建部分)年降水量分别为1672.3毫米、1694.5毫米、1764.0毫米、1679.9毫米,与常年接近。
受气候和地形影响,我省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
从2007年降水量等值线图上可以看出,今年降水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山丘区,降水量大于1800毫米的高值区有同安北部至安溪山区,德化至仙游、莆田北部山区,罗源北部至周宁山区,福鼎、柘荣之间山区。
福建省地下水情况根据降雨渗入补给量的方法计算,全省地下水资源总计在100亿吨/年左右。
地下水资源分布很不平均。
可开发利用的主要含水岩组为石炭系中统—二叠系下统碳酸岩类裂隙岩溶含水岩组,主要分布于闽西和闽西南地区,水量丰富、水质好,可作为农业、饮用和工业用水水源。
另外,分布于沿海岛屿和半岛的迎风海洋沉积的第四系风积、海积沙、砂砾含水层以及沿海各大江河的河谷两岸冲积—海积砂层孔隙潜水,水量较大、水质较好,地下水埋藏浅、开采方便,也可作供水水源。
广大地区的碎屑岩类、变质岩类和岩浆岩类裂隙水含水岩组,含水极不均匀,应用价值不大。
(一)形成与分布福建省地下水的形成、分布规律、补给、循环、排泄条件及动态变化等均受区域地质构造、地貌及气候等自然因素制约。
1.山区地下水本省山地丘陵主要由前震旦系、下古生界变质岩、上古生界沉积岩及中生界火山岩系和燕山期花岗岩类等组成,多构成中、低山地形,地下水类型为强烈循环的裂隙潜水和裂隙承压水。
山区地势高,坡度大,水系发育,沟谷切割剧烈、地下水循环不深、江水面积不大。
大气降水大部分为地表径流流失,导致各含水岩组富水程度较弱。
除石炭系中统—二叠系下统船山—栖霞灰岩岩组富水程度较强外,其他均属于富水程度较弱的岩组。
在构造断裂和脉岩穿插带、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的地段,则形成局部富水带。
地下水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动态变化季节性明显,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好,为低矿化度的重碳酸盐水。
2.山间河谷盆地地下水多沿河谷分布,面积狭小。
盆地内部沉积了不同厚度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一般厚度不大,岩层富水程度较弱,但构造盆地富水条件较好。
3.沿海丘陵台地主要由花岗岩类和火山岩所组成,除局部地区有基岩裸露外,多为残积层所覆盖,厚度各地不一,地下水储存于残积层的孔隙和风化壳中,形成孔隙裂隙潜水。
由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岩层风化程度不同,含水层被分割为互不联系的水文地质单元,大气降水多成地表径流流失。
岩层透水性差,富水程度微弱,为本省缺水地区。
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4年度全国环境质量基本稳定。
城市空气质量与上年相当,部分城市污染仍然严重。
酸雨污染略呈加重趋势。
地表水水质无明显变化,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与上年基本持平,东海和渤海污染严重。
城市声环境质量较好,辐射环境质量基本维持在天然本底水平。
耕地面积仍呈减少趋势。
生态状况无明显改善。
气候属偏好年份。
淡水环境 2004年七大水系的41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8%、30.3%和27.9%,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去年基本持平,珠江、长江水质较好,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水质较差,海河水质差。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石油类。
海河水系属重度污染,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56.7%,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辽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2.4%、29.7%和37.9%,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好转;淮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19.8%、47.6%和32.6%,部分支流污染仍严重,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黄河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36.4%、34.1%和29.5%,支流污染较重,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松花江水系属中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21.9%、53.7%和24.4%,与上年相比总体水质变差;长江水系属轻度污染,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2.1%、18.3%和9.6%,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长江省界断面水质保持良好;珠江水系总体水质良好,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78.8%、15.1%和6.1%,与上年相比水质基本持平。
2004年度七大水系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
2004年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中,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Ⅲ类水质的湖库5个,Ⅳ类水质的湖库4个,Ⅴ类水质湖库6个,劣Ⅴ类水质湖库10个。
附件福建省农村水力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大纲福建省水利厅农电处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2007年2月目录1 概况 (1)1.1 福建省水力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 (1)1.2 任务由来 (2)2 调查评价基本技术标准 (4)2.1 调查评价统计范围和有关界定 (4)2.2 水力资源的计算 (16)2.3 水力资源的统计 (19)2.4 文字说明 (20)2.5 调查评价图表 (20)3 调查评价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21)3.1 调查评价工作内容 (21)3.2 调查评价工作方法 (22)4 调查评价成果 (23)4.1 按流域水系分析统计农村水力资源量 (23)4.2 按县(市、区)分析统计农村水力资源量 (23)4.3 调查评价成果 (23)5 组织管理、工作分工及工作程序 (25)5.1 全省农村水力资源调查评价组织管理单位 (25)5.2 工作分工 (25)5.3 工作程序 (26)6 工作进度安排 (27)1 概况1.1 福建省水力资源概况及开发现状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位于东经115°50'~120°40'、北纬23°33'~28°20'之间。
北界浙江,西北临江西,西南与广东相接,东隔台湾海峡与台湾省相望,连东海、南海而通太平洋。
全省东西最大宽度约480km,南北最大长度约530km,总面积12.14万km2。
福建西北面山、东面滨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盆地错综其间,山地、丘陵占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福建河流属山区性河流,主要特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大、源短流急、多峡谷险滩、独流入海。
境内内河水系29个,663条河(其中流域面积50km2以上597条),河流总长13569km。
主要水系有闽江(流域面积60992km2)、九龙江(流域面积14741km2)、晋江(流域面积5629km2)、汀江(流域面积8990km2)、赛江(原称交溪,流域面积5635km2)、霍童溪(流域面积2244km2)、鳌江(流域面积2655km2)、木兰溪(流域面积1732km2)等8大流域。
2004年福建省气候公报(2004年1月~2004年12月)福建省气象局福建省气象台2005年1月目录一、综述二、基本气候概况1、降水2、气温3、日照三、主要气候事件与气象灾害及其影响1、寒潮雪灾2、干旱3、倒春寒4、暴雨5、高温6、台风7、秋寒8、冰雹9、强冷空气四、2005年气候趋势展望附表2004年福建省气温、降水、日照评价表附图2004年福建省主要气候事件与气象灾害示意图为使公众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福建省的气候及其变化,现将2004年福建省各季及全年气候状况公告如下:一、综述2004年福建省天气气候特点是:全省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显著偏多。
冬季降水持续偏少,部分县(市)出现夏秋冬连旱;春季西北部山区和中北部沿海县(市)出现“倒春寒”天气过程; 雨季降水强度明显偏弱,全省水资源短缺加重;夏季高温强度弱于去年,全年台风活动频繁, 其中有7个登陆或影响我省;秋季降水显著偏少,出现秋旱现象。
主要气候事件与气象灾害有寒潮、雪灾、倒春寒、暴雨、台风和干旱等,气象灾害给我省造成的损失较常年偏轻,综合分析,2004年我省气候属正常年景。
二、基本气候概况1、降水2004年(2004年1月~12月)我省降水量在930~1843毫米之间,受登陆台风影响,降水量分布北部较多,其中宁德、寿宁、浦城、福鼎、邵武、泰宁6县(市)在1500毫米以上,宁德最多达1843毫米,中南部较少,其中闽清、漳平、厦门、福州、闽侯5县(市)在1100毫米以下, 闽侯最少仅930毫米(图1)。
图1 2004年福建省降水量(毫米)分布全省各县(市)降水量与常年相比,大部县(市)降水量偏少1~3成,其中闽侯、长汀、漳平、宁化 、永春、永定6县(市)偏少3成以上, 部分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干旱现象,长乐、晋江、平潭3县(市)略偏多,其中去年大旱的平潭县今年偏多1.8成(图2)。
图2 2004年各县(市)降水量距平百分率全省年平均降水量为1314.58毫米,较常年值偏少297.03毫米,约2成,比去年同期偏多221毫米, 是1961年以来同期的第6位偏少年,(图3)。
主办单位:福建省水利厅编辑单位:福建省水资源与河务管理中心 福建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审 定:陈宜国审 核:王清贵 陈久新 黄敬光 郑为键 陈 宏编 辑:陈建宁 余赛英 蔡品彦 蔡剑生 许 诺 余绍然 张颖洁 顾 云 林金龙 徐 玮 林新海 陈慧萍 2019年7月印刷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前 言《福建省水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是福建省水利厅向社会按年度公布全省和各设区市(含平潭综合实验区)水资源数量、质量和开发利用情况的年报。
公报依据《水资源公报编制规程》(GB/T 23598-2009)编制。
内容包括水资源量、蓄水动态、供用水量、水质评价、重要水事等。
公报数据来源于福建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的水文水质资料整编成果和各市级行政区上报的水资源信息报表,同时采用了统计、电力、住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公报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国民经济各部门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让社会各界都来关心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促进水资源能得到科学高效利用,促进我省生态省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公报由福建省水资源与河务管理中心和福建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负责编制。
公报中涉及的全省数据,除注明外,均未包括金门县和马祖岛。
公报度量单位均采用国家统一标准计量单位。
公报编制过程中,得到了省工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建厅、省统计局等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感谢。
CONTENTS概 述 2一、水资源量3(一)降水量 3(二)地表水资源量 8(三)地下水资源量 10(四)水资源总量 10(五)出入境水量 11二、蓄水动态 12三、供用水量13(一)供水量 13(二)用水量 15(三)用水指标 17四、水质评价18(一)主要江河水质 18(二)大型水库水质22(三)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24(四)省界水质24(五)国家重要水功能区水质 26五、重要水事29概 述2018年,全省平均降水量1566.6毫米,折合水量1940.18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3.5%,比多年平均偏少6.6%,属平水年。
厦门市水资源公报(1999年)厦门市水利水电局二OOO年六月八日前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水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水资源的丰寡,已成为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认真贯彻节约和保护水资源这一重大国策,对于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资源公报》是水行政主管部门定期向各级政府、社会各部门公布水资源量及其使用状况的年报。
我市将从2000年开始逐年发布上一年度的《水资源公报》。
通过发布公报,向全社会通报来水、用水和水质的动态状况,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各界开发利用水资源提供指导。
同时也让社会了解水资源状况,使大家都来关心水资源、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1999年厦门市水资源公报》主要内容包括:水资源量、蓄水动态分析、供用水调查统计、水质调查评价、重要水事等。
公报资料主要来源于厦门市水利水电局和厦门市水文水资源勘测分局的水资源水文统计数据,同时调查收集了统计、环保、农业、市政等部门的有关资料。
在此,向对本公报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给予大力支持的有关单位和个人深表感谢。
概述厦门市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由厦门岛和岛外部分环海陆地两大部分组成,岛内辖开元、思明、湖里、鼓浪屿四个区,岛外辖集美、杏林和同安三个区,面积1565平方公里。
现有人口129.0万,其中城镇人口66.2万,农村人口62.8万。
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458.0亿元,工业总产值698.5亿元。
全市年末实有耕地面积40.84万亩,粮食总产量19.34万吨。
这次在水资源量分析中,将我市分成四个单元,分别为同安、集美、杏林及厦门岛。
而且还分析了我市四条较大流域的水资源量。
1999年全市面均降水量为1640.5毫米,比多年平均值多8.4%,属于偏丰水年。
1999年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5.0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42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5.04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多15.0 %,当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165.9立方米。
关于N,P对福安市水资源影响的调查与探究——来自福建省宁德福安市的实地调查前言在当今世界上,环境与发展问题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
早在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通过了著名的《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制定了21世纪议程,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种必然选择。
各国政府都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必须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已成为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城市垃圾大量增加,城市水资源污染问题严重。
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水是地球、一切生命、国家和我们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们需要水去发展我们的经济。
有了水,我们可以进行农业灌溉,水稻、玉米、小麦、苹果、橘子等都需要大量的水,以及发展渔业。
有了水,我们就可以进行工业生产,无论是炼钢,还是制铝或是冶铜都离不开水。
我们也需要水去支撑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水。
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
在地球上无论何时何地都有水的存在,无论是沙漠还是冰原,水都无处不在。
既然水资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那么我的家乡——福安市的水资源状况如何呢?一、调查对象与方法(一)、调查对象:福安市水资源中N、P含量(二)、调查方法:本次调查探究紧密围绕着N、P两种元素对水体质量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上网寻找相关材料,去有关部门获取资料,设计实验获取数据来证明。
处理信息所依据的原则是“删繁就简,求精去杂,自主分析”。
自主分析主要是从实验数据中推理出符合事实的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一)、福安市水资源的探询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
总面积1880千平方米,福安的地形总趋势由西北向后东南倾斜。
以丘陵为主,平原相嵌分布。
福安的总人口60万,人口密度为319人/平方千米。
所有的这里人,每天都需要大量水。
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公报一、水资源量(一)降水量全省2004年平均降水量1374.7毫米,折合水量1702.53亿立方米,比上年偏多19.3%,比常年偏少18.0%,属偏枯水年。
行政分区中,年降水量最大的是宁德市,为1532.5毫米;最小的是福州市,为1226.8毫米。
与常年相比,各设区市偏少6.0~26.7%。
其中龙岩市偏少最多,为26.7%。
主要江河闽江(福建部分)年降水量为1376.6毫米,折合水量为824.89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19.8%;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福建部分)、年降水量分别为1325.3毫米、1243.9毫米、1424.0毫米、1622.0毫米,分别比常年偏少21.3%、26.2%、13.8%、7.7%。
受气候和地形影响,我省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
武夷山、戴云山、太姥山三大山脉一带为降水高值区,三大山脉之间的一些盆地及沿海一带为降水低值区。
闽北、闽南及闽东的部分山区为降水高值区,年降水量在1600~2000毫米,全省最大点降水量为建阳坳头站2218.2毫米;沿海一带为降水低值区,降水量在1000毫米左右。
大田小湖站828.5毫米为全省最小点降水量。
我省降水时空分布不均。
2004年汛期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比值较大,除七里街为66%外,其它各站高达75%~85%。
(二)地表水资源量2004年全省地表水资源量为710.99亿立方米,折合年径流深574.1毫米,比上年少11.7%,比常年少39.7%。
全省九设区市的地表水资源量与常年相比均偏少。
行政分区中,南平市的地表水资源量最多,为157.16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22.10%,比常年少41.8%;厦门市最少,为10.39亿立方米,占全省地表水资源总量的1.46%,比常年少17.8%。
注:地表水资源量指地表水体的动态水量,即河川径流量全省主要江河中,闽江(福建部分)、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福建部分)的地表水资源量分别为335.93、78.05、42.56、29.76、42.54亿立方米。
其中闽江的地表水资源量最多,占全省的47.25%。
5条主要江河的地表水资源量均比常年偏少20%以上。
(三)地下水资源量2004年全省地下水资源总量234.98亿立方米,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32.99%。
其中山丘区231.15亿立方米,平原区4.19亿立方米。
行政分区中,地下水资源量最多的是南平市52.17亿立方米,最少的是厦门市3.21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省地下水资源总量的22.20%和1.37%。
(四)水资源总量2004年福建省水资源总量712.23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资源量710.9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34.98亿立方米。
地下水和地表水不重复量1.24亿立方米。
2003年的特大干旱致使全省流域蓄水量明显减少。
2004年降水补充了流域蓄水量,相对减少了产生的河川径流量。
2004年产水系数仅为0.42,产水模数57.50万立方米/平方公里。
(五)出入境水量2004年外省入境水量为17.17亿立方米。
其中从浙江省庆元县流入闽江松溪的水量为6.11亿立方米,从浙江省泰顺县流入赛江的水量为11.06亿立方米。
从我省流出的水量为63.64亿立方米,主要是龙岩市的长汀县、上杭县、永定县、武平县、连城县、新罗区,漳州市的平和县,南平市的浦城县、光泽县,三明市宁化县的部分水量。
其中,流入广东韩江水量为56.15亿立方米;从浦城、光泽、宁化等县流入鄱阳湖水量为6.59亿立方米;从浦城县流入钱塘江水量为0.90亿立方米。
全省入海水量为636.21亿立方米(不含过境水量)。
二、蓄水动态根据对全省17座大型水库和87座中型水库资料统计,2004年末总蓄水量57.10亿立方米,比上年末总蓄水量42.40亿立方米增加14.70亿立方米。
其中大型水库2004年末总蓄水量48.74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12.22亿立方米。
三、供用水量(一)供水量全省年供水总量为184.91亿立方米。
其中,地表水源(蓄水、引水、提水)供水量176.59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6.74亿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1.58亿立方米。
行政分区福州市供水量最大,为30.20亿立方米;厦门市供水量最小,为5.74亿立方米。
注:供水量是指各种水源工程为用户提供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供水量(不含水力发电用水量)(二)用水量全省年用水总量为184.91亿立方米。
农业用水量包括农田灌溉用水量和其他(林牧渔)用水量,为104.24亿立方米,其中农田灌溉用水量为96.27亿立方米;其次是工业用水量,为59.42亿立方米;城镇生活用水量为13.08亿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量为8.17亿立方米。
行政分区中,福州市用水量最多,达30.20亿立方米;厦门市用水量最少,为5.74亿立方米。
注:用水量是指分配给用户的包括输水损失在内的毛用水量(不含水力发电用水和海水利用量)(三)用水分析四、水质评价(一)废污水排放量据福建省环境资料统计显示,2004年我省废污水排放量达19.29亿吨。
其中生活污水7.77亿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35.5%;工业废水11.52亿吨,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7.19%。
(二)水质概况2004年,全省主要江河总体水质状况同上年相比有所下降。
通过对全省7个水系69个断面的水质监测,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进行评价,在2583公里评价河长中,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1788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9.22%。
污染(Ⅳ、Ⅴ类和劣Ⅴ类)河长为795公里,占30.78%,与去年相比增加了7.78%。
水体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等。
闽江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略有下降。
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1066公里,占评价河长的81.56%;污染河长为241公里,占评价河长的18.44%,比上年增加了3.29%。
污染主要分布在沙溪青州段和闽江下游河段,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
九龙江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明显下降。
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209公里,占评价河长的44.85%;污染河长为257公里,占评价河长的55.15%,比上年增加了27.04%。
污染主要分布在龙岩的东兴-漳平河段及漳州市的西溪桥闸、石码河段,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
汀江水质状况与上年相当。
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186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2.00%;污染河长为114公里,占38.00%,与去年相当,污染主要分布在观音桥与杨家坊河段,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
晋江水质状况同上年相比有所下降。
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70公里,占40.93%;污染河长为101公里,占59.07%,比上年增加了10.53%,污染主要分布在上游永春、洪濑河段和泉州大桥河段,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
闽东诸河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
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146公里,占评价河长的76.84%;污染河长为44公里,占23.16%,比上年增加了7.37%。
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
木兰溪水质状况与上年相当。
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为66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3.46%;污染河长为38公里,占36.54%。
仙游县、涵江区河段水体污染严重,主要超标项目为氨氮、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
闽南诸小河水质状况与上年相比略有下降。
在所评价的45公里河长中水质全部为Ⅲ类。
五、重要水事(一)回副总理高度肯定我省防御第18号强台风工作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充分肯定我省防御第18号强台风工作取得的成效,并作了专门批示:“福建在防御抗击今年第18号强台风中,以人为本,有效地落实防抗措施,创造了同等强度台风死亡人数最少的纪录,其经验和做法值得认真总结”。
第18号强台风“艾利”先后四次登陆我省,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我省上下全力抗灾,将灾害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在抗洪救灾中,涌现出了以郑忠华烈士为榜样的许多先进人物。
继2003年大旱之后,我省又遭遇全省大旱,我省通过对各类水库进行科学调度、开展打井取水和实施人工增雨等措施,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旱情。
(二)“六千”水利工程全面启动并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六千”水利工程被列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全面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千万农民饮水安全工程村级供水完成1503个,占任务107%;千座水库保安工程完成155座,占任务103%;千万亩农田节水灌溉工程完成51.5万亩,占任务103%;千万方山地水利工程完成山地蓄水池建设5527个26.2万方容量,分占任务136%、131%。
小型水库建设完成24座,占任务120%;千公里河道清水工程完成117.84公里,占任务117.84%;千万亩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年度任务115万亩,完成治理163.95万亩,占任务142.56%。
(三)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省厅下发了《关于开展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确定了莆田市为省级试点,已具备启动条件。
省政府于2004年1月14日正式批复了《福建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以晋江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试点工作全面展开并取得阶段性成果,水利部索丽生副部长视察后给予高度评价。
在全国率先开展水库库区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确定了8个水库库区作为省级试点工程。
(四)水利规划工作力度加大我省高度重视水利规划工作,加大了工作力度。
水资源综合规划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了全省水资源分区、水资源调查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调查评价等工作,水资源配置规划也全面展开;编制完成了《福建省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思路报告》;组织编制完成水利“六千工程”建设规划;“北水南调”规划工作正式启动,提出了从闽江流域长距离调水解决莆田、泉州等闽东南缺水问题构想;开展了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基本完成全省河道采砂规划,使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并基本完成县区级河道采砂规划的省份。
(五)全省大型水库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建成我省利用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视频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成了全省大型水库远程视频实时监控系统。
该系统对全省17座大型水库的大坝、溢洪道、闸门等重要部位进行远程视频实时动态监控,为防汛指挥决策提供更为直观的科学依据。
(六)水葫芦肆虐成灾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我省分别于2003年冬季和2004年的夏秋冬季开展了集中专项整治水葫芦行动,经过一年多来点面结合的全面治理,共投入资金1.02亿元,完成连片水葫芦治理26万亩,全省以水口库区为重点的集中连片水葫芦肆虐成灾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一期工程已通过验收。
(七)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工作走在全国前列2004年全面建立了编制、评审、审批的工作规则,形成了“编制--评估--审查--批复”规范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