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8
综述淮河片包括淮河流域和山东半岛沿海诸河,总面积约33万km2。
其中淮河流域面积约27万km2,地跨湖北、河南、安徽、江苏、山东五省40市;山东半岛面积约6万km2,全部在山东省境内,范围涉及10个市。
在本公报水资源分析计算中,采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分区和面积,淮河流域分为淮河上游(王家坝以上)、淮河中游(王家坝至洪泽湖出口)、淮河下游(洪泽湖出口以下)、沂沭泗河四个水资源二级区;山东半岛单为一个水资源二级区,淮河片水资源分区见图1。
2008年淮河片平均降水深879.5mm,折合降水总量2902.3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4.9%,属平水年份。
其中,淮河流域平均降水深903.6mm,折合降水总量2430.3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3.3%;山东半岛平均降水深773.2mm,折合降水总量472.0亿m3,比多年平均偏多13.9%。
2008年淮河片地表水资源量782.1亿m3,水资源总量1047.2亿m3。
其中淮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670.9亿m3,水资源总量905.3亿m3。
淮河片入海水量409.4亿m3,入江水量188.0亿m3。
经对淮河片312座大中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统计,2008年末蓄水总量178.7亿m3,比上年末减少4.9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含洪泽湖等大型湖泊)54座,蓄水总量150.5亿m3,比上年末减少2.7亿m3。
2008年淮河片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611.2亿m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占71.0%,地下水源占28.5%,其它水源占0.5%。
淮河片总用水量611.2亿m3,其中农田灌溉占63.1%;林牧渔畜占7.8%;工业用水占16.1%;城镇公共用水占1.9%;居民生活用水占9.6%;生态环境用水占1.5%。
2008年淮河片总耗水量404.48亿m3,占总用水量的66%。
2008年淮河片实测220个城镇入河污水排放总量为54.1亿t,主要污染物质COD和氨氮入河排放总量分别为66.5万t和8.1万t。
2008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现予公布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二○○九年六月四日目 录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 (1)淡水环境 (4)海洋环境 (22)大气环境 (30)声环境 (35)固体废物 (38)辐射环境 (41)自然生态 (45)土地与农村环境 (50)森 林 (54)草 原 (57)气候与自然灾害 (59)专栏环境保护部成立 (66)三大基础性战略工程进展顺利 (67)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环境应急 (68)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环境质量保障 (69)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环境应急 (70)“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A、B星成功发射 (71)开展环境保护专项行动,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72)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与深化 (73)城市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74)强化环境准入,坚持科学审批 (75)化学品管理 (76)履行国际环境公约 (77)地方病防治 (78)全国特大、重大环境污染事件 (79)环境宣传教育 (80)2008年10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提出,到2020年,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新华社记者 摄2008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新华社记者 摄2008年是中国发展进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也是环境保护史上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一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紧紧围绕抗击自然灾害和北京奥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全面加强环境监管和环境应急工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各项环境保护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环境保护工作既有效应对了经济高增长、财政高收入、企业高效益的发展局面,也经受了增长速度下行、财政收入下滑、企业效益下降带来的严峻挑战,经济与环境逐步协调发展,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2008年中国海平面公报1 概述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
200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为近十年最高,比常年*和2007年分别高60毫米和14毫米。
区域特征为南部沿海升幅明显高于北部;时间特征为2月份海平面偏低,4~6月明显偏高。
在气候变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的背景下,局地地面沉降和气候异常事件是造成2008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变化的主要原因。
海平面上升加剧了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及咸潮等海洋灾害,并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沿海地区的城市防洪排涝系统。
预计未来30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将继续上升,比2008年升高80~130毫米。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黄河三角洲和天津沿岸仍将是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主要脆弱区。
2 中国海平面变化状况2.1 全海域海平面变化状况监测与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图1)。
图1 中国沿海主要监测站海平面变化2008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为近10年最高,比常年高60毫米;与2007年相比,总体升高14毫米;其中南海升幅明显,升高37毫米,其它海区总体持平(图2)。
受持续低温等异常气候事件影响,2月份大部分海区海平面偏低;受中国沿海气温和海温较常年同期偏高等因素的影响,4~6月各海区海平面明显高于常年同期,总体升高95毫米。
图2 2008年中国各海区海平面变化2.2 海区海平面变化状况●渤海渤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3毫米/年。
2008年,渤海海平面比常年高54毫米;与2007年相比,总体持平,但4~6月的海平面明显偏高,平均上升50毫米;1~2月相对较低(图3)。
图3 2008年渤海月平均海平面变化预计未来30年,渤海海平面将比2008年升高68~120毫米。
●黄海黄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
2008年,黄海海平面比常年高64毫米。
2008年中国水环境状况水环境质量状况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
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浙闽区河流水质为轻度污染,西北诸河水质为优,西南诸河水质良好,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
河流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水质总体与上年持平。
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Ⅰ~Ⅲ类、Ⅳ~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
其中,珠江、长江水质总体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
长江水系水质总体良好。
104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Ⅰ~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85.6%、6.7%、1.9%和5.8%。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长江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长江支流水质总体良好。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长江十大支流中,岷江、沱江、嘉陵江、乌江、沅江和汉江水质为优;雅砻江、大渡河、湘江和赣江水质良好。
但岷江眉山市段、赣江南昌市段为轻度污染,污染指标为氨氮。
七大水系水质类别比例省界河段水质良好。
20个断面中,Ⅰ~Ⅲ类、Ⅳ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85.0%、10.0%和5.0%。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最严重污染断面是位于滁州皖-苏交界的滁河汊河断面,水质为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是氨氮、高锰酸盐指数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黄河水系水质总体为中度污染。
44个地表水国控监测断面中,Ⅱ~Ⅲ类、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68.2%、4.5%、6.8%和20.5%。
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石油类和五日生化需氧量。
黄河干流水质总体为优。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黄河干流河南三门峡段为轻度污染,其它河段水质优或良好。
黄河支流水质总体为重度污染。
与上年相比,水质无明显变化。
除伊河、灞河、洛河和沁河水质优或良好外,其余支流普遍污染严重。
渭河西安段和渭南段,湟水河西宁下游段,汾河太原段、临汾段和运城段,涑水河运城段污染严重。
2008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9年8月目录前言概述................................................ 1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 2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 3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 4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 5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9水资源质量特点....................................... 11重要水事............................................. 12附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标准限值》(GB3838—2002) .................................................... 17前言《2008年黄河流域地表水资源质量公报》(以下简称《公报》)的编发,旨在向社会公告2008年黄河水资源质量状况,为各级领导、有关部门提供水资源保护与管理依据,促进黄河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本《公报》内容主要包括水资源质量状况综述、省界水体水资源质量状况、黄河干流重要城市供水水源地水资源质量状况、重点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水资源质量特点、重要水事七部分。
本《公报》由黄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黄河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负责编制,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八省(自治区)水利厅和黄委会水文局等为《公报》编制做了大量工作,其所属水质监测单位提供了相应的水质资料,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河北省2008年水资源简报(一)一、概述(一)2008年降水量及产水量丰枯状况2008年全省平均降水量557.7 mm,比上年增加96.2 mm,比多年平均值多26.0 mm,属平水年份。
全省各河天然年产水量多属枯水或偏枯水,仅潮白河、大清河及子牙河三水系的部分河流为平水。
(二)2008年平原区地下水动态2008年底河北省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15.57m,与上年同期相比,地下水位平均上升0.15m,地下水蓄存量增加 4.92亿m3。
深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 衡水51.04m,沧州55.72m,邢台中东部平原53.67m。
与上年同期相比,邢台中东部平原下降0.30m,衡水上升 3.70m,沧州上升 1.53m。
(三)2009年初大中型水库蓄水情况2009年初省辖大、中型水库蓄水30.62亿m3,比2008年初多蓄 6.00亿m3。
海委管辖的潘家口、大黑汀和岳城三座大型水库蓄水量为17.36亿m3,比2008年初蓄水量增加 1.30亿m3。
2009年初白洋淀蓄水量为 1.37亿m3。
(四)2008年水资源数量概况2008年河北省地表水资源量约为67.07亿m3,水资源总量约为167.98亿m3。
(五) 2009年1~6月全省可供水量预测2009年1~6月全省预测可供水量为107.07亿m3。
其中,地表水可供水量为45.35亿m3,地下水可供水量为61.72亿m3。
全省十一个设区市中,保定市可供水量最多,为21.65亿m3,唐山市16.44亿m3居次,承德市可供水量4.04亿m3为最少。
(六) 2009年1~6月全省需水量预测2009年1~6月全省需水量为154.43亿m3。
其中,农业需水量132.86亿m3,工业需水量14.62亿m3,生活需水量 6.95亿m3。
各设区市中,石家庄市需水量25.71亿m3为最多,张家口市 6.52亿m3为最少。
(七) 2009年1~6月水资源供需分析2009年1~6月可供水量比上年虽有所增加,但全省缺水状况仍非常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较为尖锐。
2008 年海河流域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8年海河流域年降水量541.0毫米,比多年平均多1.0%,属平水年份;全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126.93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242.1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94.50亿立方米,占降水量的17%;全流域144座大、中型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74.09亿立方米,比上年末增加6.39亿立方米。
2008年全流域各类供水工程总供水量为373.39亿立方米,其中当地地表水占21.4%,地下水占64.4%,引黄水占11.6%,其他水源占2.6%。
全流域总用水量为373.39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用水占68.5%,工业用水占13.7%,生活用水占15.3%,生态环境用水占2.5%。
全流域用水消耗量为259.84亿立方米,占总用水量的69.6%。
全流域废污水排放总量为47.53亿吨,其中工业和建筑业废污水排放量25.95亿吨,占54.6%;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排放量14.16亿吨,占29.8%;第三产业污水排放量7.42亿吨,占15.6%。
全年期流域河流水质评价河长12996.2公里,优于Ⅲ类的评价河长4573.0公里,占评价河长的35.2%;劣于Ⅲ类的河长为8423.2公里,占评价河长的64.8%;其中劣于Ⅴ类的河长有6745.60公里,占评价河长的51.9%。
(海河流域水资源分区示意图)二、水资源量(一)降水量2008年海河流域平均降水量541.0毫米,折合水量为1729.28亿立方米,比2007年多11.7%,比多年平均多1.0%,属平水年份。
1.地区分布2008年各水资源二级区降水分布不均。
各水资源二级区年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除徒骇马颊河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少16.1%,其余全部偏多,其中滦河及冀东沿海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0.7%;海河北系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6.7%,为偏多最多的水系;海河南系比多年平均降水量多2.2%。
流域内各行政区降水量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相比,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内蒙古偏多,分别偏多为6.5%、11.4%、5.0%、4.1%;山西省、河南省、山东省、辽宁省偏偏少,分别偏少为4.2%、2.1%、17.5%、7.7%(详见图1和图2)。
2008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是我国很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水利工作肩负重大任务、经受重大考验、取得重大胜利的一年。
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水利建设、管理与改革工作取得良好发展态势,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水利固定资产投资2008年,全社会共落实水利固定资产投资计划1604.1亿元(含南水北调177.2亿元),较上年增加56.3%。
分投资来源看,中央政府投资652.0亿元,较上年增加90.8%;地方政府投资699.5亿元,较上年增加30.8%;利用外资17.5亿元,较上年增加101.1%;国内贷款178.0亿元,较上年增加106.5%;企业和私人投资31.0亿元,较上年减少3.2%;其他投资26.1亿元,较上年增加7.9%。
分投资方向看,防洪工程建设投资663.9亿元,比上年增加59.9%;水资源工程建设投资714.2亿元,较上年增加72.1%;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保护投资83.7亿元,较上年增加16.1%;水电及专项工程投资142.3亿元,较上年增加14.5%。
全年共落实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计划425.4亿元(不含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30亿元和第四季度新增中央水利建设投资200亿元),比上年增加84.9亿元,增幅24.9%。
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49.42亿元,较上年增加1.52倍;水利建设基金12.0亿元,与上年持平;小型病险水库中央财政专项资金64亿元,较上年增加1倍。
全年正式施工的水利建设项目7529个,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6679亿元,较上年增加16.2%。
当年中央投资的水利建设项目3641个,较上年有所增多,在建投资规模3269亿元,较上年有所减少。
当年新开工项目4418个,比上年增加100.5%,新增投资规模1023.9亿元,比上年增加了376.6亿元。
全年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088.2亿元,较上年增加143.3亿元,增幅达15.2%。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关于2008年各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情况通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水利部,国家统计局
•【公布日期】2010.01.08
•【文号】发改环资[2010]17号
•【施行日期】2010.01.08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水资源
正文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国家统计局关于2008年各地区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的情况通报
(发改环资[2010]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水利(水务)厅(局)、统计局:
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现将200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万元工业
附件:通报数据的说明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利部
国家统计局
二○一○年一月八日附件:
通报数据的说明
一、计算公式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立方米/万元)=工业用水量(立方米)/工业增加值(万元)
其中:工业用水量指工矿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制造、加工、冷却(包括火电直流冷却)、空调、净化、洗涤等方面的用水,按新水取用量计,不包括企业内部的重复利用水量。
二、工业用水量数据来源于水利部。
三、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数,按2005年不变价格计算。
四、工业用水、工业增加值统计范围为我国境内(除港、澳、台)的全部工业企业。
五、通报不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2008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期刊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公报》》
【年(卷),期】2010(000)001
【摘要】一、综述2008年,全国平均降水量654.8mm,折合降水总量为62000.3亿m3,比常年值多1.9%。
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0亿m^3,比常年值少1.2%;地下水资源量8122.0亿m^3,比常年值多0.7%;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3亿m^3,水资源总量27434.3亿m^3,比常年值少1.0%。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2.5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6.9亿
m^3,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6.8亿m^3.
【总页数】15页(P4-18)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
【相关文献】
1.机遇和挑战中国彩电新征途——记2008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暨中国彩电行业研究年度发布会 [J], 于晓蕾
2.水利部发布2019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3.水利部发布2019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4.2020年度《中国水资源公报》 [J],
5.《2008年黄河水资源公报》发布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概述珠江片包括珠江流域、韩江流域、澜沧江以东国际河流(不含澜沧江)、粤桂沿海诸河和海南省诸河(其中韩江流域、粤桂沿海诸河和海南省诸河合称华南沿海诸河),涉及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福建、海南8个省(自治区)。
全片划分为南北盘江、红柳江、郁江、西江、北江、东江、珠江三角洲、韩江及粤东诸河、粤西桂南沿海诸河、海南岛及南海各岛诸河与红河11个水资源二级分区。
片内河流水系复杂,行政分区与水资源分区交叉甚多,地区间的人口、工农业布局和经济基础差别甚大,本公报数据分别按省级行政分区和水资源二级分区进行统计。
2008年珠江片降水深1763毫米,降水量11530亿立方米,较上年多26.6%,较多年平均多15.6%,属丰水年份;全片水资源总量为619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617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1445亿立方米,两者不重复量为14.6亿立方米。
片内年末大中型水库蓄水633.8亿立方米,比年初多145.0亿立方米;2008年片内全年期水质评价河长20647千米,河流水质以Ⅱ、Ⅲ类为主,占评价河长的70.8%。
2008年珠江片总供水907.4亿立方米,总用水907.4亿立方米,总耗水385.4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4.7%。
全片用户废污水排放量181.8亿吨,其中入河废污水量138.8亿吨。
2008年珠江片出现局部性洪水,造成部分区域洪涝灾害,直接经济损失488.11亿元。
2008年来水属丰水年,局部区域出现旱情。
珠江水利委员会组织枯水期珠江水量统一调度,保证了澳门、珠海的供水安全。
水资源(一)降水2008年珠江片降水深1763毫米,折合总降水量11530亿立方米,较上年多26.6%,较多年平均多15.6%,属丰水年份。
其中珠江流域较多年平均多13.7%,华南沿海诸河较多年平均多24.6%,红河较多年平均多6.7%。
珠江片11个水资源二级分区,降水量均多于多年平均,其中郁江、西江、东江、珠江三角洲、韩江及粤东诸河、粤西桂南沿海诸河、海南岛及南海各岛诸河七个二级分区增幅超过10.0%,分别为22.4%、19.2%、17.4%、26.3%、12.1%、36.8%、19.8%。
湖北省2008年度水资源公报一、综述2008年,湖北省平均降水量1213.0毫米,折合降水总量为2254.97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增加2.8%,为平水年份。
全省地表水资源量1003.75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0.2%;地下水资源量282.03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减少2.5%;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30.2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033.95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0.2%。
2008年,从外省、市流入我省境内的水量为6111亿立方米,比常年值偏少4.4%;从省内流出省境的水量为6940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5.1%。
2008年,全省共统计了64座大型水库和256座中型水库蓄水状况,其年末蓄水量为302.12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46.09亿立方米;共统计了13个湖泊蓄水状况,其年末蓄水量为21.95亿立方米,比年初增加2.56亿立方米。
2008年,全省总供水量和总用水量均为270.71亿立方米。
在供水量中,地表水源占96.6 %,地下水源占3.1 %,其他水源占0.3 %;在用水量中,生活用水占11.4 %,工业用水占35.8 %(含火电用水量),农业用水占52.8 %。
全省用水消耗总量为126.89亿立方米,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46.7%。
全省废污水排放总量46.91亿吨(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第二产业占77.0%,城镇生活污水占16.6%,第三产业废污水占6.4%。
2008年,全省人均综合用水量444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241立方米,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为409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格)用水量231立方米,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为163升/日,农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47升/日。
2008年,对全省5309.5公里河流进行水质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总评价河长的83.1 %,比2007年增加0.7个百分点;全年共评价进出我省河流的7个省界断面水质,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标准的断面数为6个,占 85.7%。
一、水资源量降水量 2008年,全国平均年降水量654.8mm,折合降水总量为62000亿m3,比常年值(多年平均值,下同)偏多1.9%。
从水资源分区看,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西北诸河6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北方6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322.6mm,比常年值偏少1.7%;长江(含太湖)、东南诸河、珠江、西南诸河4个水资源一级区(简称南方4区,下同)面平均降水量为1244.3mm,比常年值偏多3.7%。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广东和海南偏多20%左右;降水量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7个省(自治区),其中宁夏和黑龙江的偏少程度超过10%。
地表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地表水资源量26377亿m3,折合年径流深278.6mm,比常年值偏少1.2%。
从水资源分区看,北方6区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少16.0%,南方4区比常年值偏多1.7%。
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比常年值偏少的有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天津、上海、广东、广西偏多程度在36%~20%之间,黑龙江、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偏少程度在50%~30%之间。
2008年,从国境外流入我国境内的水量为233亿m3;从国内流出国境的水量为6057亿m3,流入国际边界河流的水量为647亿m3;全国入海水量为16101亿m3。
地下水资源量 2008年,全国矿化度小于等于2g/L地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8122亿m3,其中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为1736亿m3,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为6683亿m3,平原区与山丘区之间的地下水资源重复计算量为297亿m3。
2008年全国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806亿m3,其中北方6区平原地下水总补给量为1473亿m3,占全国总补给量的81.6%。
北方平原区的降水入渗补给量、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和井灌回归补给量分别占51.2%、36.3%、7.9%和4.6%。
水资源总量 2008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7434亿m3,比常年值偏少1.0%。
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不重复量为1057亿m3,占地下水资源量的13.0%,也就是说,地下水资源量的87.0%与地表水资源量重复。
北方6区水资源总量4601亿m3,比常年值偏少12.5%,占全国的16.8%;南方4区水资源总量为22834亿m3,比常年值偏多1.7%,占全国的83.2%。
全国水资源总量占降水总量的44.2%,平均每平方公里产水29.0万m3。
二、蓄水动态大中型水库蓄水动态2008年对全国500座大型水库和2980座中型水库进行统计,水库年末蓄水总量为3083亿m3,比年初蓄水总量增加360亿m3。
其中,大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2751亿m3,比年初增加345亿m3;中型水库年末蓄水量为332亿m3,比年初增加15亿m3。
北方6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减少52亿m3,其中黄河区减少35亿m3;南方4区水库年末蓄水量比年初共增加412亿m3,其中长江区和珠江区分别增加242亿m3和142亿m3。
各省级行政区水库年末蓄水量与年初比较,湖北、广西、贵州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增加,共增加蓄水量430亿m3,河南、青海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库蓄水量减少,共减少蓄水量70亿m3。
北方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动态2008年,北方17个省级行政区对77万km2平原地下水开采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年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比年初减少38亿m3。
在各水资源一级区中,仅海河区和辽河区地下水储存量增加,西北诸河区、黄河区、淮河区、松花江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西北诸河区减少32亿m3,其余3区减少幅度在2亿~8亿m3之间。
按省级行政区统计,地下水储存量增加的仅有6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河北和辽宁增加较多,分别增加近5亿m3;储存量减少的有11个省级行政区,其中新疆减少最多,达28亿m3,陕西、黑龙江、甘肃、减少幅度在4亿~6亿m3之间。
平原区地下水位降落漏斗2008年,21个省级行政区对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以下简称漏斗)进行了不完全调查,共统计漏斗81个,漏斗总面积7万km2。
在38个浅层(潜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共11个,年末漏斗中心水位埋深大于20m的共24个。
在43个深层(承压水)漏斗中,年末漏斗面积大于500km2的共25个,年末漏斗中心水头埋深大于50m的共13个。
2008年末与年初相比,浅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21个,中心水位下降的有21个;深层漏斗面积扩大的有9个,中心水头下降的有10个。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供水量 2008年全国总供水量5910亿m3,占当年水资源总量的21.5%。
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2%,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3%,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5%。
在4796亿m3地表水源供水量中,蓄水工程占33.8%,引水工程占38.6%,提水工程占24.9%,水资源一级区间调水占2.7%。
在1085亿m3地下水供水量中,浅层地下水占80.1%,深层承压水占19.4%,微咸水占0.5%。
北方6区供水量2622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44.4%;南方4区供水量3288亿m3,占全国总供水量的55.6%。
南方各省级行政区以地表水源供水为主,大多占其总供水量的90%以上;北方各省级行政区地下水源供水占有较大比例,其中河北、北京、山西、河南4个省(直辖市)占总供水量的50%以上。
另外,全国直接利用海水共计411亿m3,主要作为火(核)电的冷却用水。
其中广东、浙江和山东利用海水较多,分别为204亿m3、119亿m3和33亿m3。
用水量 2008年全国总用水量5910亿m3,其中生活用水占12.3%,工业用水占23.7%,农业用水占62.0%,生态与环境补水(仅包括人为措施供给的城镇环境用水和部分河湖、湿地补水)占2.0%。
与2007年比较,全国总用水量增加91亿m3,其中生活用水增加19亿m3,工业用水减少7亿m3,农业用水增加65亿m3,生态与环境补水增加14亿m3。
在各省级行政区中用水量大于400亿m3的有江苏、新疆、广东3个省(自治区),用水量少于50亿m3的有天津、青海、北京、西藏、海南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75%以上的有新疆、宁夏、西藏、内蒙古、甘肃、海南6个省(自治区),工业用水占总用水量30%以上的有上海、重庆、福建、江苏、湖北、贵州、安徽7个省(直辖市),生活用水占总用水量20%以上的有北京、重庆和天津3个直辖市。
用水消耗量 2008年全国用水消耗总量3110亿m3,其中农业耗水占74.7%,工业耗水占10.7%,生活耗水占12.4%,生态与环境补水耗水占2.2%。
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3%,干旱地区耗水率普遍大于湿润地区。
各类用户耗水率差别较大,农田灌溉为62%,工业为24%,城镇生活为30%,农村生活为85%。
废污水排放量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
2008年全国废污水排放总量758亿t。
用水指标 2008年,全国人均用水量为446m3,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当年价格)用水量为193m3。
城镇人均生活用水量(含公共用水)为每日212L,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水量为每日72L,农田实灌面积亩均用水量为435m3,万元工业增加值(当年价)用水量为108m3。
按可比价计算,2008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比2007年下降了7%和9%。
各省级行政区的用水指标值差别很大。
从人均用水量看,大于600m3的有新疆、西藏、宁夏、黑龙江、江苏、内蒙古、广西、上海、青海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西藏、宁夏分别达2500m3、1315m3、1208m3;小于300m3的有山西、天津、北京、陕西、山东、河南、四川、贵州、河北、重庆10个省(直辖市),其中山西最低,仅167m3。
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看,新疆和西藏2个自治区较高,分别为1209m3和948m3;小于100m3的有北京、天津、山东、山西、上海、浙江6个省(直辖市),其中北京、天津分别为30m3和34m3。
四、水体水质河流水质 2008年,对约15万km的河流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3.5%,Ⅱ类水河长占31.8%,Ⅲ类水河长占25.9%,Ⅳ类水河长占11.4%,Ⅴ类水河长占6.8%,劣Ⅴ类水河长占20.6%。
全国全年Ⅰ~Ⅲ类水河长比例为61.2%,与2007年基本持平。
各水资源一级区中,西南诸河区、西北诸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水质较好,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95%~64%;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辽河区和松花江区水质较差,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河长占35%~47%。
湖泊水质对44个湖泊的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Ⅲ类水的面积占44.2%,Ⅳ类和Ⅴ类水的面积共占32.5%,劣Ⅴ类水的面积占23.3%。
对44个湖泊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1个湖泊为贫营养,中营养湖泊有22个,轻度富营养湖泊有10个,中度富营养湖泊有11个。
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情况如下:太湖:若总磷、总氮参加水质评价,湖体水质均劣于Ⅲ类,Ⅳ类、Ⅴ类、劣Ⅴ类水面积分别占评价面积的7.4%、27.2%和65.4%。
若总磷、总氮不参加水质评价,则Ⅱ类水面积占18.8%,Ⅲ类水面积占64.5%,IV类水面积占13.8%,劣Ⅴ类水面积占2.9%。
除东太湖和东部沿岸带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外,其他湖区均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滇池:耗氧有机物及总磷和总氮污染均十分严重。
无论总磷、总氮是否参加评价,Ⅴ类水面均占评价水面的28.3%,劣Ⅴ类水面占71.7%。
全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巢湖:西半湖污染程度明显重于东半湖。
若总磷、总氮不参加评价,东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Ⅲ类,西半湖评价水面为Ⅳ类,总体水质为Ⅳ类。
若总磷、总氮参加评价,东半湖评价水面水质为Ⅳ~Ⅴ类,西半湖为劣Ⅴ类,总体水质为劣Ⅴ类。
东半湖处于中营养状态,西半湖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
水库水质在监测评价的378座水库中,水质优良(优于和符合Ⅲ类水)的水库有303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80.2%;水质未达到Ⅲ类水的水库有75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19.8%,其中水质为劣Ⅴ类水的水库有16座。
对347座水库的营养状态进行评价,中营养水库有241座,轻度富营养水库86座,中度富营养水库18座,重度富营养水库2座。
省界水体水质对全国298个省界断面的水质进行了监测评价,水质符合和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的断面数占总评价断面数的44.6%,水污染严重的劣Ⅴ类占27.5%。
各水资源一级区中,省界断面水质较好的是西南诸河区和东南诸河区,淮河区、海河区、辽河区省界断面水质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