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卫勤保障存在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 格式:pdf
- 大小:249.18 KB
- 文档页数:3
军队医院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几点思考
抗震救灾是军队医院提供的重要服务,提供有效的医疗和卫生保障,确保灾区的秩序
和社会安全。
作为国家的顶级医疗机构,军队医院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参与抗
震救灾,及时而有效地为受灾人群提供医疗服务。
首先,军队医院要积极调动医务人员为灾区抗震救灾和医疗应急提供支持。
医务人员
要做到服从命令,科学安排任务,在灾区灾情爆发后立即组织及时响应,抓紧组建专业救
援队伍,向受灾地派出专业医疗队伍,抢救受灾群众生命,挽救健康。
其次,军队医院要积极配合当地抗震救灾工作,及时向受灾区供应医疗设备、药品、
卫生材料及其他必需物资。
与当地医院建立合作关系,尽可能给当地医院提供技术支持,
帮助尽快恢复到正常运行状态。
再者,要在抗震救灾期间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各界的沟通协调,分析灾情,掌握信息,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抗震救灾的医疗卫生保障信息。
同时,要积极参与社会媒体的宣
传活动,真实反映灾情,及时发出应急疏散及医疗卫生应急指令,减少灾害的损失。
最近,军队医院必须遵守一定的法规,严格的工作流程,为防止感染性疾病传播,防
止医院拥挤,防止资源浪费,保证诊疗水平,维护灾区患者合法权益。
此外,有效地进
行受灾人群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更好地抗击自然灾害。
通过以上思考,可以看出军队医院参与抗震救灾,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他们提供了有效的医疗和卫生保障,保障了灾区群众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他
们要严格遵守医疗卫生应急指令,负责任地保护灾区群众的健康和财产安全。
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几点思考(一)作者:冯付明卢跃云左威周广辉【关键词】抗震救灾;卫勤保障;汶川地震汶川地震“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军队以最快的速度大规模、远距离投入救灾行动中。
此次行动既是抗震救灾的紧迫需要,也是对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的一次实践检验,对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特点及规律,积极探索应急条件下卫勤保障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1存在的主要问题1.1伤亡瞬间发生,准备时间短,保障工作矛盾突出地震发生突然,任务紧急,部队往往在接到命令后几个小时内即出发。
而对在外驻训、执行任务的部队来说,多数要先从外训点、任务点返回营区,准备物资,收拢人员,再从营区出发,真正用于准备的时间更少。
时间的仓促必然增加卫勤保障难度。
1.2伤亡人数多,波及范围广,医治工作矛盾突出汶川地震震级高,波及数个省市,致使大量房屋倒塌、建筑物毁坏,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
加之各级医疗机构瞬间瘫痪,远程救援不能及时跟上,恶劣的搜救环境致使部分伤员虽然被救出,但因得不到及时救治病情进一步加重。
一时间,内外妇儿病、砸挤摔压伤等各种伤病堆在一起,给第一时间医疗救治带来很大难度。
后期,救灾官兵及受灾群众心理疾病、皮肤病等常见病、多发病接踵而来,给医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1.3军地联合救援,参与部门多,协同组织矛盾突出灾害发生后,军、警、地纷纷派出救援、防疫、心理队开赴灾区。
各级卫生部门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既要对灾民实施救护,又要保障部队;既要参与排险、搜救,又要展开医疗。
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联络,难以形成合力。
仅我部所处地域就有23支医疗、防疫、心理救援队,组织指挥、协同分工相当困难。
1.4灾区破坏重,作业环境恶劣,防疫工作矛盾突出灾害发生后,房屋倒塌、路桥中断,各种公共设施更是无法正常运行;时值夏季,气候炎热、人畜尸体腐烂、粪便垃圾不能外排、“四害”肆虐繁殖;灾后临时居住点人员密集,生活居住环境相当艰苦,加之地方、部队防疫力量不足,专业的防疫人员更是缺乏,很容易发生后续疫情,防疫任务艰巨。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战勤物资保障工作探讨灾害会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其中地震灾害是破坏性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性,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建国以来就出现了唐山、汶川等多次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公安消防部队作为一支专业化的抢险救援尖兵,在历次的抗震抢险救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具有至关的地位。
《消防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部队除保证完成消防法规定的火灾扑救工作外,还应当参加其他灾害或者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也将地震灾害列入公安消防部队应处置的七大类常见灾害事故之一。
“欲善其功,必利其器”,以消防技术装备保障为核心的战勤物资保障为消防部队在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有力提高了人员搜救、救援以及物资抢救的能力和效果,为抗震救灾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结合战勤保障建设实际,就当前做好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战勤物资保障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地震应急救援的战勤物资需求分析地震应急救援要求迅速判断灾区的需求,而需求分析要考虑救灾工作次序,通常,我们将震后15天左右定为地震应急救援的应急期,消防部队的中心工作就是搜救被困人员,要顺利完成这些工作,就需要配置相应物资。
针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以及救援队员生活需要,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救援队详细的需求分类:消防技术装备、食品、生活必需品、药品四大类。
将该需求细化,得到地震应急救援队战勤物资需求细目。
药品创可贴清凉油云南白药气雾喷剂镇痛药黄连素人丹正气水抗生素绷带纱布消毒药水防蚊虫药品医疗急救包其他药品二、战勤物资需求数量的确定战勤物资需求数量主要依据应急救援人员数量、力量编程以及灾区受灾程度、所处地理位置、季节、天气情况等因素具体确定。
战勤物资需求列项按照所需物资对救援队现场开展工作的重要性,可分为两类:重要、中等重要。
汶川地震后卫生防疫和体会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了,这场地震不仅给四川乃至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地震的灾难面前,我们不仅要有救援和安置灾民的能力,更要有防疫卫生的能力。
这场地震使我们意识到公共卫生防疫在自然灾害中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谈谈关于汶川地震后卫生防疫和所体会到的。
一、卫生防疫在自然灾害中的重要性灾难的发生,不仅会导致人员伤亡和家园毁坏,还会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带来威胁。
在自然灾害中,卫生防疫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大量失去家园、或身陷淤泥之中的灾民生活环境差,人员密集、生活卫生差,容易引发疾病传播。
卫生防疫措施要紧急、专业、科学。
虽然救护物资和装备越来越实现现代化,但是在自然灾害中,它们仍要面临一系列考验,不仅包括了救灾团队遭受的各种风险,还会遇到各种指责和质疑。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公共卫生防疫的能力。
二、汶川地震后卫生防疫之所需距离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近10年,许多救援工作被赞誉为中国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救援的一大里程碑。
然而,从灾民们的生活环境到遗留下来的废墟、泥石流、污染物和生物医学垃圾等危险物质问题,都成为了阴影。
这些物质污染无疑加剧了群体疾病、水源和粮食污染等问题的风险。
同时还要加强对群体卫生防疫的疫情监控和报告。
在震后的卫生防疫中,我们需要科学的指导和策略,同时对基层卫生机构进行改革与加强,提高检测鉴别疑似病人的能力。
要加强公共卫生部门与医疗机关、救援团队、志愿者等多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接口,提高应急响应的速度和效率。
三、体会每当我想起汶川地震这一自然灾害时,会特别感慨。
地震使得我们意识到疾病必然会随之爆发,而从未若此地显现出了公共卫生防疫的重要性。
卫生防疫不仅是自然灾害发生时王牌抵御灾难的武器,同时也是保护社会公共健康安全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当一次新的自然灾害突然降临,我不再感到无力和恐慌,相反,我渐行渐自信——因为我知道,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我们可以抗击灾难,重树家园。
汶川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特征及思考张鹭鹭,张 义,刘 源,刘 旭(第二军医大学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上海 200433)摘 要:目的:分析汶川地震卫勤保障行动特征,为提高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综合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系统调研,在回顾性调查与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几点思考。
结果:汶川地震伤亡及卫勤行动呈现出“两期三段”特征。
伤亡报告数以两周为界分为“增长期”和“持平期”,卫勤行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应急阶段、有效阶段和维持阶段。
结论:应着力优化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卫勤定位、卫勤指挥、卫勤力量模块化、卫勤协同和医疗后送体系,推进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能力建设。
关键词:卫勤保障;抗震救灾;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图分类号:R 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985(2008)11-1014-03收稿日期:2008-09-08作者简介:张鹭鹭,女,博士,教授,所长,博士生导师;电话:021-********M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i n We n c h u a nE a r t h q u a k e R e l i e f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R e f l e c t i o n sZ H A N G L u -l u ,L I UX u ,Z H A N G Y i ,L I U Y u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M i l i t a r y H e a l t h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M i l i t a r y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 200433)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o f m 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i n W 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 a n d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e v i -d e n c e f o r e n h a n c i n g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c o m p e t e n c e o f m 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i nN o n -W a r M i l i t a r y O p e r a t i o n s .Me t h -o d s :B y g e n e r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t h e d a t a r e l a t e d t o c a s u a l t i e s a n d t h e a c t i o n o f t h e m 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t h i n k i n g o n m 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i n N o n -W a r M i l i t a r y O p e r a t i o n s i s f o r m e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d e s c r i p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T h e t i m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e c a s u a l t y a n d m e d i c a l a c t i o n i n W 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 c o u l d b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a s “t w o p e r i o d s a n d t h r e e p h a s e s ”.T h e t i m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e c a s u a l t y c o u l d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r i s i n g p e r i o d a n d s t e a d y p e r i o d b y t h e t i m e t w o w e e k s a f t e r e a r t h q u a k e ,a n d t h e a c t i o n o f m 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i n t o t h r e e p h a s e s ,s u c h a s e m e r g e n t p h a s e ,e f f e c t i v e p h a s e a n d m a i n t a i n i n g p h a s e .C o n c l u s i o n :G r e a t e f f o r t s s h o u l d b e m a d e t o b o o s t t h e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m 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i nN o n -W a r M i l i t a r y O p e r a t i o n s ,b y o p t i m i z i n g i s s u e s s u c h a s t h e m e d i c a l o r i e n t a -t i o n ,m e d i c a l c o m m a n d ,t h e m o d u l a r i z a t i o n o f m e d i c a l f o r c e ,t h e m e d i c a l c o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t h e m e d i c a l e v a c u a t i o n s y s t e m .K e y w o r d s :m 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E a r t h q u a k e r e l i e f w o r k ;N o n -W a r M i l i t a r y O p e r a t i o n sH o s p A d m i n J C h i n P L A ,2008,15(11):1014-101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
地震应急救援经验总结与教训反思引言:地震是一种破坏力巨大、频率较高的自然灾害,它不仅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威胁,还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更好地应对地震,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国纷纷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升应急救援水平。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地震应急救援经验进行总结,并对教训进行反思。
一、预警系统的建设与运用预警系统是提前预知地震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预警可以为人们避免伤亡、减少财产损失提供宝贵时间。
因此,应加强预警系统建设与运用,提升人们对地震的认识和应急意识。
1.强化监测网络:增加地震监测台站数量和密度,提高地震监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
同时,还应加强地震仪器设备的更新,推广应用新一代地震监测技术。
2.提高预警系统准确性:通过增加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不断完善地震预警系统算法和模型,使预警准确率得到提升。
此外,还需加强与其他相关领域的协同,提高预警系统的综合应用性能。
3.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地震等自然灾害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此外,还需加强地震应急救援人员和志愿者的培训,提高应对地震的专业能力。
二、组织协调与信息共享地震应急救援工作需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合作和信息共享,以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1.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地震应急指挥机构,明确责任分工与管理体系,确保各部门间的协作与配合。
同时,还应建立救援物资储备和运输保障体系,确保救援物资的及时投送。
2.加强信息共享: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地震监测、救援行动等信息的地理空间集成和共享。
同时,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强地震应急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发布。
3.国际合作与支援: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共享救援经验、技术和资源,提高应对地震的综合能力。
三、快速响应与救援行动地震发生后,快速响应和组织救援行动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的关键环节。
1.建立响应机制:及时启动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组织相关救援人员和力量投入到救援行动中。
抗洪抢险期间卫勤保障的做法与体会1. 人员配备:在抗洪抢险期间,卫勤保障的人员配备非常重要。
需要确保有足够数量的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和急救人员。
同时还需要有足够的卫生保健人员,负责卫生防疫工作和疫情监测。
2. 医疗设备和药品储备:在抗洪抢险期间,需要确保有充足的医疗设备和药品储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急救和治疗需求。
包括急救箱、呼吸机、输液设备、救护车等,以及常用的药品如止痛药、抗生素、抗感染药等。
3. 水质监测:在抗洪抢险期间,由于洪水可能带来水质污染和传染病的风险,需要进行水质监测,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确保提供安全饮用水和生活用水。
4. 疫情防控:在抗洪抢险期间,需要加强疫情防控工作,防止疫情的扩散。
需要加强对受灾群众的健康监测和防疫宣传,以及对可能出现的传染病的早期监测和控制。
5. 心理疏导:在抗洪抢险期间,许多受灾群众和抢险人员会面临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
因此需要有专门的心理疏导人员,对受灾群众和抢险人员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6. 呼吸道保护:洪水可能带来大量的浮游物和污染物,可能会对人们的呼吸道造成危害。
因此在抗洪抢险期间,需要配备足够数量的口罩和呼吸道防护设备,确保抢险人员和受灾群众的呼吸道健康。
7. 卫生设施建设:在抗洪抢险期间,可能由于洪水造成卫生设施的破坏和失效,需要尽快进行修复和建设。
确保受灾群众能够获得干净的卫生设施和生活环境。
在抗洪抢险期间,卫勤保障工作非常重要,涉及到受灾群众和抢险人员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在这方面的工作中,我有一些体会和感悟。
卫勤保障工作需要提前准备。
在抗洪抢险期间,往往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投入大量的医疗人员和医疗资源,因此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包括人员的培训和组织,医疗设备和药品的储备,以及水质监测和疫情防控方面的准备工作。
卫勤保障工作需要紧密配合。
在抗洪抢险期间,涉及到不同部门和不同专业的人员,需要进行紧密配合和协同工作。
包括医疗人员和抢险人员之间的协同,卫生防疫人员和水利工程人员之间的合作,以及心理疏导人员和受灾群众之间的配合。
抗洪抢险期间卫勤保障的做法与体会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成为了现代社会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洪灾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在抗洪抢险的关键时刻,卫勤保障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它为抢险救灾提供了必要的后勤支持和医疗保障,为了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保障抗洪抢险期间的卫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在抗洪抢险期间卫勤保障的做法与体会。
一、卫勤保障的做法1. 提前准备和部署抗洪抢险期间,卫勤部门需要提前准备和部署卫勤力量和医疗设备,确保能够随时满足抢险救灾工作的需要。
在洪灾发生前,卫勤部门需要进行严密的预案制定和演练,确保各项保障工作得到全面的准备,从而在抢险救灾行动中能够迅速有效地开展医疗救治和伤员转运工作。
2. 健全的医疗救治体系在抗洪抢险期间,建立健全的医疗救治体系是卫勤保障的重要环节。
即时建立洪灾现场的医疗救护站和医疗点,为抢险救灾人员提供紧急医疗救护。
卫勤部门应当加强与当地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合作,统筹资源,共同应对抢险救灾带来的急需医疗救治工作。
3. 保障卫生防疫在抗洪抢险期间,防疫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由于洪水容易导致水质污染、动植物尸体腐烂、传染病传播等问题,卫勤部门需要加强对灾区卫生防疫工作的监测和管理,确保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
4. 精心安排卫勤力量在抗洪抢险期间,由于救援现场的环境复杂和危险程度较高,卫勤力量需要更加精心地安排和部署。
卫勤人员需要接受专业的卫勤训练和培训,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救护能力,确保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够保障抢险救灾现场的医疗救护工作。
1. 凝聚团队力量在抗洪抢险期间,卫勤保障工作需要紧密团结,共同协作。
在抢险救灾工作中,每个卫勤人员都需要忘我地奋斗,发挥团队精神,保障抢险救灾现场的医疗救护工作。
2. 体验困难和挑战在抗洪抢险期间,卫勤人员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比如恶劣的环境条件、不断变化的救援需求、人员伤亡等问题。
抗洪抢险期间卫勤保障的做法与体会一、保证尽可能安全在抗洪抢险期间,环境条件非常复杂恶劣,涉及到很多安全问题。
为了保障卫勤人员的个人安全,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我们全天候戴上安全帽、护目镜、口罩等防护装备,避免受到对眼睛、呼吸道等重要器官的伤害。
我们还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尽可能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此外,我们需要定期参加岗前培训,不断提高自身应急救援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立即响应、快速反应抗洪抢险是一个紧急任务,每个环节都需要快速反应和迅速响应。
作为卫勤保障人员,我们必须要做到快速反应,及时赶到需要我们的地方,提供急救和护理,最大限度保证抢险工作的顺利。
同时,我们需要在判断当前情况下,快速进行卫勤保障,是对前线的优质服务。
三、提高自我卫护能力在抗洪抢险中,卫勤救援人员需要长时间地待在污水、泥沙、脏水等环境中,容易感染疾病。
因此,我们需要提高自我卫护能力。
有时候,卫勤人员在护理伤员时,可能会意外受伤,如被野生动物攻击,受到泼溅的污水污垢等,所以我们需要提前准备好紧急处理工具和药品,及时处理伤口,并且注意个人卫生和饮食卫生,切实增强自我免疫能力。
四、完善的物流配送抗洪抢险中,卫勤保障工作需要的物品,常常是前线人员所需物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卫勤救援人员需要大量的药品、医疗器械和生活物资等,这些物品的安全、准确和及时供应,是卫勤保障的重要保障。
在这次抗洪抢险中,我们及时调配物资,根据实际情况组织物流人员和车辆运送。
为了保证物品安全,我们重视仓库和交通站点的保护工作,尤其在临时仓库、运输中,保障物资不受到外界影响。
五、珍惜时间,精心护理在抗洪抢险期间,卫勤人员通常会面临战斗负伤等严重情况,对伤员的护理和照顾尤为重要。
因此,我们需要尽力保障伤员的治疗、休息和饮食不出问题。
我们要认真做好巡视工作,预防一切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伤员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我们的关怀和爱护,鼓励他们坚定抗洪抢险信心和毅力。
地震灾害中部队医院合理使用卫勤力量的几点体会内容摘要:地震伤员医院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区各级军地医院反映迅速,在通迅中断、救治任务不明确的情况下积极展开救治,但医院在救治转送到院的地震伤员同时,又要做好原住院伤员治疗和派出医疗队赶赴一线救治等多重任务,战线长、人手少、密度大,各级医院特别是部队医院要在短时间内立足现有自身条件、科学使用卫勤力量、确保各项救治任务的完成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结合我们的具体做法谈几点体会。
1领导果断决策,救治工作有效展开1.1阿坝驻训部队反应迅速,火速赶往灾区地震发生后,离震中汶川较近的总队驻藏区部队果断决策,立即参与抗震救灾,我院配属总队前指医疗救护组于5月14日随部队到达汶川县城,并立即投入到抢救伤员的工作中。
1.2灾情就是命令,医院官兵立即自发疏散住院病员地震发生时,所有通信全部中断,没有号令,也无法请示,整个医院乃至上级机关指挥系统陷入暂时瘫焕,强烈持续的大地颤抖给全院工作人员和住院病人造成了极大的恐慌,办公室、病房、治疗室物品纷纷落地,人员不能站立。
剧烈震动稍停后,各科室医务人员第一反应是快速转移病员,在本科主任的号召下,不到30分种就将所有轻重伤病员转移到医院露天停车场,在震情不明的情况下,不少医务人员又返回科室,抢出急救药品、设备和医疗文书。
1.3医院快速成立临时指挥组,恢复指挥联络安全转移伤病员后,所有科室领导主动向院首长靠拢,医院迅速做出决策:一是立即搭设帐篷,抢出治疗必须的药品和设备,让病人的治疗不间断;二是迅速封控三幢住院大楼和办公楼,严禁人员出入,确保人员和室内财产的安全;三是打破原有科室建制,迅速抽组院内救护组和院外卫勤处突分队,准备救援和收治伤员;四是院领导立即赶往总队机关,主动受领任务,恢复与上级的联络。
2争分夺秒开展救治,科学抽组卫勤力量2.1快速成立手术组,开设临时救治点地震时,成都市区部分市民和部队官兵由于反应过度,冒险跳楼逃生,震后不到1个小时,市民自发送来医院4名跳楼伤员,有骨折的,有被玻璃划伤的,有些开放性伤口达20厘米,深可见骨,血流不止,手术组冒险从手术室抢出必需设备和器械,当即决定,在露天空地上实施清创缝合手术。
痛定思痛,深度反思,杂谈汶川地震救灾中暴露的问题和缺陷——军迷泪眼看救灾作者:gerry522严正声明:此文章为本人(gerry522)原创,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任何人(包括我本人)不得将其用作任何与商业相关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作者。
5.12,一个永远应该被全中国人民铭记的日子。
数以万计的普通民众在那个地动山摇的时刻失去了生命,整个天府之国被那个瞬间来到的灾难蹂躏得面目全非。
从那一天起,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一个普通的军迷,一直在关注着来自灾区的每一个消息,经常被我们的同胞面对灾难所表现出的人性光芒和无上勇气感动得泪眼滂沱,被那些在灾区奋不顾身抢救生命提供救援的所有救援人员的事迹激励得夜不能寐!感谢所有为灾区献出爱心的人们,感谢所有在那里抢险救灾的人们!可是,在过去的几天里,作为一个老牌的铁杆军迷。
(不知道还有没有人记得我在差不多两年前完成的那本百万字的网络小说《2009,台海战争》)我却在一片热血沸腾的救灾抗灾的无数新闻报道中看到了许许多多我们目前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军队所存在的问题!下面我所说的内容,可能并不一定好听,也不会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但我希望能够通过我的一些抛砖引玉,能够让大家有一些深层次的思考,能够引起大家的讨论和关注,来改进甚至解决这些问题。
要知道,此次的天灾是人力不可抗拒的,但是在救灾中我们可以依靠更好的方式来达到更好的效果,挽救更多的生命!要知道,这是用国人,也就是我们同胞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全人类面对巨大自然灾难时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教训。
尤其是那些教训啊!!!!!请不要让已经流淌的鲜血被白白流淌……以下,我分成五项简单论述:一、一个大国的强大与脆弱二、军队严重缺乏战略投送能力,国家安全和人民生命保障呼唤军用“大飞机”和重型直升机的研制成功三、部队对于大规模救灾依然缺乏足够的心理和物质准备四、地方的应急预案、灾害防治和灾后保障体系的完善五、普及灾害急救教育刻不容缓一、一个大国的强大与脆弱8.0级的大地震对于任何国家,任何人,任何的预案准备来说都是毁灭性的,无论事先有多么详尽的准备,在如此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人类的努力永远是渺小的。
灾情后的社会问道如何改善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与保障体系灾情后的社会问道:如何改善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与保障体系灾难发生后,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与保障体系往往会面临严峻的挑战。
灾民的健康需求急剧增加,医疗资源紧张,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和保障体系亟需改善。
本文将探讨如何改善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与保障体系,以应对灾后的社会问道。
一、加强应急救援能力在灾难发生时,及时、高效的应急救援是保障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
应急救援团队需要迅速到达灾区,并展开救援工作。
为了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明确救援流程和职责分工,确保在灾难发生时能够迅速响应和行动。
2. 增强应急救援队伍的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和装备,提高其专业素质和应对灾难的能力。
3. 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各个救援队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作战,提高救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加大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为了改善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必须加大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
以下是几个具体的方面:1. 增加人力资源:加强对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培训和引进,提高灾区的医疗服务水平。
同时,可以通过志愿者的形式吸引更多的医务人员参与灾区救援和医疗工作。
2. 提供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物:在灾后重建中,要确保医疗机构获得必要的医疗设备和药物,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更新。
3. 加强医疗机构建设:加大对灾区医疗机构的资金投入,改善医院设施和硬件条件,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三、完善卫生保障机制卫生保障机制是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也是提供可持续保障的关键。
以下是几个改善卫生保障机制的建议:1. 健全医疗救助制度:建立健全的医疗救助制度,确保贫困灾民能够享受到医疗卫生服务并分担费用。
2. 建立患者转诊机制:建立患者转诊机制,确保病情较重的患者能够得到及时转诊和救治。
3. 加强公共卫生管理:完善公共卫生管理体系,提高卫生监测和预警能力,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