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谈灾害救援卫勤保障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251.26 KB
- 文档页数:2
从汶川8.O级地震浅谈地震应急后勤保障作者:董鸿燕郑惠敏来源:《城市与减灾》 2014年第3期北京市地震局郑惠敏董鸿燕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但众多的自然灾害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给人类社会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
2008 年5 月12 日14 时28 分,我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四川省汶川(北纬31.0 度, 东经103.4 度)8.0 级特大地震,受灾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蒙受了巨大损失,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这次地震也再次向人类对地震灾害风险的感知和响应能力发出挑战,更加体现了灾害中应急后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
良好的后勤保障工作对于减灾策略的制定实施,提高应急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5·12 汶川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迅速展开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工作,奋勇夺取抗震救灾斗争伟大胜利。
在救灾取得成绩的同时,需要承认的是我们的防震减灾能力与国家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本文通过汶川地震应急事件,分析后勤保障工作重要性,提出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后勤保障工作的建议。
汶川地震应急后勤保障作用突显后勤保障是救援队在组织实施物资供应、装备维护、交通运输等各项专业勤务保障的总称。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工业的发展,救援工作对后勤保障工作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后勤保障越来越成为救援队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因素。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救援队后勤保障的中心工作,如办公、饮食、住宿、给养保障等,在于运用物质力量和技术手段来保障,只有及时、准确地保障救援队的各项救援工作需要,才能巩固、加强和提高救援队的战斗力,保证各项救援任务的顺利完成。
汶川地震中,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伍克服重重困难在第一时间齐赴灾区。
然而,地震发生后汶川与外界相连的公路全部中断,成为一座完全封闭的孤城,因为缺少必需的生活物资,汶川数万灾民的生命正受到严重威胁。
从抗震救灾看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工作内容摘要:抗震救灾;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
这是对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一次考验,更是对卫勤保障的一次检验。
关键时刻,数万名医护人员闻令而动,截止6月10日,全军医疗队伍和医院累计救治伤病员393541例次,其中收治61797例次,手术16202例次,创造了成功抢救被埋196小时危重伤员的奇迹,向世人诠释了人民军医这支队伍的深刻内涵,展示了人民军医这支队伍关键时刻能打硬仗的强大卫勤保障能力,圆满完成了抗震救灾阶段性卫勤保障任务。
本文就结合抗震救灾的实践,对如何做好部队执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工作进行探讨。
1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特点1.1任务突然,卫勤准备时间短这次四川汶川发生的特大地震,事先没有任何征兆,突然性发生,现场地形、伤病员分布、后送道路、地方医疗机构是否受损等情况的也无法得知。
而部队从接到命令到出发不足半天时间,时间非常紧,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卫勤准备。
1.2通信中断,卫勤指挥协同难由于受灾地区所有有线无线通信全部中断,除了解到地震导致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外,其他情况都不清楚。
尤其是伤员的数量、伤数、救治情况、现场救治技术力量、救治条件等都不清楚,无法准确及时地组织救治技术力量和补充药品吕材,也无法有效的组织卫勤协同保障。
1.3情况复杂,卫勤保障难度大在这次抗震救灾卫勤保障中,保障对象既有受灾的老百姓,又有抗震救灾的官兵;伤病情既有擦伤、感冒的,又有因饥饿而昏迷的,还有大量因坍塌物砸伤而导致骨折的伤员;保障地域既有城市,又有乡镇、农村;而且地震发生后一段时间,天气持续降雨,加之,住宿条件恶劣、热食供应困难,发生皮肤病和肠道疾病的群众和官兵非常多,皮肤用药及肠道抗菌素类药品消耗非常大,所有的这些均导致卫勤保障难度加大。
2地震灾害对卫勤保障工作的要求2.1伤员抢救的快速性强烈地震,大批伤员被埋压在废墟下,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几点思考(一)作者:冯付明卢跃云左威周广辉【关键词】抗震救灾;卫勤保障;汶川地震汶川地震“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军队以最快的速度大规模、远距离投入救灾行动中。
此次行动既是抗震救灾的紧迫需要,也是对部队卫勤保障能力的一次实践检验,对研究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特点及规律,积极探索应急条件下卫勤保障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1存在的主要问题1.1伤亡瞬间发生,准备时间短,保障工作矛盾突出地震发生突然,任务紧急,部队往往在接到命令后几个小时内即出发。
而对在外驻训、执行任务的部队来说,多数要先从外训点、任务点返回营区,准备物资,收拢人员,再从营区出发,真正用于准备的时间更少。
时间的仓促必然增加卫勤保障难度。
1.2伤亡人数多,波及范围广,医治工作矛盾突出汶川地震震级高,波及数个省市,致使大量房屋倒塌、建筑物毁坏,数以万计的人员伤亡。
加之各级医疗机构瞬间瘫痪,远程救援不能及时跟上,恶劣的搜救环境致使部分伤员虽然被救出,但因得不到及时救治病情进一步加重。
一时间,内外妇儿病、砸挤摔压伤等各种伤病堆在一起,给第一时间医疗救治带来很大难度。
后期,救灾官兵及受灾群众心理疾病、皮肤病等常见病、多发病接踵而来,给医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
1.3军地联合救援,参与部门多,协同组织矛盾突出灾害发生后,军、警、地纷纷派出救援、防疫、心理队开赴灾区。
各级卫生部门既要分工,又要合作;既要对灾民实施救护,又要保障部队;既要参与排险、搜救,又要展开医疗。
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联络,难以形成合力。
仅我部所处地域就有23支医疗、防疫、心理救援队,组织指挥、协同分工相当困难。
1.4灾区破坏重,作业环境恶劣,防疫工作矛盾突出灾害发生后,房屋倒塌、路桥中断,各种公共设施更是无法正常运行;时值夏季,气候炎热、人畜尸体腐烂、粪便垃圾不能外排、“四害”肆虐繁殖;灾后临时居住点人员密集,生活居住环境相当艰苦,加之地方、部队防疫力量不足,专业的防疫人员更是缺乏,很容易发生后续疫情,防疫任务艰巨。
抗震救灾部队卫生防疫工作的探讨【摘要】“大灾之后必有大疫”救援实战告诉我们,在突发战争、灾害面前,作为卫生防疫员,制定有效的卫生应急对策,确保官兵身心始终保持健康状态,这是我们救援人员的神圣使命!本文对抗震救灾部队卫生防疫保障难点进行总结,并从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做好饮水饮食卫生监督、灾后免疫接种、开展有效的消杀灭工作、做到指导和实干相结合五方面,论述了抗震救灾部队卫生防疫工作开展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抗震救灾;卫生防疫;消杀灭前言“5.12”汶川大地震为四川带来了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极大程度的破坏。
为了避免灾后出现疾病传染问题,相关抗震救灾部队需要实施为期两个月的卫生防疫保障工作,并以呼吸道感染和食物中毒为重点内容,制定出有效的防御策略,避免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出现次生灾难。
1.抗震救灾部队卫生防疫保障难点1.1基础设施严重受损地震灾害的破坏力极强,例如,在汶川地震出现之后,导致很多城市内部的生态和生活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很多基础设施无法继续应用,大量房屋倒塌,人员伤亡人数也在不断扩大,居民衣食住行等基本保障难以实现。
由于地震灾区生活设施破坏力度较强,再加上相应自然条件的限制,在救援人员入驻灾区之后,会在第一时间内修建厕所和垃圾池,再加上废墟之中存在的次生危害,为后续防疫工作的开展制造了很大麻烦。
1.2情况复杂多变地震灾区情况十分复杂,这也是增加了新进入人员突发疫情的可能性。
第一,地震灾区之中的新老疫源容易重合在一起,如病毒性肝炎、登革热等疾病,发病频率极高。
一般情况下,新进入人员均属于高危人群范畴,突发疫情几率明显上升。
第二,抗震救灾部队官兵进入灾区途径以空运为主,在夜晚,会在野外或者是车上进行休息,由于昼夜间温差较大,增加了呼吸道疾病的发病几率。
除此之外,各个抗震救灾部队承担着较高的风险,相关防护设备配置很难到位,容易引发其他风险因素。
第三,在地震灾区,有很多血腥、可怕的场面,这对于救援人员心理容易产生影响,当救援任务结束之后,很多人会由于情绪不稳定、失眠、焦虑等影响,无法正常参与训练[1]。
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战勤物资保障工作探讨灾害会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其中地震灾害是破坏性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的特性,中国是一个地震灾害极其严重的国家,建国以来就出现了唐山、汶川等多次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发展。
公安消防部队作为一支专业化的抢险救援尖兵,在历次的抗震抢险救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具有至关的地位。
《消防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部队除保证完成消防法规定的火灾扑救工作外,还应当参加其他灾害或者事故的抢险救援工作。
”《公安消防部队抢险救援勤务规程》也将地震灾害列入公安消防部队应处置的七大类常见灾害事故之一。
“欲善其功,必利其器”,以消防技术装备保障为核心的战勤物资保障为消防部队在抗震救灾中充分发挥优势和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有力提高了人员搜救、救援以及物资抢救的能力和效果,为抗震救灾取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面,我结合战勤保障建设实际,就当前做好地震灾害应急救援战勤物资保障工作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地震应急救援的战勤物资需求分析地震应急救援要求迅速判断灾区的需求,而需求分析要考虑救灾工作次序,通常,我们将震后15天左右定为地震应急救援的应急期,消防部队的中心工作就是搜救被困人员,要顺利完成这些工作,就需要配置相应物资。
针对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以及救援队员生活需要,在归纳整理的基础上,可以得出救援队详细的需求分类:消防技术装备、食品、生活必需品、药品四大类。
将该需求细化,得到地震应急救援队战勤物资需求细目。
药品创可贴清凉油云南白药气雾喷剂镇痛药黄连素人丹正气水抗生素绷带纱布消毒药水防蚊虫药品医疗急救包其他药品二、战勤物资需求数量的确定战勤物资需求数量主要依据应急救援人员数量、力量编程以及灾区受灾程度、所处地理位置、季节、天气情况等因素具体确定。
战勤物资需求列项按照所需物资对救援队现场开展工作的重要性,可分为两类:重要、中等重要。
地震灾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措施与应急预案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在地震发生后,灾区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尤为重要。
为了保障灾区居民的健康与安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应急预案是十分必要的。
一、应急队伍的组建和培训地震发生后,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迅速组成应急队伍,进行紧急救援与救护工作。
这些队伍应包括医生、护士、卫生监测人员等,并提供相应的培训,以应对各种紧急情况。
这些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应急处理经验和快速反应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各项救援工作。
二、受灾地区的紧急医疗救援地震会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因此紧急医疗救援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在受灾地区,应当设置紧急医疗救援点,迅速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和转院。
医护人员需要在短时间内展开工作,进行伤员的救治与疏散。
同时,还需要做好对灾区内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工作,以避免疫情的蔓延。
三、供水与环境卫生保障一旦地震发生,供水工程可能会受到严重破坏,给受灾居民带来生活困扰。
因此,紧急修复水源与供水设施是十分重要的。
同时,在供水设施修复过程中,需要对供水水质进行严格监测,防止水源中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
此外,还需要对受灾区域进行环境卫生清理,保持环境的整洁和卫生。
四、食品安全保障灾区的食品安全是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地震可能导致食品储存设施和食品供应链的中断,进而影响灾区居民的生活。
因此,应当立即组织灾区的食品供应,并加强对食品质量的监测。
同时,要加强对受灾地区食品生产和加工环节的卫生安全检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卫生。
五、心理健康支持地震对受灾人员的心理健康会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应当组织心理专家和志愿者,提供心理健康支持和心理治疗。
他们需要向受灾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安抚和引导,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减轻灾后心理创伤。
综上所述,地震灾区的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措施与应急预案需要立即采取行动。
这些措施包括应急队伍的组建和培训、紧急医疗救援、供水与环境卫生保障、食品安全保障以及心理健康支持等方面,旨在保障灾区居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汶川地震后卫生防疫和体会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了,这场地震不仅给四川乃至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悲痛,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在地震的灾难面前,我们不仅要有救援和安置灾民的能力,更要有防疫卫生的能力。
这场地震使我们意识到公共卫生防疫在自然灾害中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谈谈关于汶川地震后卫生防疫和所体会到的。
一、卫生防疫在自然灾害中的重要性灾难的发生,不仅会导致人员伤亡和家园毁坏,还会给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带来威胁。
在自然灾害中,卫生防疫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大量失去家园、或身陷淤泥之中的灾民生活环境差,人员密集、生活卫生差,容易引发疾病传播。
卫生防疫措施要紧急、专业、科学。
虽然救护物资和装备越来越实现现代化,但是在自然灾害中,它们仍要面临一系列考验,不仅包括了救灾团队遭受的各种风险,还会遇到各种指责和质疑。
因此,我们必须提高公共卫生防疫的能力。
二、汶川地震后卫生防疫之所需距离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了近10年,许多救援工作被赞誉为中国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时救援的一大里程碑。
然而,从灾民们的生活环境到遗留下来的废墟、泥石流、污染物和生物医学垃圾等危险物质问题,都成为了阴影。
这些物质污染无疑加剧了群体疾病、水源和粮食污染等问题的风险。
同时还要加强对群体卫生防疫的疫情监控和报告。
在震后的卫生防疫中,我们需要科学的指导和策略,同时对基层卫生机构进行改革与加强,提高检测鉴别疑似病人的能力。
要加强公共卫生部门与医疗机关、救援团队、志愿者等多方面的合作与协调,加强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接口,提高应急响应的速度和效率。
三、体会每当我想起汶川地震这一自然灾害时,会特别感慨。
地震使得我们意识到疾病必然会随之爆发,而从未若此地显现出了公共卫生防疫的重要性。
卫生防疫不仅是自然灾害发生时王牌抵御灾难的武器,同时也是保护社会公共健康安全的必不可少的一环。
当一次新的自然灾害突然降临,我不再感到无力和恐慌,相反,我渐行渐自信——因为我知道,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我们可以抗击灾难,重树家园。
抗洪抢险期间卫勤保障的做法与体会【摘要】在抗洪抢险期间,卫勤保障工作至关重要。
本文将首先论述卫勤保障的重要性,随后探讨组织和安排、医疗队伍的准备和配备、医疗物资的储备和调配、伤员救治和疏散流程的优化,最后分析卫勤保障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
在将阐述卫勤保障工作的意义和价值,并提出提升抗洪抢险卫勤保障的建议。
通过全面的展示和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卫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卫勤保障工作的组织和实施能力,提高救援行动的效率和效果,保障抗洪抢险期间的伤员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救治,最大限度降低伤亡和损失。
【关键词】抗洪抢险期间、卫勤保障、重要性、组织安排、医疗队伍、准备配备、医疗物资、储备调配、伤员救治、疏散流程、优化、困难挑战、意义、价值、提升建议。
1. 引言1.1 抗洪抢险期间卫勤保障的重要性在抗洪抢险期间,卫勤保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灾难面前,人们的生命安全才是最重要的,而卫勤保障就是确保每一个伤员都能及时得到救治,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伤亡。
在抗洪抢险期间,灾情可能十分复杂和严重,医疗资源也可能面临极大的压力和挑战。
做好卫勤保障工作,组织好医疗队伍,准备充足的医疗物资,优化伤员救治和疏散流程,是至关重要的。
卫勤保障工作不仅需要医疗队伍的准备和配备,还需要医疗物资的储备和调配。
只有在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准备和合理调配的情况下,才能保证伤员在抢险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在卫勤保障工作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比如救援中的交通不便、通讯中断等问题,这就需要卫勤保障工作人员具备足够的应变能力和专业技能。
抗洪抢险期间的卫勤保障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众多伤员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我们需要深刻认识到卫勤保障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卫勤保障工作的质量,为抗洪抢险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障。
2. 正文2.1 卫勤保障工作的组织和安排卫勤保障工作的组织和安排是抗洪抢险期间至关重要的一环。
在灾难面前,组织卫勤保障工作需要做到快速响应、高效协调。
汶川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特征及思考张鹭鹭,张 义,刘 源,刘 旭(第二军医大学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研究所,上海 200433)摘 要:目的:分析汶川地震卫勤保障行动特征,为提高我军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综合能力提供依据。
方法:通过对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卫勤保障的系统调研,在回顾性调查与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形成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的几点思考。
结果:汶川地震伤亡及卫勤行动呈现出“两期三段”特征。
伤亡报告数以两周为界分为“增长期”和“持平期”,卫勤行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应急阶段、有效阶段和维持阶段。
结论:应着力优化非战争军事行动中的卫勤定位、卫勤指挥、卫勤力量模块化、卫勤协同和医疗后送体系,推进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保障能力建设。
关键词:卫勤保障;抗震救灾;非战争军事行动中图分类号:R 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985(2008)11-1014-03收稿日期:2008-09-08作者简介:张鹭鹭,女,博士,教授,所长,博士生导师;电话:021-********M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i n We n c h u a nE a r t h q u a k e R e l i e f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R e f l e c t i o n sZ H A N G L u -l u ,L I UX u ,Z H A N G Y i ,L I U Y u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M i l i t a r y H e a l t h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M i l i t a r y M e d i c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 200433)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 :T o a n a l y z e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o f m 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i n W 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 a n d t o p r o v i d e t h e e v i -d e n c e f o r e n h a n c i n g t h e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c o m p e t e n c e o f m 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i nN o n -W a r M i l i t a r y O p e r a t i o n s .Me t h -o d s :B y g e n e r a l i n v e s t i g a t i n g t h e d a t a r e l a t e d t o c a s u a l t i e s a n d t h e a c t i o n o f t h e m 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t h i n k i n g o n m 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i n N o n -W a r M i l i t a r y O p e r a t i o n s i s f o r m e d o n t h e b a s i s o f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a n d d e s c r i p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R e s u l t s :T h e t i m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e c a s u a l t y a n d m e d i c a l a c t i o n i n W e n c h u a n E a r t h q u a k e c o u l d b e c h a r a c t e r -i z e da s “t w o p e r i o d s a n d t h r e e p h a s e s ”.T h e t i m e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o f t h e c a s u a l t y c o u l d b e d i v i d e d i n t o r i s i n g p e r i o d a n d s t e a d y p e r i o d b y t h e t i m e t w o w e e k s a f t e r e a r t h q u a k e ,a n d t h e a c t i o n o f m 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i n t o t h r e e p h a s e s ,s u c h a s e m e r g e n t p h a s e ,e f f e c t i v e p h a s e a n d m a i n t a i n i n g p h a s e .C o n c l u s i o n :G r e a t e f f o r t s s h o u l d b e m a d e t o b o o s t t h e a -b i l i t y o f t h e m 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i nN o n -W a r M i l i t a r y O p e r a t i o n s ,b y o p t i m i z i n g i s s u e s s u c h a s t h e m e d i c a l o r i e n t a -t i o n ,m e d i c a l c o m m a n d ,t h e m o d u l a r i z a t i o n o f m e d i c a l f o r c e ,t h e m e d i c a l c o o p e r a t i o n a n d t h e m e d i c a l e v a c u a t i o n s y s t e m .K e y w o r d s :m e d i c a l s u p p o r t ;E a r t h q u a k e r e l i e f w o r k ;N o n -W a r M i l i t a r y O p e r a t i o n sH o s p A d m i n J C h i n P L A ,2008,15(11):1014-1016.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特大地震。
就汶川地震谈重大突发灾害的急救护理及其道德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中华民族经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
这场灾难让国人震惊,同时让世界震惊。
一瞬间地动山摇,一场生死交战展现在国人面前,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灾害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展开紧急救援,大批的医疗人员进驻灾区,但由于急救环境的严峻,余震不断,使我们的救援更加艰难,护理任务更加繁重,通过此重大灾害给我们护士在护理急救与道德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何谓社会重大突发灾害1.1社会重大突发灾害:是指突然发生地震、旱灾、水灾、火灾、瘟疫流行、战争等造成大量人员死亡和财产损失[1]。
1.2社会重大突发灾害的护理应对策略:社会重大突发灾害急救护理多处于灾害现场残酷的环境中,环境的破坏以及幸存者、伤残者、羅难者及家属都会对护士有很大的心理冲击,因此要求参加救援的护士要有冷静、沉着、敏捷的灾难急救认知能力。
配合医生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援,照料伤病员、保证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减少伤病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治愈率。
2 社会重大突发灾害急救护理的特点2.1护理工作强度大、任务重:由于突发灾害发生的区域集中、人员稠密、而且伤情普遍严重,致使我们急救护理的工作强度增大、任务繁重,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的砸伤、火灾的烧伤、水灾的淹亡、战争的炸伤等。
我们护士应当沉着冷静、争分夺秒、协助医生对重伤员进行急救,做好伤病、疫情的观察,配合各种手术、做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在汶川地震中由于环境特殊,护士下驻灾情现场,抬担架、甚至用双手抛挖伤员、使急救护理工作量大大增加,护士处于高负荷、十分紧张状态下,夜以继日地连续工作,护理任务异常艰难。
2.2护理工作协同性强、技术难度大:社会重大突发灾害急救护理由于受当时条件限制伤病员不可能象平时那样自始至终由一个救治机构完成,实行的是分级救治,这样我们的护理急救工作必须保持良好的连贯性和协同性。
如果在某一护理环节上出现差错和失误,就会给伤病员的病情转归和生命安全带来不利的影响,由于社会重大灾害的伤员常是多部位、多脏器损伤,危重伤员的比例较大,短时间内可能发生大量的伤病员死亡,所以给医护人员在时间上、技术上带来更大的挑战,面对重危病员,救治工作有时现场,有时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有时在行驶的列车、汽车或在飞机上进行,技术难度大、要求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地震后卫生应急对策
导语:提示:地震后应急卫生对策在这样毁灭性的劫难面前,恶劣环境卫生状况,无疑也是前所未有的。
面对这样的大地震现场,我震惊!我悲痛!我不
提示:地震后应急卫生对策
在这样毁灭性的劫难面前,恶劣环境卫生状况,无疑也是前所未有的。
面对这样的大地震现场,我震惊!我悲痛!我不知所措!作为一名环境卫生工作者,保证“大灾之后,无大疫”是我的职责。
我们不得不绞尽脑汁面对现象,去一个一个地解决这些从未遇到过的环境卫生难题。
一、饮水卫生问题
地震后,灾区的建筑物大面积倒塌、集中式供水中断、供水设施遭受严重破坏,分散式给水和农村给水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水管淤砂、井管错裂等等。
当时正值酷暑,人们迫切需要饮水和用水。
在一时无法找到可供饮用的、适宜的给水水源,又无运水工具的情况下,人们不得不就近取各种不卫生的水饮用,包括雨水、坑水、池塘水、河水、游泳池的水,甚至是工业废水等。
从而造成居民肠道传染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
首先,尽快地对10多个重点给水水源进行了40余次的水质检测。
结果表明,水源水普遍受到有机污染,大肠菌群普遍超过国家卫生标准。
这必然导致震后早期,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急剧增多,短期内达发病高峰,如1976年7月底至8月底,当地菌痢发病率为9.72~18.6%。
而1975年同期的发病率仅为0.13~11%。
通过对流行因素的分析,可以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不卫生的饮水所致,因为当时的苍蝇密度还不大,对肠道病的发病不会起太大作用。
地震灾害后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对策探讨我国的地震活动多、大、广的特点,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是一种突发性的自然灾害,瞬问就可造成惨重的破坏,人员的集中伤亡。
震后也最易爆发疫病。
又给抗震救灾增添困难。
为此,做好震后的医疗抢救和卫生防疫是至关重要的。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我们担负着对全市重灾区的卫生防疫保障工作,本文就大地震发生后的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疫措施作简要探讨如下。
1 地震强度与伤害1.1 地震强度与伤亡情况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取决予地震的强度、距震中的距离、震区的人口密度、建筑物抗震性能的强弱、有无震前预报和是否采取防范措施等有很大关系。
一般震级和烈度越高,破坏性越大,生命损失也越重,距震中愈近,烈度愈高,伤亡也愈重;人口密度越高,伤亡也越多;建筑物抗震性能弱,容易倒塌,压埋人员就多;没有震前预报、也没有防范措施,伤亡也就比较多。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灾后的救治和卫生防病工作难度相当大。
1.2 大地震发生后的主要任务: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位任务是救人,抢救时间越早,死亡越少,所以抢救的效果关键在于速度。
据统计,震后半小时挖出的埋压伤员,救活率为99.3%,第1天为81.0%,第2天为33.7%,第3天为36.7%,第4天为19.0%,第5天为7.0%。
大震后收治伤员时,可按毁房的程度预测死与伤的人数,实行卫生防疫保障。
一般毁房75%以上者,死与伤之比为1:1.8;毁房25~50%者,死与伤之比1:6.2;毁房25%以下者。
死与伤之比为1:8.5,可根据死伤情况及时制定医疗救治方案。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导致重灾县发生房屋毁损达80%左右,所以死伤惨重,救灾和卫生防疫工作相当大。
1.2.1 现场救治由于地震特具的致伤效应,地震伤害在某些方面更加复杂、严重。
地震的继发性破坏常对人类造成更多类型的伤,主要的地震伤害有:①机械性致伤,是人体受倒塌建筑物、设备、家具等的直接砸、击、挤、压而致的力学损伤,一般占95%~98%以上;②土埋窒息,是地震诱发的泥石流,大滑坡将人埋入所致;③淹溺,是海啸、水库断裂等灌入或溃成堰塞湖所致;④烧伤、地震引起的电器、炉火、煤气或其他易燃品发生事故或防震棚失火而酿成的火灾,发生大批或散在的烧伤患者。
医务人员在地震灾难中救护的作用和救护要点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地震灾害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其中有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发震时间、发震地点、地震类型、地质条件、建筑物抗震性能、地区人口密度、经济发展程度和社会文明程度等。
地震灾害是可以预防的,综合防御工作做好了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自然灾害。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以及频度较高,并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对社会也会产生很大影响等特点。
因此,义务人员在地震灾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医务人员在地震灾难中救护的作用1、救护受伤的人员。
2、组织现存者进行自救互救。
3、指挥、协调职责。
救护的相关知识及公众对医护人员较为信赖,使得医护人员能够起到很好的指挥、协调工作。
4、震后安抚伤病人员的心理。
地震灾难幸存者常常会因灾难在未来数周内产生恐惧、担心、无助、强迫自己回忆等身心反应。
二、医务人员在地震灾难中救护的要点1 伤员分类是救治的重要步骤医务人员首先必须对伤员进行迅速的分类,区分轻重缓急,把需要紧急抢救的伤员分出来,特别是休克和出血的伤员;把需要立刻手术的伤员分出来;确定伤员救治的措施,分类工作做好了,可以保证在伤员众多条件下,合理使用医院的人力物力,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治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2 实施分级救治伤员后送是必需的伤员的后送是完成分级救治的重要手段。
将没有生命危险但仍需继续治疗的伤员后送,一是为了减轻前方的压力,让等待治疗的伤员得到更好的治疗,二是为前方医院腾出更多的床位,使其能处理更多的病人。
地震后对伤员的转运是立体的,使用了各种可能使用的转运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然而,后送伤员对于具体的医院来说,将自己亲手治疗的伤员转出去,一开始并不那么容易理解,是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观念性的转变,树立大局观念才可能实现。
在汶川地震中,伤员的救治体现了分级救治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