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培训《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 格式:ppt
- 大小:4.84 MB
- 文档页数:4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引入对于确保教育公平、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以及培养国际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该标准旨在明确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目标、内容和要求,为学校和教师提供指导,促进英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通过实施《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可以促使各个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有统一的目标和要求,避免出现教学水平和内容的差异化。
同时,该标准也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和评价标准,有助于提高学生研究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引入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越来越重要。
通过贯彻执行该标准,学生将有机会研究和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和社会,培养跨文化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为他们将来走向国际舞台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促进英语教育质量、提高学生英语水平以及培养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对于教育部门、学校和教师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语言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
通过研究英语课程,学生将逐步掌握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有助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同时也为他们未来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目标。
研究英语不仅仅是研究一门语言,还是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方式和惯。
通过研究英语课程,学生将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点,培养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敏感度和适应能力。
总之,《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目标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他们的综合发展打下基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小学)一、《课标》的整体修订情况●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标标准》(实验稿)从2001年起开始实验。
●经过两年试验后(2003),教育部启动了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
经过长达8年的时间,2011年年底正事发布(2012年1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课程性质方面的修订●突出体现课程对国家发展和学生发展的意义,进一步明确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
在为学生学习英语打好基础的同时,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界定●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掌握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发展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进一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为今后继续学习英语和用英语学习其他相关科学文化知识奠定基础。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形成跨文化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英语课程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产奠定基础。
”课程基本理念的修订●基本理念突出了英语学科的特点,强调英语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以及语言学习的渐进性与持续性特点。
修订后的英语课程基本理念●注重素质教育,体现语音学习对学生发展的价值;●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音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整体设计目标,充分考虑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强调学习过程,重视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丰富课程资源,拓展英语学习的渠道。
课程目标的修订●考虑全国各地英语教育发展的阶段性和地区不平衡性等因素,在保持《标准》总体结构和目标体系不变的基础上,适当调整部分具体目标要求,以更好地反映全国广大地区的教学实际水平和未来发展需求。
《课标》强调的能力●修订稿仍然以描述学生“用英语做事”为主线,强调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新标准》)是为适应世界大调整、大发展和满足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是为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需要,同时,也是为了广大青少年更好地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中国文化。
本文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对《新标准》和实验稿进行比较,并探讨《新标准》的调整变化对义务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价值和带来的教学启示。
一、课程性质定位的调整与变化实验稿中只强调英语课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的定位。
只间接性地提出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概念。
另外,课程包括基础教育阶段(小学一级到高中九级)的所有内容。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新标准》的重要特征,可以说,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的进一步明确不仅符合我国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且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同时也是本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亮点之一。
从课程标准体现的整体思路看,《新标准》特别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持续性、实践性、应用性和整体性。
这更符合语言学习的内在规律。
二、课程基本理念的调整与变化本次修订在保留实验稿中基本理念架构同时,对其又作了相应调整和修改。
尤其在语言的描述上更加准确和更容易量化,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这一改变凸显了英语学科的特点。
因而更加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理解和落实。
新修订的课程理念突出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和个体学习差异,强调宏观设计教学目标,防范语言学习中急功近利和短视现象,体现学习过程性、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评价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更加重视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
这些理念涵盖了英语课程的方方面面。
理念一,明确了英语学习阶段性目标。
即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能力打基础,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和未来职业选择创造有利条件。
理念二,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和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要根据学习者的认知方式、年龄特点、性格特征、生活环境和不同学习需求扮演好指导者的角色。
2011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生。
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一、课程性质外语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英语是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
英语课程的学习,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课程特别强调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二)整体设计目标,体现灵活开放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将课程目标设定为九个级别并以学生"能够做某事"具体描述各级别的要求,这种设计旨在体现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能力发展循序渐进的过程和课程要求的有机衔接,保证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三)突生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生发点和归宿。
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
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由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解读注:本材料选自《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的第五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
课堂教学是把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教学实践的核心环节,是课程理念在教学中得以实施的关键,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是有效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保证。
从教学而言,达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必然要求开展有效教学,而有效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整体规划各个阶段的教学任务,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
从学生而言,有效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而有效学习则要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从教师而言,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需要教师的示范和引导。
教师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前提。
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教学水平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努力适应英语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以此引导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本标准对如何开展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
本节对这些教学建议进行解读,重点解读需要重点把握的内容,以帮助教师更准确地把握如何把这些教学建议转化为课堂教学实践。
本标准所附的教学实例更直观地解释这些教学建议。
(一)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学习英语奠定基础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基础阶段,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必须准确把握“全体学生、奠定基础”这两个核心要素。
1.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优势潜能,促进全体学生发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英语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语言学习者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
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
教学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活动,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教师也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
2011版英语新课标解读(一)2011年12月, 教育部颁布了新制定的义务教育19个学科的课程标准。
修订后的各学科课标跟十年前的实验稿(2001)相比,总体特点概括为四点:一凸显德育修养、二强调能力本位、三体现内容创新、四落实调控减负。
具体到英语学科,义教英语课程标准修订后,在总体框架、设计思路、课程理念和总体目标等方面,基本延续原实验稿课标的思路,变化不大。
较明显的变化有四点:一是删去了原实验稿中涉及高中阶段的内容(六至九级),只保留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二级到初中五级)的内容。
二是突出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特性,更符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需求;强调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外语学习的内在规律。
三是增加了小学词汇和语法教学的明确范围,使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更加详细具体,针对性更强,便于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
四是对课程试验中意见比较集中的“任务型语言教学”和“教学评价”等内容做了重点调整,更符合当前多数地区的教学实际,案例和评析更加具体详尽,在实际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更强。
一、“前言”部分修订版课标中,从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学生发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角度来阐释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意义。
删去了实验稿课标中“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一段内容。
二、“课程性质”部分删去实验稿课标中“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一段有关兴趣、自信心、学习策略、自主学习、合作精神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等内容;保留了掌握基础语言知识、发展基本交际技能和跨文化意识、促进思维发展、提高人文素养、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等要点;进一步明确了外语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有助于课程实施者更清晰准确地认识英语课程的性质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