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泽美术馆与周边环境关系的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1.32 MB
- 文档页数:5
项目档案:建筑设计:SANAA项目名称:金泽21世纪美术馆21st Centur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日语:金沢21世紀美術館(かなざわにじゅういちせいきびじゅつかん),Kanazawa 21 Seiki Bijutsukan)主要建筑师:妹岛和世、西泽立卫地址:日本石川县金泽市市中心完工时间:2004获奖情况:2004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金狮奖结构:钢框架、钢筋混凝土Steel frame and reinforced concrete直径:112.5米最大高度:14.9m走廊天花板高度(Ceiling Height of Corridor):3.955m基地面积:26,964.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7,920平方米(其中美术馆面积17,069m²)项目简介:金泽21世纪美术馆,建于金泽的市中心。
该美术馆的设计理念就是,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方便到达,是实现交流与艺术体验的公园式美术馆。
因此,建筑物采用了透明玻璃的圆形设计,并充分考虑了顶部照明和光庭(light-well)的亮度和开放感。
建筑最大的特征就是美术馆设计中极少采用的圆形。
因为三方都有道路环绕,所以人们可以从任意一个方向进入馆内。
采用了前后无差别的圆形,是为了促进人流顺利通过,使建筑和街道融为一体的设计。
而在晚上亮灯之际,晶莹的光线透出,在古意盎然的金泽市区,有如一台从星空降落的发光飞碟。
玻璃弧形外墙,让整座美术馆显得明亮洁净,同时也十分轻巧,丝毫没有昔日美术馆的厚重压力。
设计简析:(以下分析主要来自《模糊均质消隐――金泽21世纪美术馆设计分析》)一.外部形态金泽21世纪美术馆位于金泽市中心,基地三面临街,周边地块用地属性多样,城市建筑多以背面相向。
面对这样城市环境,建筑师并没有根据周边道路的等级或城市轴线来确定建筑形态的主次关系,而是考虑到从城市多个方向来到场地的流线,在设计的开始便选择了直径112.5m、无正面、无侧面的圆形作为室内空间的边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错落布置其中。
简析妹岛和世建筑设计中的场地设计———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为例王柄棋,靳铭宇(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石景山100144)妹岛和世[1]作为当代日本建筑界的代表人物之一,她对建筑独特的洞察力,设计手法上的先进性,使其在当代建筑名家中独树一帜。
轻盈、通透、纤薄是人们对妹岛和世建筑设计最常见的评价。
在进行建筑整体感受与空间的营造时,妹岛和世不仅仅拘泥于推敲建筑本身的设计,还会从建筑的场地设计出发,以建筑的外部设计来强化表达建筑所营造的空间感受与形式美感。
以金泽21世纪美术馆为例,简析妹岛和世建筑设计中场地设计的作用,探究其建筑本体与外部空间设计的关系。
妹岛和世;场地设计;外部空间面模糊的圆形设计对城市建筑的影响类似于一种具有自然场地属性的效果:均质而又平滑。
从建筑本体设计来看:轻盈的屋顶、纤细的钢柱、大面积通透的的立面,三者共同营造出了金泽21世纪美术馆轻、透、薄的建筑特点。
在美术馆的外部场地设计中,妹岛和世从外部空间的均质性、植物的种植、道路的设计及内部室外天井设计等方面进一步强化了这些特点。
1.1外部空间的均质性金泽21世纪美术馆的外部场地设计主要以大面积的草地绿化为主,建筑外部根据地势起伏围绕着一周环形道路,在主要入口处,环道向内部延伸出支路以供游览者进出美术馆。
可以看出,妹岛和世在场地设计中并未根据场地不同位置功能的不同进行分级,所有场地的基本绿化都是由一种草本植物完成的;道路与建筑类似的环形,且并未区分道路的主次等级。
沿着外部环形道路除了2处面积不大的硬地外,并未设置其他景观节点。
美术馆所有的外部空间都以一种平级的、均质化的形态进行组织。
这样扁平化的空间组织形式与建筑本身正圆形的形体相互呼应,模糊了建筑本身的边缘性,同建筑本身一样以一种模糊的姿态来应对城市环境。
这种空间的均质性布置,给游览者提供了行为随机发生的场所。
美术馆外部的空间就像是一个舞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随意地进行各种活动。
美术馆观展动线空间研究以自然环境中美术馆建筑为例一、本文概述本文以自然环境中美术馆建筑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美术馆观展动线空间的设计与研究。
观展动线,即观众在美术馆内参观展览的路径和流线,对于美术馆的空间布局、展览效果以及观众的观展体验具有重要影响。
自然环境中的美术馆建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条件,其观展动线设计更具挑战性和独特性。
本文将首先分析自然环境中美术馆建筑的特点,包括其地理位置、环境特征以及建筑特色等。
在此基础上,探讨自然环境中美术馆观展动线设计的原则与策略,如如何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如何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流线、如何营造舒适的观展环境等。
接着,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具体阐述自然环境中美术馆观展动线设计的实际操作方法,以期对美术馆建筑设计和观展动线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还将对自然环境中美术馆观展动线空间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分析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思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推动自然环境中美术馆建筑观展动线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提升美术馆的空间品质和观众的观展体验。
二、美术馆观展动线空间的基本概念美术馆观展动线空间,指的是观众在美术馆内参观艺术作品时,所经过的路径及其周边环境的总和。
这一空间不仅涵盖了美术馆内部的物理布局,如走廊、展厅、休息区等,还包括了这些空间如何通过设计来引导观众流动,从而影响他们的观展体验。
自然环境中的美术馆建筑,通常会将周围环境如公园、湖泊、山川等自然景观融入其设计中,形成室内外空间的相互渗透与交融。
这种设计方式使得美术馆观展动线空间更加丰富多样,观众在参观过程中可以感受到自然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美术馆观展动线空间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合理布局,确保观众能够方便快捷地到达各个展厅,同时避免走冤枉路和重复参观二是要注重空间的营造,通过不同的空间布局、装饰风格和光线运用等手段,为观众创造一个舒适、宜人的观展环境。
在自然环境中的美术馆建筑中,观展动线空间的设计往往更加复杂。
美术馆建筑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美术馆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载体,不仅仅是展示艺术作品的场所,更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
美术馆的建筑设计与城市景观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建着城市的面貌。
首先,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可以为城市增添独特的艺术氛围。
一座设计精良的美术馆,不仅可以成为城市的地标建筑,更能够通过建筑形式、色彩搭配等元素,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比如,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等,它们的建筑风格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相契合,为城市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成为城市文化的象征。
其次,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可以与城市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
城市的景观是由各种建筑、道路、绿地等元素组成的,而美术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应该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在建筑设计中,可以考虑采用与周围建筑相一致的材料、色彩等,使美术馆与城市景观融为一体。
此外,美术馆的建筑形式也可以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突出其独特性,从而吸引更多的人们前来参观。
再次,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可以为城市提供多样化的公共空间。
美术馆不仅是展示艺术品的场所,也是一个供人们休闲、交流的公共空间。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人们的需求,提供舒适的休息区、开放的展览空间等。
这些公共空间的设置,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欣赏艺术的场所,也可以促进人们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增进城市的社会凝聚力。
此外,美术馆的建筑设计还应该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的建设中,美术馆的建筑应该符合环保要求,采用可再生材料、节能设施等,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美术馆的建筑设计也应该考虑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留下一座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的建筑。
综上所述,美术馆建筑与城市景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美术馆的建筑设计可以为城市增添独特的艺术氛围,与城市景观相互融合,形成一种和谐的整体,为城市提供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同时也应该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美术馆的建筑设计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建着城市的面貌,为城市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美术馆生态设计和地域文化例谈一、海南美术馆设计必要性: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北京持续的雾霾天气更加凸显生态自然环境的重要性,而海南天生拥有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
另一方面在世界文化水平提升的大背景下,人们的消费不再只局限于一般经济上的物质消费,逐渐转向对艺术,休闲等精神层面的文化消费。
国家对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开发,提升世界人民对海南自身生态环境的热衷。
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成功举办,使越来越多的人到美术馆参观休闲,很多人在工作之余到美术馆体验文化与艺术,放松身心。
在海南这样生态自然环境优越,文化特点突出的地方设计美术馆,有利于海南整体形象的提升,让更多的人不但体会海南美好的自然环境,而且通过美术馆体验,感受海南独特的艺术文化气息。
与此同时,生态与艺术文化的提升更能体现海南的整体风貌。
海南美术馆的设计,为热爱文化艺术与传承黎族等少数名族文化的人们提供了艺术文化交流新平台,是值得庆幸的一件事。
海南美术馆将成为日后对外交流学习,展现海南艺术文化的重要窗口,对海南的发展,乃至海南艺术文化的保护、创立自己的品牌具有划时代意义。
二、海南美术馆设计思路:(一)海南美术馆的设计特色1、本土生态的海南风貌,展现海南的人文精神海南美术馆对海南本土艺术与社会起着纽带作用,它是海南人民人文精神的汇聚地,是海南本土文化发展的平台,提升着海南在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生态艺术休闲、本土艺术、文化的影响力。
海南美术馆设计立足于海南本土文化特色,为海南艺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文化平台。
2、海南美术馆设计的创新意识,建立属于海南自己的本土文化品牌。
旅游业是能够最大限度保持和发挥海南生态环境优势的特色产业,建设以旅游开放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改革试验区,支撑海南长远发展的战略需要,全面建设国际旅游岛,把国际旅游岛建设放在改革开放全局的大背景下来考虑设计,创立海南自己的本土文化、艺术精神、生态休闲的品牌美术馆。
建立海南艺术文化在全国的地位与发展方向,紧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创立海南的本土艺术和品牌地位,构筑海南的本土艺术梦,通过旅游、生态休闲与艺术文化,打造海南的文化精神。
sanaa建筑事务所案例那我可得给你讲讲Sanaa建筑事务所超酷的案例。
一、金泽21世纪美术馆。
1. 外观与环境融合。
这个美术馆啊,就像是从地上自然生长出来的一样。
它没有那种很生硬的边界,整个建筑是那种特别低矮、扁平的形状。
你从外面看,它就像是一个白色的大圆盘,和周围的环境融合得超棒。
周围的绿植啊、小路啊,就好像和这个美术馆是一伙儿的,不像有些建筑,高高在上,和周围格格不入。
2. 内部空间通透。
走进美术馆里面,那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超级大的白色盒子,但是这个盒子里到处都是惊喜。
它的内部空间特别通透,各个展厅之间没有那种很厚重的隔断。
你在里面逛的时候,就像是在一个白色的迷宫里穿梭,光线从各个方向透进来,有时候你走着走着,突然就会发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艺术作品在某个角落里冒出来,就像是在玩寻宝游戏一样。
3. 公共性的体现。
金泽21世纪美术馆很注重公共性哦。
它有很多公共的休息区域,人们可以坐在那里聊天、休息,甚至可以带着自己的便当在里面享受午餐,就像在自己家的客厅一样自在。
而且它的广场上经常会举办一些户外活动,像是小型音乐会啦,艺术表演啦,整个美术馆就像是一个社区的文化中心,把艺术和人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二、劳力士学习中心。
1. 独特的地形塑造。
这个劳力士学习中心啊,就像是一个超级大的波浪。
它的外形是那种蜿蜒起伏的,建筑的屋顶和地面是连在一起的,形成了一个连续的地形。
你走在上面,感觉就像是在爬山一样,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
这种独特的地形塑造,让整个学习中心充满了活力,和那些方方正正的传统建筑完全不一样。
2. 多功能空间。
在这个建筑里,空间的利用超级灵活。
它有很多不同功能的区域,像图书馆、会议室、学习区、休息区等等。
但是这些区域之间没有很明确的界限,你可以在一个地方既学习又休息,还能随时参加小组讨论。
比如说,在一个大的斜坡下面,可能就是一个很安静的阅读角落,旁边就是一个可以用来做小型讲座的空间,就像是一个多功能的大盒子,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使用这些空间。
对金泽美术馆与周边环境关系的分析
张家轩1
(1.建筑学2013级1班,20135306)
摘要:金泽21世纪美术馆是一个融合了展示与交流的市民友好型美术馆,对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具有独创性的思考。
本文从金泽美术馆的区位、道路及入口、建筑形体、绿化及尺度、内部空间组织等方面,对其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学习其中的手法,并进一步体会大师的思想。
关键词:金泽美术馆;周边环境;形态与尺度;均质空间;空间渗透
引言
与一些形式夸张,艰涩难懂的设计相比,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1的设计是有些另类的,其作品的魅力并不是概念的复杂,而恰恰在于它表现出的“简单”——没有什么是繁复需要揣摩的,一切都那么一目了然,他们的设计成果简单到如同概念图解在现实中的直接转化。
两位大师的作品常常表现出轻盈与透明的特点,内部空间和外部环境保持着一种复杂的暧昧关系,并能创造出与众不同的空间感受。
金泽21世纪美术馆的内外部关系巧妙且独特,值得深入分析与感受,本文就其与周边环境的有趣关系的形成方式做了初步的分析。
1项目简介
1.1区位
金泽21世纪美术馆位于日本金泽市市中心,基
址原为中小学,位置靠近金泽市的繁华区——香林
坊,附近更有名胜“兼六园”。
基地三面临街,周边
地块用地属性多样,城市建筑多以背面相向。
1.2设计理念
“金泽是一个很小但是很热闹的城市,在设计
建造前,金泽市长找过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提供一
个让市民活动的空间,基于这个考虑,我们就决定
把美术馆和交流馆这两个空间结合作为建筑的重
点。
”
“这是一座开放在市街里,像公园一样的美术
馆”图1
2建筑形体与城市肌理
面对繁华而复杂的周边环境,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两位建筑师并没有根据周边道路的等级或城市轴线来确定建筑形态的主次关系,而是考虑了从城市多个方向来到场地的流向后,选择用直径112.5m、无正面、无侧面的圆形作为室内空间的边界。
而大小不同的立方体错落布置其中。
这个没有唯一正面的圆形平面,具有均质、连续的开放界面,使得城市的各方向人流对
美术馆的可达性均等,市民可以自由地从城市的各个方面进入美术馆,而“矩形和方形平面
不可能使得整个外立面都成为正面”。
超大尺度圆饼形占据场地中心,其外部空间呈现不
完形,使得美术馆迥异于场地环境;二层以上升起的大小立方体,又在城市肌理上取得了与
周边建筑的呼应关系。
而圆形作为一种稳定、独立且具有强烈向心性的形态,自然而然地使
美术馆成为整个场地的核心。
作为一种应对高度密集的城市环境的策略,SANAA的金泽21世纪美术馆形态设计,一
方面强调了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独立,又与城市环境建立起紧张而模糊的关系。
图2 图3
3形体与尺度
整个建筑由低矮的圆盘和内部耸立而出的方盒子构成了两种空间尺度。
圆形基础的高度为
4.5m,在建筑周边、场地内的人只看得到建筑一圈透明的玻璃隔断,建筑室内外环境交融,
视线通透,空间边界模糊了;且建筑与场地的尺度较为适宜,更加使人容易亲近,形成友好
的环境氛围。
在距离建筑稍远的街区,人们会见到建筑整体,其屋顶高低错落的立方体使其
与画面背景中的城市肌理巧妙地融为一体。
图4
图 5 图6 图7
4周边道路与入口
由圆形形体产生了建筑的立面的无方向性,不过也随即产生了对周边环境的最大的包容
与接纳。
从街道进入场地的入口选择很多,进入后首先是一条围绕建筑的环路,既呼应了建
筑形体又作为建筑入口路线与外部道路的过渡,且围绕这段环路形成了对建筑的环视,环路周边亦会有各种设施。
建筑的入口有四个,且不分主次,真正做到了与形式和主题的统一,使其成为一个公共的交流场所。
以上种种共同构成了十分整体的设计。
5场地绿化部分
整个场地内部基本以草地作为绿化的主体,构成路径和小
场地的清晰的边界,草地中只分散点缀了不同种类的树木来作
为场地入口和建筑入口的标志、以路径为主线的空间序列的节
点、视线的焦点等。
稀疏而挺立的小树,其高度接近建筑的圆盘,尺度较为亲
切适宜,同时,其竖向的线条与建筑水平展开来的趋势形成对
比,凸显了建筑主体。
图8
6均质空间、模糊空间及空间的渗透
传统美术馆组织结构特征表现为:功能组织分区明确;空间的内与外、主与次秩序清晰;交通流线组织明确通畅。
整个建筑系统表现出结构的层次性与路径的单一性,呈现出明显的树状组织结构特征,金泽21世纪美术馆组织结构的创造性设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消解了明确的功能分区。
金泽21世纪美术馆的设计关注点不在处理空间功能属性上的差异,以及相关的空间等级秩序关系上,空间组织要素被简化为“房间”、“通道”两种,除库存,设备间等特殊空间设置在地下一层外,其他如:展览、创作、多媒体、管理、研究等各种不同功能空间被同一布置在地上一层,它们的功能分区消隐于系统整体结构分区之后,“房间”,“通道”也并不因为功能、位置归属的不同而呈现出性质的不同。
布置在一层的各个房间开放性几乎同等,人们在建筑中获得更高的自由度和多样的活动体验;
2. 空间之间、功能组织之间的等级差异被消解。
在金泽21世纪美术馆设计中,作为不同功能目标实现的“房间”,空间没有主次之分,在形象上没
有内外,正反差异。
散布在圆形平面中的“房间”,其大小、
长宽比例并不反映其功能差异,而是统一在一套古典比例2中;
这一特征甚至表现在美术馆的整体形态上——没有明确轴线
的圆形,各个方向的形态都同等重要,布置在地上一层的观众
与工作人员入口也没有主次之分,人们从城市的
各个方向都可以进入建筑。
3. 交通系统由传统的树状组织结构转变为网络状组织结
构。
作为联系各个功能块的交通空间,其形态反映出功能块之
间、以及空间系统的组织关系,在金泽21世纪美术馆中,交
通系统呈现出明显的网络状形态,与传统美术馆中树状交通系图9
统截然不同。
从而使得观众的参观流线并不预先设定,观众
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路径,以一种公园漫步似的方
式完成参观体验。
上述组织结构创新组织至少给金泽21世纪美术馆带来两
大亮点:空间的均质化即模糊空间,以及使用的自由度。
在
这里,空间的均质化并不意味着空间的单调与乏味,等级秩
序的消失,界面的均一化,这反而使空间成为其中人的活动
的最好背景,凸显出人活动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同时,能够
使内部空间与外部环境减少等级差度,将室内与室外的关系
联系得十分紧密,内部与外部互相渗透,更多的则是建筑图10
内部对外部环境的包容接纳、引入、甚至是贯穿,从而达到内部空间与外部环机的有机融合。
内部纵横交织的通道将“房间”包裹、环绕,从而为到达某一目标“房间”提供了多种路径,
极大地增大了使用中的自由度和可能性,使得美术馆获得了公园式的、容纳多种活动、蕴含
多种可能性的开放空间与灵活性。
7结语
历史上,广义上的建筑师们对于内外空间关系的探索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从埃及金字塔
基本以实体耸立于外部空间中,到巴西利卡用几圈柱廊划分内外空间,形成过渡的灰空间,表现出对内外部空间新的认识,后来结构、材料等技术的进步使建筑的围护部分变得越来越薄,窗户越来越高大,再到工业进步,密斯的范思沃斯住宅用钢与玻璃完美表现了流动空间,
建筑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愈加紧密和复杂......
我相信,随着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将被改变,我们对建筑的定义、内
部空间于外部环境关系将会愈加复杂和多样化。
注释:
1)SANAA建筑设计事务所是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西泽立卫共同主持的联合设计机构,同时
两位建筑师也都主持着各自独立的事务所。
2)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师、理论家帕拉迪奥(1508—1580)在其著作《建筑四书》中
提出了房间的七种“最优美、最合乎比例的房间形式与比例”。
分别是:圆形,正方形,1/2 ,
3/4,2/3,3/5,1/2。
在金泽21世纪美术馆方案设计中能很明确找到这些比例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方振宁.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白色的暧昧[J]. .
[2]魏皓严,郑曦. 从建筑到街区:日本金泽市当代艺术博物馆设计竞赛大奖方案分析[J].
建筑创作,2004,10:24-31.
[3]大师系列丛书编辑部.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作品和思想[M].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2006.
[4]KAZUYO SEJIMA+RYUENISHIZAWA, EL Croquis 99, Editorialel Croquis, S.L, 2000.
图表来源:
图1——图4:作者自绘
图5:KAZUYO SEJIMA+RYUENISHIZAWA, EL Croquis 99, Editorialel Croquis, S.L, 2000. 图6:KAZUYO SEJIMA+RYUENISHIZAWA, EL Croquis 99, Editorialel Croquis, S.L, 2000. 图7:作者自绘
图8:/Gallery-gallery_content-id-16322.html
图9——图10: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