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细部及其构造上的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13
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的异同(一):用材明清家具的鉴定,最重要的就是辨别年代。
而历史不同时期和地区,由于政治、经济以及生活习俗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常会采用不同种类的木材制作家具,因此一些古家具的用材会直接反映出该家具的产地和年代,这是判别古家具文物价值的重要依据。
学会辨别木种是鉴赏家、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必修课和基本功。
明清家具在用材方面,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因此,辨别木材是鉴定家具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
传世的明清家具中,有不少是用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铁梨木、乌木、等木材制作。
因在清代中期以后,这几种木料日渐匮乏,成为罕见珍材。
所以,凡是以这几种硬木制成的家具,大都是传世已久的明代或清代前期遗物。
虽说此类家具后代仿制的也有,但终因材料难得及价格昂贵,为数极少。
今存的传统硬木家具中,也有许多是用红木、新黄花梨或新鸡翅木制作的。
由于这几种木材,是在紫檀|、黄花梨等名贵木材日益难觅的情况下才被大量使用,所以,以这些木材制作的家具,大多为清代中期以后直到晚清民国时期的产品。
如有用红木、新黄花梨、或新鸡翅木制作的明式家具,因其材料的年代与形成的年代不相吻合,大多是近代的仿制品。
当然,这也不能完全一概而论,因为众文献记载来看,红木和花梨木可能最迟在清代初期就已开始被选用作家具之材,而在江南一带也确实也发现了不少明式红木家具,不是近代仿制的,而是清代早期的遗物,但从整体上说,红木家具的大量出现是清代中期以后的事。
值得注意的是,有大量传世的榉木家具,不能以材质来间断年代,因为它在明清两代均被广泛用于制作家具,并在形式上也较多地保持了一致性,许多清代中期及至更晚的榉木家具,仍然沿袭着明代的手法。
所以,对榉木家具的断代,应更多地依靠其他方面的特点来进行鉴定。
20世纪初叶,由于中国古家具日益为世人所瞩目,大量珍稀的古家具外流。
为此,早在50年代,中国政府有关部门就制定了一条政策,规定紫檀、黄花梨、鸡翅木、铁梨木和乌木这五种制作的家具不准出口,这种“五木法则”在当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因过于简单,又使大量菲五木的珍贵古家具流出海外,同时这种以木质定高下的简易法则也使许多爱好者坠入了拜物的误区,将作为中国古家具主体的菲五木家具一概视为“柴木”,甚至滥收贱卖,极少开展收藏研究,这同样是不可取的。
简述明清家具的种类与设计特征明清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的代表,其种类和设计特征体现了中国古典家具的精髓。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深入探讨明清家具的种类和设计特征,帮助你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主题。
一、明清家具的种类1. 实木家具实木家具是明清家具中最常见的一种,它包括了各种实木桌椅、橱柜和床等。
这些家具以优质的木材制作而成,工艺精湛,历久弥新。
2. 红木家具红木家具是明清家具中的高档家具,它以红木、紫檀等名贵木材为主要材料制作而成,工艺复杂、雕刻精美,常常用于宫廷或富豪家庭的装饰。
3. 宫廷家具宫廷家具是专门为皇家宫廷所定制的家具,包括屏风、床榻、案台等,其设计典雅、富丽堂皇,体现了封建皇权的权威和尊贵。
4. 民间家具民间家具是明清时期普通百姓家庭常用的家具,包括了方凳、榻椅、圆凳等,设计简洁实用,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具的朴实和民俗风情。
二、明清家具的设计特征1. 古典美学明清家具的设计受到中国传统古典美学的影响,注重几何比例、曲线美、雕刻等手法,注重内在气质的陶冶,表现了中国古典家具的高雅品味。
2. 工艺精湛明清家具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包括了榫卯结构、雕刻、插画等技艺,工匠们注重细节、追求完美,以求将每一件家具打造得精美而持久。
3. 符号象征明清家具中常常出现龙、凤、莲花等中国传统象征,这些符号善于寓意,意味着权力、吉祥和美好的寓意,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总结:明清家具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代表,其种类与设计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和丰富。
从实木家具到红木家具,从宫廷家具到民间家具,每一种家具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其设计特征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魅力,工艺精湛、符号象征等方面无不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品味。
个人观点:我个人对明清家具的种类与设计特征很感兴趣,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研究明清家具,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美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明清家具的种类与设计特征,欢迎继续关注我的知识专栏,我会持续分享更多有价值的文章。
明清家具对比明式家具的特点明代家具选料考究,造型简洁、结构合理、做工精巧、装饰纯朴,具有疏朗大方、儒雅庄穆、精练朴实的气质。
制作上,明代家具采用“攒边”和“榫卯”技术,追求坚稳精确的结构、规矩匀实的线角和光洁平整的器表。
造型上,明代家具采用构架式结构,讲求挺拔端庄,明快洗练,固直方正。
装饰上,明代家具充分显露木质的本色和纹理,不尚雕琢堆砌,追求朴素、自然的美感。
明式、清式家具的发展历程家具作为文化生活的产物,其形式必然与当时的生活方式有关。
中式家具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自商、周至三国期间席地而坐的矮形家具;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是家具形式变革的过渡时期,随着人们的起居方式向垂足而坐的过渡,家具也逐渐从矮形向高形过渡;至北宋,垂足而坐已成定局,高形家具的系统已基本建立,以后又经过五六百年的不断发展和改进,尤其在明、清时期,中式传统家具的形式日臻完善,品类也日益齐备。
清式家具的特点清式家具在明式家具的基础上更趋向奇形巧制、繁纹重饰、豪华富丽,无论是结构的衔接,还是线角的转折,无论是雕刻镶嵌,还是描画绘饰,都不逊于明代,甚至有所发展,而且,清代家具在渲染气氛、烘托环境方面也是颇为独到的,它保持了明代家具的某些优秀传统,并且有着鲜明的风格特色。
明式、清式家具的结构大量优质坚硬木材的输入,为明式家具采用较小的构件断面,制作精密的卯榫结构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一点也是明式家具极具代表性的特征。
明式家具在结构上基本采用不施胶、不钉钉的卯榫接合,严丝合缝,工整精致,科学合理。
清式家具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家具的卯榫结构,充分发挥了插销挂榫的特点,技艺精良。
然而由于过分追求装饰,有时不免忽略了结构的合理性。
清中期以后,挂销不做了,牙条和束腰也改为两根木料分做;到清晚期,不仅没有挂销,连牙条的榫头也不做了,只靠用胶黏合,比明式家具的结构逊色不少。
明式、清式家具的造型特征明式家具的造型运用美学的原理来创造完美的效果,采用简练挺拔、流畅刚劲的线条和沉稳、坚实的质感来表达简洁、舒展、质朴的设计理念。
鉴别明清古典家具的四大原则作为一名建筑学专家,对于明清古典家具的鉴别和研究一直是我的一个热点话题。
在深入研究和实践中,我总结出了四大鉴别原则,分别是材料、结构、雕刻和饰面。
一、材料材料是判定明清古典家具的重要依据。
明清家具的材料以南方硬木为主,例如紫檀、花梨、鸡翅木等,这些木材质地紧密,耐压耐磨。
同时,家具的辅助材料也是鉴别的重要因素,比如铜、铁、宝石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鉴别。
二、结构结构是明清古典家具的另一重要鉴别因素,这意味着要对家具的构造和组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例如,明式家具主要以榫卯连接为主,而清式家具则多采用玻璃胶粘接。
此外,不同地区、不同段位的家具在结构上也有所不同,需要结合具体实例加以分析。
三、雕刻作为明清古典家具的重要装饰元素,雕刻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特点进行鉴别。
明式家具雕刻注重简洁大方,清式家具则强调精工细作。
在鉴别雕刻时,需要注意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还要关注雕刻的主体内容,以确定家具的制作时间和地域。
四、饰面饰面是家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明清时期,饰面的内容包括盘、篆、镂、刻等,需要对这些元素进行详细的研究。
同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家具饰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别,需要对其进行研究和鉴别。
上述四大原则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影响、相互贯通,形成了一个统一的鉴别流程。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需要先进行材料鉴别,确定家具的木材种类、产地、年份等,然后进一步分析结构和雕刻,确定家具制作的风格和技法,最后进行饰面鉴别,分析家具的画面内容和色彩特点。
总之,明清古典家具的鉴别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具备丰富的艺术和历史知识,需要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家具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只有掌握了这些鉴别原则,才能正确地鉴别出明清古典家具的制作时间、地域、工艺等重要信息,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些文化宝藏。
明清家具特点的比较1 #我国家具经过不断地变化、演进和发展,到了明代,进入了完备、成熟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世人誉为“明式家具”。
由于明代的细木家具用材都是坚固耐久的硬木,所以遗留至今的精品为数不少,从而可以让我们直观全面地了解明式家具的发展进程。
明式家具的品种式样丰富多彩,按其功能可分为椅凳类、桌案类、床榻类、柜架类和其他类。
家具的风格特点又可用王世襄先生品评明式家具的“十二品”概之。
十二品为“简练、厚拙、圆浑、秾华、文绮、妍秀、劲挺、柔婉、空灵、玲珑、典雅、清新”。
清代家具有不同于明式家具的独到之处。
其总体尺寸要比明式家具宽大,形成稳定、浑厚的气势。
而样式也十分丰富:有床座榻,屏灯笼,箱橱柜,椅凳墩,桌几案等。
例如新兴的太师椅就有多种式样,至于靠背、扶手、束腰、牙条等新形式,更是层出不穷。
装饰上求多、求满,常运用描金、彩绘等手法,显出光华富丽、金碧辉煌的效果。
而在家具的作工方面,又有京坐、广作、苏作之分,使清代家具完全系统化、风格化。
清代家具的风格特点,在以上家具品种、造型、装饰等项里,大致都已讲到,现在只概括地作一小结。
清代家具,经历了近三百年的历史,从继承、演变、发展,以至形成为自己的独立风格,这当然有它特殊的背景与经历,乃至独立存在的特色。
清代家具的发展至风格成熟为"清式",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清初至康熙初,这阶段不论是工艺水平、还是工匠的技艺,都还是明代的继续。
所以,这时期的家具造型、装饰等,还是明代家具的延续。
造型上不似中期那么浑厚、凝重,装饰上不似中期那么繁缛富丽,用材也不似中期那么宽绰。
而且,清初紫檀木尚不短缺,大部分家具还是用紫檀木制造。
中期以后,紫檀渐少,多以红木代替了。
清初期,由于为时不长,特点不明显,没有留下更多的传世之作,这时期还是处于对前代的继承期。
第二阶段是康熙末,经雍正、乾隆,至嘉庆。
这段时间是清代社会政治的稳定期,社会经济的发达期,是历史上公认的"清盛世"时期。
明代家具与清代家具的区别1、造型厚重,形式繁多清式家具在造型上与明式家具的风格截然不同,首先表现在造型厚重上,家具的总体尺寸比明式家具要宽,要大,与此相应,局面尺寸、部件用料也随之加大。
比如清代的太师椅、三屏式的靠背、牙条、腿步等协调一致,造成非常稳定、浑厚的气势。
这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清式家具在结构上承袭了明式家具的卯榫结构,充分发挥了插销挂榫的特点,技艺精良,一丝不苟。
凡镶嵌方面的桌、椅、屏风,在石与木的交接或转角处,都是严丝合缝,无修补痕迹,平平整整的融为一体。
家具的主料木材,选料极为精细,表里如一,无节,无伤,完整得无一瑕疵。
硬木家具的部件和零部件,如抽屉板、桌底板及穿带等,所用的木料都是硬木。
清式家具的样式也比明朝繁多,如清朝新兴的家具太师椅,就有三屏风式靠背太师椅、拐子背式太师椅、花饰扶手靠背太师椅等多种。
2、用材广泛,装饰丰富。
清式家具喜于装饰,颇为华丽,充分应用了雕、嵌、描、堆等工艺手段。
雕与嵌是清式家具装饰的主要方法。
嵌有瓷嵌、玉嵌、石嵌、珐琅嵌、竹嵌、螺钿嵌和骨木镶嵌等。
清代除继承了明代原有的形式外,又发展了螺钿嵌,产生了骨木嵌、珐琅嵌和瓷嵌。
3、骨嵌的作用。
骨嵌用在器皿虽然很早,但是骨嵌用于家具上还是清代的创举。
骨嵌的鼎盛时期是乾隆中叶,其艺术特点有:(1)骨嵌工艺精良,拼雕工巧。
工艺制作上保持多孔,多枝,多节,块小而带棱角,既宜于胶合,又防止脱落,虽天长地久,仍保持完整形象。
(2)骨嵌表现形式分为高嵌、平嵌、高平混合嵌三种。
早期和盛期是高嵌和高平混合嵌,后期都是平嵌。
(3)骨嵌用材多为红木、花梨等贵重木材,因其木质坚硬细密,镶以骨嵌更显出古拙,纯朴。
4)骨嵌题材大致可分为人物故事、山水风景、花鸟静物和纹样四类。
由于工艺美术的发展,使得家具制作得以借助各处工艺美术手段,去进行综合的装饰处理。
清式家具的装饰上采取了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构成了它自己的特点,是历代所不能比拟的。
明清家具的造型与鉴定明清家具是中国古典家具中的瑰宝,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吸引着无数收藏爱好者。
在明清时期,家具不仅是实用的生活用品,更是彰显主人身份和品味的重要象征。
因此,对于明清家具的造型和鉴定,有着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明清家具的造型特点和鉴定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带您一起走进这段古老而神秘的家具世界。
一、明清家具的造型特点1. 简约典雅明清家具的造型以简约典雅著称,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家具整体结构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装饰和繁复的雕刻,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审美追求。
无论是榫卯结构的明式家具,还是雕刻精美的清式家具,都展现出一种朴素高雅的气质。
2. 线条流畅明清家具的线条多呈现出柔和流畅的曲线,如椅背、扶手等部位常常采用弧形设计,给人以舒适和优雅的感觉。
这种线条设计不仅美观,更符合人体工程学,使家具更加符合人体工程学,使家具更加舒适实用。
3. 木材精选明清家具选材讲究,常常选用名贵的红木、黄花梨等木材进行制作。
这些木材质地坚硬,纹理清晰,色泽自然,经久耐用。
同时,这些木材还具有独特的香气,给人一种清新怡人的感觉。
4. 雕刻精美虽然明清家具注重简约,但在一些细节处却常常雕刻精美,如榫头、把手、腿部等部位常常有精美的雕刻图案,展现出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修养。
这些细致的雕刻不仅增加了家具的艺术价值,更体现了制作工艺的精湛。
二、明清家具的鉴定方法1. 材质鉴别鉴别明清家具的第一步是要对材质进行鉴别。
明清家具常用的木材有红木、黄花梨、紫檀等,这些木材质地坚硬,纹理清晰,色泽自然。
可以通过观察木材的纹理、颜色和质地来初步判断家具的真伪。
2. 结构鉴别明清家具的结构多采用榫卯结构,榫头和榫眼的制作精细,结构稳固。
在鉴别时可以检查家具的榫卯连接处是否紧密,榫头和榫眼是否精细,以及结构是否稳固,从而判断家具的制作工艺和品质。
3. 风格鉴别明清家具的风格各具特色,明式家具注重简约大方,清式家具则更加讲究雕刻和装饰。
明清家具都有哪些特征及明清家具的鉴定方法清式家具品种之多,工艺水平之高,均已超出清朝其他历史时期,是清式家具的鼎盛年代,也是清式家具制作数量最多、工艺最精湛、品种最丰富的一个时期。
据介绍,目前最具升值潜力的明清家具有两类。
一类是明代和清早期由文人指导下制作的明式家具,一般是黄花梨;一类是清康雍乾期间制作的宫廷家具,一般是紫檀。
据估计,现在存世的这两类家具不会超过一万件,市场上已很难寻觅芳踪了。
所以,专家认为,明清家具的收藏,柴木将接唱主角。
一套好的家具如何辨别?“看东西一定要站稳了,全神贯注,目不转睛,还得动动脑子琢磨琢磨。
特别是不要急于到家具跟前去,因为看家具跟看瓷器看玉器不一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留存的古旧明清家具将会越来越少,价格也会越来越高,资源匮乏的现实也就越来越难以满足收藏者们的强烈愿望。
在这种大趋势下,人们就会退而求其次,自然而然地将眼光转向可遇可求的仿古家具,尤其钟情于那些选料精良、做工精细、形神兼备的仿古家具精品,因为无论就其珍稀名贵木材的价值,还是其艺术价值都具有增值的潜力。
当前作伪的行当也随着家具收藏的热潮而“蓬勃发展”,并形成了作伪、炒作宣传、销售或拍卖为一体的产业链,使得不少收藏者上当受骗。
在鉴别方法上也有很多,例如可以看家具的腿足。
因为老家具长期放在地上,接触到地面的部分往往会有自然的褪色和受潮气侵蚀的现象,与家具的其它部分会有所不同。
当然还有些作伪的也在这方面动脑筋,会将腿足浸泡起来,让它腐蚀,但是这种腐蚀的效果也会"平",也是均匀的,没有家具使用过程中那种搬移拖拉和碰撞产生的痕迹,细心去看就不难分辨。
另外,如果卖家同意,拆开榫卯结构看榫卯上的木头成色如何,这种方式往往很有效,因为表面再怎么做旧,里面的榫卯往往是新的,一看就会知道。
在古旧家具鉴定中还需要留意一些细节和暗部,例如抽屉板是否有抽拉使用的正常磨损痕迹,家具表面的铜活件纹饰风格是否与家具造型协调,铜活件表面是否有包浆或使用的痕迹,家具整体的包浆分部是否符合家具的使用规律。
浅谈明清家具的特点及区别明清时期,家具精雕细刻,造型美观、线条流畅,注重实用性和美学价值,被称为中国家具的黄金时期。
明清家具的特点和区别体现在家具的材质、造型、色彩、加工技术等多个方面。
一、材料方面明清家具常见的材料包括红木、紫罗兰木、鸡翅木等名贵硬木,其中红木是最为常见的材料之一。
这些硬木材料质地坚硬,质量稳定,使用寿命长久。
此外,明清家具的使用材料也偏向多样化,包括青铜、玉、漆、骨质等。
二、造型方面明清家具端庄大方,造型优美,注重线条的流畅和细节的精致。
明家家具造型偏向华贵和宏伟,早期的床榻、几案、谷仓等家具高隆粗大,雕刻浮雕多用龙、缠枝花卉等图案,而清家家具则偏向庄重优美,重视造型和色彩的协调,刻画的一些道教图腾和例祭题材更为庄重。
三、色彩方面明清家具的色彩偏向素雅和丰富,使用颜色主要有红、黄、黑、棕等色调,在独具匠心的手工绘画技巧与装饰性手工雕刻工艺下呈现出有着精美纹饰的效果。
四、加工技术方面明清家具加工工艺独具匠心,手工雕刻和装饰技巧流传至今,而且传承者也相对较多。
家具加工一般分为雕刻、拼贴、彩绘、镶嵌等多个步骤,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将木材加工成精美的明清家具。
综合以上几点,明清家具与现代家具的区别在于更具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复杂多样的雕刻工艺,以及造型上更加注重人文、科学、雅致,艺术性更强。
并且其大量采用手工制作,所有的细节每一件都有其独特的工艺之美,称得上是艺术品与实用家具兼具的典范。
总之,明清家具是中国家具制作史上的珍品,它们不仅仅是一种实用的储物和配套装饰,而是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华。
明清家具的特点与区别完美地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发展水平,给后代留下了丰厚而珍贵的艺术财富。
论明清家具设计的风格与特征提纲:1.明清家具设计的起源与发展:分析明清家具设计的产生背景和历史演变过程。
2.明清家具设计的特征:从材料、构造、装饰和风格等方面分析明清家具的设计特征。
3.明清家具设计的风格:分析明清家具设计的风格特点,包括官方与民间家具的区别以及地域特色。
4.明清家具的影响:研究明清家具设计对现代建筑和家具设计的影响。
5.明清家具设计的未来: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如何传承和发扬明清家具的设计理念和文化内涵。
详细内容:1.明清家具设计的起源与发展明清家具的产生离不开明清时期的背景。
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给后来清朝的兴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清朝兴起,明清家具的设计也逐渐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在明清时期,城市化建设迅速发展,住宅建筑的兴盛,也促进了家具的繁荣和发展。
明清家具的发展与以往家具不同的是,在材料、形制与工艺等方面都有所创新。
其中,明清家具选择的材料主要是紫檀、花梨、鸡翅木、黄酸枝等。
它们本身就是中国优良的造船木材。
因此,明清家具的制作工艺大多是与制造船舶相同的方式,即采用端口凿孔的工艺,这也是为什么明清家具的硬度强度极高的原因。
2.明清家具设计的特征明清家具的设计特征有很多方面,比如材料、构造、装饰和风格等。
鹅黄木、紫檀、鸡翅木、黑檀等,通常是明清家具使用的主要材料。
它们的木纹、颜色以及纹路都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此外,明清家具的造型也非常丰富。
没有过多的雕刻,但它的造型呈现了大面积直线,显得沉稳厚实。
从工艺构造方面,明清家具的制作技术采用了中国传统制作工艺,如卯榫结构、端口凿孔、插接构造等,它们不仅使家具结构牢固,而且在潮湿炎热的气候下也有一定的防霉作用。
3.明清家具设计的风格明清家具设计的风格有两个方面:官方和民间家具的区别。
(1)官方家具明清官方家具通常是更昂贵、装饰性更强的家具。
这些家具通常是为了宫廷、官僚等高层人员而制成。
这些家具应该展现出皇家与官员的威严,因此它们的形式较为庄重、厚实,但也包括了浪漫主义的主题。
明清家具的区别以及对现代家具的影响1 明清家具的特点与区别明清两代的家具是中国古代艺术设计的最高成就,中国是一个具有着几千年文化底蕴的国家,这几千年的几点都帮助着中国明清家具装饰艺术,从而使得明清家具更加具想象力和戏剧性,让中国明清家具成为世界家具历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1.1 装饰手法明代主要装饰手法雕刻装饰,和铜装饰等。
明代家具擅长使用木构架艺术加工每个零件,组合后提高家具的主体的影响。
明代家具大量使用镶嵌技术,具有大量大理石的嵌入和镶嵌木装饰。
镶嵌精致是为了家具的锦上添花,而不是为了喧宾夺主,镶嵌材料和家具应该融合为一体,而不是有意为之。
金属元素的运用也是明代家具另一个装饰手法。
合页、面叶、包脚、钮头、吊牌和吊环等数种,在注重实用和美化效果的同时点缀金属边饰,能够令家具与有机、金属材料的优点结合,使普通家具变的精致美丽。
清代家具的装饰风格则是多种多样,如刻、嵌、描绘,和剔彩工艺的运用,同时技艺高超、装饰华丽。
与明代家具相同的是镶嵌工艺的使用在清代家具中也很常见,并具有代表性。
但不同的是清代的家具镶嵌艺术是其他历代家具无法比拟的,是对以往的继承与发展。
以往的家具一般是由大理石镶嵌,而清代家具则加入了动物的骨头、象牙、贝壳灯材质,同时有宝石嵌入式。
在清代家具装饰手法中,雕刻是不能不说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方法。
清式的雕刻一般有线雕、铲地浅雕、浮雕、透雕、半透雕、镂雕、悬雕和双面透雕,这些雕刻工艺精细,图案栩栩如生,令清代家具具有不同于明代家具的美感,同时提升了家具自身的价值,而这些工艺不仅影响了清代家具的发展,同时对清代的室内装饰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1.2 题材和内容明式家具装饰内容和主题是基于吉祥的主题。
大象,老虎、鹿和狮子这些走兽表示的是吉祥动物纹样,同时凤凰、鸳鸯等一些飞禽也是很常见的吉祥纹样,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虎纹代表神兽纹样;松、梅、竹、兰、灵芝、牡丹、菊花等植物也很常见,并有着正直、长寿等不同的寓意。
明清家具详解明清家具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精髓所在,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
二者一脉相承,而又各有不同:明式家具简练,以造形取胜;清式家具繁琐,以装饰见长。
两者原料材质精良制作工艺的精湛,装饰技法的独特多样使之在世界家具领域中别具魅力。
本文着重在造型、装饰手法、选材与结构上进行比较研究,并分析造成明清家具不同风格的原因,以便进一步了解明清这段盛世家具的风格内涵。
明清家具是中国乃至世界家具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华夏子孙智慧的结晶。
明式家具是指制作于明至清代前期材美工精、典雅简朴具有特定造型风格的家具。
明式家具以结构上的合理化与造型上的艺术化,充分地展示出简洁、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
并善于将雅俗熔于一炉。
雅而致用,俗不伤雅,达到美学、力学、功用三者的完美统一。
明清两代的家具除了造型优美,结构牢固,装饰性强,民族味浓等共同特点外,还因用料考究,做工精细,结构类似等特点而并称于世。
是中国古典家具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是中国家具的精髓所在。
清代家具是在明代家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但又有自己的风格。
清初家具沿袭明式家具,然而,随着历史发展,满汉文化的融合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清康熙年间逐渐形成了注重形式、追求奇巧、崇尚华丽气派的清式家具风格,到乾隆时达到巅峰。
乾隆时期的家具,尤其是宫廷家具,材质优良、做工细腻,多种材料、多种工艺结合运用,是清式家具的典型代表。
所以,即使是清代制作的明式家具也具有明显的清代家具的装饰风格。
明清家具装饰风格比较(一)造型1.明式家具:简练挺秀,以线为主明式家具造型特别讲究线条美且功能合理。
它不以繁缛的花饰取胜,而着重于家具外部轮廓的线条变化,因物而异,各呈其姿,给人以强烈的线条美。
如“S”形椅背,既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又别具一格。
明式家具造型简洁,刀法疏朗明快,不事雕琢。
不论是椅凳类、几案类、橱柜类、床榻类,还是台架类,其造型都是简练质朴、比例匀称、线条雄劲,以线为主。
明清家具细部及其构造上的差异一.明式家具发展简史我国家具经过不断地变化、演进和发展,到了明代,进入了完备、成熟时期,形成了独特风格,被世人誉之为"明式家具"。
明式家具风格的形成,离不开当时的社会条件。
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使社会经济得以复苏,社会生产得到发展。
手工业也比元代有了较大的进步,明代的陶瓷、家具等手工业,都有突出的成就;并产生了我国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和《园冶》、《髹漆录》、《鲁班经》等著作。
明中期以后,花梨、紫檀等木材的进口,也是促进明代细木家具这个品种发展的一个条件。
同时,明代有一大批文化名人,热衷于家具工艺的研究和家具审美的探求,这无疑对于明代家具风格的成熟,起到一定作用。
明式家具风格的形成,经过了一个漫长的时间,可以说,从五代开始,经过两宋,包括辽金。
到了明代,社会经济繁荣、对外频繁交流、开放海禁、以及科技进步和文化发达,家具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家具至明代,已是品种齐全,造型丰富,艺术风格渐趋成熟,可以说是中国传统家具的成熟期、总结期。
二.清式家具发展简史清代家具,从发展历史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清初继承了明代传统,家具风格基本上保留了明代特点,可以称为明式。
从康熙末至雍正、乾隆,乃至嘉庆这一百年,是清代历史上的兴盛期,也是清代家具发展的鼎盛期。
家具的造型、结构、品种、式样,都有不少的创新,生产技术也有所进步。
从雍正年开始,家具新品种、新结构、新装饰不断涌现,如折叠式书桌、炕格、炕书架等。
在装饰上也有新的创意,如黑光漆面嵌螺钿、婆罗漆面、掐丝珐琅等。
另外用福字、寿字、流云等描画在束腰上,也是雍正时的一种新手法。
到了清朝黄金时代的乾隆时期,家具生产达到了高峰,留下了大量的传世珍品。
这些家具,材质优良,做工细腻,尤以装饰见长,多种材料并用,多种工艺结合,充分展示了盛世的国势与民风。
这些盛世家具风格,与前代截然不同,代表着清代的主流,被后世称为"清式风格"。
道光以后,经历了鸦片战争等一连串的丧权辱国事件,中国社会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势开始衰微,外来影响日益扩大,外来家具也不断输入,传统的家具风格,受到了冲击,并随之发生了变化,造成了世人所公认的不良倾向,这就是清代晚期家具的特点。
在清代家具中,有苏作、广作、京作的三种作法,或称为三种风格。
一般认为苏作更多地保留了明式传统,广作更多地代表着清式风格,而京作居于两者之间。
总之,清代家具,以清中期为代表,造型上雄伟、浑厚,装饰上富丽、豪华,表现出强悍与富贵的气派,成为与众不同的独有风格。
三.二者细部结构差异(附图)(一)造型结构以造型结构为例,明式家具大体上造型简洁,刀法疏朗明快,不事雕琢,从历史记载来看,明代帝王多崇尚道教,好老庄之说,道家讲究“无为而治”“无欲则刚”,故明式家具给人一种“素面朝天”的自然美感,装饰无多却恰到好处,可谓“多一分则繁缛,少一分则寡味”,这种风格一直持续至清代初年。
清代初期的顺治、康熙统治时期,由于政局未稳,统治者一直忙于纷繁的政事之中,无暇他顾,对于玩好享乐之事并不刻意追求,家具作为起居之物,自然得不到重视,还在沿袭明代的风格;而至清中期以后,到了乾隆皇帝在位之时,国力强盛,版图辽阔,四海来朝,国库充盈,乾隆皇帝以盛世天子自居,好大喜功,留心翰墨,醉意诗情,有足够的闲情逸志来尽心享乐。
家具虽然只是居家必备的起居之物,但为了体现盛世景象,其在造型做工上已慢慢脱离了明代家具的模式,表现为稳重、庄严和豪华、富丽相结合的造型风格,清式家具的风格形成了。
(二)形态结构1榫卯评定一件家具的时期和好坏,有时在经过修复,拆散重新安装,看到内部榫卯后才作结论。
很多知名匠师认为榫卯造得合乎法度,精密谨严,就是好家具,时代也较早。
反之,就不好,时代也较晚。
从二百年来的家具工艺历程来看,明式榫卯的优良传统至清中期已逐渐退化,直到晚期,某些行货,尤其是所谓"京造",榫卯粗糙之极,到了胶粘便成形,胶开便散架的地步。
另外,某些榫卯在不同时期,也出现多用或少用的情况。
例如下端带勾挂垫榫的霸王帐、牙条两端开槽口与腿足上端的挂销拍合的抱肩榫、牙条与束腰一木连做、束腰上皮装入边抹底面的槽口内等的造法,自清中期以后,都日趋式微。
2腿足明式家具与清式家具形成了各自明显不同的特点。
从腿足为例,明式家具的腿部多使用圆形构件,像房屋的“立柱”,上端渐渐地收缩,四条腿子倾向外侧。
柱腿之间用圆形的枨子做连络材,如房屋梁枋一样,并且使用替木一样的牙子,辅助支托的力量。
如明代家具上出现罗锅枨造型就是四条腿子采用圆材制作,腿的上方亦有采用圆材做成的、不事任何雕琢的罗锅枨与四条腿之间以格肩榫相接,把十分具体的大木构架,在家具上合盘托出,显得格外稳定。
这是典型的明式家具的造型手法。
清代家具的做法,其桌面下的枨子已经由明式的圆材罗锅枨变而为造型夸张的拐子纹横枨,四条腿子也已不再是明式家具的圆材,而是变成见棱见角的方材,与明式家具委婉流畅的风格大相径庭。
家具腿足的变化,是腿部用材的技巧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式样。
明式家具腿部的上端要露出榫头,与攒边的格角部位交接,同时也要考虑到它上中下三部之间的玲珑比例,故使顶部收进而腿部突出。
于是足部的形状自然地因削割腿部曲线而产生了“向里勾”或向外翻的两种样式,明式家具的腿足除直足外,还有鼓腿彭牙、三弯腿等向内或向外兜转的腿足,线条无不自然流畅,寓遒劲于柔婉之中。
清中期后的清式家具矫揉造作,作无意义的弯曲,至足端蜕变成长方或正方,往往加上回纹雕饰,晚清苏式其常用的做法是:先用大料做成直足,至中部以下削去一段,向内骤然弯曲,至马蹄之上又向外弯出,大“自宝座式”的大椅,小至案头几座,不无如此生硬庸俗。
明式朴质的风格,丧失无遗。
明式家具腿足清式家具腿足3牙子牙子是明清家具上常见的部件。
很多家具在立木与横木的支架交角处,多运用形式不同的牙子,予以装饰。
如椅子的后腿与搭脑的交角处,插屏屏心的下框与两侧的抱鼓墩之间,圈椅的扶手与后腿、桌案的台面与四腿的交角处等,都施以各种纹样的牙子(包括牙条与牙头)。
这种牙子,横向较长的称为牙条,在角上的短小花牙叫做牙头。
除此之外,还有用在衣架、镜架上部搭脑的两侧,名叫挂牙。
而施在屏风、衣架等底座两边的牙子叫做站牙,也叫做角牙子。
牙子是家具上的重要结构部件,在结构上主要起承托强固的作用。
明清家具在牙子上的变化有着显著的差异,明代家具的牙子形式虽然丰富多彩,但在造型上却比较简练,通常只有壶门牙子、云纹牙子、替木牙子和弓背牙子,不事雕饰。
壶门牙子云纹牙子弓背牙子清代的牙子造型则比较繁复,通常在牙子上加上各种装饰,清代的牙子主要有膛肚牙子、五宝珠纹花牙、回纹牙子、夔纹花牙、透雕云纹花牙等,与明代牙子风格截然不同。
4扶手椅扶手椅是明清两代家具中重要的品种。
明代家具与清代家具在扶手椅子上的变化也有很大的不同,明式家具扶手椅的靠背略呈弯曲,靠背与椅座的面呈100至105度角,座面与地平面之间一般有3度左右的仰角。
这是为了就座时方便,照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符合人体工学的原理,清代的扶手椅靠背与座面直接则是直上直下,中规中矩,多呈标准90度角,清紫檀雕蝠螭纹扶手椅;再如明清椅子的搭脑也存在着不尽相同的地方,靠背椅和木梳椅的搭脑中部向上高起的造型要比同类椅子用直搭脑的时代晚,靠背椅的搭脑与后腿上端格角相交,是广式家具的常用做法。
如果系广做,其时代多较晚,这是鉴定明清家具的一项重要的方法。
为追求家具轮廓线条的变化,清式坐椅在结构上很少采用明式坐椅的后腿和立柱相连的做的形式,而更多地采用呈曲线有束腰的结构。
此外,对明清之间的坐椅风格可以从座面下方有无束腰上可进行判别,明式坐椅的座面下方是没有束腰的,直接安装牙板,或与横枨矮佬相连。
清代坐椅的座面下部分为有束腰与无束腰,凡是见到座面下部有束腰与牙子相连的扶手椅,均可明确地判定为是清代扶手椅,这是明清椅子之间的重要差别。
榉木圈椅·明(图)通高925mm。
此圈椅为独板靠背,上部有博古纹浮雕,四周刻有委角长方形框,下部锼挖亮角。
可惜座面下镂空插角花牙,为后世修理补配,木材与工艺均不能与整器相匹配。
紫檀圈椅·明朝末(图)成对。
圈椅为宋代流行的圆背交椅发展而来。
此椅线型流畅,简洁柔顺。
椅背板上部雕有双螭拱寿图案,外形呈如意状,使整器更加华贵。
圆梗云石背扶手椅·清·乾隆以前绝对没有红木家具,红木是在紫檀、黄花梨木基本砍伐光了以后才出现的。
最初的红木都是从南洋进口,它颜色深沉,纹理尚明晰,深受国人喜爱。
鸡翅木无联帮棍四出头扶手椅·清·早期通高1045mm,搭脑与扶手的四出头部分均做成圆滑形状,俗称“鳝鱼头”。
此椅用料尺度合理、制作工艺规范、四件成堂,为标准的苏式形制,当为清代早期的产品,与明式风格一脉相承。
鸡翅木无联帮棍文椅·清初·通高1010mm,搭脑呈桥梁形曲折婉转,鹅脖、背板分别弯成优雅的S形,相互之间遥相呼应。
独板靠背宽大,与搭脑接合处镶平。
老花梨木无联帮棍圆梗直搭脑四出头扶手椅·清初·搭脑、扶手、鹅脖都采用圆梗直料,用材细巧,背板微微作弯。
鹅脖后退,使笔直的扶手显得很别致,趣味高雅。
红木镶瘿木圆梗直背椅·清·中期此椅直背独板,上部正中浮雕卷草如意头图案;前腿足间壶门牙板阴刻盘阳纹,与之相对应。
椅面为精选瘿木板镶成,高雅华丽。
此椅乃清代苏式扶手椅的精品。
5床榻明清两代的床榻之间,也因床围子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风格,明式罗汉床的床围子常以单一的形式出现,做成三屏或五屏式,床围子上几乎没有什么雕刻纹饰或者雕饰相当简洁,而清式的床榻从床围子的数目来说较明式增多,往往变为五屏风式、七屏风式,床围子的围板上常常要雕刻有各种不同的纹饰以增加悦人耳目的点缀效果。
明式罗汉床的腿足常制成直腿马蹄足,而清式则变为内翻马蹄足。
清清明明6凳子明式凳子仅为方和圆两种,而清式则出现了六角凳、八角凳,还有桃花式、海棠式、梅花式等多种形式,外形也由明时的矮胖变为瘦高,清代的凳面下部往往还有束腰。
清杌凳黄花梨八足圆凳·明·五开光古凳.明另:景泰蓝制作的饰件使用在家具上,年代始于明,盛于清。
清早期的饰件多做成卡子花,绦环板等实用部件,清中叶以后,常以开光包袱的形式镶嵌在家具的明显部位。
但也有少数因使用不当而显得松散零乱,便显得纷繁俗凡了。
四.总结明代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的黄金时期.明式家具多采用硬木,以黄花梨,紫檀木最为常见.结构采用小结构拼接,使用榫卯,造型上注重功能的合理性与多样性,既要符合人的生理特点,又富贵典雅,是艺术与实用的结合,明式家具极少漆,也没有过多的装饰,突出木色纹理,体现材质美,形成清新雅致,明快简约的风格.清代家具与明代家具不同,大体来说明式简约,清代繁琐,明式的造型取胜,清式装饰见长.中国明清家具同中国古代其它艺术品一样,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底蕴,而且具有典雅、实用的功能,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