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 格式:docx
- 大小:13.62 KB
- 文档页数:5
学前儿童发展(课程代码:12340)第六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本章主要内容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第四节学前儿童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发展第五节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第一节想象在学前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想象是儿童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未感知过的新形象的过程。
按照是否具有目的性来划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按照形成方式和和新颖程度的不同来划分,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一)想象依靠原有表象儿童的想象要以头脑中已有的表象作为基础,这些表象是儿童之前感知过的事物在其头脑中留下的具体形象。
换言之,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客观事实作为加工原材料。
(二)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想象需要以记忆为基础。
想象的发展对记忆活动也有积极影响。
(三)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儿童的想象只是在记忆的基础上进行,依然具有夸张、易混淆以及受情绪影响等特点,还不能达到思维的水平。
换言之,儿童的想象介于记忆和创造性思维之间。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一)想象引发情绪儿童的情绪往往是通过想象引发的。
(二)情绪影响想象想象能够引发情绪,而情绪和兴趣也会影响儿童的想象。
情绪不仅能够引起想象过程,还能够改变想象方向。
三、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一)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想象能丰富学前儿童游戏的内容和形式等,是游戏活动的关键。
(二)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想象能够促进理解和记忆活动,引发情绪和兴趣,丰富游戏。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一、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因此,想象的发生离不开儿童表象和语言的发生与发展,也离不开大脑皮质的成熟。
另外,儿童语言的发生和发展也是想象发生的关键因素。
二、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特点1.记忆表象在新情境中重演2.简单的相似联想3. 此阶段儿童的想象没有或很少有情节的组合三、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的趋势:1. 想象从无意性发展到初步出现有意性2.想象从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3.想象从极大的夸张性发展到初步具有逻辑性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点(一)什么是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一种不自觉的,没有预定目的的想象。
幼儿想象的特点(举例、讲授法)要培养幼儿的想象力,首先应当了解幼儿想象有什么特点,然后才能根据其特点,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加以培养。
幼儿想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1、无意想象的特点:(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例如: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可能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象活动。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比如:在绘画时,如果幼儿随便涂画,画出的某些线条与飞机相似,就会引起他们头脑中出现飞机的形象,于是他们会惊喜地欢呼:“飞机。
”一会儿,他们再无意涂画几笔,画纸上的线条又变成另一种形式,这又会引起他们头脑中出现另一新的形象。
又如:幼儿正在画雨伞,听到别人说:“这像雨伞吗?”他立刻说:“这是大炮。
”(3)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例如:幼儿绘画常常有这种情况,画“小人”,又画“螃蟹”,先画了“海军”,然后又画了一把“牙刷”,显然是一串无系统的自由联想。
(4)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幼儿的想象往往不追求达到一定目的,只满足于想象进行的过程。
幼儿常常在一张纸上画了一样又一样,直到把整张纸画满为止,甚至最后把所画的东西涂满黑色,自己口中念念有词,感到极在满足。
(5)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这些现象在整个学前期,特别是学前初期,表现得非常明显、突出。
2、有意想象的萌芽、发展:在学前中、晚期,在教育的影响下,随着幼儿语言的发展,经验的丰富,幼儿想象的有意性逐渐发展着。
中班幼儿的想象已有初步的目的性,大班幼儿想象的目的性更强,他们在进行想象活动之前,基本都能有一个明确的预定主题,并能根据预定的主题,有意地、稳定地进行想象。
(二)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婴儿期只有再造想象,幼儿期仍以再造想象为主。
在再造想象发展的过程中,幼儿想象的创造性逐渐增长,慢慢地出现创造想象。
比如:三、四岁的幼儿抱着娃娃时,可能完全不进行想象,只是静静地坐着。
当老师说:“娃娃要睡觉,你们抱娃娃睡觉吧。
学前儿童发展特点
1、身体发展:学前儿童的身心发育尚未完全成熟,需要家长和教
师的关注和保护。
他们的肌肉、骨骼和神经系统等都在逐渐发育完善,需要适量的运动和休息来促进其成长。
2、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断地提高,他们逐渐掌握
语言、数学、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在这个阶段,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孩子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等方式来增强他们的认知能力。
3、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也逐渐趋于成熟,他们开始表
达自己的情感、需求和意愿。
家长和教师可以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和安全感。
4、社交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交能力在不断增强,他们开始与同伴
交往、合作和互动。
家长和教师可以引导孩子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的意见和感受,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沟通能力。
简述学前儿童想象与现实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的想象与现实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1. 幻想丰富:学前儿童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来创造和探索未知的世界。
他们能够想象出各种奇幻的情境和角色,而且往往对这些幻想情境投入较多的精力。
2. 狭隘思维:尽管学前儿童的想象力丰富,但他们的思维容易受限。
他们难以同时处理多个想法或考虑多个因素,往往只关注单一的想象情境或角色,对于跳跃式思维或复杂情境理解较困难。
3. 逻辑不成熟: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尚未充分发展,他们倾向于将虚构的情节和真实的事实混淆,难以区分幻想和现实。
他们可能认为自己能变成动物或超级英雄,或者相信故事中的神奇事件真实存在。
4. 超验思维:学前儿童常常表现出超验思维,他们认为一切都有独特的原因和解释。
例如,他们可能相信自己因为做了某个动作而导致了天气的变化或电视里的人物会对他们说话。
5. 理解缺乏深度:尽管学前儿童表现出广泛的想象力,但对于复杂的概念或抽象的思维难以理解。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观察、模仿和感受来认知现实,而非逻辑思考。
总而言之,学前儿童的想象与现实发展具有丰富、狭隘、不成熟、超验和缺乏深度的特点。
这些特点在他们的认知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学习都有一定的影响。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1. 异质性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异质性。
每个孩子在认知、情感、社交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这是因为学前儿童处于个体差异最大的发展阶段,他们的基因、环境和经验都会对思维发展产生影响。
2. 意象思维学前儿童主要依靠感觉和意象进行思考和表达。
他们还没有完全形成抽象推理能力,更倾向于通过观察、模仿和想象来认识和处理事物。
他们可以通过玩具模型来模拟真实情境,进而理解其中的关系和规律。
3. 现实中心思维学前儿童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这种现实中心思维使得他们在交流和合作中存在困难,容易发生冲突。
逐渐培养学前儿童换位思考、关注他人需要的能力,有助于促进其社交与情感发展。
4. 直观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过程主要依赖于直观感知,对于抽象概念和符号理解有限。
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实物、图片和动作来获取信息和表达意思。
在教育实践中,应该注重运用具体的教学材料和活动,帮助学前儿童建立直观思维的基础。
5. 命题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是以命题为主导。
他们喜欢提出问题、探索答案,并通过亲身经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这种命题思维促进了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为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奠定了基础。
6. 情感与认知相互依存学前儿童的情感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依存。
情感体验对于认知过程具有重要影响,而认知发展也会进一步影响情感的表达和调节。
在幼儿教育中应注重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和情绪调节能力,有助于促进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7. 游戏与思维发展游戏是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游戏,他们可以模拟真实情境、体验不同角色,并通过互动和冲突解决来推动思维的发展。
在幼儿教育中应充分利用游戏活动,创设丰富多样的情境,激发学前儿童的思维潜能。
8. 持续发展与渐进性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持续而渐进的过程。
他们从对事物表面特征的感知开始,逐渐发展出对事物本质和关系的理解。
他们也在逐步建立记忆、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请简述学前儿童想象的分类学前儿童是一个处于发展阶段的群体,他们的想象力丰富、天马行空,对于周围的事物都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理解。
根据儿童的发展特点,可以将学前儿童的想象分为以下几类。
1. 感官想象学前儿童的感官发展还未完全成熟,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和理解主要依赖感官信息。
因此,学前儿童的想象往往与感官有关,如想象自己在飞翔、游泳、奔跑等活动中的感觉,或想象各种食物的味道、气味、口感等。
这种想象可以帮助儿童加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并提高感官的敏感度和反应能力。
2. 角色扮演想象学前儿童正处于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的发展阶段,他们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物,并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和模拟现实生活。
例如,想象自己是一名医生、老师、消防员等职业,或想象自己是一只小动物、一个超级英雄等。
这种想象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培养自信和合作能力。
3. 抽象想象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难以理解抽象概念和思想。
但是,他们可以通过想象来理解和表达抽象概念,如想象数字、形状、颜色等。
这种想象可以帮助儿童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4. 情感想象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非常敏感。
因此,学前儿童的想象往往与情感有关,如想象自己在美丽的花海中、温馨的家庭氛围中等。
这种想象可以帮助儿童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和幸福感。
学前儿童的想象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知和情感发展方式,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和探索周围世界,提高感官、认知、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家长和教师应该在平时的陪伴和教育中,积极引导和促进学前儿童的想象发展,为他们的未来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分为三个方面:无意想象是最简单、初级的想象。
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
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幼儿想象的产生是由外部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的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小班幼儿事先无一定想象目的,他们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简单的解释就是儿童的想象过程是没有目的的,也就是此时的儿童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想象由外界的刺激直接引起,幼儿往往是在行动中看到了由自己的动作无意造成的物体形态,才想象自己所做产品的意义。
举例分析:在绘画活动中,幼儿想象的主题往往是从看到别人所画的或听到别人所说的而产生。
正因为如此,在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其想象的主题常常雷同。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幼儿想象进行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
因此,想象的方向常常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
举例分析: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他就跑去当“工人”,和小朋友们一起“包糖果”。
幼儿想象的主题不稳定与目的性不明确进行区分: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是指幼儿的想象本身是没有目的的,即幼儿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别人做什么我做什么;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是指幼儿想象是存在主题的,只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主题。
3.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想象不仅容易受到外界刺激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影响。
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方向。
举例分析:一个幼儿画了一只小兔子,要求老师来看,老师让他等一会,幼儿不高兴的说:“那只小兔子会跑掉的”。
等到老师走过来时,小兔子果真被涂掉了。
幼儿说:“它跑到森林里去了”。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
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所描述的情节,从内容上可以将想象分为4种类型:1.经验性想象幼儿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开展想象活动。
举例分析:一个中班男孩想象的“夏景”:一个小姐姐坐在河边,天热,她想洗澡,她还想洗脸,因为脸上淌汗。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许多家长开始关注自己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到哪里?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学前儿童想象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一起来看看吧!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
(一)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小班儿童无论在游戏、绘画还是做泥工等活动前,不知道自己将要创造出什么形象,他们只是在行动中任意摆弄物体,或画出线条图形,而且随时自发地改变物体的状态或改画其他图形。
当物体有了实际的变化或看到自己画出的图形时,才引起幼儿头脑中出现新形象。
例如,在活动之前问小班儿童:“你想玩什么?”“你想画什么?”他总是望着你直摇头,如果你在他面前拿出一个听诊器,他就讲“我要做医生”。
如果看到周围小朋友在画气球,他就讲“我画气球”。
当你交给他一团泥,问他想做什么,他只知道接过泥高兴地玩起来,而不知道怎么回答,直到搓成个长条或扁圆体时,才会大声地叫喊起来:“面条!”“饼子!”要他们想好玩什么再取玩具,想好画什么再动手作画是极困难的。
小班儿童事先无一定的想象目的,他们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对有兴趣的内容愿反复进行想象。
例如,画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
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在正确的教育下,幼儿可以在想象之前先提出一定的目的,但他们往往不能为达到预定的目的而坚持行动,常常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主题。
例如,幼儿正在用积木建造“大桥”,忽然看到别的孩子拿了一些塑料小动物来,他便想象起动物园,而想玩“动物园”的游戏,于是立即推倒“大桥”的建筑,搭起“动物园”来。
幼儿也受本身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想象的主题。
简述学前儿童观察发展的特点学前儿童观察发展的特点是多方面的,包括儿童的身体、认知、语言、社交、情感和道德等方面。
这些特点是由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决定的,同时也受到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
下面将从不同方面详细描述学前儿童观察发展的特点。
一、身体发展学前儿童身体发展的特点是快速和不平衡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身体各个部位的发展速度不同,有些部位比其他部位发展得更快。
例如,儿童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速度比其他器官快得多。
此外,学前儿童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还不够成熟,需要通过运动和游戏来提高。
二、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特点是逐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例如通过触摸、嗅闻、视觉和听觉等感官来感知事物。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开始逐渐理解抽象概念和符号,例如数字、字母和颜色等。
此外,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是非逻辑的,他们往往采用直觉和想象来解决问题。
三、语言发展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特点是快速和多样化的。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语言,通过模仿和语言环境来学习语言。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语言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开始能够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此外,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还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
四、社交发展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特点是逐渐从单向交往向双向交往转化。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与家人和同伴建立联系,通过互动和游戏来学习社交技能。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社交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感受,学会分享和合作。
此外,学前儿童的社交发展还包括情感表达和情感管理等方面。
五、情感发展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特点是逐渐从自我中心向他人中心转化。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逐渐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学会表达和管理自己的情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情感能力逐渐提高,他们开始能够理解和同情他人的情感,学会关心和照顾他人。
此外,学前儿童的情感发展还包括自尊、自信和自我控制等方面。
六、道德发展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特点是逐渐从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转化。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分为三个方面:
(一)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无意想象是最简单、初级的想象。
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无意想象。
1. 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幼儿想象的产生是由外部刺激直接引起,想象不指向于一定的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小班幼儿事先无一定想象目的,他们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简单的解释就是儿童的想象过程是没有目的的,也就是此时的儿童不知道我要做什么,想象由外界的刺激直接引起,幼儿往往是在行动中看到了由自己的动作无意造成的物体形态,才想象自己所做产品的意义。
举例分析:在绘画活动中,幼儿想象的主题往往是从看到别人所画的或听到别人所说的而产生。
正因为如此,在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其想象的主题常常雷同。
2. 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幼儿想象进行的过程往往也受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
因此,想象的方向常常随外界刺激的变化而变化,想象的主题容易改变。
举例分析: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他就跑去当“工人”,和小朋友们一起“包糖果”。
中公教育
幼儿想象的主题不稳定与目的性不明确进行区分: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是指幼儿的想象本身是没有目的的,即幼儿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别人做什么我做什么; 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是指幼儿想象是存在主题的,只是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改变主题。
3. 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想象不仅容易受到外界刺激所左右,也容易受自己的情绪和兴趣影响。
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
变方向。
举例分析:一个幼儿画了一只小兔子,要求老师来看,老师让他等一会,幼儿不高兴的说:“那只小兔子会跑掉的”。
等到老师走过来时,小兔子果真被涂掉了。
幼儿说:“它跑到森林里去了”。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
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所描述的情节,从内容上可以将想象分为4 种类型:
1. 经验性想象
幼儿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开展想象活动。
举例分析:一个中班男孩想象的“夏景”:一个小姐姐坐在河边,天热,她想洗澡,她还想洗脸,因为脸上淌汗。
2. 情境性想象
中公教育
幼儿的想象活动是由画面的整个情境引起的。
举例分析:一个中班男孩想象的“夏景”:有个小女孩在小河边玩水,手里拿着手帕当小船,又不敢放手,怕被水冲走。
经验性想象和情境性想象的区分:经验想象是由幼儿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而产生的想象; 而情境性想象是儿童看到的一个情境而想象出另外一个情境。
情境性想象的画面感较强,所想象的情境可以构成一个画面。
3. 愿望性想象
在想象活动中表露出个人的愿望。
举例分析:一个大班男孩观察“雪景”后说:她走在大路上正在想,她想上学,想当个学生,她还想上班,当一个老师。
4. 拟人化想象
把客观物体想象成人,用人的生活、思想、情感、语言等等去描述。
举例分析:一个大班女孩观察“雪景”后说:小女孩看见了雪人,雪人在看小女孩,眼睛望着她,两只手一动一动的,脚在跳舞,嘴巴在唱歌。
(三)幼儿想象的夸张性
中公教育
中公教育
在 3~ 6 岁的幼儿阶段,其想象的突出特点是夸张性。
1. 幼儿想象夸张性的表现 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夸张,这种夸张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 夸大事物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幼儿在想象中常把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加以夸大。
幼儿喜欢童话故事其原因之一就是童话故事的内容夸张, “特别特别的大”,小人只有手指头那么“一点儿”。
举例分析:一个幼儿画小孩放风筝,把小孩的手画得很长,比身体长了 3 倍。
(2) 混淆假想与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
幼儿混淆假想与真实的表现,常常被别人误认为他在说
谎。
举例分析: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进了医院,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
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 上并没
有这么一回事。
2. 幼儿想象夸张性产生的原因
(1) 认知水平的限制 幼儿常常把想象与真实混淆。
这和幼儿感知分化发展不足,以及想象与记忆的混淆有关。
感知的分化不足,学前儿童往往意识不到事物的异同,察 觉不到事物的差别。
想象与记忆混淆,使学前儿童分不清哪些是由于渴望得到而反复想象的形象,哪些是真实经历过的记忆形象。
常把想过的和做过的 事情混淆,常常把假想的信以为真。
大人国”“小人国”里,大人
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
实际
(2) 情绪的影响
幼儿的想象具有一定的逻辑和现实成分,但是又常常表现为夸张形式,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情绪对幼儿的想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 想象表现能力的局限
想象总要通过一定手段来表现,幼儿想象的夸张与事实不符,往往受表现能力的局限。
举例分析: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发现,幼儿的儿童存在把脸憋得通红、说话不太流畅的现象,这可能是因为幼儿的想象非常丰富,但受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而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
中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