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 格式:pptx
- 大小:264.57 KB
- 文档页数:7
马原复习讲义: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逻辑框架【真题】(2016.34)(1)从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视角,分析为什么说“‘四个全面’是一个过程”?(5分)答题思路:1、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主体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2、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与无限性。
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
3、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还体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和认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原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真题】(2010、34)(1)为什么“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答题思路:上述材料讲述的梅兰芳能“把险些造成舞台事故的错误”变为成功的“经典之作”的小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其哲学依据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任何人发生错误都是难免的。
此外,上述故事还能体现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的原理;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原理。
所以,认识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人,失误和错误是难免的。
二、考点讲解(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与认识的关系(1)实践的构成要素(历年无考察):总: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构成要素: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3)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即认识关系;其二,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即实践关系。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精华:真理与价值平静的湖面只有呆板的倒映,奔腾的激流才有美丽的浪花!幸福不是靠别人来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赢取!生命的意义在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三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及其属性1、真理和谬误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
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相符合。
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互相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地开展真理对谬误的斗争,以达到人们对真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这是指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时间和范围的认识进行纠正,使之重新与对象、时间和范围相符合,这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
2、真理的属性要掌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常以简答题出现。
作为正确认识的真理具有多种属性,最重要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其一,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
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并不就是真理;真理属于认识范围。
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主观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
唯物主义承认客观真理。
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认识的本质:马原简答题导言认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方式。
无论是个体的认识还是社会的认识,都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动反映和理解。
那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呢?本文将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解析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本质在于反映认识的本质在于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主观与客观的积极相互作用的结果。
认识的过程就是主体(人)主动地把握、反映和理解客体(客观事物)的过程。
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它并不仅仅是对事物的简单感知,而是通过人的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将客观事物按照一定规律进行反映和理解。
这种反映和理解是有目的的、有选择的,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把握。
通过反映,主体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发展趋势。
认识的本质在于实践认识的本质在于实践,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
人的认识不是孤立的、静止的思维活动,而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不断积累经验、发现规律、深化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接触与交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实践使人们不断从具体的、个别的实际事物中抽象出共性规律,并将其运用到具体实践中,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认识的本质在于发展认识的本质在于发展,这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
人的认识是历史的、社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的实践,人的认识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过程。
人们的认识始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随着实践的深化和理论的指导,逐渐形成较为全面的、理性的认识。
在认识的过程中,人们会不断纠正和修正错误的认识,通过反思和思考来推动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认识的本质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活动综上所述,认识的本质是一种积极的实践活动,是人们主动理解和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表现。
认识通过反映、实践和发展,使人们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规律和趋势,推动个体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马原认识的过程和规律马原认识的过程和规律是一种思维方式,是指通过对事物、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从而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和见解的能力。
它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强调从实践抽象、深化和升华的过程。
马原认识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阶段:第一,感性认识阶段。
这是人们对于事物、现象的直接感觉和直观认识,是最初的认识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获得经验和知识。
第二,理性认识阶段。
这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分析和推理,形成对事物及其内在规律的一般性抽象概念和规律的认识。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思考、观察和实验等方法,逐渐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第三,实践认识阶段。
这是人们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对理论进行检验和完善的阶段。
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出更加准确和可靠的认识。
马原认识的规律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
人们通过感性认识的积累和总结,逐渐形成理性认识,从而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第二,从主观认识到客观认识。
人们的认识是基于客观事物的,只有通过客观实践来检验和验证主观认识的正确性,才能得出真正可靠的认识。
第三,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追求。
人们的认识是相对的和有限的,但我们应该不断追求真理的绝对性。
通过实践和科学方法,逐步接近真理的边界。
总体而言,马原认识的过程和规律强调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动力,强调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强调了主观和客观的辩证关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该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用理性思维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变化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