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 格式:doc
- 大小:14.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①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具体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具体表现在:正确的理论对实践起促进作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2、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主要表现在它们在内容、形式和特点上各不相同。
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赖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理论上是反对哲学史上唯理论和经验论的思想武器,在实际工作中是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思想武器。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意义。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就是毛泽东从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角度概括总结出的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掌握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第二,这一规律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5、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6、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是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具体表现在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②绝对真理的相对真理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之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③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掌握真理的绝对性的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事物,而我们对这些事物的认知也是非常重要的。
认识是指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和理解,它是人类思维的基础,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解读和行为的选择。
那么认识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如何发展的呢?一、认识的本质认识的本质可以理解为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过程。
它可以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层面。
感性认识是指我们通过感官来感知事物的现象和特性,它是对事物表象的直接把握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思考,从而形成更深层次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还包括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矛盾统一。
主观性是指认识是一个主体的活动,是从主体的角度对客体进行认识,反映主体的思维和意识活动。
客观性则是指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是独立于主体的存在。
认识的本质就是通过主观的认识去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本质。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认识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的阶段。
认识的发展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与客观世界接触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
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和把握,它是对事物的表面现象进行认识。
而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和推理对事物进行深入分析和抽象概括,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 从具体到一般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逐渐上升到对一般规律性的认识。
通过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其中的一般规律,并能够将这些规律应用到其他具体事物中去。
4. 从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认识。
认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表面现象到本质规律的深化过程。
通过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我们可以初步认识事物的现象和特性,而通过理性认识,我们可以进一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反映,是人类对对象的理解和把握过程。
它是人类思维活动和意识活动的核心内容,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认识的特点1.主观性: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的主动思维和意识活动,是人类从自己的立场和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外部事物的过程。
2.社会性:认识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无论是语言、符号、概念还是科学理论,都是在社会交往和实践中产生和演变的。
3.目的性:人类的认识活动是有目的的,通过认识来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实现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
4.过程性: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是人类在实践中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推进的。
认识的要素认识的要素主要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观察和描述。
感性认识具有直观性、特殊性和个别性的特点。
它是人类认识活动的起点和基础,是理性认识的源泉和依据。
理性认识是在感性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和推理活动。
它通过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过程,形成抽象概念、法则和理论。
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特点,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落脚点,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获得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真实认识。
实践有助于人们主动积累和更新认识内容,不断推动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认识体系。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起点,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升华。
感性认识通过感官对事物进行直接感知、观察和描述,在经验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直观印象和具体认识。
但感性认识的局限在于只能揭示事物的现象和特殊情况,无法达到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深入理解。
理性认识通过概括、分析、归纳、演绎等思维活动,将感性认识所获得的具体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形成抽象概念、规律和理论。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规律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进入到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本质上讲是认识关系、实践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们在改造对象的实践中辩证地反映对象的过程。
主体与客体的这种反映与被反映、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即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认识是为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因此,改造世界必须首先认识世界。
如,一个想过河的人有必要认识河宽河深及桥或船的状况。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
一是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二是实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必须亲口尝一尝”----毛泽东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
”----马克思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唯物主义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认识的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简述实践与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或表述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结果)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
然而二者又是统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第一,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第二,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主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
就是说,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主体就在观念上、理论上去理解并把握客体,也就是达到对客体的认识。
第三,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一切实践只有在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统一的基础上,才是成功的实践。
这个实践过程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对于认识本质的回答有什么不同?1、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离开实践和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反映论。
2、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认识的辩证运动一、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一概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在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
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关系。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易感性认识为基础。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
2、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外,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3、从时间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
如此实践,认识,在实践,在认识,循环
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简述认识的本质和认识发展的总规律
认识的本质是人类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和反映能力,是个体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建立关系的过程。
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直接感受、认识和反映的活动,理性认识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思维活动对所获得的认识进行概括、分析、合成和创新的能力。
2. 由表象认识到本质认识的提升:表象认识是人们在初步认识事物时,对事物的外部形态、色彩、运动等表面现象的描述和把握,本质认识则是通过深入分析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
3. 由单向认识到透过矛盾认识:单向认识是人们在初步认识事物时只看到其中的一方面,透过矛盾认识则是通过认识和理解事物内部矛盾性的存在,深入理解客观事物的无限多样性和复杂性。
4. 由原始认识到发展认识:原始认识是人类在生命早期阶段,通过感性认识、直觉和动物本能反应机制对事物进行认知。
发展认识则是在个体在接受教育和社会经验的影响下,不断提高自己的感知、理解和反思能力,对事物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综上,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认识的发展是一个较为长久的过程,需要不断地通过对外部世界的感知、理解和反思,以及学习和经验积累不断提高认识能力。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理解,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础。
认识具有客观性、主观性和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理解,因此具有客观性;认识是由人主体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具有主观性;由于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水平,因此认识也具有历史性。
二、认识发展规律1.实践是认识的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说明实践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源泉。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深化对客观世界的理解。
2.感性认识与概念形成感性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第一手材料。
在感性经验基础上,通过概念形成过程将个别经验转化为普遍规律或范畴。
这种过程既包括归纳推理也包括演绎推理。
3.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深刻认识,而实践则是检验理论的有效途径。
理论和实践相互作用,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4.认识从表面到深层次的转化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
在初步感性认识后,人们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思考,逐步深化对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的认识。
5.阶段性与渐进性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阶段性和渐进性两个方面。
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也不同。
但是,在每个历史时期中,人们对世界的认识都是在前一时期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
三、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主观唯心主义倾向由于主体思维活动具有主观性,因此很容易产生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忽视客观事物本身的特点和规律。
2.机械唯物主义倾向机械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性,但是忽视了物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面现象上。
3.形而上学倾向形而上学强调事物的静止状态,忽视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这种倾向会导致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缺乏历史性和动态性。
四、认识发展的未来趋势1.科技创新推动认识深入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将不断深入。
第二章结识旳本质及其规律课前索引学习指引学习目旳本章重要论述马克思主义结识论,可概括为八个字:本质、过程、成果、运用。
即理解结识旳本质;深刻理解结识旳辩证过程;弄清结识成果是得到真理,理解真理与价值旳关系;全面理解党旳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结识论旳措施论体现。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实践在结识中旳决定性作用、结识旳本质、结识旳辩证过程、真理与价值、党旳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难点是结识旳本质、真理与价值旳关系。
学习措施牢牢把握本章旳知识框架,重点知识点一定要掌握,一般知识点理解即可,特别注意党旳思想路线部分还要注意多种辨证关系旳掌握。
第一节结识旳产生及本质一、结识旳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旳结识论是辩证唯物主义旳能动旳、革命旳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结识旳本质和规律。
是对马克思主义结识论旳概括表述,常以选择题浮现。
1、结识旳产生是一种长期旳历史过程一般理解,常以选择题浮现。
结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生旳。
个人旳结识史也再现着整个人类旳结识史。
意识旳来源和结识旳来源是一致旳。
结识和意识虽然不完全相似,但在一般旳意义上,我们可以把意识和结识同等看待,意识旳来源就是结识旳来源。
个人思维旳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旳发展史。
皮亚杰通过对小朋友心理和思维过程旳考察,研究了结识旳发生。
2、结识论和本体论一般理解,常以选择题浮现。
哲学基本问题旳理论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有关本体论,也就是世界旳本质或本原是精神还是物质旳问题;第二方面研究旳是思维能不能结识、能不能完全对旳结识存在旳问题,一般将它称为结识论问题。
本体论和结识论是不可分旳。
一般说来,有什么样旳本体论就有什么样旳结识论。
唯心主义必然把人旳结识仅仅限制在精神旳范畴内,唯物主义把人旳结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旳反映。
总之,哲学本体论是一切哲学旳根基,它制约着哲学旳结识论,本体论它需要通过具体旳结识论观点体现出来。
3、结识和结识论一般理解,常以选择题浮现。
结识是指人旳结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旳反映;而结识论旳对象是人类结识,它旳任务是揭示人类结识旳本质和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⑴识记:认识主体的含义。
答: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的含义。
答: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⑵领会: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答:①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主体的特点。
答:认识主体的性质和特点:首先,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分化的产物,具有自然属性。
其次,认识主体具有社会历史性。
认识主体的社会性,是指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认识主体的历史性,是指主体的认识活动不能超越特定的历史时代,每一时代主体的认识都代表、反映那个时代的水平。
再次,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
认识主体不是消极被动地反映客体,从对客体对象的选择和设定,到主体通过认识工具对客体施加作用和影响,再到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制作,都体现着主体的能动性。
认识主体的结构。
答:人是唯一能担当起认识主体的存在物,这个存在物具有自身的结构,它分为个体、群体和人类整体诸层次。
认识客体的特点。
答:认识客体的性质。
答:首先,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是自然客体、社会客体还是精神客体,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归根结底都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其次,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
不是所有具有客观实在性的事物都能成为认识客体,只有那些与主体活动发生关系、成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外部事物,才成为认识的客体。
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
答:①实践关系。
这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它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首要的基本的关系,没有实践关系,其他任何关系都无从谈起。
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引言认识是人类进入社会和改造世界的基石,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活动。
通过认识,人们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理解、认同和掌握。
本文将探讨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认识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一、认识的本质1.感知与认知认识的本质可以被归纳为感知与认知两个方面。
感知是指通过感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感知,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认知则是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对感知信息的加工和处理,构建起对客观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2.主体性与客观性认识是主体与客观之间的一种主客观关系。
主体性体现为认识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人们通过主动接触、选择和思考,积极地获取和处理外界信息。
客观性则要求认识必须符合客观规律,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和理解来反映客观实在。
3.综合性与发展性认识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它融合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直觉和概念、形象和符号等多种元素。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既能够通过感性认识直接感知到事物,又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加工和推理来形成更抽象、更深刻的认识。
认识也具有发展性,人们在认识过程中不断从事实和经验中积累新的认识,并与旧有认识相结合,形成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二、认识的发展规律1.量变与质变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迈进的过程,它经历着量变到质变的阶段。
量变是指认识在数量上的积累和延伸,即通过对感性和理性认识的不断积累和提高,使认识范围更广、深度更深。
而质变则是指认识在质量上的突破和飞跃,即通过对事物本质、内在规律的深入认识和把握,使认识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和境界。
2.递进与飞跃认识的发展呈现出递进和飞跃的规律。
递进是指认识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通过逐步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飞跃则是指在认识过程中,由于技术、科学和文化的进步,人们有时可以跨越原来认识中的瓶颈,实现对事物认识的突破和跃升。
3.相对和绝对认识的发展既具有相对性,也具有绝对性。
相对性体现在认识是具体对象和具体条件的反映,它受到主体认识能力和客观事物的限制;绝对性则体现在认识是客观事物的特性和规律的反映,它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1认识客体的含义: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客体的特点: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2实践性是认识的最显著的特点。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一般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失败了的就是错误。
4认识主体的特点:①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③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5认识主体的结构:个体、群体、人类整体诸层次。
6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然而二者又是同一的,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7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8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9感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的、概括的
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割裂开,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10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意义:只有经过这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只有经过这一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得到丰富和发展。
11论述认识是有限和无限的辩证统一:认识的有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每个时代的人的每次具体的认识,则具有无限性,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所以认识的有限性和认识的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
12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它存在的根据就在它自身,如果想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其存在的根据,必然会限入神秘主义。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