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臼骨折临床分型及手术方法
- 格式:ppt
- 大小:761.50 KB
- 文档页数:13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图文详解髋臼骨折七大手术入路目录1髂腹股沟入路2Kocher-Langenbeck入路3改良Stoppa入路4前后联合入路5腹直肌旁入路6髂骨股骨入路7放射状入路一、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步骤:患者仰卧位,切口起自髂嵴前2/3交界处,沿髂前上棘,横过下腹部,止于耻骨联合上方3cm(图1)。
图1 髂腹股沟入路,皮肤切口在髂前上棘下方3cm稍内侧处游离并保护股外侧皮神经。
沿切口切开腹肌和髂肌在髂嵴上的起点,将髂肌从髂骨内板处做骨膜下剥离,显露髂窝、骶髂关节前方和真骨盆上缘。
在下方切口段切开浅筋膜、腹外斜肌腱膜和腹直肌鞘前方筋膜,达腹股沟管浅环上方1cm,显露腹股沟管(图2),分离出精索或圆韧带及髂腹股沟神经,用第1根橡皮条牵开(图3)。
图2 髂腹股沟入路,显露腹股沟管前壁,切开腹外斜肌腱膜图3 髂腹股沟入路,切开腹外斜肌腱膜,显露腹内斜肌、联合肌腱,皮条牵开精索沿腹股沟韧带方向小心切开腹股沟韧带,保持它有1mm韧带附着于腹内斜肌、腹横肌及腹横筋膜。
注意不要损伤腹股沟韧带下股外侧皮神经、股神经和髂外血管。
在腹股沟韧带上松解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共同起点后(图4),即可进入腰大肌鞘。
图4 髂腹股沟入路,切开腹直肌、腹横筋膜及联合肌腱在精索的后内侧切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联合肌腱(图5),进入Retzius耻骨后间隙。
图5 髂腹股沟入路,切开腹直肌、联合肌腱、腹横筋膜及腹横肌将髂外血管及淋巴管从髂耻弓上钝性分离并向内侧牵开,将髂耻弓从髂腰肌上分开,牵出剪开髂耻隆起。
继续在髂腰肌下向外侧方游离,直至髂腰肌与骨盆边缘完全游离(图6)。
图6 髂腹股沟入路,游离并牵开髂腰肌,显露髂窝用第2根橡皮条将下方的髂腰肌、股神经及股外侧皮神经牵开。
将髂腰肌及股神经向内侧牵开,在骨膜下剥离闭孔内肌至髋骨的四边板,剥离时避免损伤髂内血管和臀上、下及阴部内血管。
用手指从外向内钝性分开髂外血管及淋巴管。
将第3根橡皮条包绕髂外血管及淋巴管。
前言髋臼骨折是创伤骨科临床及科研的重点、难点、热点。
创伤骨科医师需要从基本的解剖、受伤机制等入手,熟稔髋臼骨折的分型,根据不同类型髋臼骨折的特性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为加速病人康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因此,髋臼骨折的分型(尤其是Judet-Letournel 分型)在指导临床实践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应广大创伤骨科同道的邀请,我提纲携领地撰写了这篇文稿。
文中简要地列举了与髋臼骨折诊断、分型及治疗有关的解剖、知识点、受伤机制、影像评估等内容,展示了髋臼骨折分型系统的具体某一类型的影像资料和/或示意图(其中不乏对JOT-OTA髋臼骨折分型文献里示意图疏漏差错的修改)。
由于时间、精力以及篇幅的限制,我没有就上述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因此,对于喜爱髋臼骨折诊疗的创伤骨科新手来说,或许您们还需要从其他书籍、文献等资料中吸取更多的基础知识并在临床实践中多加磨练。
对于老手来说,且权当复习吧,也许,大家也能咂摸出些不同滋味。
为了加深大家的理解和测试大家对髋臼骨折分型的掌握程度,我在文末增添了一些试题,分型试题均给出了骨盆正位、髂骨斜位及闭孔斜位X线片,但未提供CT图像,目的在于与大家一同磨炼眼力和提升脑力。
要知道,我们敬仰的髋臼骨折临床科学奠基人,伟大的Emile Letournel老师就是在这三位片海里总结出了历经半个世纪且被全世界范围内的创伤骨科临床实践检验的分型系统的。
由于能力有限,文中不免有疏漏谬误,请广大创伤骨科同道不吝批评斧正。
一、基础内容1.髋臼骨折的定义:髋臼骨质的连续性、完整性中断。
2.相关解剖:2.1骨性解剖2.1.1髋臼:髋臼是一个不完全的类半球面,由一个马蹄窝样关节面(horseshoe-shaped articular surface)围绕一个髋臼窝(cotyloid fossa)(非关节面)构成,传导躯干到下肢的负荷,由两个柱(Letournel和Judet描述为倒“Y”形)支撑。
髋臼构成及其支柱2.1.2马蹄窝:髋臼的关节面部分。
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操作流程
髋臼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多见于老年人和骨质疏松患者。
手术治疗是治疗髋臼骨折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较为常用的一种手术方式。
下面是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操作流程:
1. 术前准备:患者进行全身麻醉或腰麻,消毒手术部位,铺好手术巾,准备好手术器械。
2. 切开:在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之间做一条皮肤切口,切开筋膜,暴露髋臼。
3. 复位:用髋臼复位器将髋臼恢复到正常位置。
4. 内固定:选择合适的内固定器材,将其植入骨内固定髋臼骨折。
5. 拔管缝合:在完成内固定后,拔出引流管,缝合切口。
6. 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留院观察,进行康复训练和镇痛治疗。
总的来说,髋臼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需要在医生的精细操作下进行,术后患者需要严格遵守医嘱进行护理和康复训练,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
- 1 -。
髋部骨折的大致分类髋部骨折是骨科领域中一种常见的严重损伤,多发生于老年人,尤其是那些存在骨质疏松的患者。
由于髋部骨折的类型多样,其治疗方法和预后效果也各不相同。
因此,对髋部骨折进行准确的分类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髋部骨折的大致分类,以期为相关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一、概述髋部骨折是指发生在髋关节及其周围骨质的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和髋臼骨折等。
这些骨折类型在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
因此,对髋部骨折进行准确的分类,有助于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股骨颈骨折股骨颈骨折是髋部骨折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所有髋部骨折的50%。
根据骨折线的位置,股骨颈骨折可分为头下型、经颈型和基底型。
其中,头下型骨折的血液循环破坏最为严重,愈合困难,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较高;经颈型骨折的血液循环相对较好,愈合可能性较大;基底型骨折则较为稳定,愈合率较高。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主要包括卧床休息、穿防旋鞋、下肢皮肤牵引等。
手术治疗则适用于有移位的骨折,尤其是青壮年患者,主要手术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三、股骨转子间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大小转子之间的骨折,约占所有髋部骨折的30%-50%。
根据骨折的稳定性和复杂性,股骨转子间骨折可分为稳定型骨折和不稳定型骨折。
稳定型骨折的骨折端无明显移位,易于复位和固定;不稳定型骨折则骨折端移位明显,复位和固定较为困难。
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适用于稳定型骨折且无明显移位的患者,主要包括卧床休息、穿防旋鞋、下肢皮肤牵引等。
手术治疗则适用于不稳定型骨折或有明显移位的患者,主要手术方法包括闭合复位内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和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近年来,随着内固定技术和材料的不断改进,手术治疗已成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髋部骨折分型
髋部骨折根据骨折的位置和数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髋臼骨折:骨折发生在髋臼(髋臼是骨盆中的一个凹形的关节面,与股骨头组成髋关节)上,常见的髋臼骨折包括单纯髋臼骨折、多发髋臼骨折和髋臼撕脱骨折等。
2. 股骨颈骨折:骨折发生在股骨颈部位,股骨颈是股骨与髋臼相连的部分。
根据骨折线的位置和骨折片断的移位情况,股骨颈骨折可分为下列几种类型:完全型、不完全型、稳定型、不稳定型等。
3. 股骨转子袖骨折:骨折发生在股骨转子袖(位于股骨上端,连接股骨头与股骨颈的脆弱区域)附近。
4. 股骨干骨折:骨折发生在股骨干部位,通常是由高能量的直接暴力引起,可伴有其他骨折或周围组织损伤。
5. 髋盂骨折:骨折发生在髋盂(骨盆中包裹着股骨头的凹形结构)的部位,可分为前缘骨折、后缘骨折、支撑柱骨折等。
髋部骨折的分型有助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估。
髋臼骨折手术入路介绍【关键词】髋臼骨折髋臼骨折是一种高能量损伤,不仅伤情严重,而且类型复杂,移位形式多样,为严重而复杂的关节内骨折。
其中骨折类型的准确判断、适当的手术径路、精确的复位、熟练的手术技巧及妥善的术后处理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而恰当的手术入路对于术中满意的显露、复位、固定尤为重要。
所以,正确选择其手术入路是治疗的重要环节。
本文主要是对髋臼骨折手术过程中手术的入路进行介绍。
髋臼骨折的手术入路有许多种,根据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前侧入路(髂股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及其改良入路)、后侧入路(K L入路、改良K L入路)、扩展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K 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或髂股入路)。
1 K L入路[1]患者侧卧位或侧俯卧位,切口起于髂后上棘或其下方两横指处,经大转子顶点向远侧延伸至大腿外侧约10 cm(见图1)。
切开阔筋膜,按臀大肌肌纤维走行方向钝性分开,注意保护臀大肌前方的臀下神经,在大转子处显露并切断小外旋肌群和梨状肌止点,保护坐骨神经并向内侧牵开。
术中应避免切断股方肌,以免损伤位于下方的旋股内侧动脉升支。
用骨膜剥离器将关节囊的浅层向髋臼后柱及其上方剥离,在坐骨结节的内侧安放髋臼拉钩,将臀大肌、小外旋肌和坐骨神经向外侧牵开,必要时也可切断臀中肌止点的后1/3,以扩大显露范围。
该入路可以显露髋臼后部结构和坐骨神经,适用于后壁骨折、后柱骨折、后柱伴后壁骨折,也适用于横行骨折、横行伴后壁骨折、T形骨折以及前后联合入路的后路部分。
该入路的优点是能充分显露髋臼后壁及后柱骨折,多数骨科医师对该入路的解剖比较熟悉,手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创伤相对较小。
这种手术入路的不足在于:a)由于受髂胫束、臀上血管神经和大转子的限制,髋臼上方的髂骨、后方的坐骨大切迹和前方的耻骨体显露不足;b)若术中操作不慎,容易发生坐骨神经、旋股内侧动脉以及臀上血管神经损伤;c)如果过度劈开臀大肌,可造成臀下神经肌支的牵拉损伤,造成部分臀大肌纤维失神经支配;d)术后异位骨化的发生率图1 K-L入路示意图相对较高;e)术后功能恢复较慢[2]。
髋臼骨折手术入路介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科作者:王大一髋臼骨折就是一种高能量损伤,不仅伤情严重,而且类型复杂,移位形式多样,为严重而复杂得关节内骨折、其中骨折类型得准确判断、适当得手术径路、精确得复位、熟练得手术技巧及妥善得术后处理就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得关键,而恰当得手术入路对于术中满意得显露、复位、固定尤为重要。
所以,正确选择其手术入路就是治疗得重要环节、本文主要就是对髋臼骨折手术过程中手术得入路进行介绍。
ﻫ髋臼骨折得手术入路有许多种,根据其适用范围可分为:前侧入路(髂股入路、髂腹股沟入路及其改良入路)、后侧入路(KL入路、改良K L入路)、扩展入路与前后联合入路(K L入路+髂腹股沟入路或髂股入路)。
1KL入路[1]患者侧卧位或侧俯卧位,切口起于髂后上棘或其下方两横指处,经大转子顶点向远侧延伸至大腿外侧约10 cm、切开阔筋膜,按臀大肌肌纤维走行方向钝性分开,注意保护臀大肌前方得臀下神经,在大转子处显露并切断小外旋肌群与梨状肌止点,保护坐骨神经并向内侧牵开、术中应避免切断股方肌,以免损伤位于下方得旋股内侧动脉升支。
用骨膜剥离器将关节囊得浅层向髋臼后柱及其上方剥离,在坐骨结节得内侧安放髋臼拉钩,将臀大肌、小外旋肌与坐骨神经向外侧牵开,必要时也可切断臀中肌止点得后1/3,以扩大显露范围、该入路可以显露髋臼后部结构与坐骨神经,适用于后壁骨折、后柱骨折、后柱伴后壁骨折,也适用于横行骨折、横行伴后壁骨折、T形骨折以及前后联合入路得后路部分、该入路得优点就是能充分显露髋臼后壁及后柱骨折,多数骨科医师对该入路得解剖比较熟悉,手术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创伤相对较小。
这种手术入路得不足在于:a)由于受髂胫束、臀上血管神经与大转子得限制,髋臼上方得髂骨、后方得坐骨大切迹与前方得耻骨体显露不足;b)若术中操作不慎,容易发生坐骨神经、旋股内侧动脉以及臀上血管神经损伤;c)如果过度劈开臀大肌,可造成臀下神经肌支得牵拉损伤,造成部分臀大肌纤维失神经支配;d)术后异位骨化得发生率K-L入路示意ﻫ相对较高;e)术后功能恢复较慢[2]。
髋臼骨折手术方案引言髋臼骨折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骨折类型,通常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这种骨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恢复,因此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本文将介绍髋臼骨折手术的方案和技术。
骨折分类根据髋臼骨折的位置和严重程度,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瓷砖型骨折:即髋臼的外缘骨折,通常是稳定的骨折类型。
2.基底型骨折:即髋臼下部的骨折,常常会有其他骨折伴随。
3.难以治愈的骨折:即多个不稳定的髋臼骨折组合,需要更复杂的手术治疗。
手术方案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案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麻醉:手术开始前,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
2.切口:医生会根据骨折类型进行相应的切口。
通常切口位于髋臼的前侧或侧面。
3.复位:首先,医生会使用特殊的器械将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恢复正常的骨骼形态。
4.固定:接下来,医生会使用钢板、螺钉或者其他形式的内固定装置将骨折部位固定。
这些装置有助于稳定骨折并促进骨头的愈合。
5.肌肉和组织修复:在固定骨折后,医生会修复受伤的肌肉和其他软组织。
6.关节检查:医生会对手术部位的关节进行检查,以确保髋臼可以正常运动。
7.伤口闭合:最后,医生会将手术切口进行缝合并进行适当的包扎。
手术风险与并发症髋臼骨折手术作为一种复杂的手术,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1.感染:手术切口可能会感染,需要及时处理。
2.血管和神经损伤:手术中可能会损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导致出血和感觉异常。
3.血栓形成:手术后患者长时间卧床不动,容易形成血栓,需要预防和及时处理。
4.关节僵硬:手术后,关节周围的肌肉和组织可能会僵硬,影响患者的关节活动度。
5.骨折不愈合或再骨折:手术后骨折可能不愈合或再次骨折,需要进一步治疗。
术后康复髋臼骨折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康复锻炼,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和恢复关节功能。
一般的康复措施包括:1.疼痛管理:骨折手术后可能会出现疼痛,医生会开具适当的药物进行疼痛管理。
2.物理疗法:患者需要进行物理疗法,包括热敷、冷敷、按摩等,以减轻炎症和促进血液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