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儒家的贫富观
- 格式:pdf
- 大小:584.60 KB
- 文档页数:41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先秦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儒家提出了许多关于政治、社会和伦理道德方面的理论,其中包括了关于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之道,主张“广施仁政”,通过推行仁政政策来解决社会中的贫困问题。
本文将通过分析先秦儒家思想中的贫困治理政策构想,探讨儒家对于贫困问题的理解和解决之道。
儒家思想鼓吹“仁政”、“仁者爱人”,主张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应当以仁爱之心为本,推行仁政政策。
《论语》中有“仁者爱人”的论断,儒家思想家认为,政治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推行仁政政策来解决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包括贫困问题。
仁者爱人、仁政治国,就是要把政治原则和制度建立在对人的爱和尊重上,通过政治手段去解决社会中的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帮助那些处于贫困中的人脱贫致富。
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个人的修德养性。
孔子在《论语》中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学而》)这里所说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在说明个人应当首先修身养性,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品行的人,然后才能去治理家庭、国家,达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在儒家看来,一个有德行的人会对他人怀有仁爱之心,愿意帮助那些处于贫困中的人。
个人修身齐家就是为了将这种仁爱之心融入到社会治理中,推动社会朝着更加公平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这种个人修身的理念也体现了儒家对于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即通过提倡个人修身来改善和解决社会中的贫困问题。
儒家倡导“以德治国”,主张通过德治来解决社会中的问题。
在孔子看来,国家的治理应该以德为先,通过道德力量来达到治理国家的目的。
孟子曾经说过:“民非好而无得也,得之非易也。
得之以道,仁也。
”(《离娄上》)儒家思想认为,为了解决社会中贫困问题,政府首先应该推行仁政政策,以仁爱之心去帮助那些处于贫困中的人,通过道德的力量来化解社会中的不公和不平等。
儒家提倡仁政政策,建立在以德治国的基础上,通过德政来解决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包括贫困问题。
儒家的贫富观周北辰贫富问题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正确处理贫富问题是解决好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人心和人性问题、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问题、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国家的伦理目的和社会理想问题、政府的公信力问题等等。
因而,对贫富问题处理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政治清明与否,制度美好与否的标准。
儒家历代圣贤都非常关注和重视贫富问题,儒家传统思想中饱含贫富之辩的智慧。
故此,阐释儒家贫富观,疏理儒家贫富之辩的智慧资源,于我们创建中国式的现代工商业文明模式,建构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励民致富儒家治世之道,以“富民”为本。
在儒家看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要建构一个美好的社会,必须让天下百姓都富裕起来,要做到“藏富于民”,即孔子所谓“既庶矣”则“富之”的思想。
这一思想到孟子则发展成为“民本”观念。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强调以民为贵,以民为本,施仁政于民。
在孟子看来,施仁政必首先关注“民生”问题,要“置民之产”。
孟子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则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所谓“置民之产”,按今天的话讲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拥有自己的产业,包括衣食住行,上孝父母,下养妻儿,以及抵抗风险的经济能力。
这是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是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底线要求。
只有天下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人心才会稳定,社会和谐秩序的建构才有可能。
故孟子进而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
由此可见,在儒家看来,“民产”是“民心”的基础,“置民之产”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构美好社会所必备的条件,是“民贵”思想的具体落实。
“民贵”首先必须体现为“富民”,民不富则无以贵。
求富之心是人性本然,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朱子也说:“利者,人情之所欲”(《论语·里仁》)。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
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是儒家学派在社会政治理论中的一种重要观点。
儒家强调政府应该以保护和增进人民的福祉为最重要的责任,富民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之一。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富民”思想:
1. 重视教育:儒家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民众社会地位的关键,政府要注重教育事业的发展,为人民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2. 尊重农业:儒家强调农业的重要性,认为农民是国家的根基。
政府应该采取措施保护和支持农业,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
3. 实施公平的税收政策:儒家主张实施公平的税收政策,避免对人民过分征税,减轻人民的负担。
4. 保护财产权益:儒家认为,政府应该保护人民的财产权益,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防止任意侵犯或剥夺财产。
5. 推行仁政:儒家提倡仁政,即以仁爱为核心的政治哲学。
政府官员应以仁爱为出发点,以人民的福祉为目标,推行公平、公正、公开的政策,为民众谋福利。
6. 鼓励商业发展:儒家注重商业的发展,认为商业可以创造财富和推动社会进步。
政府应推动商业繁荣,并为商人提供必要的支持与保护。
以上就是先秦儒家的“富民”思想的主要内容,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也对后来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子的贫富观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和社会。
在孔子的思想中,贫富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孔子认为,贫富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标准。
他强调,一个人的品德和道德水平才是最重要的。
他说:“君子不以贫富为意,而以正直为本。
”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不会因为贫富而改变自己的道德准则,而是坚守自己的原则。
孔子也认为,贫富不应该影响一个人的教育机会。
他主张所有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教育机会,无论贫富。
他说:“教育无贵贱之分,天下之子,一视同仁。
”这表明孔子认为教育是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权利,不应该因为贫富而有所区别。
此外,孔子还强调了节俭和勤俭持家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节约开支,勤俭持家,不浪费资源。
他说:“俭德之行,脩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说明孔子认为节俭和勤俭持家不仅是个人修养的表现,也是治理国家的一种重要手段。
总之,孔子的贫富观强调了道德、教育和节俭。
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应该因为贫富而有所区别,而是应该看重其品德和道德水平。
这些思想对于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学
习。
儒家贫富辩证观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儒家贫富辩证观的内涵及其现代价值贫富现象是社会人生一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象,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包含着极其丰富、极为宝贵的关于贫富问题的辩证认识,在历史上对中国政治、经济乃至社会生活方式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今天,对我们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深入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仍然具有启迪价值。
但是在后期儒家(包括所谓“新儒家”)建构庞大的儒学体系时,没有将贫富作为一对重要范畴看待,因而也就没有系统全面地考察儒家对贫富问题的辩证认识及其内在的逻辑层次,并由此产生许多片面性的误解。
例如,认为“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安贫乐道”等是儒家的全部主张和根本主张。
本文力求在全面探讨儒家学说对贫富问题辩证认识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归纳和分析方法,从儒学内在整体逻辑上对之作出新的阐释,揭示这一观念在历史上的演变以及对当代社会仍然具有的理论价值。
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在谈到富贵这个问题时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
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
”在句法结构上均属于转折句,前面为偏句,后面为正句。
按照一般对转折句的理解,是以正句对偏句进行否定,所以人们更关注后面的话,孔、孟之语常常被解释为对富贵的否定。
事实上,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的话中,前一句均属于三段论所谓“大前提”,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也是不必再作论证的前提。
因而,孔子的那句话,只是否定“不以其道得之”的“富贵”,而不是否定“富贵”本身;孟子的话,只是说“富贵”具有局限性,不是万能的,也不是否定“富贵”本身。
恰恰相反,从语言逻辑上讲,他们都肯定了富贵是人之所欲这个事实。
辨析以上两句话的目的在于弄清一个问题:儒学贫富观的逻辑前提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抛开“道”、“义”等其他因素,在贫与富之间,儒学是取富弃贫的,而且这一倾向是非常显著的:“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孔子的贫富观儒家的思想是入世的,(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最为难得平常心-----塞翁失马黑格尔说“人的自由来自于他的私有财产”,否则的话等于白讲。
孔子到卫国的时候说三句话“人口众多,让他发财,受好的教育”(反对自杀)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在他的墓旁盖房子守孝三年,子贡自己在墓旁又住了三年,共50个月,没有钱是不行的。
子贡小的时候很贫穷,后来他发财了孔子也提到过子贡发财的事,他说子贡赚钱不是坏事,只要手段正当子贡的口才很好啊孟子说酸葡萄心理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我们知道有一句话也是有根据的眼见他起高楼,眼见它楼塌了●●●什么才是正确的财富观念呢?有人为了富贵不择手段,也有人不为五斗米折腰,可是当我们处在穷困窘迫当中时怎么办?老师认为这样怎么样?人穷的时候啊,●●●●●●●●●●●●得人心者得天下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荣贤哉回也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别人都受不了这种忧愁,精神胜利法一个人不管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难免遇到贫富问题,出身寒微的智者孔子是如何看待贫穷和富贵的呢?这对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又有着什么样的启发呢?孔子的贫富观总结为八个字: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要说明什么是善没有人反对这四个字是善每一种善●一拍即和-----------一拍两散●●●在美国心理医师是最危险的职业:自杀率高、离婚率高●儒家认为不能关起门来做圣人与周围的人们老死不相往来,同时也必能死板固执,儒家讲究变通,通权达变●●这太残忍了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加在我身上●这是有的,但是你说德行●●●●●●(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他说所以你就是有财富、有很高的地位●●●不这样的话这四个人从世俗的眼光看来,都不是所谓的成功者平常心”虽是简单的三个字,但在生活中,却是人人都难超越的一道坎,因为我们并不懂得何为真正的平常心,也不懂得怎样来保持自己的平常心。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1. 引言1.1 背景介绍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同时也是儒家思想兴盛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社会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农民和平民的生活困苦,社会秩序不稳定。
如何有效地治理贫困成为当时政府和思想家们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儒家是当时中国思想界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他们强调“仁政”、“民贵君轻”的理念,主张通过仁政来治理国家。
在面临贫困问题时,儒家提出了许多政策构想,试图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贫困治理体系来解决社会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儒家思想家们思考如何建立贫困治理体系,实施农田改良政策,推行教育扶贫计划,推广义务劳动制度,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一系列措施,以期改善贫困农民的生活状况,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
这些政策构想体现了儒家对社会问题的深刻认识和对人民生活的关心,也为后世扶贫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在未来,我们也可以借鉴儒家的广施仁政理念,积极推动扶贫工作,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1.2 问题提出贫困是人类社会长期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家们也曾深刻思考过如何有效治理贫困。
在当时的社会中,贫困问题严重,贫困人口生活困难,社会秩序动荡。
儒家思想家们提出了广施仁政的理念,希望通过政策构想和制度建设来解决贫困问题。
在贫困治理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贫困人口众多,治理难度较大。
贫困问题根源复杂,单一政策难以根本解决。
贫困地区资源匮乏,发展基础薄弱,需要综合施策。
社会各界对贫困治理政策的认同度和执行力也是一个挑战。
对于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本质,寻找解决之道。
我们也需要借鉴儒家思想的智慧,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贫困治理路径。
【字数:206】2. 正文2.1 建立贫困治理体系建立贫困治理体系是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重要一环。
在古代社会中,贫困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建立有效的贫困治理体系至关重要。
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广施仁政:先秦儒家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在中国大地上日渐兴盛,儒家的核心理念是仁政,即以仁为本,以政为纲,通过施政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贫困治理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儒家在治理贫困方面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政策构想。
本文将从儒家的仁政理念出发,探讨先秦儒家对贫困治理的政策构想。
儒家主张仁政,以仁为本,以政为纲。
仁者,仁爱也,善待人,以仁政治,可以化解贫困问题。
在儒家看来,政府应该以仁爱为出发点,制定合理政策来帮助贫困群体摆脱贫困。
针对先秦时期的贫困问题,儒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构想。
儒家提倡实施民生政策。
在先秦时期,儒家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
儒家主张应该优先保障农民的利益,推行农业小康政策,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业收益。
儒家提出应当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贫困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减轻贫困群体的生活压力,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生活。
儒家主张实施教育扶贫政策。
在儒家看来,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
儒家提倡应该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免费教育,实现教育的普及。
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教育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这样一来,就可以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获得良好的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就业能力,从而摆脱贫困。
儒家主张实施扶贫产业政策。
在儒家看来,产业是带动就业和增加收入的关键。
儒家提倡应该通过拓展扶贫产业来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
政府应该加大对扶贫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和引导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兴业,开发贫困地区的资源,建设产业园区,发展产业种植、养殖、加工等项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收入。
儒家主张实施慈善援助政策。
在儒家看来,仁政就是要善待贫困群体,帮助他们摆脱困境。
儒家提倡应该广泛开展慈善援助活动,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扶贫事业中来。
先秦儒家贫富观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刘晓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2期摘要先秦儒家论述贫富差距思想较为全面,其中的“富民”、“均富”、“致富”、“处贫之道和处富之道”的思想对处理贫富差距问题有着当代启示意义,阐述先秦儒家独具特色的贫富观,做到古为今用,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贫富差距均富致富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1-159-02一、问题的提出贫富问题从古延续至今,是一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贫富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拉大。
关于如何解决贫富差距问题,先秦儒家圣贤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对处理贫富差距问题有当代启示,有利于缩小差距,实现社会和谐。
二、儒家贫富观的主要内容先秦儒家圣贤认为财富要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阐述了如何进行公平分配?掌握大量财富的富人怎样生活?而穷人又如何脱贫致富?以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的对策等问题。
(一)富民思想先秦儒家圣贤主张“藏富于民”,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孟子所说:“富,人之所欲,贵,人之所欲。
”荀子所说:“夫贵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
”儒家的礼乐文教和道德理想得以实现都是建立在“富民”的基础之上,“富民”是儒家治世经国的基础。
因此,儒家鼓励民众致富,发展社会生产以增加物质财富,从而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
正如孔子所说:“邦有道,贫且贱也,耻也”、“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必须使全天下的人民富裕起来,关于如何富民,孔子主张实行宽惠的经济政策,允许人民牟利取材,同时要求统治者节用薄敛。
孟子主张“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荀子主张“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
”他鼓励人民脱贫致富,认为人民富裕有利于生产发展,而生产愈发展,国家也就愈富,从而上下俱富。
儒家的贫富观周北辰贫富问题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正确处理贫富问题是解决好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如:人心和人性问题、社会的稳定与和谐问题、政治权力的合法性问题、国家的伦理目的和社会理想问题、政府的公信力问题等等。
因而,对贫富问题处理的好坏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政治清明与否,制度美好与否的标准。
儒家历代圣贤都非常关注和重视贫富问题,儒家传统思想中饱含贫富之辩的智慧。
故此,阐释儒家贫富观,疏理儒家贫富之辩的智慧资源,于我们创建中国式的现代工商业文明模式,建构和谐社会,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
一、励民致富儒家治世之道,以“富民”为本。
在儒家看来,要治理好一个国家,要建构一个美好的社会,必须让天下百姓都富裕起来,要做到“藏富于民”,即孔子所谓“既庶矣”则“富之”的思想。
这一思想到孟子则发展成为“民本”观念。
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强调以民为贵,以民为本,施仁政于民。
在孟子看来,施仁政必首先关注“民生”问题,要“置民之产”。
孟子说:“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则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
所谓“置民之产”,按今天的话讲就是要让天下百姓都拥有自己的产业,包括衣食住行,上孝父母,下养妻儿,以及抵抗风险的经济能力。
这是人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是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的底线要求。
只有天下每一个人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人心才会稳定,社会和谐秩序的建构才有可能。
故孟子进而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孟子·滕文公上》)。
由此可见,在儒家看来,“民产”是“民心”的基础,“置民之产”是儒家“民本”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建构美好社会所必备的条件,是“民贵”思想的具体落实。
“民贵”首先必须体现为“富民”,民不富则无以贵。
求富之心是人性本然,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朱子也说:“利者,人情之所欲”(《论语·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