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 格式:docx
- 大小:73.23 KB
- 文档页数:77
小学六年级语文《威尼斯》教案范文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威尼斯》教案范文一
教学目的
一、学习抓住特点,有详有略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学习按照合理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方法
三、体会自然、清新、生动的语言
四、掌握朱自清生平
教学重点
一、抓住“文眼”——威尼斯的“别致”,如何体现为“水上之城”的自然风光的明媚和古老文化艺术的“华妙庄严”
二、第二自然段写景极简练,抒情极含蓄,且二者交融,宜深入细致地领略
教学设想 一、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教学时对所提及的知识不要求学生会全面弄明白,只要求弄懂主要内容,把握住叙述的层次和表达方法
二、不知思考题刚 1、联系《背影》复习有关作者朱自清的知识
2、学习自学全文,并写出段落提纲
3、前半篇写威尼斯“水上城”的特点,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进行描写?
4、作者如何抓住“文化艺术城市”这个特色写他的“华妙庄严”?
5、分析这篇游记的语言有哪些特点?
三、教具准备 欧洲他国(意大利地图)一份彩色粉笔
教学要点 介绍*有关的背景材料及作者生平,初步理清构思脉络,讲析第1——4节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新课
教师讲述;《威尼斯》(加着重号的板书),是朱自清一九三一年到一九三二年欧洲旅游结束回国以后写的这篇游记写的威尼斯是水上城市,文化古城,*的内容虽然比我们读过得《背影》复杂,但仍然体现出他写景散文的特色,即把握住景物的特点,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写,语言自然清新、生动。
二、 教师启发
我们在初中已学习过朱自清的散文《背影》那么,谁能简单介绍朱自清的生平那?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明确: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市,1898年生于江苏东海县,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故自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用三年大学预科班,次年改为“自清”考入本科哲学系,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四年的学业,毕业以后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
9.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
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
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
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听完后提问:从哪里
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
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
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
心情。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
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
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
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
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 1 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阅读方法”为主题,包括《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习作:让生活更美好”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本单元所选的3篇课文都是要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找到恰当的阅读方法去解决阅读问题。教学本单元课文时,要指导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理清学习任务,学习不同的阅读方法,并根据阅读任务有针对性地运用阅读方法。写事物时,注重融入情感,表达看法,本单元的习作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点滴事物,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语文园地”则是通过系统性地总结、语用练习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竹节人 2 回忆童年时竹节人游戏给作者带来的快乐。
1.会写28个字,会写39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快速浏览重要文段。
3.能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梳理行文思路。
4.能根据阅读任务和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5.学习阅读记叙文、科普文、非连续性文本的方法。
6.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科学、热爱历史文化的情感和勤于思考的兴趣。 宇宙生命之谜 2 以科学的视角探索宇宙中的其他星球是否存在生命。
故宫博物院 1 通过四组材料,从故宫博物院的结构、太和殿修复的历史、故宫博物院官网简介、平面示意图四个方面来介绍故宫博物院。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精品资料 2 习作 2 让生活更美好 1.能结合生活体验发现生活的美好之处。
2.能通过具体事例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看法。
语文园地
2 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1.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回顾,总结出不同阅读任务的不同阅读方法。
2.能用生动的语言写出人入迷时的场景。
3.能有条理、有逻辑地口头表达观点。
4.朗读、背诵古诗《春日》。
希望能帮助到您
小学六年级语文詹天佑教案【三篇】
文章以人物的名字为题,重点记叙了詹天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迹-----主持修筑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为读者勾勒出了一位杰出爱国工程师的高大形象。小编整理了小学六年级语文詹天佑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詹天佑教案1
(一)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事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
2、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华和爱国精神,同时在他的科学态度和刻苦精神中受到启迪。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知道课文是怎样一层一层表达中心思想的、能顺着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2、了解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遇到的各种困难;
3、通过具体事例体会詹天佑是“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三)教法:采用导读法,辅之以示图法、以读助讲法等进行教学。
(四)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通过“读——说——画——说”的学习方弄懂课文内容。 希望能帮助到您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创新精神。我紧紧围绕课文的中心句——“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抓住关键词“爱国”、“杰出”,提出本节课探究的主要目标,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分为感受爱国精神和感受杰出才干两大组进行小组协作学习。
9 浣溪沙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能背诵。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词意,体会诗词表达的情感。
3.感悟词中描写的精妙,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4.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培养学生乐观旷达的情怀。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导语:古诗有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的呢?让我们跟随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从中寻找答案。
2.板书题目,齐读题目,解题。
明确: “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3.简介作者。
苏轼(1037—1101)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皆有杰出成就,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清新豪健,自成一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极大。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4.教师简单介绍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苏轼游蕲水清泉寺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二、初读全词,整体感知
过渡: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一个鉴赏诗词的好方法。
1.学生自由朗读诗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懂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师范读,学生划分节奏。
节奏示例: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学生试着读出节奏。(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读懂词句的意思。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
《伯牙鼓琴》教案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3.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发生再两千多年前春秋时期的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这是一篇文言文,在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
1.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课文当中学习文言文,看看能不能把这篇古文读准读通(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师:同学们读古文的感受怎样?生:难,不顺口,读不明白。
简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仅仅只有77个字,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荡气回肠、耐人寻味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但是,此文乃小学阶段的第二篇古文,而且“知音”之意学生较难领会,梁老师能选择此文来教学,勇气可嘉。此节课上,学生基本点上能领悟到知音之意了,实属不易。我想这主要源于教师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到位:
一、铺垫拓展比较到位。
一开课,让学生通过朗读课件上的词语“孤月皎皎”、“白雪皑皑”、“依依杨柳”等,让学生以轻松的节奏走进课堂,在融洽的氛围中开始了学习。这个环节的设计也在为后文做准备。
二、朗读训练比较到位。
对小学生来说,接触的文言文不多,文言词的拗口是学生对文本的学习第一道障碍。为了推开这个“拦路虎”,梁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从刚开始接触时自读、到指名读、评价读到全班齐读;从要求读准确,读通顺,到读出节奏,再到一句一句感悟读,引读,配乐读等。每次的朗读并不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语文课中的读应规避那种单纯的技术演练,否则,即使读得再“正确、流利”,也很难真正“有感情”。梁老师问学生“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山?”“你想到了那些有关江河的词语或者诗句”,其目的就在于充分激活学生头脑中的固有存储和相关视像,为之后的朗读“造势”“蓄力”。
三、紧抓主干比较到位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教学要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呢?” 这一问,不仅干净利落地抓准了全文的核心,也自然地引出了当伯牙“志在高山”或“志在流水”时,钟子期分别道出的“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和“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由此,全文的主干内容得以“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而在读解过程中,罗老师不但趁热打铁地引导学生区分“善鼓琴”和“善听”中两个“善”字含义的不同,还不失时机地渗透“一字多义”“”等古文中常见的语法知识。看似轻巧一问,实则一石数鸟,可谓匠心独运!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1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读懂课文。
3、通过学文,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通过学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师叙述故事:《伯牙学琴》(配乐出示相关的图片)
2、听完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呢?
3、伯牙学琴多么艰辛呀,弹琴已经成为他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可他为了一个人,却从此不再弹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伯牙绝弦》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解题质疑
1、“绝”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绝弦”呢?
2、许多古文都能从题目上了解课文大意,看了课题,我们知道这篇古文主要讲——生:(A:伯牙再也不弹琴了)(B:伯牙弄断了琴弦)的故事。
3、学到这里,听了《伯牙学琴》的故事,你有什么疑问呢?(引导学生联系《伯牙学琴》的故事提问:伯牙学琴那么艰难,为什么就这样绝弦了呢?)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2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们以前学过《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回想一下,文言文应该怎么读呢?首先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2遍。
2、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3、指名读,评价。
4、师范读,配乐。
6、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3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过渡:伯牙为什么要断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1、自由读文,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节奏和停顿。
2、指名读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指导读好语气词“哉、兮”。
3、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释义
过渡: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所以要学习有法,一般是——读古文,释字义,连词句,说大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
2、同位之间互相说给对方听。
3、指名说。教师随机指导个别字的含义,如“善”的含义等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5、反复读文,读出感情。
四、初解“知音”,
1、“知音”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是谁的知音?知音
2、学生说自己对知音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伯牙—子期
《伯牙绝弦》教案
张 蕾
教学课题: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
教材分析:《伯牙绝弦》已然成为中华文化中关于“知音”最为生动、最为震撼的注解之一。它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钟子期以琴相识,以琴相知,最后因子期早亡,伯牙破琴绝弦、遂成绝响的故事。全文共77字,5句话。1句为起,2、3、4句顺承而下,5句急转而后合,语言凝练典雅,抑扬顿挫,生气郁勃。
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天何言哉?伯牙和子期的相交正是如此的自然恬淡,顺理成章。它所折射的艺术美感──那种含蓄深沉、清雅自然的风骨,直达“大音希声”、“大璞不雕”、“大美无言”的境界,满足了我们对于这个千古绝唱在感官和心理上的所有期待。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诗人说:前世五百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而在这里,伯牙子期又该经过前世多少次的回眸呢?
教学方法:1、“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点拨引导”法。
(教法确定依据:朗读时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所以在教学中“读”贯穿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课文,读中理解课文,读中感悟情感,在读中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感受文言文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为了让学生从内心真实地感受伯牙、子期的真挚友情,在读的过程中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地去想,去体会,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为突破难点起到了重要的作
2、采用“自读自悟” 、 “合作学习” 、“读、思、议、悟”结合学习等学法。
(学法依据 :“课标”中提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解文章的环节中,我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来试着理解文章的意思,然后同桌交流、班上交流;在体会情感这一环节上,让学生自读自悟,主动探究,这些环节都体现了“课标”中的相应要求。)
课题:《伯牙绝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
学科:小学语文
2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八组课文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讲述的是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鉴赏水平高超,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于是把琴摔碎,立志终身不再弹琴。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选择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感受艺术的美好。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是今年来的插班生,学生语文水平良莠不齐,作为六年级学生,这是他们第二次接触古文,虽说文言文对于学生来讲还是比较陌生,但他们已有一些文言文、白话文的阅读基础。而且从文字上看,本文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因此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设计学生在“自读自悟”,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美读引进课堂,“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感悟文言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理解“知音文化”的丰富和玄妙。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搜集伯牙子期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教学目标】: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背诵。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猜读的方法,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3、读好课文:理解“知音”,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知音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知音”,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媒介】:多媒体课件 古筝曲《高山流水》 古琴曲《忆故人》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候课时间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谈话: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的曲子好听吗?知道是什么曲子吗?预设生:《高山流水》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伯牙绝弦》课文原文及赏析
《伯牙绝弦》课文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赏析:
《伯牙绝弦》是《吕氏春秋·本味篇》中的一则故事,讲述了古代音乐家伯牙与知音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首先,文章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伯牙和钟子期的特长——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琴。这种独特的设定为后面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文章通过描写伯牙弹奏不同曲目的场景,展现了钟子期对音乐深刻的理解和感知能力。无论伯牙的琴声表达的是高山的峻岭还是江河的浩渺,钟子期都能准确理解和感受,并用诗意的语言进行赞美。这不仅体现了钟子期的音乐鉴赏力,也揭示了他与伯牙心灵相通的深厚友情。
最后,当钟子期去世后,伯牙感到世间再无理解自己音乐之人,于是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一举动表达了伯牙对钟子期深深的怀念和对失去知音的痛苦,同时也展现了他对音乐的执着和对友情的坚守。
总的来说,《伯牙绝弦》通过讲述一个关于音乐和友情的故事,传达了对艺术、理解和友情的深刻理解,启发读者珍视真正的知己和追求艺术的真谛。这篇课文以其深情而富有哲理的内容,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和教师的推荐。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合集15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
《伯牙鼓琴》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采用多种方法理解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3.品读重点句,体会人物感情,感受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先来听一首古琴曲。(播放高山流水)听了曲子,你有什么感受
2.这首曲子叫高山流水,它不但旋律优美,还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
3.揭题,读题,题目什么意思
4.出示全文,这篇课文与以前学的课文有何不同我们要学的就是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则。
二、读通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指名读,发现朗读中的问题。由于古文与我们现代文有许多不同,所以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来。 3.出示划好停顿符号的课文,学生自由练读。
4.检查朗读。
(1)出示第二句:指名读,哉:感叹,相当于“啊”,乎:语气词,轻而短。范读,齐读。
(2)出示第三句:指名读,少的读音,少选什么意思汤古今读音和意思的区别,若,好像,跟现在意思差不多。反复读。
(3)出示第四句:学生练习读,指名读。弦,生字,弦是琴的哪个部位书空。以为、复为读音的区别。理解“足”值得的意思。
(4)出示全文,多种形式读。指读,师生合作读,齐读。
三、理解文意
1. 读着读着,我们知道了本文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一个是(板书)
2. 你觉得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言文
3. 出示方法,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理解文意。
4. 说说全文的意思,先自己练,再互相说。
四、感悟人物形象
1.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音乐家,一位是普普通通的樵夫,他们怎么会成为知音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到有关词句。
2.学生交流。(方、少选:懂琴)
3.当伯牙心里想着——引读二三句,想象:子期听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鼓琴》教案精选范文3篇
人冀子孙贤,而不敬其师,犹欲养身而反损其衣食也。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鼓琴》教案精选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六年级上册语文《伯牙鼓琴》教案精选范文一
学习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法提示:
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3.了解课文内容后,练习读文、尝试背诵。读背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谊。
学习准备:
搜集并倾听《高山流水》乐曲,积累有关友谊的古诗或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一、课文导读
1.同学们,学习了《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相信大家诵读古诗的兴趣越来越浓了。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走进有趣的古诗王国,去感受古诗的无穷魅力。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读了之后,你一定会被古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进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鼓琴》。
二、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鼓琴”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鼓琴”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
弦()哉()
兮()峨()
(3)我能将本课最难写的生字书写端正美观。
1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重庆市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参赛教案)
重庆市第六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参赛教师阅读部分教案
南岸区黄桷垭小学 王文霞
教师简介:王文霞,女,出生于1977年2月,现任教于南岸区黄桷垭小学,小学高级教师2009年获得南岸区阅读教学竞赛一等奖
教学特色是:立足语文学科自身特点,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问难,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终身受益
教研特长:善于在日常教学中总结得失,不断提高
一、教材分析: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云烟万里,佳话千载纯真友谊的基础是理解,中华文化在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阐释,莫过于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是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说它是东方文化之瑰宝也当之无愧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琴技达 2 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产生了共鸣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道:“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古人说:“士为知己者死”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材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因此本课教学目标为: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堂小学2012年秋 六 年级 语文 教案
主备人 庄广学 课题 25、伯牙绝弦 累计第( 59 )课时 审核人签字 武顺仪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重难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习得目标
培养学生快速、大声的朗读课文。让学生读中感悟课文的意思。 个性化修改意见
预习习得明确目标(环节一)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节奏。并背诵。
2、结合刻下注释,理解课文意思。
3、伯牙为什么要绝弦?课文中那些地方体现了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合作习得展示交流(环节二)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欣赏《高山流水》。
2、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2.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3.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1 / 77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伯牙绝弦及点评9篇
伯牙绝弦及点评 1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2 / 77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学准备
《高山流水》的乐曲 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1、注意朗读和默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调动学生的情感积累和知识积累,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上下功夫;默读比朗读的速度快,更利于训练思维,要让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每句话的意思,默读后,要有自己的感受,并组织相应的汇报交流活动。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这篇课文虽篇幅短小,但毕竟是文言文,因此开课伊始要求学生首先将课文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然后要结合已有经验,参照注释,参看插图,查阅相关资料理解句意,把握主要内容;之后入情入境地读课文,拓展阅读,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背诵课文。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3 / 77 的魅力。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出示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三、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1
1、自由读课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读----指名读-----指导评价-----再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四、自读感悟,读懂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2
请再读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 / 77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2、组织交流。重点指导四个善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五、细读品味,读好课文。
出示自学提示3
伯牙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著名的音乐家,而钟子期只是一个靠打柴为生的樵夫。伯牙和子期是什关系?
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划出相关句子,认真体会。
1、学生自主学习,体会。
2、组织交流:
a、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理解“善哉”)
3、说话训练:
我也能体会伯牙的心声:
4、拓展延伸:
⑴补充资料:
(2)说话训练: 5 / 77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
(3)拓展阅读:
a、读伯牙写下的一首短歌
b、想象伯牙的心情
c、深悟绝弦
六、背诵课文,积累诗文。
七、作业布置
1、赞颂友谊的名言佳句
2、继续收集有关伯牙和子期的小故事
伯牙绝弦及点评 2
课型:新授课
知识与技能:1)朗读.背诵课文.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6 / 77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方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朗读法谈话法教学用具:课件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课前同学们背诵了很多首古诗、词、曲,很有节奏。我们还学过一篇文言文叫《杨氏之子》,谁愿意给大家背一背,会的同学可以跟着小声的背好吗?
我们学习了这么多的古文,能说说你对古文的感受吗?看来每个人学的时候感受是不同的。古文虽然有点难,但觉得挺有意思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一篇文言文,题目是《伯牙绝弦》一起读。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的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这篇课文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我们就一同走进这个故事好吗?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自由读课文,把子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7 / 77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也可以跟着默读。
(教师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还有哪些字要注意呢?)
你在读书时有没有读不好的句子?)
3、齐读课文。要注意刚才提到的几个字,注意停顿和节奏。
4、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在兮和若后边停顿很好,最后一句我和你们读的都不一样。师范读,学生跟着读)
小结:有进步,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会读的更好的。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1、理解课题
1)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
(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总结学习方法: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以及不能机械的翻译应该学会变通)
2)伯牙为谁而绝弦?(板书:钟子期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都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理解大意
1)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8 / 77 课文的内容。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想法。
3)班上汇报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其他的组可以补充。(2)哪句话你的理解和他们不一样?(3)理解“善哉”表示感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善”在课文中出现几次,意思一样吗?(理解同字不同意的现象。)
(4)谁能用赞叹的语气读这句话?练读
(5)刚才他你们说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教师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哇!)
4)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讲给同桌听,看谁讲的生动?
3、感悟知音
1)伯牙为什么绝弦呢?
2)他们是什么关系?(好朋友,知音)从哪儿能感受到他们是知音呢?
3)看图:此时两个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乐中了。他们互相的欣赏着,互相的赞美着。 9 / 77 4)善听的子期仅仅从伯牙的音律中听出高山流水吗?还听出了什么?(像山一样的志向,像海一样的胸怀)
4、想象说话
善弹的伯牙不仅能用音乐表现出高山流水,还能表现很多美好的景物。就让我们在音乐中想一想好吗?
1)播放音乐《高山流水》
2)你就是善听的子期,你能试着把你听到的,想到的,用课文中的方式表达出来吗?
5、点明中心无奈世事难料,钟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1)齐读最后一句话,用一个词来概括伯此时的心情。能够感受到什么?(感情深厚)
2)我们再读这句话的时候感情就不同了。读书就是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对吗?
3)这句话是故事的结果,也点明了中心思想。
(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收在〈警世通言〉中。我找到了一首俞伯牙在钟子期坟前写的悼念诗。
2、出示诗学生读 10 / 77 3、后人感动于他们的情谊改编了一首同样感动的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乐曲中再一次的朗诵课文,能背下来的可以跟着背。
总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希望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六、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伯牙绝弦及点评 3
一、教材,明确文言文教法
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伯牙绝弦,佳话千载。深厚友谊的基础是理解,是与朋友的志趣情操情投意合。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成为人们梦寐以求的知音相交、朋友之谊的楷模,它流传至今并给人历久弥新的启迪。故事因伯牙为朋友绝弦而荡气回肠、音乐因知音难求缭绕至今。俞伯牙,春秋时大名鼎鼎的当今司乐太师,曾担任晋国的外交官。这位大音乐家将深邃的思想,将另一个自己溶进一曲《高山流水》中,表达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但伯牙遍游五湖四海,没有找到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知音。自曰“老夫琴艺,天下第一,《高山流水》,无人能知”。炉火纯青的琴技,高处不胜寒的情操与产生的孤寂非常人能懂。赞美此曲者众多,但懂乐而知人,真正听懂那超凡脱俗的空山之美,读懂那高雅幽深的流水之声寄托的情思的,独有钟子期。钟11 / 77 子期的情操、喜好、智慧正好与伯牙产生了强烈共鸣。
钟子期何许人也,深山里的一位打柴人,更应该是一名隐居埋名的音乐高人。一次与伯牙偶然相遇,不但答出了深奥的乐理知识,而且深知乐之妙境胜界,唯和谐焉!
当俞伯牙问道:“同是音乐,何以有动人、不动人之别?”
钟子期笑曰:“作乐者性情有真假之分,听乐者心弦有动凝之异。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无以动人。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情动于中而神飞于外,外感于人乃复动于中。所以音乐想感动人,其要旨贵在一个真字!”听之高言,俞伯牙大惊。
当俞伯牙欣然随钟子期登上岸上山,来到山间茅舍。他在这里看到钟子期所整理的乐谱竹简,那渔歌、牧歌、猎歌、樵歌、祭歌、宴歌、情歌……均分类在册。他大开了眼界,想不到多年忙碌,天下乐谱只记下皮毛,而眼前这小伙子却记下世上难觅的乐谱。他拜谢再三,要钟子期出山辅佐他修乐谱。钟子期道:“我收集的乐谱全在简册之中,老太师可悉数拿去。这些乐谱,能留后世,我这位山野中人就心满意足了。以此去谋个一官半职还显得不够朋友。”俞伯牙见钟子期虽是个樵夫,可是学识渊博,深谙乐理,具有高尚的志趣和情操,便拉他面对青山作拜,结成刎颈之交。
于是,就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千古伯牙断瑶琴的动人传说。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