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优选3篇)
- 格式:doc
- 大小:23.03 KB
- 文档页数:17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的真挚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人们常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千古流传的故事,那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题:“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
过渡:伯牙为什么要断弦?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找寻问题的答案。
1、自由读文,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注意节奏和停顿。
2、指名读文,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指导读好语气词“哉、兮”。
3、生齐读课文
三、再读释义
过渡: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离我们的生活较远,所以要学习有法,一般是——读古文,释字义,连词句,说大意。
1、默读课文,借助注释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
2、同位之间互相说给对方听。
3、指名说。教师随机指导个别字的含义,如“善”的含义等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
5、反复读文,读出感情。
四、初解“知音”,
1、“知音”是什么意思?课文中谁是谁的知音?知音
2、学生说自己对知音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伯牙—
子期
3、哪些句子能说明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学生汇报,师板书:善鼓善听
4、师生共同读文,体会知音的含义 所念必得之
5、拓展思维:伯牙的琴声还能描述什么?想象画面,课件出示填空:“伯牙鼓琴,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兮若___;志在___,钟子期曰:善哉,___若___;……”学生练习说话
6、配乐朗读课文
五、相遇相知
1、师介绍伯牙与子期相遇的经过
2、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
学生思考回答,师生共同解疑:
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3、伯牙听到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时,什么心情?在他的内心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
4、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六、深悟绝弦
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面对着子期冰冷的墓碑,伯牙悲痛欲绝,相传他写了一首短歌《祭知音》,师配乐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死了,伯牙这种无人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摔断的仅仅是琴吗?他还摔断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4、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够理解的生活中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再次配乐读文。
5、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该怎样安慰他?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将你的想法下下来。
七、回味绝弦
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八、作业布置
搜集有关知己、朋友之间情谊的名言名句
九、板书设计:
伯牙鼓琴
伯牙(知音) 子期
得之喜
失之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第【2】篇〗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播放古筝曲)同学们,我们听到的这支优美动人的曲子,名字叫作《高山流水》。这支曲子的背后,还流传着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了解这个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师范读,配乐。
3、自由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课件出示朗读节奏划分)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小组合作,疏通文意
1、师:课文读得很有古文的韵味了,我们现在就来读懂其中的意思吧!想想我们以前有哪些理解古文的方法。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全文的意思。
2、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合作讨论,弄懂课文意思,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课文意思。(课件出示译文)
四、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何为“知音”?
1、什么叫知音?(理解自己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从哪里看出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2、指名读。
3、师: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自由说一说)
4、伯牙鼓琴。思考:他的琴艺怎么样呢?在文中如何表现出来的?(指名答)伯牙能通过琴声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表达出来。
5、锺子期听之。他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到了什么呢?用“——”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课件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明确:“善哉”是表赞叹之意。(教师指导读好赞叹的句子)这句话表明,伯牙隐藏在琴声中的想法,锺子期能心领神会。
6、如果你是锺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想象回答:徐徐清风、皎皎明月、依依杨柳……)
7、师:大家一起想象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的画面。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志在明月,锺子期会怎样赞叹?教师引导学生说句子。 示例:“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8、师小结:只有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只有他最能明白伯牙内心深处的表白,这就是——知音。知音相聚,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快乐、激动、兴奋……)
9、指导朗读。(自由读、分组读)
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时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锺子期不幸去世。
(二)知音之死。
课件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锺子期死了,伯牙为什么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锺子期死了,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齐读。(教师指导,要求读出伯牙此时的心情。)
4、为何锺子期死了,伯牙要绝弦呢?好不容易苦练学会的琴技就这样放弃了?
5、在遇到锺子期前,有没有人赞美伯牙呢?那些人会怎样赞美伯牙?锺子期又是怎样赞美的呢?
6、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锺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锺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会对锺子期说什么? 五、拓展延伸,回味“绝弦”
1、师:锺子期死后,伯牙到他的墓前悼念。面对锺子期的坟墓,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出示短歌:伴低沉悲凉的古典音乐,师范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
明确:悲恸欲绝、痛不欲生……
3、锺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教师播放《高山流水》乐曲,指导学生齐读课文。
六、教师小结
自古以来,“良朋易求,知音难觅”。一曲“高山流水”成就了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这就是“高山流水觅知音,千古知音最难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优秀教案第【3】篇〗
学习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
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法提示:
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2.根据句子的意思来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想象画面。
3.了解课文内容后,练习读文、尝试背诵。读背中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挚友谊。
学习准备:
搜集并倾听《高山流水》乐曲,积累有关友谊的古诗或文章。
课时安排:
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
一、课文导读
1.同学们,学习了《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单元,相信大家诵读古诗的兴趣越来越浓了。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走进有趣的古诗王国,去感受古诗的无穷魅力。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读了之后,你一定会被古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走进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鼓琴》。
二、课前预习
1.初读课文,我能扫清文字障碍。
(1)读题目,“伯牙鼓琴”中的“绝”的意思是,“伯牙鼓琴”的意思是。
(2)读3—5遍课文,我能把带有拼音的字读正确,记在心里,然后给下列字注音:
弦()哉()
兮()峨()
(3)我能将本课最难写的生字书写端正美观。
2.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课文每一个词、每一句话的意
思,并能把句子中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