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案例分析
- 格式:docx
- 大小:21.28 KB
- 文档页数:2
(伯牙绝弦)重难点解决妙招(伯牙绝弦)重难点解决妙招一、教材分析(伯牙绝弦)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特长演奏,钟子期特长观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哀万分,认为这世上再也不会有知音了,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把自己最喜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伯牙绝弦)写出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情谊深厚、重情重义的感情和知音难觅的现象。
读(伯牙绝弦),带来的不仅是对于故事内容的震撼,更有故事引起的不胜唏嘘的神往以及那种透彻心肺的审美体验。
教学本文,我期待循循善诱地引领学生增加一些文言文的阅读体验,感受这篇课文特有的言语现象;其次,继续渗透文言文的根本阅读方法,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的根底上还能用现代语汇去补充;再有,依托言语层层深刻地感知“知音〞的真正内涵,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学习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使学生完成文化意象的传承,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拟、联想等多种方法学习课文,在学懂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根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沉,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教学过程高山流水偶遇知音片段师:真有讲故事的味道,看来同学们都把这个故事读懂了。
那伯牙和子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深情厚谊呢?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公元2500年前的汉阳江边,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
伯牙乃晋国上大夫,本是宫庭的琴师,被称作“琴仙〞,但当时全部的人只能听出他的琴声的美妙,但无人听出伯牙倾注在琴声里的心志,伯牙身感孤寂,唯此次在汉阳江边的偶遇砍柴的樵夫钟子期,不管他弹什么,不管他有怎样的志向和情怀,子期都能在说“善哉,善哉〞必得之,当伯牙志在高山时,生读:峨峨兮假设泰山。
当你读到“峨峨兮〞的时候,你的眼前出现的是怎样的景象?怎样的画面?生:我的眼前好似出现一座高高的泰山,它显得很雄伟。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记“善哉”“峨峨兮”等词语,并能准确流畅朗读课文,直至背诵。
2、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译读文章。
(重点)3、能表述对“知音”的理解,并对“伯牙绝弦”做出评价。
(难点)教学重点: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准确译读文章。
教学难点:能表述对知音的理解,并对伯牙绝弦做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过程与整合:情境导入——文言三读“读准、读通、读懂”——阅读拓展(一)情境创设: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提起这首曲子,必定会和一个词联系在一起,那就是“知音”。
你认为怎样的人能称的上“知音”?心有灵犀、心灵相通(二)文言三读读准课文:提出预学中的字音疑难。
“资料袋”出示字音参考、节奏划分,学生试读。
读通课文:提出疑难——查阅译读小助手——两人对译——在线测试——点评讲解——推送补偿练习在平台上速读“学生问题单”,教师抓住学生问题单中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归纳总结,形成本节课的核心问题:“一个是宫廷乐师,一个是山野樵夫,二人为何结缘成为知音?”“伯牙为何破琴绝弦?”读懂课文:问题、活动、评价三位一体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清楚自己要学什么,怎样学,学到啥程度。
问题一:一个是宫廷乐师,一个是山野樵夫,二人为何结缘成为知音?这是本课难点之一。
为此,设计两个活动。
活动一:点击资料助读一,并朗读课文,哪里看出他们是知音?(评价:内容提炼准确,理解恰当,朗读流利+2)学生交流相关语句。
三人合作朗读,结合具体语句自评、互评。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活动二:知音相遇,定是把酒言欢。
二人还会怎样尽情畅想,抚琴倾诉呢?请用“志在,钟子期曰:‘善哉, 若’”句式来表达。
学生依次尽情表述。
示例“明月玉盘”教师追问引发深入学习,突破难点:皎皎明月,徐徐清风,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旋律之中。
绵绵春雨也可能会出现在伯牙的琴里。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与评价引言伯牙绝弦是一首古琴曲,也是中国音乐史上享有盛誉的经典之一。
其深远的艺术内涵和技巧要求,使得伯牙绝弦成为了许多古琴学习者所追求的目标。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对教学的过程进行反思与评价,并提供伯牙绝弦的教学简案,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这首曲目。
教学反思在教学伯牙绝弦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挑战,同时也获得了一些启示。
1. 艺术内涵的传达伯牙绝弦虽然是一首乐曲,但它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超越了音乐本身。
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们重点注重了艺术内涵的传达。
通过讲解曲目的背景故事,以及琴曲所描绘的情景,学习者更容易理解曲目的意义,进而能够更好地表达出其中的情感。
2. 技巧训练的重要性伯牙绝弦的演奏要求高超的技巧,包括指法和演奏技巧等。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仅仅讲解这些技巧是不够的,需要通过实践让学习者掌握这些技巧。
因此,我们特别注重了练习技巧的时间安排,并提供了一系列的练习方法和乐曲演示,帮助学习者逐步掌握这些技巧。
3. 学习者个性差异的照顾每个学习者在学琴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个性差异。
在教学伯牙绝弦时,我们积极倾听学习者的需求和意见,并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例如,一些学习者可能更注重情感的表达,而另一些学习者则更关注技巧的训练。
因此,我们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特点,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
教学评价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我们对伯牙绝弦的教学进行了以下评价。
1.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在教学伯牙绝弦过程中,我们有意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解、示范、练习、实践等。
这些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并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多样的教学方法,学习者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伯牙绝弦这首琴曲。
2. 学习者的参与度伯牙绝弦是一首需要深入理解和表达情感的琴曲。
在教学中,我们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表达自己对曲目的理解和情感。
通过学习者的参与,我们发现学习者的演奏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本文将对中学音乐教学案例《伯牙绝弦》进行剖析。
《伯牙绝弦》是古代中国一个著名的传说,传说中的伯牙和琴友子期是音乐界的巨匠,他们都擅长演奏古琴。
但我认为,教授《伯牙绝弦》不仅仅是一门单纯的音乐课程,更是在传递人文精神中展现着音乐的魅力。
一、耳熟能详的传说《伯牙绝弦》是中国古代的一段传说,古时候的伯牙琴技高超,他认为自己所演奏的古琴音乐不仅止于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还要传递一种人文精神。
他的琴艺被称为“凄清玄妙”,以其清新淡雅、绵柔优美而受到赞誉。
与伯牙同僚的子期对琴也有着极大的热爱,伯牙也认为子期是自己心心相印的道侣。
两人同心相领,聊天讨论琴事,演奏音乐,共同交流琴艺。
但有一天,子期突然患病去世,伯牙哀痛欲绝,心神不宁,不再弹奏古琴。
后来,当伯牙终于克服了他内心的痛苦,重新拿起古琴,他认为没有比自己琴友的音乐更优秀的琴声,他的琴艺也在失去好友之后得到了完善。
这段传说如同唐代崔融的《伯牙坟》中的诗句一样广为传颂,“调弦一怨,湖海为之波澜;出手一曲,鬼神为之惨号”。
二、《伯牙绝弦》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生动的讲解技巧和表演艺术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这个贯穿人文与音乐的传说。
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堂讲解、音乐欣赏和其他多种形式,了解琴艺巨匠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关系,了解他们的琴技、音乐作品和琴乐文化。
可以在讲解中成像、演绎,让学生感受到整个故事的情感。
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新颖多样的方式,引发学生对歌曲的兴趣。
无论是通过流行歌曲的改编、情景剧的演绎还是舞台剧的表演等形式,都能既让学生感受到文化典故与音乐的融合,也以更生动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在播放的时候感到情感共鸣。
音乐教师也要重视表演效果的训练,让学生在表演方面有所收获,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
学生们也会渐渐爱上这首古老的名曲,同时也意识到古代艺术之美和古代价值观念。
三、音乐心理学应用音乐教学的最重要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音乐细胞,让学生爱上音乐。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与反思“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绝弦》,其知音之情令古往今来多少人唏嘘感叹。
两位主人公成为了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这个故事流传千古!带着对这个美好故事的向往,我深钻并熟背了这篇课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精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现将这堂课的教学得失反思于后,积累经验教训,以便今后教育教学工作。
案例一:激趣引入师:开心一下,我们来做个游戏,用ABCC的句式来说说描写美丽景物的词语:(例如:老师说:杨柳依依,你能说哪些呢?)生:(自由回答)(波光粼粼、芳草萋萋、霞光灼灼、凉风习习、白云悠悠、流水淙淙、炊烟袅袅、春雨绵绵、明月皎皎、白雪皑皑、清风徐徐……)生读。
反思:因为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重在朗读感悟,而我在此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语言运用环节,让生仿照钟子期称赞伯牙琴声的话:“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来说话。
这就涉及到这样的描绘自然景物的重叠词。
故在开课时通过这样一个小游戏,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帮助了学生的词语拓展,也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案例二:感悟知音之情师:伯牙琴艺高超,所奏乐曲悠扬动人。
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如何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生:你弹得真好呀,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师:那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变现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呢?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善哉,善哉,就是要声音洪亮,有气势点才能让人感受到泰山的高大巍峨!众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这是钟子期在由衷在赞美伯牙,所以我们还应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韵味。
众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学生朗读(同上,略)(师生分角色读,生生分角色读,表演读,……)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运用)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如果你是子期,你听到了会怎样赞叹呢?(引导学生想象,并说出类似的句子)生:伯牙鼓琴,志在杨柳,我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生:伯牙鼓琴,志在波光,我曰:善哉,粼粼兮若波光!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我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我曰: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
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我有点疑惑。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
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
怎样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去徜徉,去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从而领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呢?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
《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我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
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有节奏的读、范读还是齐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
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感受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二、“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知音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与津。
”整堂课,我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
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
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让学生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六年级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分析案例:一、吟咏古诗,揭题导入1、课件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
(板书课题,生读。
)二、初次读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3遍,做到字正腔圆。
指名读,师:他读得怎么样?评议字音准确和发音的清晰。
再读一读,不但字音要准,每个句子都要读通顺,尤其要注意断句。
2.指名读,纠正断句错误的句子。
师:谁来评一评?出示难读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范读,生再读。
)师:再把课文读一读,读出古文的意味。
3.生齐读,要求文从字顺。
三、合作探究,感悟知音。
1、链接资料,边读边想俞伯牙:晋国上大夫,衣着华贵,羽扇纶巾钟子期:楚国的打柴樵夫,青布包头,两截布衫(思考、交流:读完资料,你有什么疑问?)2、探究课文。
(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哪个字表现出了巍峨?他看见的是巍峨的泰山,你又看见了什么样的山?你哪个字表现了“高耸入云”?齐读。
师:是呀,一个“峨”字竟然表达出来了这么多的意象,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还有哪一句能说明子期善听?出示:伯牙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理解此句。
怎样读才能读出江河的宽广(浩浩荡荡)(你抓住了“洋洋”二字来读出江河的宽广。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那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师:读着读着,我眼前就浮现出了一副画面,你看见了吗?生想象伯牙鼓琴,钟子期聆听的画面吗?(什么时间、什么地方、怎样弹、怎样听?)生补充伯牙善鼓的资料。
教学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伯牙绝弦教案的解决方案教学实践中,教师所面临的难点问题是常见而又严重的。
其中,教学内容的难度与个体差异等问题会对教师的教学产生很大的挑战。
在教授伯牙绝弦这一传统的民间故事时,由于故事内容涉及到很多的情感,教学时需要特别注意如何使学生在对故事产生共鸣的同时,又能够正确理解故事的内涵和道德寓意。
本文将通过分析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案的方式来探讨如何有效地教授伯牙绝弦这一经典故事。
一、难点问题1、情感过于复杂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涉及到情感的方方面面,从伯牙和钟子期的兄弟情感到伯牙和严陵以及钟子期和严陵之间的爱情,情感层次非常复杂,使学生往往难以理解。
同时,在情感表达方面,对语言与表情都需要很高的表达力,这也是学生常常会出现表达不清的状况。
2、道德寓意过于深刻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涉及到多个道德寓意,例如“有情人终成眷属”、“兄弟如手足,互相扶持”等等,这些道理都要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来向学生传递。
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这些道理都是比较深刻的,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反反复复地强调才能起到明确的作用。
二、解决方案1、教学方式针对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情感复杂的问题,需要老师在教学时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展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感变化。
教师可以根据故事的不同情境,使用不同的课件、照片和音频等多媒体资料,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感变化。
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角度,从不同方面去诠释故事情感,使学生真正理解并产生情感共鸣。
2、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道德寓意,教师需要将课程设计变得更加灵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例如,对于一些思维更为开放的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交互式的小游戏,让学生带着小伙伴合作完成一些图形拼接、道德意义的剧情分析等等。
这些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加深印象与记忆。
3、提高教师教学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教师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技巧。
《伯牙绝弦》教案:传统文化经典教学的案例分析。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伯牙绝弦》传统文化经典的历史背景,以及这篇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1.《伯牙绝弦》的历史背景介绍了南朝时期天文地理的发展和文艺的繁荣,为学生们铺垫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之后介绍了“音律相通”的说法和乐律、琴音等的变化,让学生对为何“六合”不和、“一律”不同有所了解;最后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琴家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故事,让学生对这个故事有一个清晰、全面的认识。
2.《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通过语言生动鲜活、形象具体的文本解读,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并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情感内涵,包括友谊、情感、忠诚、坚持、信仰等优秀价值观。
3.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引导学生开阔视野,认识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性,并介绍在具体教学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和探究。
三、教学步骤安排1.导入(10分钟):以《伯牙绝弦》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文化兴趣。
2.学习故事(60分钟):将《伯牙绝弦》分为关键部分,通过文字解释和阅读,深入探讨其中的情感内涵,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道德和人性。
3.传统文化学习(30分钟):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重要性进行系统的讲解,介绍如何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
4.总结(10分钟):对该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概括。
四、教学方式及手段1.班课:通过班级互动、故事分享、文化传承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和交流氛围。
2.多媒体教学:借助视频、音频、图片等多种媒体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和学术价值。
3.课外阅读:推荐学生读其他与传统文化经典相关的书籍和文章,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五、评价方式及标准1.书面测试: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经典知识的掌握情况;2.综合评价:评估学生在班级参与、课堂表现、文化传承等方面的表现和发展情况。
《伯牙绝弦》案例分析教学片断(一)课前谈话:师: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依依杨柳”,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1:茫茫白雪。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皎皎明月萧萧竹叶徐徐清风滚滚波涛淙淙流水绵绵春雨隆隆雷声袅袅炊烟萋萋芳草师:同学们,大家一齐来读一读这些词吧!(生齐读)评析:初看起来,这只是老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作的平常积累,并无什么新奇之处。
其实,许老师在设计这样一个文字游戏的时候,除了要达到积累的目的之外,还巧妙的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作了充分的铺垫。
看似简单的开头,其实为化解教学的难点,丰富学生的语言作了充分的准备。
教学片断2:(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哪位同学读明白了?生: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太美了,像泰山一样巍峨!”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太美了!像江河一样广阔!”师:你说得太好了!“志”是什么意思呢?生:心里想着的意思。
师:说得太好了,请你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通过看后面的注释知道的。
师:你真会学习!是啊,结合注释来理解课文,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一个好方法。
同学们,当伯牙在鼓琴时,钟子期是怎么赞赏的呢?生:“善哉,”师:这里的“善”是什么意思呢?你能借助注释告诉老师吗?生1:我知道了:“善”就是“美,好,棒”的意思。
生2:我补充他的,这里的“善”表示的是赞美的意思。
师:说得真好!这个“善”字还在课文里的另一句话中出现了。
(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这个“善”字有是什么意思呢?生:这里的“善”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你回答得真好!同学们,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当伯牙弹琴,志在高山时,钟子期是这样赞叹的……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师:当伯牙弹琴,志在流水时,钟子期是这样赞叹的……生:“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同学们,难道钟子期的琴声里只有高山,只有流水吗?还有什么呢?生1:我想还有他的欢乐和忧愁。
《伯牙绝弦》教学案例分析一、背景分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
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
在人教版第十一册《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因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不再弹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二、案例描述《伯牙绝弦》是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因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不再弹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
伯牙绝弦,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工具书、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句意思,并复述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古典音乐的无穷魅力。
教学重点:学生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并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朗读感悟点拨引导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准备:《高山流水》的乐曲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a.《伯牙绝弦》的“弦”读作xián,不能读作xuán.b.让学生根据预习资料,介绍俞伯牙的有关情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注意停顿和节奏。
三.合作学习,感悟“知音”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课文词、句含义,体会文中表达的情感。
(课件出示合作学习要求)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你读懂了什么?(学生汇报交流学习成果)(1)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课件出示)a.指名学生读句子。
b.理解词语含义。
善:擅长,擅于。
c. 学生通过品读来理解第一句话的意思过渡:伯牙“善鼓琴”和钟子期“善听”体现在文中哪些句子?(2)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课件出示)a.学生齐读句子。
《伯牙绝弦》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案例分析
课文主要内容:《伯牙绝弦》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
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柔美、渴望柔美、爱护柔美的心灵的呼唤。
一、发现问题:
1、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2、对文章的停顿把握不好。
二、提出问题:
1、“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伯牙为什么绝弦?
2、伯牙的琴声除了表现峨峨泰山、洋洋江河,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三、分析问题:古文教学,本人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
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
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
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美满;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朗读。
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通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试着背诵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柔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四、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读文,根据读文情况,教师示范读文,指导学生恰当停顿,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通。
2、课文读通顺后,请学生根据注释、插图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3、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在读中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和欣赏的真诚友情,交流对“知音”的感受和体会。
4、拓展交流古今中外关于交友的名言佳句,体会人们对友情的珍视。
5、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柔美……
五、验证解答:
1、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学生不仅感受到了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单纯友情,还积累了中华经典诗文。
3、体会了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