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上语文22课《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记录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8
21 文言文二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重点: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抓住描写人物的细节,了解人物形象,从而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
3.表达运用
用“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表达训练。《伯牙鼓琴》一课突出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和伯牙痛失知音的痛苦;《书戴嵩画牛》一课则要求学生变换角色,讲出故事的趣味性。
学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结合注释等方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搜集伯牙和锺子期之间的故事。
(3)查阅苏轼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伯牙鼓琴》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小学导学案
年 级 六 学 科 语文 单元 五 主备人
课题 22陆羽与《茶经》
学习内容
分 析 这篇精读课文,介绍了在中国茶文化历史上留有美名的传奇人物陆羽的生动故事,赞扬了他似茶叶一般清纯的人品,歌颂了他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叶的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
学情分析
学习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和默读课文,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2、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帮助学生认识“煎、吭、禄、茶”,会写“煎、吭、舀、茶”,理解“煎茶、舀水、吭声、如火如荼”等词语。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去品读理解文本,进而了解茶圣陆羽的传奇事迹和精神品质。
师生准备 查找关于中国茶文化及陆羽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习时数 二课时
学 习 过 程 方法提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茶艺表演的录象资料。
师解说。(茶艺是一种生活艺术。茶艺多姿多彩,充满生活情趣,给饮茶人以高尚、美好的享受,给表演带来活力。茶艺是一种人生艺术。人生如茶,在紧张繁忙之中,泡出一壶好茶,细细品味,通过品茶进入内心的修养过程,感悟苦辣酸甜的人生,使心灵得到净化。茶艺是一种文化。起源于中国,与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自古以来,插花、挂画、点茶、焚香并称四艺,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茶艺还是高雅的休闲活动,可以使精神放松,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化解误会和冲突,建立和谐的关系等。是谁让茶的地位这么高呢?)
2.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中国茶文化以及陆羽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词语,积累运用。(煎茶、舀水、吭声、功名利禄、如火如荼、源远流长、千载难逢、博学多才)
自读词语。同伴互助,理解词语意思。
煎茶:把茶放入水中煮沸,使所含的成分进入水中。
教学内容
22课《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朱运禄
大化坪中心学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难点: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文字的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 导入学习
1、同学们,你们从一年级到现在学习了不少古诗吧!那么,现在就请你们把自己喜欢的古诗来背诵给其他同学听听,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回味一下我国的一些朗朗上口、意境优美、千古流传的经典古诗。
2、由学生背诵《示儿》导入。这首古诗是谁写的?陆游
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这位诗人呢?
(PPT出示陆游简介)是的,陆游具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他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其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他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这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出示诗文)
二、朗读古诗 自主学习
1.掌握生字词 钢笔描红
2.大家可以采用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来自学。
一诵读 读通古诗 二研读 读懂诗意 三悟读 读明诗理
多读几遍,看看自己了解了诗中的哪些字、词、句,整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把自己知道的写在书中,施老师等待与大家一起智慧共享。
三、精读古诗 掌握文意
1、冬夜读书示子聿, 什么意思? (示:指示、训示)
陆游非常爱看书。有一年冬天,他正在书房读书,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许多的感想。于是,叫来小儿子教育他。
那他教育儿子什么些什么?
1 / 9
《月光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8个生字,理解“幽静”等词语的意思,能用“幽静”、“陌生”造句。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段落的层次。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初步学习分辨事物和联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所具有的卓越才华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句包含着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在即兴创作《月光曲》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
分辨课文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实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让同学们先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中,从而为介绍课文打下基础。
师问: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吗?你们想知道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吗?
师小结:这就是著名的钢琴曲《月光曲》,即《月光奏鸣曲》,是德国著名 2 / 9
音乐家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成为家喻户晓的名曲。贝多芬,德国著名音乐家,被尊称为“乐圣”。他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30岁前,听力开始减弱,49岁前后两耳完全失聪,但仍坚持创作。主要作品有交响曲九部、钢琴奏鸣曲三十二首。
你想知道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的这首曲子吗,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吧。
2.板书课题《月光曲》。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下面请带着阅读要求,默读课文
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阅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生词。
(2)标注自然段落。
(3)找出哪些是实在的事物。
2.理解词语。
小组内合作学习,扫除生字、词障碍,不能解决的,师生共同解决。
出示词语:莱茵河 蜡烛 陌生 盲人 琴键 粼粼 霎时 记录
A.教师领读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人教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把握朗读的停顿,感悟课文前后截然不同的情感.
2.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通过注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文意。
3.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1.感悟课文前半部分得到知音的兴奋心情和后半部分失去知音的悲痛欲绝。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共同的爱好,感悟艺术的魅力。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课题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带大家一起学习第21课《伯牙鼓琴》。(师板书课题,全班齐读。)上课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课文讲的是哪两个人之间的故事呢?(生回答,师板书:伯牙 锺子期)你对题目是怎样理解的?(指名回答。)
二、初读课文,层层训练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课文,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
(2)正音。
师:(出示容易读错的字词。)文言文朗读有一定难度,下面几个词语能读对吗?
《地图上的发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等词语。
2. 过程与方法:指导默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1.指导默读课文,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2.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和文章的叙述顺序。理解有关地理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扫除障碍。
1.自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同桌互相读课文,检查识字情况。
3.分节指名读课文,相机检查巩固生字、新词的读音。
二、质疑解难。
1.结合资料袋中的内容介绍本文主人公一魏格纳。
2.借助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
一字组多词:
拼()()()()
置()()()()
适()()()()
存()()()()
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词语:轮廓、吻合、锯齿、拼接、煤块、位置、适合、生存、大陆、漂移、参差不齐、冰雪覆盖、茂密、艰苦
3.学生完整齐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
——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发现提出“大陆漂移说”的事。
三.观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概况。大洲、大洋的名称、位置。
四.指导写字。
1.投影出示生字词,自读,指名读。
2.观察生字字形,指导写字:“适”“存”的结构、笔顺;“置”下面是三横;“崖”下面是两个“土”。 五、读一读“词语花篮”中的词语,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写在空花篮上。
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件,观察地图上的南美洲的东海岸和非洲的西海岸,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现象?
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和同学们一样,也发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94年来,人们没有忘记魏格纳的观察和发现。
第21课《文言文二则》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字词;反复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朗读语感。
2.能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梳通文意;通过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3.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4.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了解课文,知晓文意。
【教学难点】
1.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2.领悟本文一事一理的写作方法,明白做事需向内行人请教的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古曲《高山流水》。
听着这优美的乐曲,使我们很自然的想起钟子期与俞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 。
今天我们学习《伯牙鼓琴》,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伯牙和子期之间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出示课题。 二、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zāi wēi xián
哉 巍 弦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
(4)图片认读生字
琴弦 巍峨
3.重点字词
志 :心志,情志。
鼓:弹。
志在太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好啊。
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4.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听他弹。伯牙正弹奏到意在描绘泰山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高山)说:“弹得真好啊!我好像看到巍峨的大山!”一会儿,伯牙又弹奏到意在描绘流水的乐曲,钟子期(仿佛就看到了江河)又说:“弹得真美啊!我又好像看到浩浩荡荡的江河!”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1
[【统编人教版】六年级上语文22《月光曲》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22《月光曲》优质精品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8个生字,背诵课文第9 自然段。
2.认识贝多芬,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3.通过文字描绘想象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了解音乐艺术。
过程与方法:
1.充分朗读、讨论,了解贝多芬的创作经过。
2.结合本文,听贝多芬的《月光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贝多芬善良美好、博大高尚的情怀;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感情变化。
难点:明白自然环境对贝多芬灵感迸发的作用。
【教学准备】《月光曲》课件 贝多芬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2
【课时目标】 1.聆听贝多芬的《月光曲》,切身感受音乐魅力。
2.通读全文,熟读注音文字。
3.掌握8生字和12 个词语。
4.通过课文中对兄妹俩和贝多芬的语言、神态和动作描写,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入情境。
1.上节课,同学们欣赏了古筝曲《高山流水》,这节课,老师再请同学们欣赏一段钢琴曲。出示课件1:播放《月光曲》。刚才我们所听的叫《月光曲》,它是世界名曲,作者是世界著名音乐家——德国的贝多芬 2.出示课件2: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被尊称为“乐圣”。贝多芬4岁开始学习音乐,26岁时听力减弱,晚年失聪,只能通过书写与人交谈。一生创作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广为流传的交响乐《英雄》《命运》《田园》《欢乐颂》,以及钢琴协奏曲《月光曲》等。
昔阳县东关小学盟区教学设计备课表
科 目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单位
授课教师 单位
课 题 《冬夜读书示子聿》 课时 第一课时 评论或修改
教
学
目
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会联系具体的事例说出自己的理解。
3、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重点
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小练笔,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含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程序 评论或修改
一、示标 1、谈话:这学期,我们学校开展了“古诗诵读”活动。同学们徜徉在古诗文的海洋中,一定积累了不少优秀诗文吧。下面就请你来回忆一下,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
(学生自由背诵。)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呢?
(引导学生背诵《示儿》,说说诗的大意。)
2、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一首陆游写给儿子的诗:《冬夜读书示子聿》(指名读课题,提醒“聿”的读音。)
3、简介陆游。(先让学生自由交流,然后教师补充。)
补充:陆游一生爱国,作诗大多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活了80多岁,写了无数好诗,流传至今的有9000多首,是著名的多产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经常读得废寝忘食,即使到了多病的晚年,仍然“读书有味身忘老”,还像年轻时那样发愤读书。
4、谈话:陆游的一生,写下了不少教育子女的诗篇。这些诗篇不仅饱含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也体现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就常被世人津津乐道。(多媒体出示全诗,并板书课题)
二、探究 1、讨论: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冬夜”——交代了当时的读书环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月光曲》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谱写、钢琴、幽静”等词语。
2、抓住重点段落,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并背诵课文第9自然段。
3、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虚实结合的写作方法。
4、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1、想象《月光曲》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联想的表达作用,并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2、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难点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品质,体会贝多芬为穷苦人民造福和自身不向命运低头的高尚人格。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通过查阅资料、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清幽、霎时间、波涛汹涌、陶醉”等词语。如:“幽静”可以结合课文情景和相关情境的图片来理解,并对“幽静”与“清幽”这组近义词加以区别,来体会作者用词的严谨妥当。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朗读、默读、概括、圈画、想象等学习方法,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人物丰富的心理和情感,从而深入探究贝多芬弹了一曲又一曲的原因,感受音乐家对穷人的同情和对音乐的热爱。最后,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
3、习作运用
通过课文第9自然段,学习作者由音乐联想到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再由海面、月光、微云等景物经过想象,构成了由三幅画面组成的明月升起的绮丽画面这样的表达方法。从而感受音乐的魅力,真正做到将联想和想象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当中去。
课前准备:
1、预习提纲
(1)通过查字典了解8个生字的读音及它们的正确写法;通过查字典等方法理解“幽静”“纯熟”“波涛汹涌”等新词。 (2)收集课文主人公贝多芬的相关资料,了解他的作品。
第22课《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认读“谱、莱、茵、盲、纯、键、缕、陶”本课的生字,正确规范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4.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教学重点】
1.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2.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教学难点】
1.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背景,理解《月光曲》的内容。
2.学生能够了解贝多芬是个同情、热爱劳动的人民音乐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巩固生字:
1.复习检查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曲》,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认读并造句。
谱写 钢琴 茅屋 烛光
失明 琴键 景象 陶醉
2.回顾一下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主要写贝多芬在散步时听到盲姑娘兄妹的谈话,就给盲姑娘弹了一首钢琴曲,盲姑娘猜出他就是贝多芬,他又即兴为盲姑娘弹了一曲,并飞奔回客店连夜记录了下来,这就是《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3.上节课我们对课文的整体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月光曲》,去领略贝多芬《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出示课题。
二、品读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传说”一词是什么意思?
2.讨论、探讨、回答
(1)从这一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音乐家,了解到作家生活的年代,引出《月光曲》的传说。
(2)“传说”一词是什么意思?
民间流传的说法,意思是可能是这样,也可能不是这样。
(二)学习2自然段
1.同桌合作学习:
(1)同桌互相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边读边做标注。
(2)交流探讨:贝多芬是在怎样的环境里散步?是什么吸引了他的注意?文中的“断断续续”说明了什么?
七律·长征
一、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一:
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政府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长征。
这首七律是作于红军战士越过岷山后,长征即将胜利结束前不久的途中。作为红军的领导人,毛泽东在经受了无数次考验后,如今,曙光在前,胜利在望,他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七律·长征》写于1935年9月下旬,10月定稿。
背景知识二: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
红军长征路线图:
背景知识三:
《菩萨蛮·大柏地》创作背景
《菩萨蛮·大柏地》创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县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红军从井冈山出发,2月10日同追来的国民党军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获全胜。1933年夏天毛泽东重新经过大柏地,触景生情写了这首词。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大柏地雨后的壮丽景色,全词情景交融,抒发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达了革命者对战争、对美的看法。
二、诗意理解
《七律·长征》
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⑶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⑷细浪: “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⑸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教学内容
23、《学与问》
朱运禄
大化坪中心学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课文说出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多问”与“勤学”是联系在一起的,教育学生发扬勤学好问的精神,做知识的主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设疑导入
1、学问,你知道什么叫学问吗?(知识、学识、文化„„)
2、中间加上了一个“与”,那又该是什么意思呢?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章,叫《学与问》。那么,学、问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学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检查自学情况。
(1)认读词语。
钥匙、芳菲、翱翔、强健、哥白尼、五彩缤纷、
殿堂、好奇、瞬息万变、相辅相成、日新月异
(2)大致交流词义。
(3)指名读课文,读通顺。
3.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
第1自然段:“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
第2自然段:哥白尼从小喜欢“问”,导致他对科学的不懈追求。
第3自然段:小学生有问题邀请叫别人,拜能者为师。
第4自然段:我们要像沈括那样,把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
第5自然段: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才能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研读课文,理解文本
1.学习第1、2自然段。
(1)学生自己读,思考:哥白尼是怎样走上科学探究之路的?
(2)结合科学家哥白尼的事例,启发学生谈谈“问是打开知识殿堂的金钥匙”的含义。
2.学习第3自然段。
我们新一代的小学生面对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世界,应该怎么办?
3.学习第4自然段。
在求知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联系起来,在这方面,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小时候是怎么做的呢?
第 1 页 共 13 页 语文园地 三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难点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策略]
1. 总结阅读、写作方法
在“交流平台”中,通过对三篇课文阅读方法的回顾,再次重点强调要根据任务选择合适的材料。思考阅读的目 第 2 页 共 13 页 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在“词句段运用”中,学会在写某个场景时,运用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让叙述更加的生动具体。
2.语言运用
高段语文要求学生能够有条理、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理由。这也是《宇宙生命之谜》这篇科普性说明文的逻辑特点。通过知识的学习指向语言表达与运用,培养学生理性思考、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是高段语文的教学目标。
3.古诗学习
以自学为主,通过注释、工具书理解词意,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第 3 页 共 13 页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上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课程教学设计
1 / 6
课标
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诵读文言诗文,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通过语气、节奏等朗读方法的训练,达到熟读成诵;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材分析
《杞人忧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4课的一篇文言文。这篇作品选自《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这篇语言讽刺的对象是杞国人。杞人无端的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可居,于是寝食难安。杞人忧天用来讽刺那种害怕不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2.教学重点
熟读成诵,理解课文,积累“亡 晓 积气 若 行止 奈何 只使 中 积块 四虚 躇步跐蹈 舍然”等词语。
3.教学难点
理解杞人忧天的含义,并进行现代审视。
学情
分析
学生对于杞人忧天的故事有一定的了解,且学生之前学习了几篇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字词基础和翻译常识。
1.学生可以自己朗读全文,并且借助课下注释,并通过小组合作来大体了解文章的含义。
2.理解字面意思容易,体会寓言的寓意是难点,需要学生借助生活体验去理解。可课题 杞人忧天
备课项目 设计区域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上第六单元第22课《寓言四则》课程教学设计
2 / 6 以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深入理解文本。
教学
目标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掌握停顿,熟读成诵。
2.学生自觉运用工具书,积累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亡 晓 积气 若 行止 奈何 只使 中 积块 四虚 躇步跐蹈 舍然)。
第 1 页 共 6 页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第21课《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伯牙善鼓琴》是语文新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学期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文言文。本文不足百字,叙事简洁,余味悠长。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表现了音乐艺术的魅力和朋友间的真挚情谊。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学生对于文言文摄取的知识不多,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又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阅读和理解都存在一定的难度。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注重朗读,借助课后资料袋或其他资源,尽可能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想象,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借助注释.课后资料袋等说出文章的大意,说出自己的感受。
3.能够抓住词语以及音乐来展开想象,感受艺术之美,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第 2 页 共 6 页 1.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够借助注释.课后资料袋等说出文章的大意,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难点: 能够抓住词语以及音乐来展开想象,感受艺术之美,体会情感。以读为本,以读促悟,抓住重点词句,结合课下注释和资料袋。
教师:
1.教学设计ppt;
2. 练习题设计的ppt;
4. 准备有关资料。
学生:
1.独立自学,完成学案,记下不懂得问题:
2.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自主明标
(1)“身无彩风双飞贸,心有灵犀一点通”, 身上没有彩风的双翼,内心却能心|心相通。今天,我们来学习仅 面之缘就能深入对方心灵深处的故事,它就是《伯牙鼓琴》。
出示集体备课讨论的本节课学习目标: (明标)
1.读.背课文
2.说意思,讲故事
3.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第 3 页 共 6 页 (2)走进作者 请齐读课题两遍。
1.谁收集了“伯牙”的资料?你从哪里收集的资料?
六上语文22课《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记录
伯牙鼓琴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及记录
一、说教材
1、《伯牙鼓琴》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艺术之美”《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选自《吕氏春秋》,文章用墨极简,画面感很强,讲述了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锺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故事,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己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2、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学生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做到正确、节奏停顿得当、抑扬顿挫,从反复诵读中感悟文言文语言现象。
过程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了解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读通、读懂、熟读成诵。
情感态度:学生能从文中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3、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二、说学生
本课教学,是学生进入六年级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相比之前北师大版教材,人教版教材添加了注释,学生学习难度降低了,但在文言文的朗读上还是有难度,还需老师的范读引导,促进学生朗读欲望的产生,形成学习的动力。结合注释读懂课文内容这一环节部分学生还存在学习方法上的难度,引入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互帮互学,达到全部掌握,最终指导学生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培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成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读懂课文内容。
四、说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路,揭题激趣:
播放《高山流水》,学生欣赏聆听,教师语言引导:这段优美动听的音乐就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高山流水》,它记载了一段千古流传的佳话,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古文《伯牙鼓琴》。
设计理念:为下文伯牙与子期因音乐而成为知音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拉近了文本和学生的距离。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直到把课文读通顺 。
教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停顿、节奏。
设计理念:采用自悟交流法,适时的范读指导帮助学生们读通课文,从而体会文言文的节奏美,为下面的理解和朗读奠定基础。
(三)依法自学,疏通文意:
1、学生回忆思考理解古诗文的方法:看注释、请教老师同学、查工具书。
2、指导学生运用如上方法自读自悟,揣摩句子的意思,说全文大意。
3、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教师小结:文章不厌百回读,再来读一读这千古绝唱,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吧。
设计理念:读懂课文内容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那些能力较弱,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
(四)想象意境,感情朗读:
1、配乐再读,想象情境,山的巍峨高耸,水的浩荡无边,指导学生读出“巍巍”的重音和“汤汤”的绵长。
2、仿照句式补充说话“善哉,悠悠兮若白云。”“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教师引导:想一想,伯牙的琴声只是在表现这些美好的事物吗?古人往往诗以言志,借物抒情,他在琴声还表达了什么?
教师升华总结:如此理解我心意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以想象画面展现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
(五)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后人感动于他们之间的情谊,谱写了《高山流水》,让我们再一次静静地聆听,细细的品味。播放音乐。
师:孩子们,再一次来看课文, 全文仅仅不足100字,却让我们读出了伯牙、子期的相识相知,读出了情深意长,这就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阅读《警世通言》补充资料,学生谈感受。
设计理念:通过补充资料,使学生感悟伯牙失去知己的无边孤寂和怀念之情,让学生为伯牙痛苦绝望的悲凉之情发出了深深感叹,理解千古知音最难觅。
五、说板书
伯牙鼓琴
善鼓、知音情深、善听
这一板书的设计,内容精当简约,布局合理,美观大方,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寓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部分:伯牙鼓琴评课说课稿教学反思点评
《伯牙鼓琴》是一篇文言文,刚开始选择这篇文章是源于我想挑战文言文类文体教学,以此证实和突破自己的教学范围。回顾两年半的公开课教学《夏天里的成长》《梅花魂》《刷子李》《七律长征》,你会发现我一直在不同文体中去尝试、在改变,追求新的自我。但是我的这种自我,目前还是低层次的,要不断学习,更要不断在日常的教学中去有意识的反思。
那么,把话题留给《伯牙鼓琴》这节公开课。《伯牙鼓琴》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了解文章的大意,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借鉴部编版教材解析,我觉得这个重点的设置是非常巧妙的,因为它结合了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教学,学生如果再上完课后,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那么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发展,这种培养的巧妙之处在于源于兴趣和润物无声。教学难点是展开想象,感悟友情,体会音乐艺术的魅力。教学难点从单元主题“一首歌,一幅画……开启艺术之旅”出发,紧扣住语文训练的要素,培养想象思维,领悟知音情感,并感悟音乐艺术的魅力。其中,想象的目标能借助创设情境比较容易达到,但是如何让学生对知音的感受更具体、更形象、更立体,而不是概念化的解读,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最终能让学生顿悟音乐艺术之美,又要有巧夺天工之力,因为你要从字里行间不断渗透美,还要在教学准备的音频环节去搜集、筛选和加工,精益求精。每一场合格的公开课,都是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而每一场精彩的公开课,一定是对重难点的深刻突破。所以,我每次在教学设计的环节都会问自己:你的目标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新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当然,有自己的判断力不是不去借鉴,闭门造车。司马迁能写出《史记》,离不开史学家的史册;李时珍能写出《本草纲目》,也离不开医学家的医学典籍……而教师要上一堂精彩的公开课,更要学会在教育武林中寻得一本适合自己的武功秘籍——教学设计。执教《伯牙鼓琴》,我进行了参考。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过滤和筛选,而是拿来就用,幸而无伤大雅,因为当我第一眼见到前人的教学设计时,我就觉得自己太幸运了,捡到了武林绝学中的《九阳真经》这一篇:导入已经为后文的语言实践进行了充分铺垫,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了创设情境、寻找语文味的层次,真正的把语文味和工具性潜移默化地统一起来。
峰回路转,课程标准对于小学阶段的文言文要求相对初中而言并不高,那么立足于此,我开始操刀符合自己特色的教学设计。基于自己在朗读方面的不断进步,我以朗读教学为线索,贯穿全课,这符合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熟读成诵。但是光有朗读,是行不通的,就好像一个人光有澎湃的血液,但是没有大脑的智思,这个人也是得不到发展的。简而言之,我们需要“授之以渔”。《伯牙鼓琴》这篇文章应该要渗透的方法是想象,最基本的方法是注释和插图,最锦上添花的方法是资料,这里仅表个人见解。当然,学习文言文,还有许多方法,至于要什么,还得看学生的生成性回答。我的课堂中,有的学生能说道“补充”。有些方法在五年级的时候,学生就已经会运用了,所以在修改设计的环节,教研组长王老师建议我把方法直接放到初读环节,让学生回顾方法,不必拘泥于一定要方法的教学,而不是应用,这对我而言,无疑不是一种新的领悟。在课堂中,还做的不足的一点是,没有及时对学生引用的方法进行点破,在方法中“扶和放”的把握还要进行思考。应该要相信学生,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对于初读环节难点字词,比如“巍巍、汤汤、少选”这些词,我在课堂中仅用口头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似乎做的并不精细,如果能结合古文或者说文解字对“巍、汤”字进行深入感受,会不会更好?如果能把《伯牙绝弦》与《伯牙鼓琴》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入思考编者修改文章字词句的意图,辩证地看待“峨峨兮若太山”与“巍巍乎若太山”,“洋洋兮若江河”与“汤汤乎若流水”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是不是更符合深度学习的要求?更好的让学生、文本、教师和教科书编者进行对话呢?
最后,我要从这节公开课中想开去的是:在课堂中怎么呈现发展性?因为全面是一个终身的概念,也是一个终身的概念。我想只有把握了课堂的发展性,课堂的效果才能用上一个词——画龙点睛。
以上仅表个人感悟,愿共勉!
第三部分:伯牙鼓琴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老师亲切朴实,课堂内容循序渐进,知识点渗透到位,注重课堂语言艺术, 朗读训练层层递进,关注文言文学习的方法指导。
老师声情并茂,以“读”为主线,注重方法指导。课堂教学以读带讲、以读促悟,各种形式的朗读,促使学生情感投入,最后共情共鸣。
听课老师用心聆听,认真记录,课后反思、交流、评课,研讨氛围浓厚。
在评课研讨中,老师们一致认为两堂伯牙鼓琴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环节迥异也得法,各有千秋。张老师沉稳巧设计,朗读激趣环环练,助生理解加背诵,师生沉醉觅知音;王老师干练效果佳,朗读指导层次明,深知伯牙和子期,配音巧妙意知音。
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真正体现了“异”中求“同”、“同”中存“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