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视的名词解释
- 格式:docx
- 大小:26.79 KB
- 文档页数:2
斜视的成像原理斜视是指两只眼睛在看同一目标时,因为视轴(两只眼睛朝向目标的直线)的偏斜而造成的视觉失调现象。
这种现象主要由眼肌调节机能失调引起,属于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
因为斜视使得两只眼睛看到的视像不同,若不能得到及时纠正,将严重影响视觉发育和视觉功能。
斜视的成像原理涉及到视轴和调节机制,需要结合生理学和光学学科知识来解释。
视轴是指眼球当看向某个方向时,光线通过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等透明介质到达视网膜所形成的直线。
人的双眼发生斜视的时候,视轴就会发生偏斜,导致两只眼睛所接收到的图像不一致。
眼球的调节机能是指人的眼睛在观看距离不同的物体时,能够通过变化睫状肌的僵直度来改变晶状体的屈光度,以保证视物点像聚焦在视网膜上,得到清晰的图像。
当一个群体的许多视网膜细胞同时受到较强的刺激时,就会通过神经递质的释放与目的神经元相连,形成“特异性”反应,即锐利的覆盖区域内的所有像被合并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有体积和方向。
这也就是我们所称的视觉区别感。
(数据摘自“生物物理手册”)在正常情况下,两只眼睛所接收到的视像是相同的,光线从双眼通过视轴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是相同的。
随着距离的改变,人眼的焦距也随之改变,得到的图像也不同。
但当一个人发生斜视时,双眼的视轴不再相交于同一点。
眼球调节机能也不能保证焦距的变化,导致两只眼睛所接收到的像发生错位。
在斜视的情况下,每只眼睛在视网膜上所形成的像位置会有所不同。
这种像的错位会给大脑造成困惑,导致视觉信息的混乱。
进一步导致信息处理意义上的视网膜竞争,使大脑难以解析神经冲动的来源。
此时,大脑为了消除这种信息竞争以恢复正常视觉,会选择使一个眼睛主导视觉功能,瞪直使另一只眼睛失去接收能力,导致弱视。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斜视眼弱视。
斜视常常是遗传性的,但它也可能是由于神经系统、肌肉、角膜等各种因素的病变引起的。
随着近视、散光等近视性眼睛问题的增加,近视斜视的发生率也在不断上升。
斜视是由于视轴的偏斜和眼球调节机能的失调所导致的视觉失调现象。
幼儿卫生斜视的概念幼儿卫生斜视是指儿童在视觉发育过程中,出现眼睛不能正常对准同一目标的现象,又称为儿童斜视。
斜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病,常见于2-5岁的儿童,男性的发病率稍高于女性。
幼儿卫生斜视可以分为常性斜视和间歇性斜视两种。
常性斜视是指眼睛在大部分时间无法对准同一目标,而间歇性斜视则是指在某些时候,眼睛能够正常对准同一目标,而在其他时候则出现斜视。
常性斜视通常是由于眼睛的肌肉无法准确配合造成的。
眼睛的肌肉负责调节眼球的运动,使得视线能够对准同一目标,当肌肉协调性出现问题时,就容易导致斜视。
斜视可以表现为眼睛向内、向外、向上、向下移动,其中以向内斜视最为常见。
幼儿卫生斜视会给儿童的视觉发育带来一定的影响。
由于斜视眼和正常的眼睛没有协调,儿童在看东西时,会将斜视眼的画面抑制掉,只看正常眼的画面。
长期下来,斜视眼的视力发育就会受到影响,可能出现弱视(也叫“懒眼”)的情况,即斜视眼的视力迟缓发展,无法正常发挥作用。
幼儿卫生斜视的治疗主要分为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主要包括眼肌锻炼和佩戴眼镜。
眼肌锻炼通过训练眼睛的肌肉,增强协调性,以达到解决斜视问题的目的。
这种方法适用于幼儿斜视,要求患儿有一定的合作能力。
佩戴眼镜可以通过矫正屈光度的方式,改善视觉问题,减轻斜视的程度。
手术治疗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幼儿卫生斜视治疗方法。
手术主要通过调整眼球肌肉的位置和长度来使眼球回正。
手术治疗可以根据儿童斜视的类型和程度来决定,例如,一般情况下,常性斜视需要手术治疗,而间歇性斜视可以先尝试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后,一般需要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以恢复视觉功能。
幼儿卫生斜视的预防也非常重要。
首先,建立良好的用眼习惯,保持充足的室内外活动。
其次,定期进行儿童眼科检查,早期发现斜视问题,并及时治疗。
此外,合理照顾孩子的眼睛,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远离电视、电子产品等有辐射的物品。
总之,幼儿卫生斜视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眼病,严重影响儿童的视觉发育。
了解儿童斜视,治疗把握时机斜视是儿童常见的眼病,以眼位偏斜为主,造成双眼单视功能障碍。
儿童的斜视对于孩子的眼睛其实伤害还是很大的,斜视不仅影响外观,严重的话还会对视力有一定影响。
了解儿童斜视的分类,成因,从而对于孩子的视力做尽早的治疗,也能尽量的避免其所造成的危害,广大家长们有必要对此加以重视。
1儿童斜视是什么?斜视,学名“单眼外斜”,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目标,双眼注视不同目标时,双眼视轴在同一平面而产生的偏斜现象。
正常情况下我们用两只眼睛观察物体,能准确地看到物体。
如果双眼的视线不能同时落在同一个目标上,就会出现斜视。
儿童患斜视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外斜视,另一种是内斜视,从医学角度上讲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先天性内斜视:可由于胚胎时期内驱力的影响,使该位置上的巩膜发育异常造成内斜视。
2、代偿性斜视:由于两眼眼球向内、外方转动时,互相配合不协调,不能得到完全的注视而造成斜视。
3、后天性斜视:由于眼外肌萎缩或部分麻痹引起复眼外肌机能减弱而出现斜视;或者因眼眶肌肉运动障碍产生眶内肌麻痹而出现内斜;或者因眼睑提肌麻痹出现外斜;或者由于双眼屈光不正引起屈光参差(两个眼睛都落在同一个位置上)而引起斜视。
2儿童斜视的患病时期与原因儿童斜视的患病原因有多种多样,常见的产生原因可以分为先天和后天,其中先天性的病因占80%左右。
我们按发病年龄的不同可以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介绍:1、婴幼儿期;2、学龄前期;3、儿童期。
1、婴幼儿期约90%的患儿在出生后6个月内有斜视,一般为先天性远视或近视,此时期需要佩戴眼镜矫正视力。
这一时期的儿童斜视的产生多由先天眼外肌肉的位置发育异常、眼外肌本身发育异常、中胚叶分化不全、眼肌分离不良、肌鞘异常及纤维化等解剖上的缺陷或支配肌肉的神经麻痹所致;同时,也有的儿童斜视是由于生产过程中,产钳使用不当造成婴儿头面部损伤或母亲生产时用力过度致胎儿颅压升高产生大脑点状出血,而出血刚好在支配眼球运动的神经核处从而引起眼外肌麻痹。
斜视的健康教育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也被称为斜视眼或者斜视。
它是一种眼球运动不协调的病症,导致眼睛无法同时朝向同一方向。
斜视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视觉能力和生活质量,因此健康教育对于斜视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来说非常重要。
斜视的病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遗传因素、眼肌麻痹、眼球损伤等。
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斜视非常重要,因为未经治疗的斜视可能会导致视觉障碍、深度感知问题以及心理和社交难点。
在健康教育中,我们可以向患者和家人提供以下信息:1. 斜视的症状:斜视患者的眼睛在凝视物体时会产生偏移或者交叉现象。
这可能导致双重视觉、眼睛疲劳、头痛等不适感。
了解这些症状可以匡助患者及时寻求医疗匡助。
2. 早期发现和治疗:早期发现斜视非常重要。
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可以匡助医生及早发现斜视,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治疗选项包括眼肌训练、佩戴眼罩、眼镜或者隐形眼镜,以及手术矫正。
患者和家人需要了解这些治疗选项,并与医生合作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3. 日常护理:斜视患者需要采取一些日常护理措施来维持眼部健康。
这包括保持眼睛清洁、避免长期用眼、正确使用眼药水等。
患者和家人可以向医生咨询有关日常护理的建议,并将其纳入日常生活中。
4. 心理支持:斜视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和社交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患者和家人需要理解并接受斜视的存在,并提供心理支持。
寻求心理咨询和加入支持群体可以匡助患者应对斜视带来的挑战,并提高生活质量。
5. 预防措施:一些斜视病例可以通过预防措施来避免。
这包括避免眼部损伤、保持良好的姿式和正确的用眼习惯等。
教育患者和家人如何预防斜视的发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提供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匡助斜视患者和他们的家人更好地了解斜视的症状、治疗选项和日常护理,以及如何提供心理支持和预防措施。
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斜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促进他们的视觉健康。
斜视的健康教育斜视,也被称为斜视眼或斜视症,是一种眼睛的视觉问题,其中两只眼睛无法同时聚焦在同一点上。
这种视觉问题可能导致眼睛看起来不对齐,其中一只眼睛可能会偏离正常的位置。
斜视可能在儿童和成年人中都会出现,并且可能对视力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健康教育在斜视的预防和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斜视的健康教育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了解斜视的原因和类型:斜视的原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包括眼肌功能失调、遗传因素、眼部肌肉问题等。
斜视可以分为内斜视和外斜视两种类型。
通过健康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斜视的不同原因和类型,从而更好地认识斜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2. 早期发现和诊断:早期发现斜视非常重要,因为早期治疗可以更有效地纠正斜视问题。
健康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对斜视的认识,教育人们如何观察和检测斜视症状,例如眼睛不对齐、眼睛频繁转动等。
同时,教育人们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眼科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3. 斜视的治疗方法:健康教育可以向人们介绍斜视的治疗方法,包括眼部肌肉锻炼、配戴眼镜或隐形眼镜、使用眼罩、药物治疗和手术矫正等。
这些治疗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斜视的严重程度和个体情况。
通过健康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管理斜视问题。
4. 斜视对生活的影响和应对策略:斜视可能对个人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例如影响视力、双眼协调和深度感知等。
健康教育可以向人们介绍斜视对生活的影响,并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
例如,通过眼部肌肉锻炼和视觉训练来改善斜视的症状和功能。
此外,健康教育还可以提供心理支持和应对技巧,帮助患者和家人积极面对斜视问题。
5. 预防斜视的方法:健康教育可以向人们介绍一些预防斜视的方法,尤其是对于儿童来说。
例如,保持良好的眼睛卫生习惯,避免长时间盯着电子屏幕,保持适当的用眼距离和姿势等。
通过健康教育,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些预防斜视的措施,并积极采取这些措施来降低斜视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斜视的健康教育在斜视的预防和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斜视的健康教育斜视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也被称为斜视眼。
它是一种眼球位置不正常的情况,导致两只眼睛不能同时对准同一个物体。
这种情况会导致视觉模糊、眼睛疲劳、双视、头痛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为了提高公众对斜视的认知,并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以下是关于斜视的详细信息。
一、斜视的类型和病因斜视可以分为内斜视和外斜视两种类型。
内斜视是指眼球向鼻侧偏移,而外斜视则是指眼球向外侧偏移。
斜视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眼肌不平衡、神经肌肉疾病等。
儿童斜视多数由于眼肌功能失调引起,而成人斜视可能与其他眼部疾病、外伤等有关。
二、斜视的症状和诊断斜视的主要症状是眼球位置异常,无法同时对准同一个物体。
其他常见症状包括头痛、眼睛疲劳、视觉模糊、双视等。
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有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眼科检查。
斜视的诊断通常通过眼球位置检查、视力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如眼底镜检查、眼电图等来确定。
三、斜视的治疗方法针对斜视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保守治疗包括眼镜矫正、视觉训练等,适用于轻度斜视或儿童斜视。
手术治疗则是通过调整眼肌的位置和功能来纠正斜视。
手术治疗通常在保守治疗无效或斜视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进行。
四、斜视的预防和注意事项斜视的预防主要包括保持良好的眼睛卫生习惯,避免长时间用眼过度疲劳,保持适当的用眼距离和角度。
对于儿童来说,及早发现并治疗斜视非常重要,家长应定期带孩子进行眼科检查。
此外,定期眼保健操和适当的眼部按摩也有助于预防斜视的发生。
五、斜视的心理影响和生活调适斜视不仅仅是一种身体疾病,还会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患者可能会因为外貌的不正常而感到自卑、焦虑等负面情绪。
因此,斜视患者需要积极面对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同时,家人和社会也应给予斜视患者足够的理解和关爱,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生活。
六、斜视的研究和进展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斜视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改进。
屈光不正与斜视、弱视
屈光不正是指远视、近视、散光、屈光参差等不正常的屈光状态。
如果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前、后,或不能聚焦,则视网膜上的物像模糊不清,这样的眼就是非正视眼,或屈光不正。
平行光聚焦在视网膜之前是近视眼,聚焦在视网膜之后是远视眼,不能聚焦于同一平面的是散光眼,两眼屈光度有明显差别的称屈光参差。
斜视,人们通常称为“斜眼”、“对眼”,就是眼球的位置不正。
即:眼的视轴发生偏斜。
弱视是指眼部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以功能因素为主引起远视力低下,经配戴合适的矫正眼镜后远视力(矫正视力)仍低于0.9者为弱视。
保健要点:为了及时发现以上问题,每个3岁以上的孩子,每年都应到专科医院作眼科检查,一旦有异常应进一步检影验光,确定孩子的屈光状态,争取在孩子视力发育的关键时期(3—7岁),纠正并矫治斜视和弱视,给孩子一双明亮的眼睛,给他们一个清晰的未来。
斜视全解(收藏)斜视一、什么叫斜视?斜视即人们常说的斜眼,它是两眼相对位置的不正常,也就是说一只眼使用时,另一只眼偏斜。
二、它有哪些种类?1、斜视主要分为共同性斜视与非共同性斜视两大类。
共同性斜视:主要是两眼经常地或间歇地脱离平行眼位而表现出一定的偏斜。
当患眼和健眼分别注视时,两侧的斜度基本相等。
其病因主要是由于知觉的、运动的或中枢性的障碍,使双眼视觉反射活动受到影响而至眼位分离。
根据倾斜方向又分为:内斜视(对眼)和外斜视。
非共同性斜视:主要指麻痹性斜视。
是由于病变累及支配眼外肌的神经及眼外肌本身,造成双眼在接受大脑指令时不能协调运动,而在患眼和健眼分别注视时,两侧的斜度不相等(前者大于后者),并且在眼睛注视不同方向时斜视度亦不同。
非共同性斜视可分为三大类:先天性或生后早期的眼肌麻痹;后天性眼肌麻痹;先天性肌肉筋膜异常。
2、斜视按其偏斜方向不同还可分为内斜视、外斜视、上斜视、下斜视。
内斜视,一般俗称斗鸡眼,眼位向内偏斜。
分为:1)、假性内斜视:外表看来像内斜视、而实非内斜视(东方人较多见)2)、先天性内斜视:发生在半岁以内的内斜视,偏斜角度通常很大。
3)、后天性内斜视:后天性内斜视又分为调节性与非调节性,调节性内斜视常发生在2-3岁左右,通常会伴有中高度远视,或是异常的调节内聚力与调节比率;非调节性内斜视则和调节力与屈光状态无关。
外斜视,即眼位向外偏斜。
一般可分为:1)、间歇性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因病人具有较好的融像能力,大部份的时间眼位可由融像能力维持在正常的位置,只有偶而在阳光下或疲乏不经心的时候,才表现出外斜的眼位。
有些儿童为了避免外斜眼位引起的复视,在大太阳常会闭一只眼睛。
2)、持续性外斜,即外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常会发展成持续性外斜视,而偶而出现外斜视的情形变成终目持续的外斜视。
上、下斜视,即眼位向上或向下偏斜,一般较少见,上下斜视常常并有头部歪斜的情形。
三、斜视的主要症状1、眼位偏斜:两眼不能同时注视同一事物,双眼视轴呈分离状态,一眼注视目标时,另一眼就偏离目标。
第八章斜视斜视(Strabismus)是双眼视的运动系统异常,导致在双眼视的情况下一眼的视轴偏离,不能和注视目标相交。
斜视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6%。
第一节斜视的分类一.方向可分为内斜、外斜、上斜、下斜、外旋、内旋。
二.程度(用棱镜度表示)斜视的程度可分为轻、中、重:轻:10Δ中:11-30Δ重:≥30Δ三.眼别可分为右眼、左眼、双眼交替斜视四.时间可分为恒定性、间歇性。
对于见间隙性应在记录时应说明偏斜时间所占百分比。
五.性质:可分为共同性、非共同性。
1、共同性:各注视方向斜视度相差不超过5Δ,其病变部位在核上。
2、非共同性:偏斜角度在各注视方向不同,病变部位可是从神经核到眼外肌的任何水平。
又可分为:(1)麻痹性:眼外肌麻痹所致(2)非麻痹性:机械性六.远-近关系根据在远距离和近距离注视时作三棱镜加遮盖试验测得的斜视度数来分类的,其原因在于调节性集合对视轴相对位置关系的影响。
例1:右眼40Δ恒定性内斜例2:左眼间歇性15Δ外斜及5Δ上斜,偏斜时间占50%。
记录为:15ΔLX(T),5ΔLH(T)50%(下斜hypotropia=HoT)例3:交替性20Δ外斜;视远时偏斜,视近时正位。
记录为:20pd XT@D,ortho@N第二节病因病因是多元性的,神经支配因素较为重要。
一. 遗传家庭成员里如果有人患斜视,其兄弟姐妹发病率提高。
患斜视的儿童可能其父母或一级血亲有斜视。
孪生子同患斜视且斜视类型相似是遗传影响的有力证明。
尽管可以肯定斜视有遗传倾向,但遗传的确切方式尚不明。
二. 屈光不正高度屈光不正通过对调节的影响成为斜视的重要病因之一。
远视和内斜视密切相关。
屈光参差和一种特殊类型的微斜视有关。
三. 器质性和知觉性原因眼球、视网膜或视神经的任何病变,只要持续时间足够长达到不可逆阶段而且是单侧的,都可能引起斜视。
四. 解剖因素和眼球运动系统解剖结构的异常,包括眼眶和眼球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球后组织的容量和粘性,眼外肌的功能(由其附着部位、长度、弹性和结构决定)以及眼眶筋膜和韧带的解剖结构,均可造成斜视。
什么是斜视,小孩得了斜视怎么办?
斜视为眼科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约为3%。
斜视患者在从事许多专业会受到限制,例如:驾驶、绘图、精细工作等。
斜视还影响全身骨骼的发育,一些斜视的患者,由于常采用偏头、侧脸等一些特殊的头位来克服视物时的不适,因此,如不及早矫治斜视,长期的保持这种姿势,会导致全身骨骼发育的畸形。
此外,斜视严重影响美观,斜视患者常被人起外号,难免给患者心理健康蒙上阴影,从而造成其孤僻、自卑及反常的心理,据调查,大多数斜视患者容易自卑,并且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社交。
所以,及早诊断治疗,是预防和治疗斜视的重要环节之一。
如发现,及时入院进行医治,能拥有一个健康完整的人生!
斜视的症状表现
1、眼位的偏斜。
2、复视与视混淆:复视,即外界同一物像落在双眼视网膜的非对应点上,感知为两个物象;视混淆,即外界不同的物像落在双眼视网膜的对应点上,感知为两个不同物象重叠在一起的影像。
3、眩晕、步态不稳:常见于复视、视混淆发生时。
轻度的内、外隐斜视不会引起眼睛不舒服,斜度高的才有眼睛不适。
垂直性隐斜视有较明显的眼睛不舒服,旋转性隐斜视引起眼睛及全身不适症状很明显。
隐斜视的症状也与全身健康情况、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
斜视治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纠正眼位,使其看上去美观,而是为了恢复双眼的视功能达到功能性治愈。
医生将根据斜视程度、分析斜视病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
斜视是怎么形成的如何鉴别斜视斜视是指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属眼外肌疾病,可分为共同性斜视和麻痹性斜视两大类,导致斜视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一起和店铺来看看斜视是怎么形成的吧!斜视的形成1、调节学说:眼的调节作用与眼的集合作用是互相联系的,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
常常由于调节—集合反射过强,其内直肌的作用有超出外直肌的趋向,而形成共同性内斜视。
近视眼看近目标时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同时减弱,因此其内直肌的张力减低,有时就形成了共同性外斜视。
近年来很多事实证明AC/A(调节性集合/调节,即每一屈光度调节所引起集合的三棱镜屈光度的数量-三棱镜度/屈光度)比值,与眼位偏斜有密切关系。
2、双眼反射学说:双眼单视是一个条件反射,是依靠融合功能来完成,是后天获得的。
如果在这个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两眼视力不同,一眼视力受到明显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如单眼高度屈光不正,单眼屈光间质、眼底或视神经的病变等)妨碍了双眼单视的功能,就会产生一种眼位分离状态即斜视。
3、解剖学说: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的发育、眶内筋膜结构的异常等,均可导致肌力不平衡而产生斜视。
譬如内斜可能由于内直肌发育过强或外直肌发育不良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
4、遗传学说:临床上常见在同一家族中有许多人患有共同性斜视。
文献上统计数字不尽相同。
有的报导多达50%的患者有家族性的倾向,也有报导仅10%上下者,这些事实使人们考虑斜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斜视属于儿童多发(1)发育不完善。
儿童,尤其是婴幼儿双眼单视功能发育不完善,不能很好地协调眼外肌,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能促使斜视的发生。
人的单视功能是后天逐渐发育的,这种功能建立与视觉功能一样是反复接受外界清晰物像的刺激,逐渐地发育和成熟起来的。
婴儿出生后2个月只有大体融像,精确融像功能的建立要持续到5岁以后,立体视建立最迟,6~7岁才能接近成人。
这段时间如有高度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视网膜黄斑发育异常以及黄斑疾病、视传导通路疾患,不能形成双眼单视就会发生斜视。
眼科名词解释(3)眼科名词解释10. 斜视:(Strabismus)由于中枢管制失调,眼外肌力量不平衡,两眼不能同时注视目标,视轴呈分离状态,其中一眼注视目标,另一眼偏离目标,称为斜视。
11. 老视:随着年龄增长,晶状体逐渐硬化,弹性减弱,睫状肌的功能逐渐减低,从而引起眼的'调节功能逐渐。
大约在40-45岁开始,出现阅读等近距离工作困难,这种由于年龄增长所致的生理性调节减弱,称为老视。
12. 散光:(astigmatism)眼球在不同子午线上屈光力不同,形成两条焦线或弥散斑的屈光状态称为散光。
13. 瞳孔直接对光反射:光线照射一侧眼时,引起两侧瞳孔缩小的反应,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光照侧的瞳孔缩小,称为瞳孔直接光反射。
14. 睫状充血:是指位于角膜缘周围的表层巩膜血管的充血,是急性前葡萄膜炎的一个常见体征,但角膜炎、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也可引起此种充血。
15. 电光性眼炎(雪盲):电焊、高原、雪地及水面反光可造成眼部紫外线损伤,称为电光性眼炎或雪盲。
16. 黄斑:在眼底视神经盘的颚侧0.35cm处并稍下方,处于人眼的光学中心区,是视力轴线的投影线。
17. weiss环:玻璃体与视网膜完全脱离开后,在视网膜前出现一个絮状的半透明环形物,标weiss环。
18. 睑板腺囊肿:是睑板腺特发性无菌性慢性肉芽肿性炎,以往称霰粒肿。
它由纤维结缔组织包囊,囊内含有睑板腺分泌物及包括巨细胞在内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
19. 霰粒肿:霰粒肿(chalazion)是一种睑板腺的慢性炎症肉芽肿(lipogranuloma)。
是在睑板腺排出管的管道上阻塞和脂性分泌物潴留的基础上而形成的。
霰粒肿又称睑板腺囊肿,中医名为胞生痰核。
是睑板腺的排出管道阻塞,腺体分泌物滞留在睑板内,形成的一种慢性炎症性肿物。
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无大痛苦,不影响视力,有自愈倾向,预后良好。
20. 翼状胬肉:一种慢性结角膜病变,因其形似昆虫的翅膀故名。
斜视的名词解释
斜视(strabismus),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特指眼球无法同时准确对准同一对象的情况。
斜视在视觉系统的协调功能出现障碍时发生,导致眼睛不同程度地朝外、朝内、朝上或朝下偏移。
斜视通常在儿童时期就开始出现,可能由先天性问题、眼肌运动障碍、屈光异常、神经系统问题或眼球损伤等多种因素引起。
斜视可分为常见的外斜视(内斜视的患者非常罕见)和其他类型的斜视(如上斜视、下斜视或旋转性斜视)。
「症状性斜视」是指由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斜视。
斜视可能会对视觉和深度感知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会引起眼压增高、眼睑下垂等并发症。
同时,斜视也可能对心理和社交方面造成影响,影响个体自尊和日常生活。
治疗斜视的手段因个体情况而异,包括强化正常眼肌运动、减弱异常眼肌运动、矫正屈光异常、戴眼镜、做手术矫正眼球位置等。
早期诊断和治疗斜视可以最大程度地改善其影响,提高个体的视觉功能和生活质量。
补充拓展:
斜视可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
先天性斜视是指出生后即出现的斜视,可能由遗传因素、眼肌发育异常等引起。
获得性斜视则是后天产生的,可能与眼球震颤、炎症、颅脑损伤等因素相关。
斜视的诊断通常由眼科医生进行,包括观察眼球位置和运动、检查屈光状态、进行视力检查等。
在确诊斜视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除了传统的治疗方法,如眼肌训练、眼镜矫正和手术矫正等,近年来还出现了其他新技术的应用,如视觉训练、激光矫正等,这些方法可能对一些特定类型的斜视患者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斜视并非一种常见的病症,但如果发现儿童或成年人出现眼睛位置不正常、眼球移动不协调等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诊断和治疗。
及早治疗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因斜视而对视觉功能、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