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原理工程教育论文
- 格式:docx
- 大小:40.21 KB
- 文档页数:4
编译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论文编译原理实验课程教学设计的改进论文编译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专业课之一,课程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学生普遍反应难学难懂,为此设置一定课时的实验课,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目前编译原理课程的实验设计通常是要求学生实现一个比较完整的编译程序,或者将其拆分成词法分析实验、语法分析实验和语义分析实验等几个部分,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让很多学生知难而退,难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究其原因是在实验设计上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之间出现了诸多偏差,需要对实验的设计和组织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提高编译原理实验课的教学效果。
1编译课程实验的问题1.1学生对课程实验定位存在认知误区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对编译原理实验课程的认识上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认识误区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加上课程内容抽象、逻辑性强等特点,很容易加重学生的畏难情绪,产生一系列不利于课程学习的消极负面影响。
一种认识误区是简单地认为编译原理的学习目的就是设计和开发编译器,认为毕业后很少有从事编译器研发的机会,所以得出课程学了没用的错误结论。
实际上编译原理包括的形式语言、自动机理论等语言定义、翻译与实现的基础知识,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计算机理论的精髓,可以让学生从程序编译的角度重新审视软件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软件设计开发的认识,对于今后从事应用软件、语言开发平台甚至系统软件的开发等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另一种认识误区是将编译的实验混淆于普通的程序设计实验,将实验重点没有放在算法的设计、原理的理解上,而是迷失在具体代码实现的细节上。
编译原理课程是一个综合性的专业课,编译程序使用的一些数据结构和算法是“数据结构”、“离散数学”以及“算法设计与分析”等课程相关知识的典型应用,能够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专业素质的提升。
1.2实验内容设计缺少层次性通常的编译原理实验课的教学设计,是将学生已经学过的一种高级语言的词法和语法进行简化,作为实验的模型语言。
编译原理小论文编译原理小论文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
那么编译原理小论文要怎么写呢?不妨来参考一下小编带来的编译原理小论文样本。
希望大家喜欢哦!编译原理小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在计算机软件技术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编译原理课程的改革问题。
提出了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模型从过程式向对象式的转变、编译程序的面向对象构造(包括编译算法的描述)等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学内容的调整和课程实验的设计问题。
关键词:编译程序;教学改革;对象式程序设计;Java1 引言编译原理课程是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重要基础和骨干课程。
编译原理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重要性与高等数学对理科学生的重要性几乎可以相提并论。
同时,由于这门课程涉及其他多门课程的知识,使得它成为大学阶段中最难学的课程之一。
从表面上看,编译程序是将高级语言源程序翻译成低级语言程序,但编译程序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也广泛应用于一般软件的设计和实现,其中的设计思想、算法、思维方式和技术都可能会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产生比较大的影响。
当今,程序设计已经基本上从传统的过程式转向对象式,并且正在从对象式转向组件型。
这其实是程序设计范型的变迁,是在计算机技术背景下认识世界的观点的变化:过程式将完成事务看成是一系列的步骤,而对象式却将世界看成是由一系列对象组成的,这些对象之间交互合作完成特定的事务。
从过程式到对象式,有着质的变化,而非一般的修改和完善,由此带来了语言(算法描述工具)的变化。
编程语言影响思维,面向对象的思维方法又促进了编程语言的发展。
目前,程序设计的一些后继课程,如数据结构等都进行了同步跟进,出现了诸如用C++或Java描述的数据结构教材。
但编译原理课程却没有及时跟进,上述改变基本上没有反映到编译原理课程中。
这门课程近20年来基本上没有大的变化,教学内容仍然是基于过程式语言展开的,编译算法和模型描述是用PASCAL语言或者C语言。
编译原理论文《编译原理》课程论文编译程序是现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多数计算机系统都配有不止一个高级语言的编译程序,对有些高级语言甚至配置了几个不同性能的编译程序。
从功能上讲,一个编译程序就是一个语言翻译程序。
语言翻译程序把一种源语言书写的程序翻译成另一种目标语言的等价程序,所以总的说编译程序是一种翻译程序,其源程序是高级语言,目标语言程序是低级语言。
编译程序完成从源程序到目标程序的翻译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的过程。
从概念上来讲,一个编译程序的整个工作过程是划分成几个阶段进行的,每个阶段将源程序的一种表示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表示形式,各个阶段进行的操作在逻辑上是紧密连接在一起的。
一般一个编译过程是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编写编译器的原理和技术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以至于在每个计算机工作者的职业生涯中,本书中的原理和技术都会反复用到。
在这本书中,向我们介绍了文法的概念,在讲词法分析的章节中讲述了构造一个有穷自动机的方法,以及如何将一个不确定的有穷自动机转化成确定的有穷自动机和有穷自动机的最小化等方法。
词法分析相对来说比较简单。
可能是词法分析程序本身实现起来很简单吧,很多没有学过编译原理的人也同样可以写出各种各样的词法分析程序。
不过编译原理在讲解词法分析的时候,重点把正则表达式和自动机原理加了进来,然后以一种十分标准的方式来讲解词法分析程序的产生。
这样的做法道理很明显,就是要让词法分析从程序上升到理论的地步。
词法分析中的重点是有穷自动机DFA的生成以及DFA和正规式与正规文法的关系。
还要熟练掌握NFA转换为DFA的方法及DFA的化简。
词法分析的核心应该是构建DFA,最后维护一个状态转移表。
通过转态转移的结果来识别词性。
DFA的思想和字典树很像。
NFA通过求每个状态的闭包后构造出的自动机与DFA等价。
正则表达式闭包,连接,或三种操作都有相应的NFA与其等价。
编译原理课程论文09计本(3)班0904013028 周幼新一、编译原理概述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
包括语言和文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中间代码生成、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编译器将源程序编写的程序作为输入,从而产生用目标语言编写的等价程序输出。
通常地,源程序为高级语言,如C或C + +,而目标语言则是目标机器的目标代码(有时也称作机器代码),也就是写在计算机机器指令中的用于运行的代码。
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源程序→编译器→目标程序。
二、编译原理的发展历程20世纪40年代,由于冯·诺伊曼在存储程序在计算机方面的应用,编写一串代码或程序保存在计算机中供计算机执行是十分方便的。
起初这些程序都是用机器语言编写的指令(只有0和1的程序),但编写这样的代码十分费时、困难和乏味,从而产生用符号语言(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代替了。
在汇编语言中,都是以符号形式给出指令和存储地址的。
汇编程序将用汇编语言的符号代码和存储地址翻译成与机器语言相对应的数字代码。
汇编语言大大提高了编程的速度和准确度。
尤其在要求程序有极快的速度和极高的简洁程度时更为重要。
汇编语言也有许多缺点:编写起来也不容易(比机器语言好多了),阅读和理解很难;而且汇编语言的编写严格依赖于特定的机器,所以为一台计算机编写的代码在应用于另一台计算机时必须完全重写。
所以编程技术的下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一个更类似于数学定义或自然语言的简洁形式来编写程序,编写后的程序与任何机器都无关。
Noam Chomsky通过对自然语言结构的研究,发现并最终使得编译器结构异常简单,甚至还带有了一些自动化。
Chosmky的研究根据语言文法(指定其结构的规则)的难易程度以及识别它们所需的算法来为语言分类。
与乔姆斯基分类结构一样,包括了文法的4个层次:0型文法、1型文法、2型文法和3型文法,且其中的每一个都是其前者的特例。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目录1. 绪论 (2)1.1概述 (2)1.2设计目的 (2)1.3设计题目及要求 (3)2.背景知识 (3)2.1语法制导翻译方法 (3)2.2属性文法 (4)2.3几种常见的中间语言 (4)2.4四元式的简介 (4)3.设计过程 (5)3.1设计思路 (5)3.2实现 (6)4.上机调试运行 (7)4.1代码调试界面及结果 (7)4.2执行及结果 (7)5.注意事项 (8)6.总结 (9)参考文献 (10)附录 (11)1.绪论1.1概述“编译原理”是一门研究设计和构造编译程序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编译原理这门课程蕴含着计算机学科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编译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掌握这门课程中的思想,就必须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
而课程设计是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1.2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素质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通常,设计题中的问题比平时的练习题要复杂很多,但也更接近实际。
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旨在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数据逻辑结构解决问题,然后编制算法和程序完成设计要求,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设计题目及要求基于这个学期所学习的内容以及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本次我所要设计的题目是赋值语句的四元式生成。
要求:(1)设计语法制导生成赋值语句的四元式的算法;(2)编写代码并上机调试运行通过;(3)输入一赋值语句;(4)输出相应的表达式的四元式;2.背景知识2.1语法制导翻译方法语法制导翻译的方法就是为每个产生式配上一个翻译子程序(称语义动作或语义子程序),并在语法分析的同时执行这些子程序。
目录1 前言 (1)2 报告主体 (1)2.1 设计目的: (1)2.2设计内容及要求: (1)2.2.1 设计符号表 (1)2.2.2 设计词法分析器 (1)2.2.3 语法分析与中间代码产生器 (2)2.2.4 优化器(选做) (2)2.2.5目标代码生成器(选做) (2)2.2.6 测试范例: (2)2.3 实现原理 (3)2.3.1 符号表的设计 (3)2.3.2 词法分析器的设计 (4)2.3.3 语法/语义分析 (5)2.4 算法实现流程图 (8)2.5 测试数据 (17)2.6结果输出及分析 (19)2.7 软件运行环境及限制 (28)2.8 心得体会 (29)2.9参考文献 (30)3 结论 (30)1 前言在网络世界中,我们往往对功能强大的程序叹为观止。
而这些强大程序的背后是编译这些程序的编译软件,是这些编译软件承托起了这些功能强大的运行程序。
我们有不少的同志致其自身于无尽的运行程序上。
而只有很少的人搞编译程序。
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可运行程序满天飞,而编译程序却很少。
本课程设计就是在这方面的探索,为你解读编译程序的奥秘。
课程设计题目选择9个题目中的一个,要求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一个对自己意义甚大的题目。
课程设计基本原理是在实践上,实现我们在课程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
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更好的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
2 报告主体2.1设计目的:本次课程设计是作一个集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于一体的编译器,它集中了《编译原理》里的几乎所有的思想。
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编译方法的理解,而且能对学生的编程能力起到进一步提高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程序设计风格。
通过某种可视化编程语言的应用,具备初步的Windows环境下的编程思想。
2.2设计内容及要求:2.2.1 设计符号表确定符号表的组织方式,一般应包括名字栏和信息栏,其中名字栏作为关键字。
要考虑能够存储有关名字的信息,并可以高效地完成如下操作:1.查找:根据给定的名字,在符号表中查找其信息。
编译原理课程教学研究【摘要】目前的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内容偏重于原理;2、实验内容的语言不合理;3、实践环节太薄弱。
针对此做出了如下的改变:1、区分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组织教学;2、灵活应用多种教学方法;3、加强学生动手能力。
【关键词】编译原理改革教学方法动手能力组织教学一、引言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
内容包括语言和文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中间代码生成、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虽然只有少数人从事编译方面的工作,但是这门课在理论、技术、方法上都对学生提供了系统而有效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软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编译原理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需要解决下列问题:1. 教学内容比较偏重于原理。
编译原理中的核心理论是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这两部分,如果说不去做题的话是不可能学懂的。
那么按照这样的教学内容教课,就容易给学生造成误解,认为学编译原理关键就是会做题。
但是事实上是不对的,编译原理不同于一般我们所学的纯理论课,它的实践性也是很强的。
2. 实验内容所使用的语言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教材中的实验内容使用pl/0语言的编译程序。
但是事实上因为pl/0语言是pascal的子集,而现在很多学生已经不再学习pascal语言了,所以大多数的程序是看不太明白的。
3. 实践环节太薄弱。
纵观整个编译原理的教学,事实上所偏重的都是理论教学,而真正的实践实在是少之又少,以致学生搞不太清楚研究编译原理到底有什么意义。
而且由于编译原理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形成了一种抽象层面上的数据变换,许多学生难以理解,曾一度被视为天书。
有些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还存在考研或实用的偏爱,投入到编译原理的学习时间相对来说就较少,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影响。
三、对这些问题做出的一些改进方法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做出一些改革。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论文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编译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等核心技术。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编译原理的方法和技巧,独立完成编译器的设计与实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编译原理在软件开发和计算机科学中的重要性,培养对编译技术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编译原理概述:介绍编译器的功能、编译过程和编译器的分类。
2.词法分析:讲解词法分析的基本概念、词法分析器的实现方法以及词法分析在编译器中的作用。
3.语法分析:介绍语法分析的基本方法、语法分析树的构建以及分析器的实现。
4.中间代码生成:讲解中间代码的概念、生成方法以及中间代码的作用。
5.代码优化:介绍代码优化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以及优化在编译器中的重要性。
6.目标代码生成:讲解目标代码生成的方法和技术,以及目标代码生成在编译器实现中的地位。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1.讲授法:通过讲解编译原理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编译原理的核心知识。
2.讨论法: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编译器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编译原理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编译器设计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编译原理》(第三版),作者:Alfred V. Aho、Monica S.Lam、Ravi Sethi、Jeffrey D. Ullman。
2.参考书:《编译原理与实践》,作者:Peyton J. Publications。
编译原理论文第一篇:编译原理论文编译原理心得体会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计算机本科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该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我们在学习是普遍感到内容非常抽象,不易理解,内容多且繁琐,难以完整、全面地掌握编译原理的有关知识,更不用说灵活运用编译原理知识从事相关设计或应用于其他领域。
虽然只有少数人从事编译方面的工作,但是这门课在理论、技术、方法上都对我们提供了系统而有效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软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在我们学习编译原理以前,都认为编译原理只能应用在写程序语言的编译器上,觉得用处不大,学习兴趣不高。
而在后来的学习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除了要会编写程序语言之外,还应该了解它是如何被计算机所识别,这才是真正并且透彻地学习软件。
另外,编译器中每一个模块的编写,都能对我们的编程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
在今后若从事软件工程,这门课程也能够对编写程序有所帮助。
为了能够系统掌握这门专业课,我们把编译原理分为以下几个模块:①语言和文法;②词法分析;③语法分析;④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⑤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在学习的开始,我们需要掌握什么是编译,编译分为哪些阶段,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的区别等等。
在做好了这些方面的准备后,开始了系统的学习。
语言和文法部分的知识包括文法基本概念及文法的二义性。
基本概念有文法定义、推导、句型、句子等等。
二义性文法是通过画语法树的方法来证明。
词法分析中的重点是有穷自动机DFA的生成以及DFA和正规式与正规文法的关系。
还要熟练掌握NFA转换为DFA的方法及DFA的化简。
语法分析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分析。
自上而下分析着重掌握LL(1)文法,自下而上分析重点掌握算符优先文法和LR(0)、SLR(1)文法。
语义分析重点是其功能,中间代码生成和语法制导翻译定义与方法。
最后,优化分为局部优化和循环优化,重点理解一些关键词,如基本块、流图等,要学会自己画出程序流图。
编译原理教学中软件工程论文1编译原理课程的特点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编译原理课程的特点及学习编译原理的目的编译原理课程逻辑性强,理论性强,内容抽象,课时少,学生学习编译原理容易造成知识之间断裂,很难做到融会贯通。
学生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般应用型本科学习编译原理目的是:掌握编译理论和基本技术,同时具有设计、实现、分析和移植编译程序等方面的初步能力,为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工作及理论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1.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般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兴趣是应用计算机去处理现实问题而不是理论知识的获取,但是传统的编译原理教学内容理论性强,并且学生认为学习编译理论即是要构造编译器,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
同时,学习编译原理要涉及到离散数学、组成原理、操作系统和数据结构等多方面的知识,所以学生接受吸收编译原理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比较难。
1.3实践环节薄弱编译程序是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在教学中一般把编译原理逻辑划分成五个阶段进行讲授,如: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生成、中间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但是这样做易导致学生不清楚编译各个部分是如何协调工作的,尤其对于语法制导翻译技术和语义规则,学生理解起来异常困难,把复杂的编译理论和技术通过编程实现,大部分学生上机时无从下手,没有思路。
2软件工程化的编译原理教学改革把软件工程化的思想引入到编译理论教学中,将软件工程的知识由浅入深、阶梯状、循序渐进地贯穿在编译原理实践各个阶段项目的开发中。
2.1依据应用型本科的特点进行教材建设近几年来,经过教学团队继续不懈的努力,《编译方法及应用》教材在充分吸收国内外最新计算机教学理念和教育体系的同时,面向一般工程类院校本科教学,在基础理论之上,更加注重编译原理应用性、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集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适应性于一身。
自编《编译原理实验指导书》规范学生实验报告的格式,对实践涉及到的关键算法和数据存储结构给予说明,从软件工程的角度,从实验的需求、可行性报告等方面,要求学生完善文档体系,引导帮助学生完成编译原理实验。
摘要编译原理课程是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
这门课程具有原理性强、概念多、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等特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引入该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是非常有必要的。
整个软件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用于PL/0演示和教学练习解题。
教学练习系统包括了一下6个部分:语法基础部分、词法分析、语法部分、中间代码生成、基本块划分、基本块内的优化。
我所要做的工作内容主要有:PL/0演示部分的功能完善和错误纠正;教学练习部分中基本块内的优化,实现由四元式向DAG图的转化。
编译原理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充分利用Visual C++.Net开发环境的底层控制能力和C++高级语言,C++语言中的封装、继承等概念使得编程实现简单,逻辑清楚。
该软件可辅助教师教学,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编译原理课程中的基本原理,同时也可以作为课程的配套练习工具。
关键字:基本块内的优化,面向对象技术,编译原理AbstractAs we all known, there are thousands of computer language existing in the world. So many languages could be applied in the computer by reason of compiler program. ‘Compiler Principle’ is an important special course for the computer major, particularly for software major of computer depart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students with a straight and explicit understanding of complier process of senior language , we developed the computer-assisted software of complier program to help in the class.This software is consisted of two parts: one is CAI (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of PL/0, the other is an exercise system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exercise system is consisted of five parts: Base Syntax Analysis, Lexical Analysis, Syntax Analysis, Intermediate Code Generation, Basic Block Partitioning and Basic block in the optimization . Most of my work involve: PL / 0 perfect demonstration of the func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part of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basic block optimization, and from four formula to the DAG graphic.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of Compilation, taking full advantage of the basal powerful control ability of Visual C++.Net and C++, is a good assistant software helpful for students to study and understand the course of Compiler Principle clearly. It could be used not only for teac her’s illustration in class, but also for students’ exercise after class.Key board: Basic block in the optimization,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Compiler Principle第一章绪论1.1 编译原理辅助教学软件的设计背景2003为开发平台,主要实现编译器的基本设计方法和一些自动构造功能。
编译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一、课程设计目的通过课程设计,可以进一步了解高级语言在计算机中的执行过程,了解现代编译器的运行机制,加深对编译原理中关键算法和编译技术的理解,提高自学和理解能力。
了解如何利用现有软件JFLex和Java_cup构造词法分析器和解析器。
二、设计概述这个tiger语言编译器的编译过程涉及到编译五个阶段中的两个,即词法分析器和语法分析器。
其中,解析后完成语法树打印的构建,以检查类型。
词法分析器由JFLex 编译器正则公式生成,词法分析器由编译器产生式生成,解析器由CUP生成。
结果通过GUI界面呈现给用户。
编译器需要对源程序进行单词级的分析和翻译,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识别单词,而词法分析的任务就是从左到右扫描源程序的字符串,根据词法规则(常规语法规则)识别出正确的单词,并转换成单词对应的二进制形式(类别码,属性值)进行语法分析。
所以词法分析是编译的基础。
执行词法分析的程序叫做词法分析器。
语法分析是编译器的核心部分。
它的主要任务是确定语法结构,检查语法错误,报告错误的性质和位置,并进行适当的纠错。
三、设计程序(一)设计构思该程序主要完成三个功能模块: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和GUI人机界面。
词法分析器由JFLex编译正则公式生成,其中必须为外界提供一个获取令牌流的接口。
实验中命名为Java _ cup . runtime . symbol next _ token。
解析器是建立在词法分析器上的,所以它必须包含词法分析器来获取令牌流。
next_token为解析器提供了令牌。
解析器的对外接口是:Java _ cup . runtime . symbol debug _ parse(),它返回语法树的根节点。
GUI 提供人机交互。
它可以顺序显示词法分析阶段获得的所有标记信息和语法阶段生成的语法树。
此外,词法和语法阶段的错误会在“错误提示”文本框中列出,为用户提供改进代码的信息。
流程图:鲍·阿布辛Print.java//打印出语法树……//Tiger 的抽象语法类数据包错误消息ErrorMsg.java//用于生成包含详细信息的错误消息为cupparser 打包Java _ cup.runtime//support包解析Grm.java//解析分析器MainInterface.java//图形用户界面Sym.java//令牌的十进制表示Yylex.java//莱克斯分析器包装语义Entry.java//用于值环境中的绑定Env.java//保存一个值、类型环境和一个错误打印机ExpTy.java//持有翻译和类型检查的结果FunEntry.java//用于函数绑定程序输入流 词法分析程序 GUI 界面句法分析程序 代币 语法树 标记流 错误的语法和类词汇错误Semant.java//主类型检查模块VarEntry.java//用于变量绑定包装符号Symbol.java//使字符串成为独特的符号对象Table.java//用示波器做环境包翻译包类型//描述tiger _ languagetypes(二)词法分析程序这部分工作主要是通过正则表达式的编写,熟悉使用JFLex正确编写正则表达式,并生成相应的词法分析器。
目录1. 绪论 (1)1.1概述 (1)1.2设计目的 (1)1.3设计题目及要求 (1)2.背景知识 (2)2.1语法制导翻译方法 (2)2.2属性文法 (2)2.3几种常见的中间语言 (3)2.4四元式的简介 (3)3.设计过程 (4)3.1设计思路 (4)3.2实现 (5)4.上机调试运行 (5)4.1代码调试界面及结果 (6)4.2执行及结果 (6)5.注意事项 (7)6.总结 (8)参考文献 (9)附录 (10)1.绪论1.1概述“编译原理”是一门研究设计和构造编译程序原理课程,是计算机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
编译原理这门课程蕴含着计算机学科中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应用软件和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开发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编译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掌握这门课程中的思想,就必须要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当中。
而课程设计是将理论与实践相互联系的一种重要方式。
1.2设计目的课程设计是对学生的一种全面综合素质训练,是与课堂听讲、自学和练习相辅相成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教学环节。
通常,设计题中的问题比平时的练习题要复杂很多,但也更接近实际。
编译原理这门课程安排的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旨在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化理解和灵活掌握教学容,选择合适的数据逻辑结构解决问题,然后编制算法和程序完成设计要求,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设计题目及要求基于这个学期所学习的容以及自己所掌握到的知识,本次我所要设计的题目是赋值语句的四元式生成。
要求:(1)设计语法制导生成赋值语句的四元式的算法;(2)编写代码并上机调试运行通过;(3)输入一赋值语句;(4)输出相应的表达式的四元式;2.背景知识2.1语法制导翻译方法语法制导翻译的方法就是为每个产生式配上一个翻译子程序(称语义动作或语义子程序),并在语法分析的同时执行这些子程序。
语义动作是为产生式赋予具体意义的手段,它一方面指出了一个产生式所产生的符号串的意义,另一方面又按照这种意义规定了生成某种中间代码应做哪些基本动作。
编译原理课程论文一、编译原理简介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旨在介绍编译程序构造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方法。
内容包括语言和文法、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法制导翻译、中间代码生成、存储管理、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专业设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
虽然只有少数人从事编译方面的工作,但是这门课在理论、技术、方法上都对学生提供了系统而有效的训练,有利于提高软件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二、编译原理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40年代,由于冯·诺伊曼在存储-程序计算机方面的先锋作用,编写一串代码或程序已成必要,这样计算机就可以执行所需的计算。
开始时,这些程序都是用机器语言(machine language )编写的。
汇编语言大大提高了编程的速度和准确度,人们至今仍在使用着它,在编码需要极快的速度和极高的简洁程度时尤为如此。
但是,汇编语言也有许多缺点:编写起来也不容易,阅读和理解很难;而且汇编语言的编写严格依赖于特定的机器,所以为一台计算机编写的代码在应用于另一台计算机时必须完全重写。
发展编程技术的下一个重要步骤就是以一个更类似于数学定义或自然语言的简洁形式来编写程序的操作,它应与任何机器都无关,而且也可由一个程序翻译为可执行的代码。
分析问题的研究是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它相当完善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现在它已是编译理论的一个标准部分。
它们与乔姆斯基的3型文法相对应。
对它们的研究与乔姆斯基的研究几乎同时开始,并且引出了表示程序设计语言的单词(或称为记号)的符号方式。
人们接着又深化了生成有效的目标代码的方法,这就是最初的编译器,它们被一直使用至今。
人们通常将其误称为优化技术,但因其从未真正地得到过被优化了的目标代码而仅仅改进了它的有效性,因此实际上应称作代码改进技术。
这些程序最初被称为编译程序-编译器,但更确切地应称为分析程序生成器(parser generator ),这是因为它们仅仅能够自动处理编译的一部分。
编译原理结课论文题目:词法分析作者:***电话:182****1046 Email:*****************教师:肖少拥、吴刚递交日期:2013 年11 月28 日摘要词法分析作为编译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对构成源程序的字符流进行扫描,然后根据构词规则识别单词符号,而这恰是源代码逆向分析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随着软件逆向工程的不断发展,词法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源代码逆向分析。
本文就词法分析在源代码逆向分析过程中的应用进行探讨,尝试用简明易懂的方式去获得逆向分析后续工作所需的单词符号的各类信息。
关键词词法分析;逆向分析;源代码;单词符号前言编译原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加工处理程序。
它将便于人们阅读但不能直接在计算机上执行的源程序翻译成语义上等价并且可在计算机上执行的目标程序。
为了处理各种使用于不同目的的源程序,一般将整个编译过程划分为五个处理阶段,分别是词法分析、语法分析、中间代码生成(语义分析)、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
在编译程序结构中,词法分析程序通常作为子例程被语法分析调用,每一次调用返回一个单词。
一个源程序有许多单词组成,词法分析程序被调用较频繁,它的频率直接决定编译程序的效率。
词法分析对源程序进行自左至右的扫描,将它从外部形式(字符串)变换成便于后几个阶段处理的内部形式,即分解出一个个有独立语法意义的单元,称之为单词(又称符号或者特征),同时识别出与其相关的属性。
优化阶段对语义分析所产生的中间代码进行改造,以获得等价但更为高效(指时间和空间的节省)的中间代码。
目标代码生成阶段根据中间代码和表格信息,进行存储分配,选择代码,形成可在计算机上执行的目标程序。
如果目标代码生成阶段产生的代码为汇编语言程序,那么嗨应再经过汇编阶段才能产生机器代码程序。
基于上述,本文通过设计、编制、调试一个具体的词法分析程序,对词法分析器的具体实现。
正文1、词法分析词法分析程序又称扫描器,它是编译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对编译原理学习的浅谈专业:******* 学号:********** 姓名:***大三半学期过去了,无时不刻感觉到时间真的过得好快,发现它是那么的残忍,从来不给你任何驻足的机会。
回首这学期对编译原理的学习,下面简单谈谈我对这门课学习的理解。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概括。
编译原理课程主要介绍的事编译器构造的一般原理、基本设计方法和主要实现技术。
编译原理课程通过编译器的各个组成部分来解释高级语言编写的源程序如何翻译成计算机能够执行的机器语言。
这个翻译的过程涉及程序设计语言、机器结构、形式语言理论、类型论、算法和软件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例如,对软件工程来说,编译程序是一个很好的实例,编译原理课程所介绍的概念和技术可以用到一般的软件设计中。
编译原理的学习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通过编译原理的学习,有助于大家快速理解、定位和解决在程序编译、测试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另外,编译原理的学习对熟悉编译过程、掌握计算机高级语言的生成机制、理解具体程序的运行状态起着关键作用。
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同学认为我们今后的工作不会涉及到编译原理的理论和技术,编译原理没有实际的用处,学习起来就非常的枯燥无味,因此对这门课没有足够的认识。
其实这是对编译原理的一种错误认识。
该课程中的原理除了可以用于分析编译器以外,还对诸如人工智能、并行处理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
与此同时编译原理课程可以帮助哦我我们更进一步地理解和综合应用离散数学、高级语言、数据结构、汇编语言等专业基础课程的知识。
例如,编译程序应用了多种数据结构,在词法分析阶段使用状态转换图来识别各种单词;在语法分析中使用语法树等来进行语法分析;在存储分配时使用栈式结构和堆式结构进行存储空间的分配。
本门课程学习对其它课程的学习和今后很多领域的理论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
我觉得要想学好编译原理这门课,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对以后学习其他知识打下基础,同时对以前的一些知识有更深的认识。
编译原理工程教育论文
1CDIO工程教育理念简介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其优势在于让学生以主动、团队合作、课程与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学习方式,获取与工程实践相
关的知识与能力。
CDIO培养大纲将工科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大纲要求以
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4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只有把知识、能力、社会需求融合起来,以能力为导向,以学科知识和社会需要为依托,整合课程组织结构,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工程技
术人才。
CDIO工程教育以实际应用项目的开发过程为主线,提炼出项
目开发经历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4个主要环节,培养学生系统
开发的能力3-4。
实施CDIO工程教育模式,基本原则是落实“做中学”以及“基于项目的学习”,它体现了现代工程师所应具备的服务于现
代工业产品从构思、设计、实现到运行的全过程所必须拥有的基本能力。
2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改革从以下4个方面展开。
1)学生分组,导入项目。
课程
教学以项目导入的方式开始,首先鼓励学生搜集编译基础理论和技术
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成功案例;其次引导学生搜集开源的编译工具,
按照支持的源语言和语法分析方法分类。
以上两项前期工作对应CDIO
模式的构思部分,需明确客户的需求,考虑技术、企业战略和制度等
因素,持续改进概念、技术和商业计划。
项目的最终目标是用C语言
编写一个PL/0语言处理系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分成若干个项目组,在教师的指导下编写项目计划书,划分项目的功能模块;指定各个模
块的负责人,模拟实际项目开发,进行分工协作。
2)案例驱动,模仿
提升。
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充分体现“做中学”,以“项目案例”为
载体组织整个教学过程,以案例开发过程安排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启
发式和研究性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要为学生构建项目开发的情景,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参与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编译原理
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外
缺少自主训练和探索,虽然通过了课程考核,但是实际只了解到一些
基本概念和零碎的知识断点,不具备运用所学原理和技术进行编译器
开发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编译系统的
技能,我们将编译原理的学习过程分为模仿和提升两个阶段。
(1)模
仿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以PL/0语言处理系统为案例,引导学生学习基础
知识,掌握基本算法,激发学生兴趣。
项目开发分为8项子任务,这
些任务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任务1:安装测试用C语言实现的
PL/0语言处理系统;完成PL/0语言语法的EBNF描述。
任务2:PL/0
编译程序中词法分析程序的设计和实现。
任务3:PL/0编译程序中语
法分析程序的设计和实现;自顶向下递归调用子程序的方法。
任务4:PL/0编译程序中语义分析和中间代码生成。
任务5:PL/0编译程序中
符号表的设计与实现。
任务6:PL/0编译程序中运行时的存储组织。
任务7:PL/0编译程序中的目标代码生成。
任务8:PL/0编译程序各
阶段整合运行,编写PL/0语言使用说明书。
教师可展示用C语言实现
的案例,要求学生模仿整个实现过程,用Java语言再次实现PL/0语
言处理系统。
学生则通过此案例,模拟项目开发全过程。
(2)提升阶
段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编译器开发的流程,学会运用编译技术进
行项目开发。
本阶段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1:编译器程序设计提升。
定义一个待实现的源语言,如PL/0语言的扩充或者C语言的一个子集,要求学生用C或者Java实现编译程序。
步骤2:编译技术扩展。
引导
学生学习面向对象语言编译技术,如收集整理开源编译器GCC的资料,描述GCC的总体结构、编译流程、代码组织。
步骤3:编译器实用工具。
引导学生学习嵌入式系统编译器及其工具的应用开发,包括C和Java
编译器开发。
步骤4:项目实训。
引导学生利用编译技术进行项目开发,如设计开发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评分系统、基于语法分析技术的企业
名称识别算法、基于语义分析的数据驱动型漏洞检测方法、编译原理
在通信协议转换中的应用、编译原理在反病毒技术中的研究和应用等。
3)开放资源,自主协作。
CDIO注重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重视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发挥团队的力
量,协同工作完成任务。
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和协作学习要求教师提供
充分的网络资源。
在教学中,课程组搜集整理了国内外编译原理课程
的教学资源,整理了各种实用编程语言及其表示规则,设计了适合学
生需要的“做中学”项目和任务,并在课程的教学网络平台共享,通
过开放资源和自主协作的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外通过网络和移动设备
开展学习讨论,用课外学习弥补课程学时的不足;通过课外自学,充
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自主设计、自主实现、自由探索”,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组织并参与项目组的学习和研讨活动,让
个人融入项目团队,提升整个团队的工程实践能力。
4)考核评价,多
点多面。
CDIO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是各种能力的
综合体现,因此考核评价要兼顾这种特性。
所谓多点主要是指编译原
理具有纷繁复杂的知识点,因此对知识点的考核应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研究性学习为目的,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考查。
教师可通过查看学
习记录、平时作业和练习情况,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通过小组活动记录,查看学生在项目组讨论中的活跃度,了解学生提
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考核学生的知识整合和应
用能力。
所谓多面主要是指编译原理课程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
面具有多面性,因此考核评价方式要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从多个层面开展。
教师可通过对项目构思与设计
展示、子项目实施情况、项目汇报与答辩、学生的自评与互评、教师
与企业工程师的评价等多种方式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个人自身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设计项目和开发系统能力。
3CDIO模式编译原理教学实施过程中存有的问题与对策
1)“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目前,从事编译理论研究和技术
开发的教师不多,有编译器开发经验的教师比较缺乏。
编译原理课程“双师型”教师队伍奇缺。
湖北省教育厅和湖北工程学院制定政策,
资助并鼓励青年教师进入相关企业与工程师合作解决实践中的技术难题。
同时,湖北工程学院每年派出专业课青年教师到武汉大学、华中
科技大学等高校进修深造。
通过这两个途径,学校可以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
2)学生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问题。
毕业生就业
难和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性人才短缺问题一直是高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共同的困扰。
学生综合能力是就业成败的关键因素,CDIO工程教育模式强化工程应用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希望为解决这种困扰提供帮助。
湖北工程学院与中国航天三江集团公司合作共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湖北工程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已获得教育部批准。
在此基础上,计算机学院已经与国内10余家IT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层面深化,操作方案细化,实现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
4结语
基于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编译原理课程教学方案的改革,推动了算法与程序设计课程群、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软件工程实践等计算机类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2014年,湖北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5%,考研录取率超过20%;非毕业班学生在各类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得湖北赛区一等奖10项,全国总决赛奖项10项。
编译原理工程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