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表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38.50 KB
- 文档页数:5
数学符号表数学上,有一组常在数学表达式中出现的符号。
数学工作者熟悉这些符号,不是每次使用都加以说明。
所以,对于数学初学者,下面的列表给出了很多常见的符号包括名称、读法和应用领域。
另外,第三栏有一个非正式的定义,第四栏有个简单的例子。
注意,有时候不同符号有相同含义,而有些符号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有不同的含义。
6 + 3 表示 6 加 3。
6 + 3 = 9加算术6 − 3 表示 6 减 3。
6 − 3 = 3减算术−3 表示 3 的负数。
−(−5) = 5负算术A −B 表示包含所有属于 A 但不属于 B 的元素的集合。
{1,2,4} − {1,3,4} = {2}减集合论6 × 3 表示 6 乘以 3。
6 × 3 = 18乘以算术X × Y 表示所有第一个元素属于 X ,第二个元素属于 Y 的有序对的集合。
{1,2} × {3,4} = {(1,3),(1,4),(2,3),(2,4)}集合论u × v 表示向量 u 和 v 的向量积。
(1,2,5) × (3,4,−1) = (−22, 16, − 2)向量积向量代数6 ÷ 3 或 6 / 3 表示 6 除以 3 或 3 除 6。
6 ÷ 3 = 212/4 = 3除以算术表示其平方为 x 的正数。
实数若用极坐标表示复数 z = r exp(i φ)(满足 -π < φ ≢ π),则 √z = √r exp(i φ/2)。
复数|x | 表示实数轴(或复平面)上 x 和 0 的距离。
|3| = 3, |-5| = |5| |i | = 1, |3+4i | = 5数n ! 表示连乘积 1×2×…×n 。
4! = 1 × 2 × 3 × 4 = 24…的阶乘组合论X ~ D 表示随机变量 X 概率分布为 D 。
编译原理符号表的应用1. 什么是编译原理符号表编译原理中的符号表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记录程序中各个符号的相关信息,包括变量名、函数名、常量等。
在编译过程中,符号表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等过程中的变量和函数的命名检查、重名检查以及类型检查等功能。
2. 符号表的组织结构符号表可以采用不同的组织结构,最常见的有线性表、散列表和树等。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符号表组织结构:•线性表:符号表可以通过数组或链表等数据结构来表示。
•散列表:采用散列函数对符号进行映射,能够快速地查找符号。
•树:符号表可以用二叉搜索树、AVL树或红黑树等数据结构来表示,支持快速的查找、插入和删除操作。
3. 符号表在编译过程中的应用符号表在编译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下面介绍了符号表在不同阶段的应用:3.1 词法分析阶段在词法分析阶段,编译器通过符号表来记录程序中出现的各个标识符的信息,包括变量名、函数名和常量等。
符号表可以用来进行标识符的重名检查,以及维护标识符的属性信息,比如变量的类型、作用域和内存地址等。
3.2 语法分析阶段在语法分析阶段,编译器需要判断语法是否正确,并生成语法树。
符号表在此阶段可以用来进行各种类型的语法检查,比如检查函数参数的类型、检查类型转换的合法性等。
符号表还可以用来维护函数的参数表和局部变量表等信息。
3.3 语义分析阶段在语义分析阶段,编译器需要对代码进行语义检查,包括类型检查、作用域检查等。
符号表是进行这些检查的重要依据,通过符号表可以判断变量是否被定义、变量的作用域和类型是否匹配等。
3.4 中间代码生成阶段在中间代码生成阶段,编译器需要将源代码转换成中间代码,符号表可以用来生成中间表示时的参考依据。
符号表可以用来维护中间变量的属性信息,并生成中间代码时进行类型转换的判断。
3.5 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阶段在代码优化和目标代码生成阶段,符号表可以用来进行变量的寄存器分配和内存分配等操作。
编译原理符号表符号表是编译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数据结构,用于存储程序中的标识符(如变量、函数名等)和对应的属性信息(如数据类型、作用域等)。
在编译器的各个阶段,都需要使用符号表来进行词法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等操作,因此符号表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编译器的质量和效率。
一般来讲,符号表可以被看作是一个以标识符为键、以属性信息为值的映射表。
在编译器的词法分析阶段,源代码中的每个标识符都会被扫描并加入符号表中,同时为每个标识符生成一个唯一的“id”(也称为“符号表条目”)作为在后续处理中访问符号表的索引。
在编译器的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阶段,编译器会利用符号表进行语法分析和语义检查。
例如,在语法分析阶段,编译器需要判断变量是否被正确声明和使用,因此需要在符号表中查找变量的属性信息;而在语义分析阶段,编译器需要对表达式进行类型检查或者函数调用进行参数匹配,因此也需要在符号表中查找相关的属性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符号表的实现需要考虑到标识符的作用域、重复定义、名称空间等问题。
一般来说,编译器需要支持不同作用域之间的变量共存和访问,因此需要为不同的作用域维护不同的符号表。
当在一个新作用域中遇到相同的标识符时,编译器应该创建新的符号表条目;而在同一作用域中出现重复定义时,编译器应该抛出错误信息。
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符号表的实现也需要考虑到数据结构的效率和空间占用。
一些常用的实现方式包括基于哈希表的实现、基于树的实现(如平衡树、二叉查找树等)等。
在编译器优化阶段,符号表的实现也会影响编译器生成的目标代码的质量和效率。
例如,在常量表达式优化中,编译器使用符号表来维护常量的值和类型信息,从而可以直接进行常量表达式的求值,而不必在运行时才计算。
总的来说,在编译器中,符号表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数据结构,对于编译器的性能和代码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设计和实现编译器时,需要认真考虑符号表的性能和可扩展性,并且根据具体的编程语言特性进行相应的优化。
高一数学符号表数学是一门数据和符号的科学,记号是表达和解释数学概念的重要工具。
在数学上识别和理解符号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
以高中数学为例,学习高一数学难免涉及某些符号,这些符号对于理解数学概念至关重要。
高一数学符号表包括混合数学符号,和许多几何符号。
混合数学符号包括:+,-,×,÷,%,(,),[],{},>,=,!=,√,∞,∝,,,△,,°,⊥,≈,,,,,,,,,,,,,,,,,,,。
这些符号对于学习数学至关重要,因此大家应该把它们熟记在心。
符号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数学概念,从而能更有效地掌握数学知识。
例如:+符号表示加法,-符号表示减法,×表示乘法,÷表示除法,()表示组合,[]表示集合,{}表示子集,<>表示不等式,=表示等号,!=表示不等号,√表示根号,∞表示无穷大,∝表示等比,表示变化,表示向量积,△表示角,表示角平分线,°表示弧度,⊥表示垂直,≈表示近似等于。
此外,高一数学还有许多几何学符号。
这些符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几何概念。
例如:表示点,表示直线,表示射线,表示射线角,表示直角,表示平行,表示平行四边形,表示圆,表示半径,表示弓形,表示圆弧,表示平面,表示平面角,表示面积,表示体积。
高一数学符号表可以让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数学概念,以及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符号。
正确使用这些符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中的概念,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因此,数学符号不仅是表达数学概念的重要工具,同时它们也是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步骤,因此大家应该熟练掌握高一数学符号表,以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解决数学问题。
符号表≠≤≥≈≡≈‖=≤≥≌∽≮≯∑∏∪∩∈⊿⌒√∟㏒㏑¢∠⊥∨∧∞∝∮∫⊙∷∵∴∶·±Φ1、⼏何符号⊥∥∠⌒⊙≡≌△2、代数符号∝∧∨~∫ ≠ ≤ ≥ ≈ ∞ ∶3、运算符号如加号(+),减号(-),乘号(×或·),除号(÷或/),两个集合的并集(∪),交集(∩),根号(√),对数(log,lg,ln),⽐(:),微分(dx),积分(∫),曲线积分(∮)等。
4、集合符号∪∩∈5、特殊符号∑ π(圆周率)6、推理符号|a| ⊥∽△∠∩∪≠ ≡ ± ≥ ≤ ∈←↑→↓↖↗↘↙∥∧∨&;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Γ Δ ΘΛΞΟΠΣΦΧΨΩαβγδεζηθικλ µ νξοπρστυφχψω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 ∑ ⁄√ ∝∞ ∟∠∣∥∧∨∩∪∫∮∴∵∶∷∽≈≌≒≠ ≡ ≤ ≥ ≦≧≮≯⊕⊙⊥⊿⌒℃指数0123:o1237、数量符号如:i,2+i,a,x,⾃然对数底e,圆周率π。
8、关系符号如“=”是等号,“≈”是近似符号,“≠”是不等号,“>”是⼤于符号,“<”是⼩于符号,“≥”是⼤于或等于符号(也可写作“≮”),“≤”是⼩于或等于符号(也可写作“≯”),。
“→”表⽰变量变化的趋势,“∽”是相似符号,“≌”是全等号,“∥”是平⾏符号,“⊥”是垂直符号,“∝”是成正⽐符号,(没有成反⽐符号,但可以⽤成正⽐符号配倒数当作成反⽐)“∈”是属于符号,“??”是“包含”符号等。
9、结合符号如⼩括号“()”中括号“[]”,⼤括号“{}”横线“—”10、性质符号如正号“+”,负号“-”,绝对值符号“| |”正负号“±”11、省略符号如三⾓形(△),直⾓三⾓形(Rt△),正弦(sin),余弦(cos),x的函数(f(x)),极限(lim),⾓(∠),∵因为,(⼀个脚站着的,站不住)∴所以,(两个脚站着的,能站住)总和(∑),连乘(∏),从n个元素中每次取出r个元素所有不同的组合数(C(r)(n) ),幂(A,Ac,Aq,x^n)等。
符号表简介
符号表的作用:连接声明与引用的桥梁,记住每个符号的相关信息,如作用域和绑定等,帮助编译的各个阶段正确有效地工作。
对符号表设计的基本要求:目标是合理存放信息和快速准确查找。
1.正确存储各类信息。
2.适应不同阶段的需求;
3.便于有效地进行查找、插入、删除和修改等操作;
4.空间可以动态扩充;
4.3.1 符号表条目
每个声明的名字在符号表中占据一栏,称为条目,用于存放名字的相关信息。
符号表中的内容:保留字、标识符、特殊符号(包括算符、分隔符等)等等。
不同类别的符号存放在不同的子表中,如变量名表、过程名表、保留字表等。
存放方式:关键字+属性。
例:下述符号的关键字应是,名字+类型,称为组合关键字:
int x; struct x { float y, z; };
为C构造的符号表中,组合关键字至少应该包括三项:名字+作用域+类型。
当一个名字x在同一作用域中允许有多于一个的声明,则对x的引用时需要根据上下文确定x到底属于哪个对象。
因此有些程序设计语言在语法上规定了不允许这样的声明,以简化编译时的处理。
4.3.2构成名字的字符串的存储
定长数据与变长数据,直接存放与间接存放。
名字(直接存储)名字(间接存储)属性
sort 101 proc, ...
a 106 int, ...
readarray 108 proc, ...
118 boolean, ...
draw_a_red_line_for_o
bject_a
sort#a#readarray#draw_a_red_line_for_object_a #
↑100
间接存储的方法实际上解决了复杂信息的存储问题,将其推广到属性,则任何一个复杂的属性,均可以为其另辟空间(空间本身可以是复杂结构,如数组的内情向量等),而仅需要将指向此空间的指针放在此属性在符号表中的对应位置即可。
4.3.3 名字的作用域
程序设计语言的名字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范围内,并且可以具有不同的意义。
两种划分范围的方式:并列的和嵌套的。
不同的语言采用不同的方式:如Pascal的过程定义可以是嵌套的,而C的过程定义是并列的,但是C允许程序块是嵌套的。
名字的作用域:名字在哪个范围内起作用。
并列的两个范围内的名字作用域互不相干,但是分别在嵌套的两个范围内的名字,其作用域的问题就需要制定规则来限定,以使得任何一个名字在任何范围内涵义都是无二义的。
名字的作用域规则:规定一个名字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应该表示什么意义。
<1> 静态作用域原则(static-scope rule):编译时就可以确定名字的作用域,也可以说,仅
从静态读程序就可确定名字的作用域。
<2> 最近嵌套原则(most closely nested):以程序块为例,也适用于过程。
①程序块B中声明的作用域包括B;
②如果名字x不在B中声明,那么B中x的出现是在外围程序块B'的x声明的作用域中,
使得
(a) B'有x的声明,并且
(b) B'比其它任何含x声明的程序块更接近被嵌套的B。
##
通俗地讲,名字的声明在离其最近的内层起作用,即在名字引用处从内向外看,它处在所遇到的第一个该名字声明的作用域。
4.3.4 线性表
为了正确反映名字的作用域,线性表应具有栈的性质,即符号的加入和删除,均在线性表的一端进行。
表4.2 线性表的符号表组织
线性表上的操作:关键字:名字+作用域;
1. 查找:从表头(栈顶)开始,第一个遇到的名字,即为所需的名字; 2. 插入:若不在链表中,则插入在表头; 3. 删除:
(a) 暂时:将在同一作用域的名字同时摘走,适当保存;假删除 (b) 永久:将在同一作用域的名字同时摘走,不再保存。
4. 修改:与查找类似,修改第一个遇到的名字的信息。
修改可以用插入+删除代替。
例:建立与维护线性表的过程 1. 进入B2:
2. 退出B2,进入B3:
线性表上操作的效率(n 个条目):
1. 一个名字的查找:成功查找(平均):n/2;不成功查找:n+1 2. 建立n 个条目的符号表(最坏):
∑=n
i i 1
= (n+1)(n+2)/2
4.3.5 散列表 <1> 散列表的构成
将线性表分成m 个小表,构造hash 函数,使名字均匀地散布在m 个子表中。
如果散列均匀,则时间复杂度会降到原线性表的1/m 。
图4.4 散列表的结构
每个名字被挂在两个链上:
1.hash link:链接所有具有相同hash值的元素,表头在表头数组中;
2.scope link:链接所有在同一作用域中的元素,表头在作用域链中。
<2> 散列表上的操作
1.查找:首先计算散列函数,然后从散列函数所指示的入口进入某个线性表,在线性表中沿hash link,象查找单链表中的名字一样进行查找。
2.插入:首先查找,以确定要插入的名字是否已在表中,若不在,则要分别沿hash link和scope link插入到两个链中,方法都是插在表头,即两个表均可看作是栈。
3.删除:把以作用域链连在一起的所有元素从当前符号表中删除,保留作用域链所链的子表,为后继工作使用(如果是临时删除,则下次使用时直接沿作用域链加入到散列链中即可)。
表4.2所示的线性表结构的散列表结构如图4.5所示。
图中散列函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简单地设计为hash(s)=ord(s)-ord('a')。
散列表中的内容(a)处在B2作用域中,而(b)处在B3作用域中,当分析从B2退出进入B3时,(c)所示的作用域表中B2节点的scope link串起B2中声明的所有名字。
<3> 散列函数的计算
原则:减少冲突,分布均匀 方法:充分考虑程序设计语言的特点
若有变量:V001, V002, V003, … , V300,且去首字母的值作为hash 值。
会发生什么?
打乱字母的一种可行的方法:
<1> 从串s 中的c1,c2,…ck 字符确定正整数h 。
h 的计算可以简单的采用各字符的整数值相加,或者取h 0=0, h i =αh i-1+c i , 1≤i ≤k, h=h k 。
α=1时就是简单相加的情况,更一般的是令α是一个大小合适的素数,如α=65599。
<2> 把上面确定的整数h 变换成0和m-1之间的整数。
直接除以m 然后取余数。
m 一般应为素数。
0123
(c) 作用域表的内容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