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市场营销案例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1.26 MB
- 文档页数:56
诺基亚的成功与失败前言:诺基亚(Nokia Corporation )是芬兰手机品牌,总部位于芬兰埃斯波,主要从事生产移动通信产品的跨国公司。
诺基亚成立于1865 年,当时以造纸为主,后来逐步向胶鞋、轮胎、电缆等领域,最后才发展成为一家手机制造商。
自1996 年以来,诺基亚连续14年占据市场份额第一。
面对新操作系统的智能手机双面夹击,诺基亚全球手机销量第一的地位在2011 年第二季被苹果及三星双双超越。
2011 年 2 月,诺基亚与微软达成全球战略同盟并深度合作共同研发Windows Phone 操作系统。
2013 年7 月11 日23 时,拥有4100 万像素的诺基亚Lumia 1020 正式在纽约发布亮相。
2013 年9 月 3 日,微软宣布以72 亿美元收购诺基亚设备与服务部门 (诺基亚手机业务) ,并获得专利和品牌的授权。
诺基亚将业务重心转向Here 地图服务。
萌芽时代诺基亚的历史始于1865 年。
1865年采矿工程师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Fredich Idestam) 在芬兰坦佩雷镇的一条河边建立了一家木浆工厂,工厂位于芬兰和俄罗斯帝国的交界处,并以当地的树木作为原材料生产木浆和纸板。
1868年艾德斯坦又在坦佩雷镇西边15 公里处的诺基亚河( Nokianvirta river )边建立了他的第二家工厂:橡胶加工厂,该工厂除了生产皮靴和轮胎外,还生产工业用橡胶制品。
1871 年,艾德斯坦在他的朋友利奥·米其林( Leo Mechelin )的帮助下,将两家工厂合并为一家工厂,并且成功地将其转变为一家股份有限公司,艾德斯坦成为首任诺基亚管理者,随后两人将公司的名字命名为“诺基亚”。
直到今天,该公司仍然保留“诺基亚”这一名称。
19 世纪末艾德斯坦将诺基亚管理者的职务转交给利奥·米其林,而当时无线电产业的萌芽刚刚起步。
于是,米其林突发奇想地想将诺基亚公司的业务扩张到电信行业,但是遭到了艾德斯坦的反对。
NOKIA市场营销营销策略分析NOKIA是一家芬兰的跨国电信设备制造商,成立于1865年。
作为全球领先的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NOKIA一直以来都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高质量、可靠的通信设备。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NOKIA在市场营销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推动公司的发展。
NOKIA市场营销策略的核心是创新。
NOKIA一直以来都注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努力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该公司在手机市场上的成功,部分归功于它的创新产品设计和功能。
例如,在2003年,NOKIA推出了第一款带有内置相机的移动电话,这在当时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NOKIA还成功地结合了手机和音乐的功能,推出了一系列音乐手机,赢得了年轻消费者的青睐。
通过持续的创新,NOKIA成功地在市场上保持了竞争优势,并吸引了一大批忠实的消费者。
另一个NOKIA市场营销策略的关键是差异化定位。
为了应对竞争对手的挑战,NOKIA努力找到自己在市场上的独特定位。
通过提供不同风格和功能的手机,NOKIA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例如,它推出了针对商务人士的高端手机系列,以及注重摄影和游戏功能的智能手机系列。
通过定位自身为多样化的品牌,NOKIA能够吸引到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并实现销售增长。
此外,NOKIA还将市场营销的重点放在了品牌建设上。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公司,NOKIA一直以来都注重塑造自己的品牌形象。
通过一系列的广告和市场宣传活动,NOKIA成功地使自己的品牌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的符号。
它与一些知名的体育赛事和文化活动建立了合作关系,以扩大品牌影响力。
NOKIA还成功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在互联网上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综上所述,NOKIA通过创新、差异化定位和品牌建设等市场营销策略成功地推动了公司的发展。
不断的技术创新使NOKIA保持了竞争优势,并吸引了众多忠实的消费者。
定位多样化的产品使公司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实现了销售增长。
同时,NOKIA通过品牌建设不断加强自己在市场中的地位,并扩大了影响力。
诺基亚失败案例诺基亚的失败案例源于其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错判和错失机会,以及其内部管理和组织架构的问题。
首先,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的错判是其失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2007年,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引领了智能手机的潮流,而诺基亚则将其视为娱乐产品而非真正的手机。
在此之后,谷歌推出了Android操作系统,成为iPhone的竞争者,而诺基亚继续使用其Symbian操作系统,错失了进一步与苹果和谷歌竞争的机会。
其次,诺基亚的内部管理和组织架构也是导致其失败的原因。
诺基亚拥有庞大而复杂的组织架构,决策过程繁琐且缓慢。
在快速发展的智能手机市场,这样的组织架构使得诺基亚无法及时作出反应和调整策略。
此外,诺基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冗余和浪费,导致成本上升和效率下降。
再次,诺基亚在市场营销和品牌定位方面也出现了问题。
在智能手机市场上,苹果以创新和高端形象著称,谷歌则强调开源和多样性。
相比之下,诺基亚在市场上的定位模糊,缺乏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吸引消费者的亮点。
这使得诺基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无法与苹果和谷歌等竞争对手相抗衡。
最后,诺基亚在移动操作系统的选择上也犯了错。
虽然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起初拥有Symbian操作系统的优势,但随着谷歌Android的崛起,Symbian逐渐变得过时和不受欢迎。
然而,诺基亚却过于依赖Symbian,而没有积极转型和开发新的操作系统,错失了与竞争对手抗衡的机会。
总而言之,诺基亚的失败案例可以总结为错判市场趋势、内部管理问题、市场营销不当以及移动操作系统选择错误等多方面的原因。
这些问题共同导致了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失利,最终使其被迫出售手机业务并逐渐退出市场。
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需要及时作出调整和创新,否则可能会被竞争对手所取代。
国际市场营销学作业案例一:苹果手机的案例分析1、对苹果在中国的营销进行SWOT分析优势:(1)苹果手机极为出色的人际交互方式带来了智能手机革命。
(2)良好的品牌形象,产品设计的独特性和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3)拥有其他智能手机无法比拟的软件库。
(4)软件运营及相关服务的深度挖掘,在与多家运营商合作中占主导地位,改变了以往运营商决定一切的状态。
(5)苹果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健康的IT 品牌之一,有着众多忠诚的客户热衷于追捧这个品牌。
(6)1977 年苹果正式注册成为公司,历史悠久。
(7)产品外观很漂亮,标新立异是他能够成功的优势。
(8)在高科技企业中一创新而闻名。
劣势:(1)运营商处于严重的市场弱势地位(2)苹果易受运营上的牵制(3)手机市场饱和,手机生产商竞争激烈。
(4)苹果手机研发技术并不成熟。
(5)现在的手机发展趋势中,智能化手机的比重越来越大,苹果能否成功研发可行、可靠的智能手机也让业内人士担忧。
(6)苹果手机的定位问题。
苹果公司的其他产品都强调了时尚的概念,一旦iPhone突出了时尚,那么相应的手机性能或许会打折扣,反之亦然。
简而言之,iPhone的定位无论偏向哪一方都将损失一部分市场。
机会:(1)3G的推广(2)智能机的推广(3)商务运用(4)中国加入WTO,有利于Apple 进入中国市场威胁:(1)对于苹果这样的IT 公司,最大的威胁莫过于技术领域高水准的竞争。
(2)在这个不断创新和快速IT 消费品市场,产品的替代品效应很高。
(3)苹果对伤害它的利益的机密泄露的预防很薄弱。
(4)一旦经济衰退,需求量必将受到影响而下降。
(5)苹果尽管收入不断在攀升,但是其整体利润在不断下滑。
2、苹果公司在中国的营销存在的问题是什么?(1)对中国市场的忽略:自苹果手机上市至今,在中国内地的营销力度不够,推广强度不如其他国家,怠慢中国市场导致苹果在中国市场的消费率远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2)对中国消费者的忽略1、产品价格高昂,致使一些潜在的消费需求客户止步2、中国消费者注重产品的实用性3、站在苹果公司的角度提出有关的建议(1)积极支持公益事业,履行相应社会责任。
案例分析素材案例一:一个客户正在手机充电站要为自己的手机充电,手机充电站的充电线有几十条,他很容易地找到了诺基亚公司的充电线头,因为诺基亚的任何一款手机的充电线头都是一样的。
不仅是充电器,诺基亚公司的耳机,插孔,电池,软件等都可以在商店里面很容易买到。
这不仅因为诺基亚手机的销售量大,最主要是其配件在所有手机中全部通用,这一点让零售店认为进货的风险非常小。
不仅仅是在商店里可以买到的配件,包括手机内部看不见的零件,在诺基亚都是标准化的。
这种标准化和高度集成化,使得一台手机里面使用的原材料个数限制在300个以内,所有型号手机的原材料个数也超不过800个,用一个简单的Excel 表格就可以对BOM清单进行轻松管理。
大部分国产手机的零部件个数要超过800个,每年与各种型号手机打交道的零件数量要超过2000种;每增加一个零部件就意味着增加一个供应商管理,增加一个物料编码,数据库中增加了巨大的存储量,增加财务处理的复杂程度,增加了仓储的难度,盘点的工作量大为增加等等一系列成本的上升。
最主要的是增加了整机的不可靠性,每个零件都有焊接点,除了零件本身的质量外,还有安装工艺导致的质量问题等等,增加一个零件将导致无数的成本因素跟着上升。
一般情况下单个零件的成本再低,也比不上减少一个零件的带来的成本节约。
ABC成本法就揭示了这个道理:成本的上升不是来源于产出量,而是来源于复杂度。
标准化在诺基亚,不仅体现在硬件方面,诺基亚使用开放统一的软件平台-Symbian操作系统。
任何人都可以获得这些系统的源代码并编制程序,同时可以在线获得诺基亚技术部门的协助。
这种开放标准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诺基亚的所有手机界面和操作完全相同,任何人在Symbian操作系统上编制的程序都可以在诺基亚手机上运行;比如:自己编制的日历,游戏等常用工具和软件,人们可以方便的从网上下载。
同时,因为市场上这种软件非常多,诺基亚获得了可以非常便宜地获得这些增值软件的好处。
管理学案例分析诺基亚【篇一:管理学案例分析诺基亚】第一组:陶婷,华敏,肖佩佩,陈超,高建波,沈佳诺基亚公司简介: 1865年,诺基亚创始人弗雷德里克艾德斯坦(fredrik idestam)在芬兰的“诺基亚河”沿岸创建了一家木材纸浆厂,取名诺基亚。
1922年诺基亚的近邻、生产高统皮套鞋和轮胎的芬兰橡胶厂与制造电力电话电缆的芬兰电缆厂合并。
1960年,已经发展成为纸张、橡胶、电缆等综合性生产企业的诺基亚,在电缆厂成立了电子部,以光线电传输为发展核心。
当时,半导体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今天的诺基亚便由此奠基。
诺基亚前期:诺基亚的历史最早始于1865年,到1967年时,诺基亚成为了一家芬兰国内跨产业的大型公司,其产业涉及包括造纸、化工、橡胶、电缆、制药、天然气、石油、军事等多个领域,而诺基亚开始手机生产制造却是在1960年。
到 20世纪90年代中期,诺基亚作出了自己历史上最重要的战略抉择,即将其他所有产业舍弃,只保留下诺基亚电子部分析:这就说明企业的经营战略需要创新,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但是信息时代的经营战略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双赢战略。
为了实现长期战略目标,企业将集中力量增强有别于其他企业的核心能力。
而诺基亚放弃其他选择,只保留电子业务就是经营战略创新的体诺基亚的辉煌:从1996年开始,诺基亚手机连续15年占据手机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2003年,诺基亚1100在全球已累计销售2亿台。
分析:这些成就离不开诺基亚保持的核心竞争力,诺基亚通过全员全过程全企业多方法地进行质量管理。
扩展至企业各层级,延伸至整个产业链,具体至每一个一线工人都有完善的规范和指导。
公司还设立奖项奖励在质量管理中做出贡献的员工。
而设奖项属于激励因数,这可以极大地激发员工的潜能。
此外,诺基亚还通过产品设计理论不断创新来保持竞争力,如诺基亚第一个推出手机换壳的概念,使手机从通信工具变为时尚消费品,第一个推出了手机铃声下载和屏幕保护,第一个推出手写输入的手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