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河南段_图
- 格式:pdf
- 大小:356.03 KB
- 文档页数:1
探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河南段水环境的影响摘要: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干线工程具有线路长、作业点多、涉及范围广等特点,中线干线工程实施过程中对中原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工程建设不但影响了河南段的地下水位,同时影响了众多河南段河道、渠道、田野灌溉等方面。
本文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背景开始着手,对中线河南段特征及施工情况进行了论述,明确指出南水北调工程对河南段水环境的影响,并针对影响提出一系列相关工程施工建议。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干线水环境影响河南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改善了华北地带严重的水资源紧缺问题,众所周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巨大工程,它几乎纵横跨越黄河、长江、淮河、海河四个广泛水域,因此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干线工程的实施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可行性改造。
正因为是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因此面临着不可避免的协调问题。
水利工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流串流、地下水位变动、渠道对地下水的阻碍等多方面,同时,导致了部分土壤盐渍化的不良现象。
自南水北调工程施工以来,相关研究学者关于工程于水环境的影响研究很少,河南段属于中线工程一个重要连接线路,能够依据河南段本身特点研究工程对水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对整个水利工程运行具有重大意义。
一、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特征及施工情况概述1、南水北调河南段施工状况南水北调工程施工总干渠共流经贯穿了河南地段八个市,二十一个县。
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占地共三十五点五万亩,因工程实施拆迁五点五万人口。
河南段每年水利工程调水量为九十五亿吨,其中分配用水量则为三十七点六九亿吨。
按照南水北调工程计划,河南省内供水城镇四十三座。
南水北调河南段总干线全长七百一十三千米,其中有四百六十一条河南境内大小河流穿插在工程总干线中。
从华北地区土地情况来看,水利工程中线干线沿线的实施有所困难,主要面临着湿陷性黄土的存在、膨胀土存在等,2006年安阳段是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的首要开工线段,预计在今年完成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任务。
河南境内的河流(河南水系)河南省地跨淮河、长江、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其流域面积分别为8.61万、2.77万、3.60万、1.53万km2。
全省100km2以上的河流有493条。
其中,河流流域面积超过10000km2的9条,为黄河、洛河、沁河、淮河、沙河、洪河、卫河、白河、丹江;5 000~10 000km2的8条,为伊河、金堤河、史河、汝河、北汝河、颍河、贾鲁河、唐河;1000~5000km2的43条;100~1000km2的433条。
按流域范围划分:100km2以上的河流,黄河流域93条;淮河流域271条;海河流域54条,长江流域75条。
因受地形影响,大部分河流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区,流经河南省的形式可分为4类:即穿越省境的过境河流;发源地在河南的出境河流;发源地在外省而在河南汇流及干流入境的河流;以及全部在省内的境内河流。
黄河流经三门峡一、黄河流域河流黄河干流在灵宝市进入河南省境,流经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7个市中的24个县(市、区)。
黄河干流孟津以西是一段狭谷,水流湍急,孟津以东进入平原,水流骤缓,泥沙大量沉积,河床逐年淤高,两岸设堤,堤距5~20km,主流摆动不定,为游荡性河流。
花园口以下,河床高出大堤背河地面4~8m,形成悬河,涨洪时期,威胁着下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防汛的心腹之患。
干流流经兰考县三义寨后,转为东北行,基本上成为河南、山东的省界,至台前县张庄附近出省,横贯全省长达711km。
黄河在省境内的主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河、弘农涧、漭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等。
伊、洛、沁河是黄河三门峡以下洪水的主要发源地。
(一)洛河水系洛河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境,流经河南省的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于巩义市神北村汇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9056km2,省内河长366km。
省内面积17400km2。
主要支流伊河发源于栾川县熊耳山,流经嵩县、伊川、洛阳于偃师县杨村汇入洛河,河长268km,流域面积6120km2。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严重。
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
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方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方为2~4倍,北方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
更为严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
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
南水北调工程概况中线工程总干渠从丹江口水库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渠首引水,至北京团城湖,输水总干渠全长1267km,天津干渠从河北省徐水县分水至天津外环河,长154km。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我省既是水源地又是受水区,是渠道最长、移民最多、占地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
在我省境内包括丹江口水库库区工程和输水总干渠两部分。
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后新增淹没面积302.5平方公里,其中我省境内新增淹没面积为144平方公里,占地21.7万亩,淹没影响房屋面积258.4万平方米,需搬迁安置移民15.7万人;总干渠在我省境内731公里,流经8个省辖市,21个县(市),占地35.5万亩,其中永久占地18.1万亩,临时占地17.4万亩,需拆迁房屋208万平方米。
拆迁涉及人口5.5万人;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分配我省用水量37.69亿立方米;主体工程静态总投资1367亿元,其中我省境内投资约670亿元。
我省受水区内规划供水城镇为43座,其中11座省辖市市区、7座县级市和25座县城,输水形式采用管道为主,计划2010年与主体工程同步建成。
南水北调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从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到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把南水北调列入我国跨世纪骨干工程,再到2002年12月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历经五十余年的规划设计、科学论证和反复比选,最终形成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和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工程实施方案。
通过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现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江河的联系,构成“四横三纵”的中国大水网总体布局,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十分有利于在更广范围内进行水资源优化配置。
工程建成后总调水规模448亿立方米,几乎相当于新增加一条黄河,对缓解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局面,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两侧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省南水北调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国土资源厅(二〇一〇年六月二十五日)为切实加强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河南段)两侧水源保护,保障用水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对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商请对水污染防治法中饮用水水源保护有关规定进行法律解释的函的意见》(法工办发〔2008〕112号)、国务院南水北调办等部门《关于划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工作的通知》(国调办环移〔2006〕134号)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水源保护区涉及行政区划范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在我省境内全长731公里,水源保护区范围涉及8个省辖市、35个县(市、区)(详见附件1)。
二、水源保护区范围划定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水源保护区划定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主要技术依据是国调办环移〔2006〕134号文件。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在我省境内的工程类型分为明渠和非明渠。
按照国调办环移〔2006〕134号文件规定,总干渠两侧水源保护区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
(一)非明渠段(隧洞、渡槽、暗渠等)。
一级保护区范围自建筑物外边线(防护栏网)向两侧各外延50米;二级水源保护区范围自一级保护区边线向两侧各外延150米。
(二)明渠段。
根据地下水位与总干渠渠底高程的关系及地下水内排、外排等情况,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设计地下水位低于渠底。
一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向两侧各外延50米;二级保护区范围自一级保护区边线向两侧外延1000米。
2、设计地下水位高于渠底地下水外排段。
一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向两侧外延100米;二级保护区范围自渠道管理范围边线(防护栏网)向左、右侧分别外延2000米、1500米。
南水北调水价分段计价
《通知》显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综合水价为每立方米0.13元(含税),干线工程河南省南阳段、河南省黄河南段(除南阳外)、河南省黄河北段、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市各口门综合水价分别为每立方米0.18元、0.34元、0.58元、0.97元、2.16元、2.33元。
这也就意味着,南阳市南水北调水源的价格为0.18元,平顶山、许昌、郑州等黄河南段这几个城市的水价为0.34元,而黄河以比的新乡、焦作、安阳等城市的水价为0.58元。
通过这个价格表不难看出,距离丹江口水库越近的城市,水价越低。
如北京市使用丹江水,每立方米已经达到2.33元,这个价格是南阳市的12.94倍,是郑州市的6.85倍。
位业内人士解释,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只是根据调水成本测算出来的"成本价”,调水距离越远价格越高,因为调水成本高。
据悉,中线工程初期水价是中线工程运行机构与受水区签订合同时的用水价格,并不是居民用水价格,该水费是中线工程的运行机构向各受水区征收的,而非直接向市民收取,与居民用水价格没有必然联系。
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我国南水北调为例一、选择题下图中阴影部分表示我国重点缺水的分布地区,读图回答1-2题。
1.对各地区缺水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A.①地农业用水量大B.②地距海较远,降水量较少C.③地属资源型缺水D.④地工业用水量大2.解决①地缺水最有效的措施是A.增加人工降雨B.跨流域调水C.大力开采地下水D.修建水库读下图,回答3-4题。
3.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调水的有利条件包括①可以利用地势自流②冰川融化量大,水源充足③水质没有任何污染④夏季高温多雨,水资源丰富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4.根据调水规划,7、8月份调水量相对较小,原因是①长江中下游地区伏旱②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③华北地区春旱④华北地区夏涝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山东省水资源优化配置、缓解胶东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
读图完成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图中降水量丰富的区域位于鲁中南低山丘陵B.自西向东输水是因为降水西多东少C.生态环境恶化、干旱频率加大是胶东地区缺水的主要原因D.引黄调水对调入区和调出区均不会产生不良影响6.胶东地区引黄调水工程建成后计划每年11月至次年2月调水,其原因是A.冬季山东降水稀少,胶东地区缺水最严重B.冬季黄河含沙量较低,同时可避开春秋季农业用水高峰C.胶东地区冬季工业生产需水量最大D.冬季黄河流域的降雪对引黄调水工程的水源有一定的补充作用杭州市地处河流下游,是以开放性江河水为饮用水源的城市。
千岛湖配水工程于2014年底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通水。
根据设计,配水工程输水线路中有九成以上线路走隧洞。
读图回答7-8题。
7.下列关于该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为保证水质,沿线多采用管道输水B.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建设难度小C.千岛湖水质优良,是杭州唯一的水源地D.受地势影响,全程须逐级提水,耗能大8.该工程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影响有A.千岛湖水体受到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B.极大改善沿线河湖水质,使水价降低C.将千岛湖作为第二水源,将会减少下游取水所承受的沿途水环境污染压力D.可能导致长江口海水倒灌,杭州城区地面下沉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最长、占地最多、移民征迁任务最重、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
南水北调中线南水北调中线是中国历史上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旨在通过引水将长江水资源调配到缺水的黄河流域,以缓解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问题。
该工程的建设始于2002年,于2014年正式通水,被誉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壮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约1,267千米,起点位于湖北鄂惠市江阳镇的鄂江水库,终点在河南省南阳市的南阳泵站。
工程主要由河南引水线、中线干渠、广东引水线三部分组成。
其中,引自湖北的水主要通过中线干渠输送至河南,再通过河南的引水线输送到北京、天津等北方城市。
南水北调中线的建设是为了解决现代中国面临的严峻水资源问题。
长江流域拥有丰富的水资源,但在南水北调之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分配极不均衡,导致黄河流域普遍存在水资源短缺和水质污染问题。
而南水北调中线的建设,有效地平衡了两个流域之间的水资源分布,为黄河流域提供了稳定的水源。
南水北调中线的建设历程充满艰辛和挑战。
工程的路线穿越丘陵、山地和河流,需要克服复杂的地质条件和地形地貌。
此外,工程还需要大规模迁建人口和调整农田。
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团队面临大规模的场地清理、隧道开凿和运输等挑战,但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科学的技术手段,成功地完成了工程的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的建设不仅改善了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状况,也为北方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用水环境。
工程通水后,北方地区不再依赖黄河水源,从而减轻了对黄河的过度开采,为保护和改善黄河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
此外,该工程的建设还为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促进了资源优势的转移到没有水资源的地区。
然而,南水北调中线的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方面,工程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同时,该工程也引发了一些地区的水资源矛盾和争端,例如饮水困难地区的人民对水资源的争夺。
此外,南水北调中线也面临来自自然灾害等风险的挑战,需要加强对工程的维护和管理。
综合来看,南水北调中线作为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水利工程,为中国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和改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河南南阳淅川)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
输水干渠全长1273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4公里。
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
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四省市供水。
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中线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
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
同时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引江济汉等四项生态建设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目前已经开工的中线北京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7个单项工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北京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已经基本完工。
自1952年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展中线工程的勘探、测量、规划与设计工作。
1987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 91年对此报告进行了修订;1992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5年国家环保局审查并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5~19 98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分别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论证和审查,同时对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和不加高的多个方案进行了补充研究。
新世纪伊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的变化,长江委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再一次对中线工程规划进行了修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规划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工程大体上在2010年以前建成;后期进一步扩大引汉规模,年均调水量达到130亿立方米,工程预计在2030年完成;远景从长江三峡调水。
河南南水北调最新规划方案近年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国家工程建设正在实施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该工程涉及大量的建筑和环境工程,旨在通过南部水资源的引入和分配,为北部地区提供更多的水资源,以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其中,河南省作为南水北调中的重要节点,南水北调工程对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有着深远的影响。
为此,河南省近日公布了南水北调最新规划方案。
方案概述河南南水北调最新规划方案是由河南省水利厅和国家发改委共同研究制定的。
该方案的主要目标是全面提高河南省的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安全保障能力,确保人民生活用水和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需求的满足。
该方案将南水北调工程与河南南水利工程有机结合,运用高效和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河南省的城市和农村提供安全的用水量,同时实现灌溉、水生态、生态补偿等经济与生态双赢的目标。
方案内容1.拉网式水源地建设方案将通过大力开展水源地综合治理,提高水质、减少面源污染和农业药物残留,使南水北调补给水源源头减少污染,确保供水的安全和优质。
在水源地建设和管理方面,方案采取了拉网式的策略,通过建设现代化水源保护区,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补给水源实现严格管控和治理。
2.强化河南省地方水利工程建设方案在河南省的骨干流和水系上修建了许多地方水利工程,通过强化这些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调度能力,实现数字化的水资源管理和调度。
同时,方案还将河南省的工程管护和维护水平提升到全国领先水平。
3.扩大新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提高灌区水利效益方案将深入推进工业循环、低水耗灌溉、海水淡化、雨水利用、中水利用及污水回用等新型水资源开发和利用,为河南省的城市和农村获取更多的水资源。
在灌区水利建设方面,方案将深入实施水利供水、灌溉自动化、高效节水灌溉和现代化灌区管理等,大力提高农业节水灌溉和灌区水利效益。
4.加强水文信息水资源保障方案将加强水文监测、水文信息处理和水资源保障的系统化建设,实现南水北调和河南南水利工程之间的信息互通和实时监管,确保运行的安全可靠和情况的快速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