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景
- 格式:doc
- 大小:19.52 KB
- 文档页数:10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严重。
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
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方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方为2~4倍,北方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
更为严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
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
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方案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部分。
其中,南水北调中线是最主要的一条水源调运通道,它起于济源市,止于北京市,北延至天津市、唐山市等地,南延至深圳、冀北、山东、河南、河北、北京等地。
南水北调中线的设计和规划经历了多个阶段和方案的调整与优化。
本文将重点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方案设计和实施情况,旨在深入了解其在解决水资源短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设计的初衷是从黄河水系引水,通过人工运输的方式,将丰富的长江水资源调拨到干旱的黄河水系流域,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和设计经历了多次修改和调整,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1. 水资源勘测和论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设计,首先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水资源分布调研和勘测,明确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此外,需要论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人工引水和区域水资源调度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水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
2. 转移工程的方案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转移工程主要包括水源地取水、输水渠道和水库设计等方面。
在方案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质量等因素,提出合理的转移工程设计方案。
3. 环保、生态保护措施的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需要提出一系列的环保和生态保护措施,确保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工程实施管理方案的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需要制定详细的工程管理方案,包括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技术规范执行、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等各方积极参与,形成了研究规划设计方案的明确结论和建议,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情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02年正式动工以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进度较快,相关的转移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已经陆续完成,有效改善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紧张局面。
1/15张这是航拍南水北调旅程的示意图。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12月12日正式通水。
连日来,汉江水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跨越了1000多座桥梁、200多条河流,经过近半个月的旅程,预计于12月27日流至北京。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25日表示,北京已制定2015年用水计划,通水首年计划调水量为8.18亿立方米。
2/15张这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南邓州陶岔渠首及库区景色(2014年12月1日摄)。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12月12日正式通水。
连日来,汉江水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跨越了1000多座桥梁、200多条河流,经过近半个月的旅程,预计于12月27日流至北京。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25日表示,北京已制定2015年用水计划,通水首年计划调水量为8.18亿立方米。
新华社发(南水北调宣传中心供图)3/15张这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南邓州湍河渡槽(2014年12月1日摄)。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12月12日正式通水。
连日来,汉江水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跨越了1000多座桥梁、200多条河流,经过近半个月的旅程,预计于12月27日流至北京。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25日表示,北京已制定2015年用水计划,通水首年计划调水量为8.18亿立方米。
新华社发(南水北调宣传中心供图)4/15张这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南邓州跨渠桥梁(2014年12月1日摄)。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12月12日正式通水。
连日来,汉江水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跨越了1000多座桥梁、200多条河流,经过近半个月的旅程,预计于12月27日流至北京。
北京市南水北调办25日表示,北京已制定2015年用水计划,通水首年计划调水量为8.18亿立方米。
新华社发(南水北调宣传中心供图)5/15张这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河南方城渠道(12月2日摄)。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12月12日正式通水。
连日来,汉江水从鄂豫交界的丹江口水库一路北上,跨越了1000多座桥梁、200多条河流,经过近半个月的旅程,预计于12月27日流至北京。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简介北京段情况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实施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途经湖北、河南、河北,自流至北京,全长1267公里,北京段位于中线工程的末端。
中线北京段工程总干渠从房山区北拒马河中支南进入北京境内,穿房山山前丘陵区,房山城区西、北关,过大石河、小清河、永定河,穿丰台西铁路编组站北端进入市区,从卢沟桥以东穿越京石高速公路,由岳各庄向北沿西四环路下北上与西长铁路线、五棵松站地铁、永定河引水渠相交,直至终点颐和园内的团城湖,全长约80.4km,采用管涵加压输水方案。
北京段总干渠共穿越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等32条河流,穿越京石高速公路、西五环、西四环等12处公路,穿越京广铁路线、西长线铁路、丰台铁路编组站等11处铁路及五棵松地铁1处。
北京段总干渠共划分为10个单项工程,分别为北拒马河暗涵工程、惠南庄泵站工程、PCCP管道工程、西甘池及崇青遂洞工程、大宁调压池工程、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卢沟桥暗涵工程、西四环暗涵工程、团城湖明渠工程、铁路交叉和地铁交叉工程等,除北拒马河暗涵工程、惠南庄泵站工程外,其余八项工程有北京市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建设管理。
工程进展情况在这10个单项工程中,永定河倒虹吸工程于2003年年底开工建设,目前工程主体已建设完成。
西四环暗涵工程是穿越北京市城区的大型建筑物,途经丰台区、海淀区,全长12.64公里,为总干渠末端的控制性工程。
目前监理和施工招投标工作均已完成,计划于2005年5月30日开工建设。
惠南庄泵站~大宁调压池输水干线工程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及丰台区,其中PCCP管道段全长54.7公里,计划于2005年下半年开始管道生产厂家的招标工作,于年底完成建厂,2006年上半年开始管道生产及铺设安装。
卢沟桥暗涵工程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至岳各庄地区,全长5.27公里。
工程沿线将穿越卢沟桥大队居民院、避绕高压塔杆3处、穿越公路4条、铁路12条以及电力、热力、上、下水等市政管线多条,工程计划于2005年下半年完成招标工作并开工建设。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简介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简介北京段情况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实施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特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从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引水,途经湖北、河南、河北,自流至北京,全长1267公里,北京段位于中线工程的末端。
中线北京段工程总干渠从房山区北拒马河中支南进入北京境内,穿房山山前丘陵区,房山城区西、北关,过大石河、小清河、永定河,穿丰台西铁路编组站北端进入市区,从卢沟桥以东穿越京石高速公路,由岳各庄向北沿西四环路下北上与西长铁路线、五棵松站地铁、永定河引水渠相交,直至终点颐和园内的团城湖,全长约80.4km,采用管涵加压输水方案。
北京段总干渠共穿越永定河、拒马河、大石河等32条河流,穿越京石高速公路、西五环、西四环等12处公路,穿越京广铁路线、西长线铁路、丰台铁路编组站等11处铁路及五棵松地铁1处。
北京段总干渠共划分为10个单项工程,分别为北拒马河暗涵工程、惠南庄泵站工程、PCCP管道工程、西甘池及崇青遂洞工程、大宁调压池工程、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卢沟桥暗涵工程、西四环暗涵工程、团城湖明渠工程、铁路交叉和地铁交叉工程等,除北拒马河暗涵工程、惠南庄泵站工程外,其余八项工程有北京市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建设管理。
工程进展情况在这10个单项工程中,永定河倒虹吸工程于2003年年底开工建设,目前工程主体已建设完成。
西四环暗涵工程是穿越北京市城区的大型建筑物,途经丰台区、海淀区,全长12.64公里,为总干渠末端的控制性工程。
目前监理和施工招投标工作均已完成,计划于2005年5月30日开工建设。
惠南庄泵站~大宁调压池输水干线工程位于北京市房山区及丰台区,其中PCCP管道段全长54.7公里,计划于2005年下半年开始管道生产厂家的招标工作,于年底完成建厂,2006年上半年开始管道生产及铺设安装。
卢沟桥暗涵工程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至岳各庄地区,全长5.27公里。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布局图(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提供)South to North Water Transfer: Monumental □朱桂香唐海峰樊万选南水北调工程既是中国跨区域调配水资源、缓解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现象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又是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示范工程。
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生态工程、民心工程。
从历史的长远眼光看,建设南水北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大工程,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将会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
此项工程的建设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落实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有关部门、沿线各省、市做了大量的规划、勘测、设计和论证工作,直接参与规划与研究工作的科技人员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众多学科。
经过几十年严谨的研究、论证,目前南水北调中、东线工程正在加快施工中,南水北调已经初具规模。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南水北调生态补偿机制构建研究”(07BJY03)致谢:对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办公室综合司杜丙照处长给予的资料数据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作者简介:朱桂香(1952~),女,河南漯河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唐海峰(1976~),男,河南邓州人,硕士,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樊万选(1954~),男,河南焦作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经所副所长,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河南省生态经济学会秘书长,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河南焦作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施工现场《生态经济》2011年第7期总第241期ECOLOGICAL ECONOMY 代利在千秋Merits That Benefit the Future决策与规划我们知道,中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量为2 163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且时空分布不均,南方水多,北方水少。
南水北调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从长江下游、中游、上游,规划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干线总长4350千米,规划调水总规模448亿立方米。
这三条调水线路与长江、淮河、黄河、海河相互连接,构建起中国水资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总体布局。
截至2020年末,工程累计调水超394亿立方米,1.2亿人直接受益,其中,中线工程调水348亿立方米,约6900万人受益;东线工程向山东调水46亿立方米,惠及人口约5800万。
目前,东线一期工程于2013年11月15日通水,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12日通水,西线工程具体方案正在深入研究论证中。
东、中线一期工程的建成通水,初步构筑了我国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网格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发挥显著。
第一,有特别大的社会效益。
改变供水格局,水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从根本上改变了北方广大地区、黄淮海平原的供水格局,40 多座大中城市、260 余个县区用上了南水,成为许多城市供水新的生命线。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直接受水城市41 个,其中,东线17 个,中线24 个。
其中,东线一期工程受水城市为江苏省 6 个,山东省11 个。
中线受水城市为河南省13 个、河北省9 个、北京市以及天津市。
举个例子,北京主城区的10杯水里有7杯多来自南水,石家庄、邯郸、保定、衡水主城区的10杯水里7.5杯来自南水。
南水北调工程受益人口多。
南水北调东、中线总受益人口超 1.2 亿人。
其中,东线一期工程总受益人口超6900 万人,中线一期工程总受益人口超5800 万人。
南水北调受益人口南水北调工程供水量仍然在持续增长。
截至2020年12月,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394亿立方米。
其中,东线工程向山东等地调水46亿立方米,中线工程向豫冀津京调水348亿立方米。
2020年5月9日至6月21日,中线一期工程首次以420立方米每秒设计最大流量输水,并借机向沿线39条河流生态补水9.5亿立方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河南南阳淅川)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
输水干渠全长1273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4公里。
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
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四省市供水。
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中线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
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
同时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引江济汉等四项生态建设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目前已经开工的中线北京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7个单项工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北京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已经基本完工。
自1952年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展中线工程的勘探、测量、规划与设计工作。
1987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 91年对此报告进行了修订;1992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5年国家环保局审查并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5~19 98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分别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论证和审查,同时对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和不加高的多个方案进行了补充研究。
新世纪伊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的变化,长江委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再一次对中线工程规划进行了修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规划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工程大体上在2010年以前建成;后期进一步扩大引汉规模,年均调水量达到130亿立方米,工程预计在2030年完成;远景从长江三峡调水。
南水北调工程简介及线路图水是生命的源泉,是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没有水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存在。
我国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m3,其中河川径流量为27115亿m3 ,居世界第6位。
但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我国水资源的自然分布呈现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时空分布不均的特点,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为适应缺水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必须对水资源进行合理调配。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大举措,是解决华北、西北地区缺水的一项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必要性1、我国水资源自然分布不均我国水资源分布,具有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特点,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径流量占全国的83%,耕地面积占全国38%,其中长江流域年径流量为9513亿m3,占全国的35%,耕地面积只占全国的25%,人均和亩均水量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属丰水区;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年径流量占全国的17%,耕地面积占全国的62%,其中黄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和胶东地区的河川径流量为1573亿m3,约占全国的6%,耕地面积却占全国的40%,人均和亩均水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属缺水区,尤以海河流域更为突出,年径流量只有264亿m3,不足全国的1%,而人口和耕地却分别占全国10%和12%,缺水十分严重。
长江流域与海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的人均水量是海河流域的近10倍,亩均水量为17倍。
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及全国的人均、亩均水量见表1。
我国北方缺水不仅因为水资源少,而且河川径流的年际变化很大,年径流最大与最小的比值,南方为2~4倍,北方为3~8倍,淮河为15倍,海河则高达20倍。
更为严重的是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交替发生,黄河出现过连续11年枯水年(1922~1932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70%。
海河出现过连续8年枯水年(1980 ~1987 年),平均年径流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57%。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河南南阳淅川)陶岔闸引水,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自流到北京、天津。
输水干渠全长1273公里,向天津输水干渠长154公里。
年调水规模130亿立方米。
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北京及天津四省市供水。
重点解决北京、天津、石家庄等沿线20多座大中城市的缺水,并兼顾沿线生态环境和农业用水。
中线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建设主要目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从丹江口水库自流引水,到北京天津。
中线一期工程平均每年可调水95亿立方米。
同时为减少中线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修建引江济汉等四项生态建设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目前已经开工的中线北京石家庄段应急供水工程开工建设7个单项工程,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中北京永定河倒虹吸工程已经基本完工。
自1952年以来,长江水利委员会几代技术人员始终不渝地坚持开展中线工程的勘探、测量、规划与设计工作。
1987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报告》,19 91年对此报告进行了修订;1992年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95年国家环保局审查并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1995~19 98年,水利部和国家计委分别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论证和审查,同时对中线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和不加高的多个方案进行了补充研究。
新世纪伊始,根据我国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以及水资源的变化,长江委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原则,以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再一次对中线工程规划进行了修订。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规划近期从汉江丹江口水库引水,年均调水量95亿立方米,工程大体上在2010年以前建成;后期进一步扩大引汉规模,年均调水量达到130亿立方米,工程预计在2030年完成;远景从长江三峡调水。
【直击热点】2023年高考地理时事热点深入解读08 引汉济渭工程秦岭特长输水隧洞全线贯通【热点背景解读】2023年2月22日,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秦岭特长输水隧洞全线贯通。
这条全长98.3公里、最大埋深2012米的特长输水隧洞,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创造了深埋超长世界第一、TBM单机连续掘进世界第一等多项世界纪录。
引汉济渭秦岭隧洞线路示意图引汉济渭工程又称陕西南水北调工程。
该工程从长江流域、陕西汉中境内的汉江及其支流子午河取水,通过隧道穿越秦岭,调往黄河流域的关中平原,以解决陕西关中乃至陕北缺水的问题。
工程项目包括调水工程、输配水工程,其中调水工程由汉江黄金峡水库、子午河三河口水库、秦岭特长隧洞组成;输配水工程由南干线、过渭干线、渭北东干线和西干线组成。
本次贯通的秦岭特长隧洞是全线主骨架控制性工程,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承担了其中82公里越岭段主体隧洞的勘察设计。
该段落共布置10座支洞辅助主洞施工,两端及支洞采用钻爆法施工,穿越秦岭主脊(越岭段)35公里则采用TBM施工。
秦岭特长输水隧洞工程建成后,每年将有约15亿方汉江水输入关中地区,可满足西安、咸阳、渭南、杨凌等4个重点城市,西咸新区的5个新城,兴平、武功、三原等11个县级城市及渭北工业区的用水需要,为1411万人提供生产生活用水,对于优化陕西省水资源配置,统筹关中陕北用水,完善国家水网,维护渭河流域生态环境健康,支撑全省经济追赶超越发展和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秦岭特长输水隧洞穿越了3条区域性大断裂,4条次一级断层和33条一般断层,涉及岩性20余种,面临着连续长距离硬岩掘进、超长距离施工通风、超长距离贯通测量、高频高强岩爆、深层外水压力、非煤层有害气体、硬岩底板隆起、各类型突涌水、TBM遭遇涌出状破碎岩等一系列技术难题,被国内外院士、专家评价为综合难度世界罕见。
”铁一院引汉济渭工程秦岭特长隧洞总设计师李凌志说。
针对引汉济渭独特的工程特点,铁一院成立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领衔的技术团队,先后主持开展了特深埋深层工程地质特性、设计施工关键技术、硬岩TBM长距离掘进等5大类12项关键技术研究,并完成了重大技术方案的科学决策。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景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全长1432公里,其中,输水总干渠长1246公里,天津干渠长144 公里。
输水总干渠自陶岔渠首闸起,经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唐白河流域和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开挖渠道,在河南省郑州市附近通过隧道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跨江、淮、黄、海四大流域,基本自流到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个省市。
清泉自山中奔流而出,河水清澈见底,这是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地汉江。
2014年12月27日开闸送出的汉江水,又从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北京团城湖明渠的闸口流出,继而又从北京千家万户的水龙头里流出。
从此,北京人均水资源量增幅超过50%。
工程的供水范围为北京、天津、华北平原及沿线湖北、河南两省部分地区,不止解了首都“口渴”的燃眉之急,也有效改善了沿线141个县级以上城市的供水。
工程计划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实施全线统一调度,水量调度以国务院批准的规划为基本依据。
其中河南省37.7亿立方米、河北省34.7亿立方米、北京市12.4亿立方米、天津市10.2亿立方米,主要任务是用于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约占92.7%,同时兼顾农业及其它用水,约占6.3%。
最新评估结果显示,南水北调中线水质稳定保持Ⅱ类标准,干线输水水质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中线工程的贯通,能使约6000万人直接喝上水质优良的汉江水,间接惠及人口近1亿。
2014年11月1日,位于河南省淅川县陶岔村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
陶岔渠首枢纽工程建筑物主要有引渠、重力坝、引水闸、消力池、电站厂房和管理用房等。
渠首闸坝顶高程176.6米,轴线长265米,引水闸底部高程140米,分3孔,设计流量350立方米/秒,加大流量可达420立方米/秒。
电站为河床径流式,装机容量5万千瓦,安装2台2.5万千瓦机组。
陶岔到团城湖,一渠碧波走了半个月。
而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2003年12月开工建设,总投资2013亿元,足足“走”了十一年。
创造了许多水利工程建筑上的奇迹。
“长高”的大坝,南北两利老丹江口大坝开建于1958年9月1日,1967年11月大坝下闸蓄水。
1968年具备发电功能,至1973年第6台机组并网发电,装机容量90万千瓦。
老丹江口大坝总长2.5公里,工程最大坝高97米,坝顶高程162米。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2009年6月20日,混凝土坝坝顶全线贯通,坝顶高程由原来的162米增至176.6米,坝顶长度由原来的2494米增至3442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增至170米,库容由174.5亿立方米增至290.5亿立方米。
丹江口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中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
水库总面积846平方千米,被称为汉江的天然水位调节器,有“亚洲天池”之美誉。
水库来水90%源于汉江,10%来源于汉江支流——丹江。
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总库容达到290.5亿立方米。
丹江口大坝巍然耸立在在汉江与其支流丹江汇合口的下游800米处。
坝顶可鸟瞰丹江口城区,远眺武当山,回首则是大坝锁汉江的雄姿和烟波浩渺的胜景。
对游客来说,这是个绝佳观景点,对丹江口人来说,大坝却是个生命体,因为好几年来,他们见证了大坝一点点地“长”高。
自2005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以来,历时近5年,大坝终于从原来的162米“长”至176.6米,表孔坝段溢流堰顶高程由原来的138米加高至152米。
自1958年开始建设的丹江口水库是汉江流域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1973年工程初期规模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此时的丹江口大坝总长2.5公里,坝顶高程162米。
在三峡工程之前,丹江口水库是整个长江流域控制作用最好、综合效益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水利枢纽,在防洪、发电等方面有着辉煌的过去,多年平均发电量40亿度,丹江口水库及其防洪系统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
可为了满足南水北调的现实要求,同时也为汉江中下游防洪体系达到防范汉江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成为实现“南北两利”的最经济、最有效、最关键的举措,既可提高向北方调水的保证率,又可减轻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不利影响。
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是中线工程的重要内容。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又被称为丹江口水利枢纽后期工程,即在初期工程的基础上完建。
所以,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汉江集团)的王立工程师对外介绍时,喜欢将该工程形象地比喻成在原有基础上的“穿衣戴帽”。
事实上,用“穿衣戴帽”来形容工程的节省建设成本很形象,因为加高工程总投资才100多亿元,其中大坝工程本身投资只需14亿余元。
但在施工要求、难度等方面,却绝非“穿衣戴帽”一般简单。
丹江口大坝“长”高后,蓄水水位从157米提高到170米,库容可增加116亿立方米,加高大坝工程投资之省、效益之大,国内尚无先例。
那几年,看着大坝一天天“长”高,丹江口人的心情是复杂的。
除了喜悦,多少还有几分留恋不舍。
因为他们要为大坝的“长”高而作出贡献:随着水位的提高,丹江口水库上游地区要淹没面积144平方公里,移民安置34.5万人,工程占地搬迁6.5万人,复建和一次性补偿160家企业、609家单位,抢救和保护文物点609处…… 丹江口水库,唯有源头活水来2014年7月25日,南水工程穿越焦作市区。
焦作市是中线工程总干渠唯一从中心城区穿越的城市。
总干渠城区段总长16.7公里,其中中心城区段长8.4公里。
该段总干渠宽度约100.4米~137米,水深7米,水面宽度49米~57米,挖深约0~6.92米,堤防高度约2.4米~10.25米。
为了保证南水北调穿越焦作市城区段的水质安全,在南水北调总干渠中心城区段两侧分别规划建设100米宽的绿化带。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是丹江口水库,通水后,丹江口水库就成了京津冀豫地区的“大水缸”。
丹江口水库是丹江口大坝下闸后,拦截汉江蓄水形成的,水域横跨鄂、豫两省,分布于湖北省丹江口市(库区还涉及到湖北省郧县、张湾区、郧西县等)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之间,由湖北境内的汉江库区和河南境内的丹江库区两部分组成。
南水北调,成败关键在水质。
长距离输水,对水质的要求更高,但这对于属于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的丹江口水库来说,自然是不在话下。
自1987年丹江口水库开始有监测数据的连续25年来,库区水质一直稳定在能直接饮用的国家二类及以上标准。
库区内的28个水质监测指标,全年大部分时间都属于国家一类标准,仅在汛期总磷和高锰酸盐两项指标属于国家二类标准,高于调水要求的三类水质标准。
2014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天津段正式通水,津滨水厂的工作人员通过调控中心观察水厂运行情况。
区别于之前的引江、引滦混合水,水厂供水范围覆盖的东丽区、津南区及滨海新区部分区域的市民将喝上纯正的汉江水。
2014年12月27日上午,长江水抵达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市内配套工程的第一站——曹庄泵站。
在泵站水闸处看到,尽管天津室外温度很低,但经过千里跋涉的长江水水面并无结冰,平缓流动。
丹江口水库原有水域面积745平方公里,大坝增高后,水库面积扩大到1050平方公里。
为防止大坝增高带来的水体污染,蓄水前,库区对170米水位线下的新淹没区进行最彻底的清污处理,淘汰了污染水源的产业,沿线各地淘汰“两高一低”企业1000多家,提高了库区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治理水平,连受污染的土壤都被挖起,进行无害处理达标后才能回填。
为确保中线源头水质,国家将水源区43个县全部纳入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
2013年8月,国务院南水北调办验收专家组一致认为:丹江口水库库底清理综合评价为合格,完全能够满足蓄水要求,具备调水条件。
陶岔渠首:天下第一“水龙头” 2014年12月27日,天津津滨水厂内,来自丹江口水库的清水流进调节池。
目前,津滨水厂已完成引江水源的输水切换,实现稳定运行。
预计2015年春节前后,中心城区市民都将喝上汉江水。
控制着“南水”的总阀门,陶岔渠首闸坝枢纽好比是世界上最大的“水龙头”。
“龙头开,南水来”,一开陶岔渠首闸门,一库“南水”便欢歌北上了。
69岁的李进群此时肯定比任何时候,更能领悟到自己守护的意义了。
淅川农民李进群因近40年义务守护陶岔渠首,而被誉为“守护渠首民间第一人”。
李进群与渠首的缘分源自1969年,那年,他加入陶岔老渠首10万建设大军,他的右臂和141位工友被永远埋在了建设工地。
陶岔老渠首工程在1972年8月就已竣工。
依托老渠首建成陶岔渠首工程包括库区引渠、陶岔控制闸和总干渠三部分。
库区引渠连接丹江口水库与陶岔控制闸的引水通道,全长4.4公里,陶岔闸为引水工程的渠首控制闸,其闸孔为5孔涵洞式结构,安装5扇弧形钢闸门。
陶岔渠首水位高程为147米,渠尾北京团城湖水位高程约49米,这近百米的自然落差使得“南水”北上自流输水成为可能。
陶岔闸以下为总干渠,全长8.9公里,口宽150~500米,深12~47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即沿用这段总干渠,“南水”至此开始了一千余公里的漫漫旅程。
湍河渡槽:飞龙在天2014年12月17日,河南省平顶山市,南水北调中线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段渠内丹江水清澈透底,缓慢流向京城。
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和受水区,是中线工程建设的主战场,也是沿线各省市中渠道最长、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施工难度最大、任务最重的省份。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河南省境内全长731公里,占中线工程总长的57%;分配年用水量37.69亿立方米,约占年调水总量95亿立方米的40%;河南段布置渠首大坝、大型隧洞、渡槽、桥梁、倒虹吸等1254座,平均每公里1.7座。
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工程设有39个分水口门,分别向南阳、平顶山、漯河、周口、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濮阳、安阳等11个省辖市、34个县(市、区)的83座水厂供水,输水线路总长约1000公里,直接受益人口2000多万。
湍河,因上游穿峡切割而下,水流湍急而得名。
出淅川,入邓州,丹江口的渠水北行不远便面临着横跨湍河的难关。
从湍河之上凌空飞渡的渡槽,轻松地让南水由此飞渡难关。
湍河渡槽工程位于邓州市十林镇与赵集镇之间,距离邓州市26公里,是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第一个大型控制性工程,是目前国内同类工程中单跨过水断面最大、单跨重量最大的输水工程,也是世界上目前跨度最大、流量最大的“U”型渡槽工程。
可谓是“千里干渠第一跨”, 成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第一个奇观、第一道风景。
湍河东去,丹水北上,构成了一幅立体的流水画卷。
远观湍河渡槽,有如矫龙腾云,有如长虹卧波,气势壮观。
渡槽长1030米,其中槽身长720米,为相互独立的3槽预应力现浇混凝土U 形结构,共18跨,单跨40米,单跨槽身重量达1600吨。
比湍可更急湍的是渡槽里奔流的渠水。
渡槽设计流量为350立方米每秒,最大流量为420立方米每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