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前牙埋伏阻生应用固定正畸技术矫治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85.25 KB
- 文档页数:1
外科联合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外科治疗联合正畸固定矫治器对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80例患者,以信封法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研究组两个小组,患者共有40例,其中对照组仅采取正畸固定矫治器治疗,研究组采取外科+正畸固定矫治器联合治疗。
对比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萌出时间和萌出率。
结果:研究组上颌埋伏阻生尖牙萌出率高于对照组,萌出时间短于对照组,并且其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外科治疗联合正畸固定矫治器对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有显著治疗效果,可以预防并发症并提高萌出率。
【关键词】外科;正畸固定矫治器;上颌埋伏阻生尖牙;临床效果埋伏牙指的是因某些原因埋伏在颌骨中、无法从正常位置萌出的牙,这种牙科疾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否则将会造成错颌畸形,影响到患者的咀嚼功能与外貌美观度。
而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正畸是极为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生率仅低于第三磨牙,临床可以通过合正畸固定矫治器或外科手段进行治疗[1]。
本文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80例患者,试探究外科治疗联合正畸固定矫治器给患者病情带来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期间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80例患者,以信封法将其随机分入对照组、研究组两个小组,患者共有40例。
具体资料为:研究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11岁~25岁,平均(18.24±6.96)岁;唇向错位20例,腭向错位7例,横位阻生3例,乳牙滞留10例。
对照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龄12岁~24岁,平均(18.32±6.74)岁;唇向错位19例,腭向错位8例,横位阻生4例,乳牙滞留9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分布、性别构成、病情状况等资料,P>0.05,差异均不存在统计学意义,统计学对比可正常进行。
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临床分析与正畸治疗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为临床该类畸形的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对收治的30例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病例通过视诊、触诊和X线检查,进行综合分析,精确定位。
先期采用固定矫治技术排齐整平牙弓,为埋伏阻生尖牙开辟出充分的间隙并保持间隙,然后联合齿槽外科手术开窗暴露埋伏尖牙,粘贴托槽或正畸附件进行牵引导萌,使埋伏阻生上尖牙逐渐排入牙弓建立咬合关系。
结果全部病例经过正畸与齿槽外科联合治疗,均获得了美观、功能、稳定的矫治效果。
结论对于逾期未萌的上颌尖牙应当尽早明确诊断,制定合理的矫治计划,采用固定正畸治疗联合齿槽外科开窗牵引导萌方法将其矫正到位,从而保持牙列的完整和功能美观的恢复。
【关键词】埋伏阻生尖牙正畸导萌牙齿因为骨、牙或纤维组织的阻挡而不能萌出到正常位置称为阻生牙。
轻度阻生的牙齿可能萌出迟缓或错位萌出;严重时牙齿可能埋伏于骨内成为埋伏牙[1]。
上颌尖牙的埋伏阻生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常可引起局部牙槽骨膨隆,牙列间隙,邻牙移位,或其他牙颌畸形,对美观和功能均有影响。
尤其是严重的骨内埋伏较深的尖牙常会压迫邻牙引起牙根吸收,甚至导致邻牙脱落。
如果能够早期作出明确诊断和治疗,就能够保持上颌前牙列的功能和美观,对牙颌正常生长发育有重要意义[2]。
本文对收治的30例埋伏阻生上尖牙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探讨上颌骨尖牙埋伏阻生的原因、诊断和正畸治疗的方法,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收集我院口腔正畸门诊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牙颌畸形患者3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11-18岁,平均13.5岁。
左上尖牙埋伏阻生16例,右上尖牙埋伏阻生9,双侧上尖牙同时埋伏阻生5例。
其中唇侧埋伏阻生者23例,腭侧埋伏阻生者7例。
1.2治疗方法根据上颌尖牙埋伏阻生的具体情况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
1.2.1助萌矫治对上尖牙萌出间隙不足,萌出道受阻,X线片示牙齿形态及位置及本正常,根尖未完全形成且无病理表征的病例,通过开拓间隙并保持间隙后让埋伏阻生尖牙自然萌出后进行常规正畸治疗。
固定正畸技术矫治上颌前牙埋伏阻生临床观察【摘要】目的探讨利用固定正畸技术矫治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的方法与临床疗效。
方法对21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儿,应用获得间隙助萌法、开窗术封闭式牵引导萌法进行矫治。
结果15例患者经获得间隙助萌法矫治,6例患者进行开窗术封闭式牵引导萌法矫治,埋伏牙均顺利萌出入列。
矫治完成后,原埋伏阻生牙的牙髓活力和牙周组织正常,X线牙片无牙根吸收等病理现象。
结论固定正畸技术矫治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疗效确切,创伤小,方法简便,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固定正畸;埋伏牙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是导致错颌畸形的常见原因之一,既往多在局麻下拔除埋伏牙,在缺隙处做固定或活动义齿修复,但存在创伤大,周期长,患儿痛苦大等弊端[1]。
在临床实践中,笔者应用固定正畸技术或配以牙槽外科手术矫治埋伏阻生上颌前牙,均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期间在我院口腔科就诊的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儿21例,均为单颗牙埋伏阻生。
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9~16岁,平均(13.5±2.3)岁。
临床表现为上颌前牙缺如,邻近乳牙滞留,邻牙向缺隙倾斜移位导致萌出间隙严重不足,上颌前部发育不足。
检查唇腭侧均未能扪及牙冠存在,标准全景曲面X线片显示均为骨性埋伏阻生。
上颌中切牙埋伏阻生11例,其中左侧6例,右侧5例;侧切牙埋伏阻生4例,左右各2例;上颌尖牙埋伏阻生6例,其中左侧4例,右侧2例。
正常位埋伏13例,牙根均未发育完成;其余埋伏阻生牙均有不同程度的近中或远中倾斜阻生,牙根发育已完成。
1.2治疗方法1.2.1获得间隙助萌法对正常位置埋伏阻生者,通过固定正畸技术排齐上颌牙列,在缺牙处加推簧拓展间隙,或集中散在间隙,一般经3~4月矫治,可获得有效间隙7~8mm,为埋伏牙的自然萌出创造有利条件。
对于前牙严重拥挤而致间隙不足者,总体设计需拔牙矫正时,可减数拔牙,为阻生牙提供足够的萌出间隙,使阻生牙自然萌出。
固定正畸技术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作者:任素锋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固定正畸技术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26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牙的患者,应用固定矫治技术直接牵引或扩开间隙后牵引吗,封闭式或开放式牵引导萌阻生埋伏牙齿。
结果 26例埋伏阻生牙病例除1例因考学放弃治疗外其余埋伏牙均在6-24个月内成功牵引入牙列,经测试,牙髓活力正常,邻牙无损伤。
结论在临床上对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牙给予固定正畸技术治疗,能够有效的对患牙进行矫正,并且能够减少患牙的并发症发生,有效保存埋伏阻生牙齿,在远期治疗中效果更为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埋伏阻生牙齿;固定正畸;开窗牵引埋伏阻生牙齿多因其同名牙已萌出而对侧未萌,或在修复治疗时拍摄x线时发现其埋伏阻生,是临床上常见的错颌畸形,最早为直接拔除,以后修复治疗,现在可以通过固定矫治牵引埋伏牙入牙列。
现本文通过探析固定正畸技术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并总结其临床治疗体会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8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26上颌前牙埋伏阻生牙的患者,男11例,女15例,年龄为8-18岁,平均年龄为12.5岁,在26例患者中,其中中切牙为阻生牙的有9例,尖牙阻生的有17例,所有埋伏牙均无炎症。
1.2 治疗方法1.2.1 常规进行口内检查,取全口模型,拍摄x线头颅侧位片,曲面断层片,埋伏阻生牙位处加拍CT片以确定埋伏牙的位置及冠根弯曲角度,与邻牙的关系等,进行术前治疗分析,确定口外开窗牵引的时间。
1.2.2 患者处于替牙期,埋伏牙位置的间隙足够,直接粘着改良式nance弓,口外开窗,暴露患牙,粘着舌侧扣,通过弹力线与nance托内延伸的钢丝相连,牵引埋伏牙,牵引力量为50-70g,平均60g,整个疗程平均6个月。
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正畸治疗临床研究xx年xx月xx日•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目的与方法•临床治疗过程与效果•数据分析与结果展示•结论与讨论•参考文献目录01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背景01埋伏阻生牙是口腔临床中常见的牙齿发育异常,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发生率较高,对患者咬合功能、面部美观和心理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02针对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治疗方法包括拔除、正畸牵引和外科辅助治疗等,其中正畸治疗具有保留牙齿、改善咬合功能和美观效果的优势。
03然而,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正畸治疗临床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缺乏对其治疗效果的全面评估。
研究意义通过对比分析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患者接受正畸治疗后的咬合功能、面部美观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改善情况,评估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
本研究将为口腔临床医生在治疗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时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旨在全面评估上颌埋伏阻生尖牙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为口腔临床医生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以指导上颌埋伏阻生尖牙的治疗决策。
02文献综述埋伏阻生尖牙是一种常见的牙列畸形,主要由于遗传、环境因素及牙齿发育不良等因素所致,对患者的口腔功能和颜面部美观造成一定影响。
详细描述埋伏阻生尖牙的成因较为复杂,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牙齿发育不良等。
其中,遗传因素包括种族差异、家族遗传等;环境因素包括口腔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牙齿发育不良则包括牙齿发育不全、牙齿形态异常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了埋伏阻生尖牙的形成。
总结词埋伏阻生尖牙的成因及影响VS总结词目前针对埋伏阻生尖牙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正畸治疗、外科治疗和观察随访。
每种方法都有其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患者情况。
详细描述1. 正畸治疗:通过矫治器对牙齿施加力量,引导牙齿移动,使埋伏阻生尖牙得以暴露并发挥正常功能。
该方法对患者年龄、骨骼发育等情况有一定要求,且治疗周期较长。
2. 外科治疗:通过手术方法将埋伏阻生尖牙暴露出来,适用于无法通过正畸治疗解决问题的患者。
固定正畸技术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治疗中的应用作者:刘永发,刘力宁作者单位:吉林北华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科,132011 [摘要]目的探讨固定正畸技术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治疗中的作用。
方法选择2009年治疗的36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者,应用固定正畸技术对36例41颗埋伏阻生前牙采用助萌法或导萌法矫治,助萌组15颗,导萌组26颗。
结果39颗上颌埋伏阻生前牙均顺利萌出至正常位置,2颗被牵引的牙因不能顺利萌出而拔除。
13颗埋伏前牙经助萌治疗,3~5个月后自然萌出;26颗行导萌术治疗,5~10个月后萌出排齐。
导萌组有2颗出现矫治后牙周附着不足。
结论应用固定正畸技术,结合手术开窗,可以有效地治疗上颌前牙埋伏阻生。
[关键词] 固定正畸;埋伏牙;前牙前牙上颌前牙埋伏阻生导致错畸形在临床上是较常见的,过去常采用拔除埋伏牙的方法,随着固定正畸技术的提高,很多埋伏阻生牙得以保留[1]。
为探讨固定正畸技术在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治疗中的作用,我们对2009年1~5月于我院治疗的36例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者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9年1~5月于我院治疗的上颌前牙埋伏阻生36例41颗,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8~18岁,中位数年龄13岁。
其中尖牙阻生22颗,侧切牙阻生12颗,中切牙阻生7颗。
阻生牙分布及可能的阻生原因见表1。
1.2 方法1.2.1 制订矫治方案患者入院后常规行头颅侧位片、咬合片、各个角度的根尖牙片及CT片检查等,对埋伏阻生牙进行定位并了解埋伏牙情况。
制订矫治方案,以便确定手术的方法、暴露范围及确定正畸附件附着点和牵引方向[2]。
表1 阻生牙分布及可能的阻生原因(略)1.2.2 助萌法本组13例15颗应用助萌法,此方法适用于生长发育期儿童,埋伏阻生牙未发育完成,有萌出能力,因种种原因造成间隙不足使其萌出受阻。
X线牙片显示,埋伏阻生牙形态正常,垂直阻生且间隙不足。
通过正畸技术或外科减数方法为埋伏牙提供间隙,使埋伏牙自然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