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中国东北移民的农业经营(1905—1945)
- 格式:pdf
- 大小:442.38 KB
- 文档页数:15
2020年第1期那些年在中国水厂的外国人(七)——日本篇下篇温正军1 杨 帅2(1.温州市公用事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浙江温州…325027;…2.大连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辽宁大连…116011)摘要:介绍东北区域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等相关的日本籍技术人员,包括大井清一、清水本之助、丰岛栋建、石桥多闻、田边弘等人。
关键词:水厂;近代史;自来水;满铁;仓塚良夫;清水本之助中篇介绍了华北开发株式会社的下村節義、成瀬薫、池田篤三郎、式田十郎、龟田素等人,本篇主要介绍东北区域的相关人物,如大井清一、安田靖一、仓塚良夫、茂庭忠次郎、草间伟、清水本之助、丰岛栋建、石桥多闻、田边弘、田中勘七等。
3.东北满铁1906~1945年在中国东北存在的日本特殊公司是日本经营满州的核心,在极盛期握有80多家关联企业的股权。
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曾被称为“日本在中国的东印度公司”,即以公司的名义实行殖民侵略的所谓“国策公司”,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推行其大陆政策在中国设立的规模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殖民侵略机构,承担着情报搜集、经济侵略、资源掠夺等一系列侵略任务,开启了“株式会社”披着商业外衣的经济掠夺模式。
3.1 大连3.1.1 大井清一(1877~1946),籍贯爱知县。
189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是中岛锐治的弟子。
毕业后任京都帝国大学副教授,逐渐成为该校卫生工学的学科带头人,评选出的日本近代水道100人中有26名都是大井清一成为副教授以后毕业的,当时京都大学派系执掌日本水道牛耳,大井清一作为总帅有君临天下的感觉,他也利用这层关系,为日本自来水的事业做出极大的贡献,图1 大井清一2020年第1期1942年被推选为日本水道协会首位名誉会员[1]。
曾参与中国大连、长春的自来水建设。
3.1.2 仓塚良夫(1879~1942),1906毕业于东京大学土木科,同时加入第一师团在日俄战争中作为满洲军的一员远渡大连。
战后作为土木技术的核心留任关东州,参与大连王家店水库和龙王塘水库的建设,在他的提议下,王家店蓄水池首次将伸缩接头设置在水库本体。
海外文摘 27海外文摘 OVERSEAS DIGEST 总第846期 2021年第7期 Total of 846No.7,2021历史 HISTORY战后中国大陆学界关于“满洲农业移民”的研究综述孙炜(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史研究部,山东济南 250000)摘要:“满洲农业移民”指1931年后日本向中国东北送出的移民。
本文主要以“移民”的流动方向及发展为线索,分政策、送出、东北情况三个部分,对国内学者的研究作出整理与归纳。
受史料分布的影响,国内学者缺乏对“满洲农业移民”与日本农村经济实证性研究,导致对“满洲农业移民”性质及殖民论证不彻底。
因此今后应该尽可能地挖掘日本史料,了解移民离开日本前日本农村的情况,对“满洲农业移民”展开更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大陆学界;“满洲农业移民”;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D7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7-0027-02“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曾向中国东北送出了多种形式与名目的移民,如农业移民、林业移民、渔业移民等,其中农业移民即为“满洲农业移民”(以下简称“移民”)。
战后,中国大陆学者对“移民”问题的关注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60年间国内学者关于“移民”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
本文主要以移民的流动方向及发展为线索,分为政策、送出、东北情况三个部分,对国内学者的研究作出整理与归纳。
1关于“移民”政策动机在“移民”政策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就政策的提出过程与动机做了详细探讨。
孔经纬教授是最早探讨“移民”问题的中国大陆学者。
其在1961年《历史研究》第3期发表的《1931年至1945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一文中,直接就日本政府推动“移民”的目的进行阐述:“首先,在于进攻苏联;其次,为了直接统治和镇压东北人民,以巩固殖民主义统治;再有通过移民确保经济掠夺,特别是农业掠夺;最后,为了缓和日本国内阶级矛盾,巩固对本国人民的反动统治[1]。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 第40卷第5期Vol.40 No.52021年5月May 2021略论伪满时期日本“开拓移民 ”政策崔峰龙,李德明(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622)[摘要]伪满时期,日本武力占领中国东北后,为了解决国内人口过剩问题和掠夺东北农业资源及 增加伪满洲国内“日本帝国臣民”所占比例,开始推行日本农业移民政策。
本文以伪满时期日本推 行的“开拓移民”政策为介入点,主要阐述该计划岀笼的历史背景、开拓移民类型和具体安置情况, 从而揭露日本企图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罪恶目的和本质。
[关键词]伪满时期;中国东北;开拓移民;日本开拓团[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 -7602(2021)05 -0068 -04一、日本“开拓移民”政策的背景日本作为岛国,国土狭小,人口众多,资源匮乏,近代以来由人口、土地、就业等问题引起的社会矛盾甚为 尖锐。
明治维新伊始,睦仁天皇发布的《御笔信》写道:“欲继述祖宗伟业,不问一身艰难辛苦,经营四方,安抚 亿兆,冀终开拓万里波涛,宣布国威于四境,置国家于山岳之安”[1]165,显露出对外侵略扩张的欲望和野心。
1890年3月,日本内阁总理大臣山县有朋在《外交政论略》中提出:“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曰捍卫主权 线,不容他人侵害;二曰防护利益线,不失自己的有利地势,何谓’主权线’?国家之疆域是也。
何谓’利益 线’?即同我主权的安全紧密相关之邻近区域是也”⑵27。
此后,日本相继发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走 上一条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逐渐沦为日本殖民地。
翌年3月1日,在日本关东军操控下成立的傀儡 政权“满洲国”发布所谓的《建国宣言》,宣称东北地区即日起脱离国民政府管辖而独立。
该“宣言”对其国民 构成作出规定:“凡新国家居住者,皆无种族、尊卑之分,除原住汉、满、蒙、日本以及朝鲜各族外,他国之民愿 长久居住者,皆平等待遇之”[3]587。
日本真宗大谷派在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活动及其影响研究(1895—1945)刘景岚(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吉林长春130024)[内容摘要]日本佛教真宗大谷派在近代中国的传教活动,起初有着正常的宗教交流和文化交流意义,但在日本侵华战争中与日本侵略活动合流,开始带上了明显的政治色彩和侵略色彩,宗教活动违背其传教初衷,传教演变成战争帮凶,最终随着日本战败退出在华活动。
本文以1895—1945年间日本佛教特别是真宗大谷派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活动为主要内容,分析以真宗大谷派为代表的日本佛教在日本军国主义推行对华侵略和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中的作用,从而探寻认识日本战争责任、理解近代中日关系演变的一个新视角。
[关键词]日本真宗大谷派;近代中国;东北地区;宗教活动[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01(2020)03—0015—05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宗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媒介,但甲午战后,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佛教的绝大部分宗派在日本侵华战争中迎合统治者的“忠皇爱国”思想,宣传“宗教护国”精神,沦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工具,充当战争帮凶角色或直接参与战争。
本文以日本佛教的净土真宗大谷派在中国东北的活动为研究中心,对日本佛教在日本侵略中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分析,从而探寻认识日本战争责任、理解近代中日关系的一个新的视角$日本净土真宗形成于13世纪镰仓时代,江户时代分立成十多个教派,其中以东、西本愿寺两派势力最大,分称东派(也称真宗大谷派)和西派(也称本愿寺派),各设本山(总部)于京都,成为日本佛教最为强盛的教派。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大增,开始向外扩张,日本佛教各宗为迎合统治者需要,提倡“忠皇爱国”,宣传“护国”精神,积极跟进,迅速开始了海外开教扩教活动$在政府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中,从总体上说不仅没有表示反对,而且是起了配合和辅助作用的,②其中,京都的东派即大谷派以其强大的实力充当了海外开教的先锋之一。
东宁要塞——日本帝国的滔天罪恶(下)工程投资额:—工程期限:1934年——1945年这是北京市中国民兵武器装备陈列馆收藏的日制七年式要塞炮,来自东宁要塞。
1940年(日本昭和15年),大阪陆军兵工厂根据关东军的要求,制造出七年式要塞炮。
该炮口径300毫米,炮身总长9.5米,全炮重87吨,射程20千米。
为了保密,日军对外只宣称其为“丸一号设备”。
1939年日本关东军在中蒙边境的诺门罕地区,挑衅苏联红军时遭到毁灭性打击,6万人的日本第6集团军几乎全军覆没,促使日军加快了对苏作战准备。
6门从日本运来的七年式要塞炮就部署在东宁要塞。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日军随即用七年式要塞炮炮击苏联境内的铁路设施,给苏军造成严重的物资损失。
日本宣布投降后,这些大炮均被苏联红军进行结构销毁,使其丧失了实战能力。
后来苏军回国时忘记将其带走,最终留在中国国土上。
1959年大炼钢铁时期,这些大炮多被当地老百姓化成铁水,仅存一门经历着风吹雨打。
庞大的军用后勤体系为了准备侵苏战争,日军还在东宁要塞纵深处建立了庞大的后勤基地。
大肚川镇老城子沟村是火车中转站,运来的军用物资在这里集结,发往各军事要地。
在车站附近的仓库就有上百个,仅装卸火车的劳工就有6000多人。
据当时日军仓库的劳工贾满顺回忆:他开始是到万鹿沟的军用仓库,后调到大肚川仓库,每天在仓库里装卸东西,主要是炮弹和武器等军用物资。
2732部队管弹药库,763部队管汽油库,203部队管粮食库,山下有个大榆树的地方就是粮库。
南边有机械仓库,存的都是制造枪炮等武器的原材料,每天进来的货车有100多辆,仓库里有1000多人,粮食库有近万人,整个大肚川仓库有劳工15000来人。
现能够查实的日军遗留下来的永备仓库和地下仓库有:大肚川军用仓库、赵风仁沟仓库、对头山仓库、老城子沟军用仓库、万鹿沟军用仓库、八里坪仓库共142个,和光村炮弹沟军用存货场一个,其中有军火库79个。
日军还在大肚川村西建立了一座兵工厂,能制造步枪、手枪、手榴弹、炮弹,有近千名工人。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大连的城市移民作者:陈敏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29期摘要: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前,日本政府对中国东北的移民更多的是城市移民。
本文主要就“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对大连地区的城市移民情况进行论述,阐释日本城市移民的职业构成、主要类型和对大连城市发展的影响,为了更好的反映日本对中国的城市移民情况,也会适当提及该时间段内日本政府对中国东北其他地区[1]的城市移民状况。
关键词:“九一八”事变;日本政府;大连;城市移民移民是控制和掠夺殖民地的主要形式。
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政府便开始向中国东北进行移民,到“九一八”事变前,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人数已达23万人,仅仅是大连地区就有19万多。
但是由于中国政府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购买土地,因此即使日本政府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组织农业移民活动,但农业移民地域范围很有限,仅限于旅顺、大连租借地和南满洲铁道附属地内(“九一八”事变前,日本政府依靠国家政治力量,推行的农业移民政策主要有三次:爱川村移民、满铁退役兵移民和大连农事株式会社移民)。
移民数量则更能说明问题,23万日本移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仅有2500户,6800人,占移民总数的比例不足3%。
由此可见,从日俄战争结束到“九一八”事变开始前,日本政府向中国东北的移民更多的是城市移民。
大连地理位置特殊,是日俄争先恐后争夺和窥探的地区,也正因为此,大连成为东北地区最早得到开发和有外国移民的地区之一。
1989年,沙俄与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借地续约》,租借了旅大地区。
1905年,日本繼承俄国在大连的权益后,奉行“大连中心主义”,把大连作为其侵略中国东北的桥头堡,大连的港口与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也迅速增加。
1905年,大连地区总人口有37万多[2]。
从表1可以看出,从1905年日本统治大连开始,到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大连地区总人口不断增加,1907年大连地区总人口接近41万人,经过20年的发展,到1927年时,总人口达到80多万人,增长率高达97%。